賴冬陽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10)
國家話語是國家話語權力實施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國家傳播現象及信息形態,是一種以傳播國家信息、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為目的的國家傳播行為。[1]陳汝東的這一定義涵蓋了話語主體、話語內容和話語目的三個方面,較為全面地對國家話語進行了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國家話語研究涉及對國家話語學、國家修辭學乃至國家傳播學的理論建設,對國家話語質量的提高、國家形象的建構,都具有重要意義。[2]目前對國家話語的研究主要以概念、性質、內涵、外延、框架等宏觀層面的研究為主,對應用場景和話語實踐案例分析較少。因此,把宏觀框架性研究引入到微觀的話語實踐案例和場景研究是深入國家話語研究的新進路。
國家話語除了話語生成和話語管理之外,話語傳播是國家話語實現其目標和價值的重要方式。國家話語傳播的內容呈現出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模態的媒介樣態,而國家話語的有聲語言樣態是國家話語傳播的常見形式。
與此同時,縱觀現有有聲語言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主持人、現場報道記者、新聞評論員等媒體職業從業人員的研究,聚焦大眾傳播場景。而對領導人演講、媒體講話、媒體采訪、國家機構新聞發言人、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的媒體發言等研究還不夠充分,而這些群體由于其身份代言國家或者國家機構,所涉話語內容具有國家話語性質,恰恰是國家話語傳播的重要實施主體。
因此,把國家話語研究與有聲語言傳播研究結合起來,找到兩個學術研究領域的交融點,以打開研究的創新空間是國家話語體系和話語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創新性學術實踐。
本文提出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議題,試圖對國家話語有聲語言傳播在內涵和功能價值上進行新探索和開掘。
通過考證國家話語傳播的諸多表述,“國家話語有聲語言傳播”“國家話語口語傳播”[3]成為常用表述。對國家話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研究后,本文認為,公共表達屬性使國家話語的傳播具有更為本質的特征。
公共表達是由“公共”和“表達”兩個詞組成的復合詞。關于表達的含義,王欒生在其論文《表達=表→達》中指出,“表”是“達”的基礎, “達”是“表”的目的。言語表達各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 任何一次表達都是一個“系統工程”。 “表達”一詞固有的含義應為:表達者 (參與言語交際的主動方) 用言語把心中的想法表現出來, 傳達給對方并使對方接受、采納自己的要求, 以實現交際的目的。[4]王欒生對“表達”的闡釋與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提出的5W 傳播過程模式相似。“表達=表→達”的闡釋中涵蓋了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接受主體和傳播效果各要素,是對“表達”的一個創新性的學術探索。
本文認為,公共表達是表達主體在公共場域,針對公共話題,通過多模態言語形式組織表達內容并進行公開呈現和互動,以期引發接收主體認知、情感、態度、立場和行動的改變,實現公共利益的有聲語言傳播活動。
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指出,數字化將改變人的生存方式的預測,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智能AI技術普及,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現實。而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崛起表征著人的媒介化生存現狀。這是一個媒介影響無遠弗屆,人人都可獲得麥克風,都可言說和傳播的時代。
從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觀之,媒介化生存呈現如下面向:
一方面,從傳播主體身份的性質來看,有私人化個體和公共性個體。有代表獨立個體私人化身份進行個人觀點、感受等的表達,如音頻播客、個人短視頻等;也有以機構代表或者媒體職業身份進行表達的公共性個體,如電臺電視臺主持人、記者、評論員、新聞發言人和領導干部等。
另一方面,從傳播的話語內容來看,有個體敘事和公共敘事的區分。個體敘事主要呈現個人的生活細節、感受和經驗,如抖音、快手、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與直播,展現個體日常的生活細節和事件,表達個人的人生感悟和觀點;公共敘事的主題選擇、話語內容、表達方式、表達倫理都要依循公共性規約。表達主體看似以個人身份出場,但其背后有一條從國家到機構到職業身份再到個人屬性的層層嵌套的身份鏈,行使著國家敘事、公共敘事和個人敘事相結合的人格化傳播的職能。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評論員楊禹、主持人白巖松,他們鮮明的個人風格既是基于其個人的知識結構、性格特征等個人化特質之上,同時又必須受到宣傳紀律、宣傳口徑,以及立場觀點、宏觀的話語體系和風格的規約,是多層身份和角色的融合的結果。
綜合觀之,公共性個體身份的公共敘事是顯見的公共表達,即使是私人化個體身份的個體敘事,只要使用媒體平臺,進入了媒體空間,私語化表達也成為公共表達。故此,媒介化生存的現實里,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主動還是被動,人都進入了公共表達的時空格局中。
概念辨析不是文字游戲的推演,而是回應紛繁變化和層出不窮的傳播現象,適應媒介生態深度重構現實下的學術探索。公共表達概念與有聲語言傳播、口語傳播等概念有很強的關聯和派生關系,但對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所揭示的面相和側重的意涵又有區別。本文試圖把公共表達、有聲語言傳播、口語傳播概念進行比較,并對其不同點做簡單辨析。
