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俊
新兵小王來到部隊后因被子疊不好經常被班長批評,“你連被子都疊不好,還能干啥!”所以一看到班長檢查內務,就特別緊張,身體會發抖。后來,時間長了,自我感覺跟戰友差別很大,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什么都做不好,越是感覺做不好、越是不想做,心情抑郁,感覺很自卑,不知道如何是好。新兵由于日常管理嚴、標準要求高,受到挫折后容易導致在認知上覺得自己不行、情緒上消極低落、行為上動力不足、放不開等不良心理行為反應,形成不良認知、情緒、行為的惡性循環,誘發自卑心理,影響官兵身心健康。針對此種問題,其解決策略是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形成積極認知、正性情緒、有效行為的良性循環系統。
個體的認知方式對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認知偏差會造成情緒困擾。認知重塑是引導其識別自動化認知偏差,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恢復理性思考,進而改變心理狀態,降低負性情緒體驗。
(一)識別自動化認知偏差。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同樣的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這就會導致認知偏差。有很多心理困惑就是由認知偏差導致的,而往往本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識別自己的認知偏差是進行認知重塑的重要一環。認知偏差主要分為四類:一是二分法思考問題,思考問題時習慣用“全或無”的方式進行,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二是任意推斷,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不適宜地從某現象推出某結論,如“這件事他否定了我,他是不是可能對我有意見”;三是過分概括化,根據部分細節、事件就對整個人、整件事下結論的思考模式;四是過分放大,夸大某一事件的意義或作用,如“在部隊沒能入黨,我這一輩子就完了”。案例中的新兵小王主要是過分概括化的認知偏差,只是被子疊不好,就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
(二)辯證思維訓練調整對他人的認知。辯證思維能夠有效應對人生困境,禍福相依,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沒有什么事是絕對的。辯證思維需要練習。對于新兵小王,可以每天進行辯證思維的造句訓練,如把“我被班長批評了,我很郁悶、心情不好”,改為“今天我被班長批評了,但我不郁悶、不難受,因為班長把我當自己人,才批評我;因為班長批評我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下一步該如何調整自己;因為班長批評我是為了我好,希望我更好地適應軍營環境”等。這樣的句子造的越多越好,如果自己造不出來,可以找身邊人幫忙造,也可以形成辯證思維訓練小組。通過長期這樣的造句訓練,不僅可以改變對班長批評自己的認知,而且可以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幫助走出自卑心理。
(三)每天三件好事改變自我消極認知視角。自卑的戰士往往關注消極的事情多一些,而對積極的事情關注少,這樣會導致更多的消極情緒,進一步加劇自卑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可以通過尋找三件好事的練習來改變自己的關注點。每天記錄三件讓自己感覺愉悅的事情及原因,這樣的事可以是生活訓練中的大事,也可以是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小事。比如因為家人很好地照顧了奶奶、醫生也很棒,所以生病的奶奶很快就出院了,讓我感覺很高興;又如今天我回宿舍,戰友對我微微一笑,讓我感到被接納,很舒服等。剛開始寫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別扭,可能很不習慣,但堅持一兩周,就逐漸變得容易了。研究發現,經過6個月的練習,會有更多的幸福感,并會喜歡上這個練習。每天三件好事的訓練會改變自我對外界的消極認知視角,將關注點轉移到積極的事情上去,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
負性情緒是一種負性能量,這種負性能量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疏導會影響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崩潰。新兵小王自卑心理的形成就與長期的郁悶、抑郁等負性能量的堆積有關。
(一)正念觀息接納負性情緒。正念是指個體對當前的事件和體驗保持一種不做評判的注意和覺察,主要特點包括有意識地覺察、專注于當下、不做價值判斷。正念觀息是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當負性情緒出現時,首先是與負性情緒共處,不給負性情緒貼上“壞”的標簽,以一種非攻擊性、溫和、友善的態度對待負性情緒,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因為對抗負性情緒消耗過多的心理能量,阻斷因對抗負性情緒導致的負性情緒。比如當感到郁悶、抑郁時,可以進行自我暗示“郁悶、抑郁僅僅是一種情緒,我允許你的存在”。然后是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放在自己的鼻孔下方,去感受覺察自己的呼吸。無論什么時候,當自己的注意力游移時,把它帶回到呼吸上來,這樣的練習每天堅持10 到15分鐘,能有效緩解負性情緒。
(二)合理宣泄保持能量平衡。負性的心理能量宜疏不宜堵,累積過多容易誘發情緒沖動,合理宣泄有利于疏導心理能量。常見的合理宣泄方式有傾訴、哭泣、寫日記等,也可以借助專業的心理宣泄設備進行宣泄,比如智能擊打宣泄人、宣泄墻、宣泄吶喊儀等。對于有些敏感、自卑的小王,鼓勵其打開自己,運用傾訴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坦白自己的郁悶能夠有效降低郁悶。傾訴一是能夠獲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緩解自己的壓力;二是能夠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他人新的思路與方法,獲得新的啟發;三是他人是一面鏡子,傾訴可以幫助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不合理觀念;四是能夠加強人際關系,自我表露會促進對方適當自我暴露,拉近彼此的關系與距離。
(三)社會支持提供情感連接。社會支持系統對于剛來部隊的新兵心理健康影響很大,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給其提供了情感疏通的渠道,有助于改善負性情緒。社會支持可以來自組織、戰友,也可以來自家庭。對于新兵小王,組織上多提供工具性支持,給予其實際的幫助,找合適的戰友耐心指導其疊被子、走隊列等;身邊戰友多提供情感性支持和陪伴性支持,比如在情感上多共情、多傾聽,或者什么都不說就是陪著坐一會等;家人適當地認知性支持,多進行語言上的開導,矯正不合理認知等。這樣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獲得的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就越多,就越能夠應對生活訓練中的應激事件,排解負性情緒。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信念、一種心理狀態,是個體對自己行為能力的自我評估和信心,并不是一個人真實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能夠有效克服自卑心理。
(一)強化行為結果克服無望感。行為沒有大家公認的結果,沒能被認可是自卑的重要原因。不管自己怎么做,預期的結果都不會出現,會導致無助無望感,意識到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無力實現目標是自卑的潛在認知。這種認知又讓其對現實目標的把握在減弱,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也在減弱,從而衍生出缺乏行動力、行動時有壓力等癥狀。消除無望感是解決自卑心理的關鍵。要消除無望感,就要讓其行為有積極的反饋。針對新兵小王,要去尋找其身上的優勢行為,然后權威人物(班長或隊干部)對其行為結果給予當眾的鼓勵和認可。比如小王的字寫得好,可以讓其負責隊里板報設計,等完成任務后,隊干部當著全班或全隊人表揚他。如此類似操作循環多次,就能夠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二)鼓勵運動加強行為控制感。生命在于運動,適度的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人體釋放內啡肽等物質,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體育運動也是一種心流體驗,可以分散注意力,從而減少抑郁郁悶心理。對于有自卑心理的戰士來講,運動還能夠提升自我控制感,不管是跑步還是打球,運動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對自己身體、對球的掌控感,有助于改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