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街道辦事處,山東 濟南 25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落實,生態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動力支撐,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國應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一方面,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看,生態農村的建設可培養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幫助其增強綠色發展理念,逐漸形成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取向,為新型農村發展奠定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從人居環境建設的角度來看,生態農村的建設有助于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中的難點問題,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因此,我國應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農村建設,將綠化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任務,并根據各地農村的環境特點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同時結合農村建設整體布局進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發揮園林植物的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為建設環境適宜的生態農村奠定基礎[1]。
農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市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建設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行動理念。因此,在生態農村建設中,我國應遵循適宜性、經濟性、觀賞性、功能性等綠化植物配植原則。
適宜性原則是指生態農村綠化中所選擇的植物必須適宜當地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等因素,避免綠化植物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影響生態農村綠化的建設速度,造成額外的經濟損失。
經濟性原則是指在生態農村綠化中的植物配植須尊重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既要體現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面貌,又要避免過多的資源浪費,盡量選擇成本低、效益高的植物種植。
觀賞性原則是指在農村綠化植物配植中,需要以提升農村環境美觀度為目標選擇適宜的綠化植物,以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綠化景觀。在植物配植中,設計人員還需要加強對樹木、花卉等植物的層次搭配,如利用不同植物的形狀、氣味、季相變化等,構建不同類型的主題景觀,并與農村當地建筑交相呼應,將植物特有的美感通過植物配植表達出來[2]。
功能性原則是指在農村綠化植物配植時,應明確綠化的功能屬性與適宜人群[3]。例如,在農村道路交通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中,因為道路的功能是滿足農村居民和車輛的通行,所以綠化植物的配植除要提高道路美觀度外,還應考慮空間尺度等因素,避免因植物搭配過于茂密而造成行車視線受阻。再如,在農村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中,因為宅間用地是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所以針對該地的綠化植物配植應避免選擇樹冠高大的樹木,否則易造成房屋通風狀況不佳,影響宅間用地的使用。
山東省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受太陽輻射、氣候環流與地理環境的影響,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濟南市冬季時長136~157 d,夏季時長105~120 d,春、秋季較短,一般都不足2 個月。濟南市因三面環山的地形,水汽和熱空氣呈回流聚集不易擴散狀態,夏季降水量一般多于我國北方城市,年平均降水量718.4 mm[4]。因此,在遵循適宜性、經濟性、觀賞性等植物配植原則下,筆者結合濟南市的實際環境條件,推薦了該地區農村綠化中適宜種植的綠化植物。