公共表達強調公共性,強調了對社會和諧和進步發展的一種功能價值,凸顯傳播向善的價值觀面相,有利于社會進步和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增進;傳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交流與互動,是客觀中性的描述;有聲語言傳播,強調了“有聲”,凸顯了傳播的介質性,與非有聲語言相對應構成一對范疇,如表情、服飾、身勢語、畫面和鏡頭等。口語傳播,強調傳播主體的個人性與生活場景性,既與書面正式話語構成一對概念范疇,又與其傳播主體的側重個人性意涵與作為大眾傳播身份的多層嵌套相區別,更凸顯個人的自由和個性化展現。
有聲語言傳播和口語傳播,都有傳播作為后綴,傳播的交流與反饋構成一個循環增益的閉環。而公共表達側重在傳播的供給側,傳播活動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構成一對相互依存的關系,雖缺一不可,但側重點不同。傳播活動的一系列因素中,因素之間存在共時上的重要性主次關系,歷時性上的先后時序與環節關系。公共表達主體是推動整個傳播活動鏈條的第一推動力,沒有這個第一動力,整個傳播活動不可能憑空發生。所以在研究整個傳播活動中,第一動力的傳播主體應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強調。
公共表達是一個融合概念,既有公共性和大眾傳播性的核心特點,也符合新媒體傳播生態下傳播主體由“代言性個人”向“個人出場”的個人性傳播現象崛起的傳播現實。有聲語言傳播的概念與廣播電視媒體興起相伴隨,體現了大眾媒體語境下傳播主體的言語活動。傳播的是媒體機構的聲音,為國家和機構代言,為社會代言,為公共利益發聲。即使是個性化很強,個人性特征很明顯的節目或者節目主持人,也是以個性化特色和個人化方式來實現國家傳媒機構所應履行的傳播職能。口語傳播概念側重人際傳播語境,即使把人際傳播帶入大眾傳播語境的主持人節目中,其人際傳播特征凸顯和言語實現如何是關照傳播活動的主要側重面。尤其在抖音、快手和微信視頻號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上的言語活動語境下,區別于為傳媒機構做代言人的傳播身份,直接是個人化出場,凸顯個人性表達。因此,口語傳播是個人性、個體性傳播時代的重要言說樣態。
在數字化生存的融媒體生態下,即使是極為私人化或個人化屬性的話語,媒介化后也會放到公共空間背景審視和議論。這是口語傳播概念的意涵中容易被忽視的面相。縱觀很多新媒體語境下的話語失范現象,會發現口語傳播概念中對公共性因素的內隱性不彰是其深層動因。
公共表達意識就是時刻意識到個人口語隨時會被帶到公共空間里,并成為一個公共的言說。本文提出公共表達的概念,以揭示這個時代的媒介化生存的現實。
國家話語天然具有公共性。在全球治理中,國際外交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公共性體現;在治國理政和社會治理中,人民至上,發展為了人民,是公共性體現。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是具有國家身份特征的表達主體在公共場域,針對公共話題,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宗旨的公共表達和話語傳播行為。
習近平主席每年的新年賀詞、在G20峰會上的演講、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兩會期間到代表團座談時的發言,在外交活動中提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習式金句”,是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最高形式。同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在外交部藍廳的例行發布,以及各部委和各級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對治國理政中所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舉辦新聞發布,是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常規機制。
(1)圖書館傳統服務的升級和轉型非常契合《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服務篇中的新變化,智連萬物是美好生活的需要。
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開展業務,部分企業到國外資本市場上市,中國企業家接受國外媒體采訪,在行業峰會和國際論壇上演講,由于其企業和身份的國別特征,也代表國家在國際語境下從事著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如在2019年任正非接受英國BBC專訪時向世界喊話“美國沒辦法扼殺我們,因為華為技術更先進”,以張瑞敏、寧高寧、宋志平等中國企業家在國際財經或者管理論壇上的發言,分享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性的管理思想,是企業家為表達主體而進行的國家話語公共表達。
財新傳媒舉辦的年度財新峰會,尤其是2022年第十三屆財新峰會,在中國北京、深圳,新加坡和泰國曼谷四地同步舉辦,來自國內經濟管理部門的官員、學者、央企國企的負責人、企業家和財經媒體人與國外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和高管、政府官員一起,圍繞“共享發展新機遇”主題進行討論、演講和發言,研判世界經濟趨勢,探討企業經營和管理現實課題,中國嘉賓的發言在國際傳播的語境下就是國家話語的公共表達。[5]經濟日報社旗下的《中國企業家》雜志每年舉辦中國企業領袖年會[6]、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企業家討論經濟趨勢,分享行業的經濟發展狀況,介紹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經驗,獲得國內外媒體和企業同行的關注,是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在經濟和商業圈層的展開。
國家話語的公共表達是表達主體基于語境的言語行為,也是國家話語的傳播活動,具有以下特征。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所發生的場景都具有公共場域的特征。新聞主持人、評論員、現場報道記者等傳播主體通過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直播平臺進行傳播活動,大眾傳播媒介和融合性的新媒介技術“無遠弗屆”,觸達大量受眾的同時,也構建了跨越空間阻隔的公共空間和場域。
