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甘肅省天水市第九中學
求曲線軌跡方程的問題,歷來是高考數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之一.許多學生面對這類問題,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為此,筆者綜合平時的教學,梳理歸納出以下五種求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
若動點M滿足的幾何條件是用等量關系給出的,求動點M的軌跡方程可按建系、設點、代入、化簡、證明五個步驟進行.

圖1








若動點M的軌跡符合常見曲線(直線、圓、圓錐曲線等)的定義時,則可抓住曲線的幾何特征,直接得出點M的軌跡方程.

圖2
典例2如圖2,已知圓x2+(y+4)2=25的圓心為C1,圓x2+(y-4)2=1的圓心為C2,某動圓C分別與圓C1、圓C2相外切,求動圓圓心C的軌跡方程.
解:由已知,點C1(0,-4),C2(0,4),r1=5,r2=1.
設動圓C的半徑為r,則由圓C分別與圓C1、圓C2相外切,得|CC1|=r+5,|CC2|=r+1.
所以|CC1|-|CC2|=4<8.
即點C到兩定點C1,C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4,所以動圓圓心的C的軌跡是以C1,C2為焦點的雙曲線的上支.
由題意,得2a=4,2c=|C1C2|=8.
所以b2=c2-a2=12.

點評:利用已知條件,分析得出動圓圓心C的軌跡符合雙曲線(上支)定義,從而結合已知條件,直接得出軌跡方程.
如果兩點P,Q之間存在某種確定的運動規律,并且這兩點中某點的軌跡方程是已知的,這時可以建立點P,Q的坐標關系,通過代換求出另一點的軌跡方程.

圖3



①
切線MF的方程為
②
由①②聯立,得M點橫、縱坐標分別為

③
④

由點M在直線l上,得xM-yM-1=0.


點評:確定點H與點M的坐標關系后,由點M在已知直線上,通過代換即可求出點H軌跡方程.這類問題確立兩動點坐標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圖4

解:由題意,可設直線l的方程為y=kx-1,設點Q(x,y),A(x1,y1),B(x2,y2).

因為直線l與拋物線C:x2=4y交于A,B兩點,所以x1+x2=4k,且Δ=16k2-16>0.
解得k<-1,或k>1.

(x1,y1-1)+(x2,y2-1)=(x,y-1).


因為x=4k(k<-1,或k>1),所以x<-4,或x>4.

點評:引入參數k,表示直線l的斜率,進而建立動點Q的坐標與參數k之間的關系,最后消去參數k即得點Q的軌跡方程.恰當引參,建立動點Q的坐標與參數k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圖5

解:設P(x1,m),Q(-x1,m),M(x,y).
由點P在雙曲線上,得
⑤
當x1≠0時,直線PA1的方程為
⑥
直線QA2的方程為
⑦
由⑥×⑦,得
⑧



點評:巧妙地引入雙參數x1與m,進而得到兩動直線的方程.聯立求出交點M(x,y),然后整理出x,y,x1,m間的關系,最后再消去x1與m,即得點M的軌跡方程.
求曲線軌跡方程的問題,涉及知識點多,范圍廣,交匯性強,運算與推理比較復雜.但只要理解和把握問題的本質,熟練運用上述五種常用方法,綜合分析,靈活應用,就能逐漸走出求軌跡方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