因為濟南市四季分明,所以上木層植物推薦以落葉喬木為主,憑借不同植物的季相變化營造濃郁的鄉土氣息,推薦種類為梨、枇杷、無花果、香椿、白蘭、碧桃、廣玉蘭、桂花、黃檀、欒樹、木芙蓉、石榴、銀杏、水杉及香樟等。其中,梨與枇杷的果實可食用,枇杷的白、黃花可入藥;無花果的枝干、皮可入藥;香椿的嫩苗可食;白蘭與碧桃的花味極香;廣玉蘭花大、純白,樹形較為優美;桂花可食,可榨油,可入藥;欒樹有較強的抗污染能力;木芙蓉樹形優美、花大色麗,同樣具備抗污染能力;石榴花色鮮紅,且花期較長;銀杏為色葉樹,果可食、可入藥,也具備抗污染能力;水杉樹形高大優美,具備香樟樹形優美,具備抗污染能力等。
結合濟南市農村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目標,中木層植物推薦以薔薇科、紫茉莉科、忍冬科植物為主。所推薦的植物類型均屬于觀花或當地農村常見的灌木,鄉野氣息較為濃厚,大部分植物均可食用或入藥,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推薦種類包括鳳仙花、黃金香柳、黃蜀葵、雞冠花、凌霄、馬銀花、馬櫻丹、胡枝子、南天竹、忍冬、三角梅、山茶、月季及羅漢松等。其中,鳳仙花花色豐富,主要有白、粉、紫3 種顏色,全株可入藥;黃金香柳芳香新奇,可使空氣清新;黃蜀葵花呈淡黃色,果實可食;雞冠花花色艷麗,可入藥;凌霄花大色艷,花期較長,可入藥;馬銀花花大艷麗,可入藥;馬櫻丹花色較多、花期長,可入藥;胡枝子花色艷麗,可穩固水土,可入藥;南天竹枝葉色彩優美,果實鮮艷,可入藥;忍冬花形優美,可入藥;三角梅花大艷麗,可用于垂直綠化;山茶花大多色,可作藥用;月季花色,花形多樣,易成活,可用于綠籬或垂直綠化;羅漢松樹形優美、四季常青等。
在地被層植物種類的推薦中,結合濟南市生態農村建設情況,所選擇的植物都具備一定觀賞性且生命力較強,在種植和后期管理養護方面可較為粗放,符合農村發展現狀。推薦種類包括百日菊、波斯菊、蔥蘭、大麗花、馬齒莧、千屈菜、石竹、天竺葵、五彩蘇、常春藤、沿階草及馬蹄金等。其中,百日菊花大色艷、花期長、株形美觀、可入藥;波斯菊株形高大,花色雅致,可入藥;蔥蘭花形美麗,花期長,可入藥;大麗花花大色艷,易栽植,可入藥;馬齒莧葉形優美,可食用,可入藥;千屈菜花朵繁茂,可入藥;石竹株形低矮,花色多樣,抗污染;天竺葵花色多樣,花期長,可入藥;五彩蘇葉形優美,且色葉多樣;常春藤葉形優美,可入藥;馬蹄金葉形優美,可入藥;沿階草花色為白色或淡紫色,覆蓋速度快,可入藥等。
為保證農村綠化植物配植方案科學、合理,濟南市需要遵循適宜性、經濟性、美觀性與功能性等原則,根據各地氣候條件、土壤理化性質、經濟條件等,選擇適宜各地栽植的綠化植物。同時,需要考慮農村建設規劃,尊重農民的生活習慣,并根據不同植物葉色、花色的不同,按照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的搭配方式合理配植植物,以提升農村的綠化效果,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5]。筆者從公共用地的植物配植、宅間用地的植物配植兩方面出發,闡述農村綠化植物配植方案,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健康發展。
濟南市農村公共用地主要分為4 個類別:黨政機關的建設用地、鄉鎮衛生院的建設用地、用于體育娛樂休閑的公共廣場用地及農村道路用地(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不同類別農村公共用地的社會服務功能不盡相同,所配植的綠化植物也應有一定差別。
3.1.1 黨政機關建設公共用地的植物配植。針對黨政機關建設公共用地的植物配植要嚴格遵循適應性、經濟性、美觀性原則,合理搭配綠化植物,讓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綠植搭配能夠有效襯托黨政機關嚴謹、公正的氛圍,保證綠化植物的“軟質景觀”與黨政機關建筑的“硬質景觀”和諧共生。所以,針對該類公共用地,可采取“香樟—黃金香柳+三角梅+羅漢松—百日菊+常春藤+沿階草”的配植方案。以香樟作為園林的上層景觀,以“黃金香柳+三角梅+羅漢松”作為園林的中層景觀,以“百日菊+常春藤+沿階草”作為園林的下層景觀,打造層次分明、四季皆景的園林綠化景觀。同時,香樟樹形優美,且具有較好的抗污染能力;黃金香柳芳香新奇,可使空氣清新;三角梅花大艷麗、花期較長,可切實提高黨政機關用地的綠化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6]。
3.1.2 鄉鎮衛生院建設用地的植物配植。針對鄉鎮衛生院建設用地的植物配植應嚴格遵循功能性與美觀性原則。針對鄉鎮衛生院建設用地的綠化植株選擇,要以適宜衛生院安靜環境、具有較高抑塵能力、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為主,如雪松、銀杏、欒樹、黃金香柳、雞冠花、胡枝子、羅漢松、月季、蔥蘭、天竺葵、常春藤及石竹等植物。該類地區植物配植方案為“雪松+銀杏—黃金香柳+雞冠花+胡枝子+羅漢松—蔥蘭+天竺葵+常春藤”或“雪松+欒樹—黃金香柳+羅漢松+月季—蔥蘭+天竺葵+石竹”。利用此類植物花期長、抗污染能力強、可凈化空氣的特點,可打造宜人、舒適的自然景觀,從而加強生態農村建設[7]。