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峰會或者重大外交場合中的演講和發言,世界各國政要和媒體記者等多元參與主體構成了一個身體在場的公共空間,現場發言、會見和演講經由媒體全球傳播,觸達海量受眾,構建起雖然虛擬數字化但傳播主體和受眾俱在的真實傳播場域。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在藍廳的例行新聞發布和不定期的專題發布,政府和機構的領導干部接受媒體的采訪、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人民大會堂“代表委員通道”“部長通道”,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所設立的“黨代表通道”接受中外媒體記者的群訪,現場的物理公共空間和場外的傳播空間共同服務于國家話語公共表達。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攝像機”的新媒體時代,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在模糊甚至消弭。一對基層干部發展成情人關系后,兩人間的微信聊天記錄被曝光之后,引發了全網討論并發起媒體聲討;一位主持人在飯桌上的不當言論經人錄像后廣泛傳播,最終造成該主持人離開崗位;這些現象說明,全媒體時代下“私語”也可能成為“公語”,不管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空間,都可能成為公共場域。基于此分析,本文認為,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公共場域可分為顯性公共場域和隱性公共場域。
顯性公共場域:顯在的公共物理空間,如廣場、劇場、學校、商場等;財經和商業論壇和會議;廣播電視大眾媒體傳播空間、互聯網空間和短視頻、直播新媒體平臺空間等媒介虛擬空間。
隱性公共場域:本屬于私人空間范疇,如朋友的聚會、閨蜜的談話、咖啡廳里的約會、熟人或家人的宴請、有著興趣同好的小沙龍等,但由于手機等攝錄設備的便捷性和隱秘使用,可以把本屬于私人場域的內容發布在網絡、手機語音和短視頻平臺上,引發大量人群關注和評論,被動地進入了公共場域。本文把這類空間稱為隱性的公共空間。意指其潛在被傳播可能。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所涉話題事關國家利益、社會治理、經濟民生、教育文化、搶險救災等重大事件,或者是影響面廣的社會熱點。盡管有些事件僅僅只是發生在某個領域和區域,直接受影響的是某個特定人群,但是事件的重大性會演化成一種社會心理,形成特定的社會輿論,甚至促成一種制度的出臺或者調整,從而形成對整個群體的現實影響。這些話題所關涉的事件因其本身的重大性經由社會影響力傳導擴散機制影響到更廣泛的人群,進而成為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話題。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所關涉的話題從層級上區分,有國家議程、機構議程、社會議程;從類型上分,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突發事件和應急等議程;本文從有主動的議程話題、變動的社會話題和突發的應急話題三個維度詳述如下。
主動的議程話題:在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重大議程中,都是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場景。例如,五年一次的黨代會、每年召開的“兩會”、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國際會議、外交部的例行新聞發布會等,都是提前規劃、定期舉辦、主動的議程設置;此外,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奧會等慶典和賽事,也是國家主動設置的議程。在這些主動設置的議程中,國家領導人的報告、發言、講話,新聞發言人的發布話語和回答記者提問話語,都是圍繞國政外交、治國理政的公共議題展開,是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常規場景。
變動的社會話題:社會的輿論熱點、焦點事件往往具有偶發性、隨機性和易變性,不管是官員針對這些熱點或者焦點的媒體講話、接受媒體采訪,還是國企央企和知名企業家在論壇上的演講和發言,此類公共表達的話題由于關涉社會穩定、經濟活力和國計民生,是國家發展繁榮的基礎,是國家話語公共性在社會層面的展開。
突發的應急話題:在重特大災害或者社會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相關部門或者社會組織舉辦新聞發布會或者通過媒體發聲,介紹事發原因,通報相關應急處置措施,事件進展和調查結果,回應社會關切,組織一系列的公共表達。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和目標的價值導向非常鮮明,即明確地指向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國際峰會或重大外交活動中,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的貢獻,以領導人和外交工作人員的國家話語公共表達來參與國際的話語競爭,在話語博弈中贏得屬于中國的話語權,進而爭取并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在國內的治國理政和回應社會各界關切的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系列活動,都凸顯出追求“最大公約數”的公共利益。
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言說行為、意向行為和取效行為共同構成言語行為”。[7]表達言說行為不管是陳述、描述、闡釋,都是要以言行事,言語取效。表達,是表而達之。達,就是要達到認同、共鳴與共情的傳播效果,并指向采取行動的最終目的。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既是“敘事行為”,也是“施事行為和成事行為”[8],不是對空言說,更不是“話語秀”,是追求公共利益的增進和更好地實現。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作為國家話語的傳播,其發生和應用場景很多,綜合對各種話語場景的分析和歸類,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歸納。
國家領導人與外交官員在重大外交場合,代表國家進行演講、發言、回答媒體提問等行為是典型的公共表達。在這些場景中的公共表達力決定著國家主張的傳播力,是爭奪國家話語權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在全球治理中,不論是在事前的謀劃、事中的博弈與交鋒、事后的闡釋,都是由一系列的公共表達活動組成,這些表達活動的質量與效率如何,決定著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能否得到廣泛的接受,中國權益與中國利益能否得到維護。
筆者通過人民網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選定時間篩選、類型和領域三個向度進行精確搜索,搜索具體變量設置如下:
時間選擇:2012年至2022年
類型:講話+會議
領域:外交
從搜索結果看,共有131條結果。從檢索結果可知,就國際重大峰會的講話有131場。從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平均每年大約13場重大國際峰會的講話和發言。[9]涵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等。除定期舉辦的國際會議外,還有聯合國一般辯論會、荷蘭海牙核安全峰會等主題性國際會議。這些重大國際峰會是全球治理和協調大國關系的重要機制,在每一場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演講、講話和發言都是國家話語的公共表達,闡釋了中國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在全球重大事務中提出中國主張,發出中國聲音。
國家領導人的新年賀詞、黨的重大會議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系列重要講話、考察活動中的系列指示等都屬于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范疇;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的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召開新聞發布會、參加全國兩會的分組討論時的對話也屬于國家話語的公共表達。國家治理維度的公共表達活動中,如何提質增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通過人民網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進行精確檢索。
在檢索條件設置上,領域一項選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國防、外交等子項,涵蓋國際國內、治國治黨治軍各項主題 ;類型一項選擇講話、會議、活動、考察、會見、出訪、函電、其他等各種國家話語應用場景,綜合檢索得出12529條結果。
從國家治理維度看,要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效力是衡量的重要指標。同時,表達效率的提高和表達效力的提升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與此相反的是,政府官員、新聞發言人的低效、無效、負效的公共表達成了政府形象的消極影響因素,增加了治國理政成本。
創新話語體系,提升話語能力,是動態發展、不斷提質增效的過程。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持續創新,不斷優化。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場景意識強化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尤其是在重大國際峰會上的演講、致辭中,表達主體充分認知到公共表達的場景特點,充分關照話語接受主體的語言、文化背景。
在重大國際峰會中,表達場景中匯聚多元文化、多元國別身份的政治、經濟、文化精英,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文本創作要體現中國風格,彰顯中國話語魅力。同時,充分考慮話語接收主體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心理,增強跨文化傳播和跨國別傳播的語境意識,力爭達到融通中外的話語表達效果。
此外,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場景是一個表達與反饋,調適與修正的動態過程。在充分考慮物理空間的場景的基礎上,全面充分地考慮現場的注意力調動、現場話語接收主體的動態認知特征、關鍵信息的凸顯等因素。
在文本構建過程中,增加對場景效果的考量,進一步增強認知場、激活場、調動場、掌控場、升華場的意識,把動態場的效果維度加入到文本的創作中去,把主張、理念、情感、態度充分地傳播到接收主體,獲得更高的表達效力。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語篇結構模式遵循信息內容的適量、信息專業度的適度、信息核心點的科學分布的原則。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文本創作團隊綜合考量每一次國家話語表達的核心信息點,充分認識到接收主體的視聽信息接收習慣,把核心信息點排布到受眾注意力最為集中的時機,弱化非核心信息,鮮明凸顯出核心信息,并通過各種技巧反復強化核心信息點,甚至升華核心信息點。遵循公共表達的接收心理規律,優化語篇結構模式。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充分尊重口語化信息的話語風格和接收主體聽覺性獲取的事實,區分書面文字風格和公共表達的口語傳播風格的異同,尊重“讀文字”與“聽話語”的不同傳受規律,構建合理和高超的有聲話言話語,以達至公共表達的話語效力。
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是表達主體以國家身份為特征,聚焦公共話題和公共事務,通過典型物理空間場景和媒介場域實施公共表達,以維護國家利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增進。國家話語公共表達是政治傳播和對外傳播研究譜系中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國家話語公共表達的質量、效率和效力決定國家戰略傳播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