3.1.3 體育娛樂休閑公共廣場用地的植物配植。體育娛樂休閑公共廣場用地的植物配植要充分體現美觀性原則。公共廣場是農村居民的聚集地,通過承載文娛活動的方式滿足農村居民精神層面的需求。第一,該類地區配植的植物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避免不同季節的景色雷同。例如,可合理配植梨樹、銀杏、月季、紫薇等。第二,所配植的植物要具有層次感,利用不用葉色、花色、高度的植物進行搭配,使該公共用地的景觀層次更加豐富,提高景觀的觀賞價值。因此,此公共用地的建議植物配植方案為“梨樹+紫薇+銀杏—南天竹+馬櫻丹—馬蹄金+沿階草”。在景觀構成中,以“梨樹+紫薇+銀杏”為上層景觀,以“南天竹+馬櫻丹”為中層景觀,“馬蹄金+沿階草”為下層景觀。利用梨樹、紫薇、銀杏在不同季節的形態特點,形成季相景色;并以南天竹葉色多變和馬櫻丹四季常開,營造四季多變的中層景色;利用馬蹄金扁圓的葉形與沿階草的快速覆蓋代替傳統草坪,打造層次豐富、季相分明的公共用地景觀。
3.1.4 道路用地的植物配植。加強農村道路綠化建設是推進生態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同時,農村道路建設情況直接影響農村的面貌與居民的交通環境,加強農村道路綠化植物配植可美化村容村貌、凈化空氣、保護路基。因此,針對濟南市生態農村道路用地的植物配植也應遵循適應性、美觀性、功能性原則。工作人員應以農村道路的功能為劃分依據,將綠化植物配植分為主要道路綠化植物配植與次要道路綠化植物配植,選擇適宜濟南市農村地區栽培的綠化植物,利用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地進行綠化植物配植,保證道路用地周圍的綠化景觀效果長久,實現生態農村的建設目標[8]。
3.1.4.1 主要道路的綠化植物配植。針對主要道路的綠化植物配植可采用喬灌混植的方式,選擇抗病害能力強、景觀效果好的植物類型,如小葉榕(或垂柳、紫薇、南洋杉等觀賞喬木)+月季、高山榕(或小葉榕、國槐、黃槐等觀賞喬木)+黃連翹(或杜鵑、木槿花等觀賞灌木)、垂葉榕(或大葉榕、小葉榕等闊葉喬木)+三角梅等,利用“上木層植物+中木層植物”的配植方式合理規劃農村道路的景觀空間。同時,在景觀層次分配上,可利用分枝點高的喬木作為行道樹,在保證農村車輛通行視野開闊的同時,為居民提供充足的遮陰處。利用灌木叢作為道邊樹,不僅顯得村內道路更加整潔,而且還營造出豐富的植物景觀。例如,三角梅花大艷麗,將其與大葉榕、小葉榕等闊葉喬木混合種植,鮮艷的花色與墨綠的樹葉交相輝映,可在夏季營造出繽紛的植物景觀,切實增強農村主要道路的景觀效果,提高農村居民的幸福感[9]。
3.1.4.2 次要道路的綠化植物配植。針對次要道路的綠化植物配植要考慮農村道路的實際情況。因為農村次要道路的車輛與行人通常較少、道路兩側種植空間較小,所以在植物配植時,不宜選擇喬灌混植的種植方式,而是采用花灌木+宿根地被植物的形式,在不縮小次要道路使用空間的前提下,提高道路的景觀價值,實現農村綠化景觀質量再提升。因此,次要道路的植物配植方案為“月季+百日菊”“紫薇+馬蘭頭”“迎春+二月蘭”等,利用“中木層植物+地被層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增加植被層次,通過兩層植物景色的呼應,為農村道路景觀增添多樣的色彩。
根據濟南市生態農村建設發展情況,農村宅間用地的植物配植應遵循觀賞性、經濟性及功能性原則。合理配植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不僅可提升居住地的環境美觀度,而且可為居民提供額外的經濟來源,達到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雙提升[10]。因此,濟南市農村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方案可參考以下3種。
第一,以“香椿+香樟+銀杏—三角梅+無花果—常春藤+馬蹄金”為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方案。以“香椿+香樟+銀杏”為上層景觀、“三角梅+無花果”為中層景觀、“常春藤+馬蹄金”為下層景觀,打造芳香保健型宅間植物景觀。香樟在生長過程中可揮發油類物質,具有殺菌功能,可凈化宅內的空氣;香椿的嫩芽和銀杏的果實均可食用,可作為居民餐桌上的食物;三角梅花色艷麗,可借其加強宅間立體綠化;常春藤葉形別致,可借其加強宅間的垂直綠化;馬蹄金具有耐踩踏的特性,可代替草坪草,以此構建出景色多樣的宅間景觀空間。
第二,以“桂花+梨+石榴—黃蜀葵+大麗花—常春藤+馬蹄金”為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方案。以“桂花+梨”為上層景觀、“黃蜀葵+大麗花”為中層景觀、“常春藤+馬蹄金”為下層景觀,打造可食用型宅間植物景觀。桂花的花朵、梨樹與石榴樹的果實可食用,且桂花氣味芬芳;黃蜀葵與大麗花的花期均較長;常春藤和馬蹄金可匍地生長,可有效豐富宅間的景觀構成。
第三,以“香椿+碧桃—鳳仙花+胡枝子—波斯菊+五彩蘇”為宅間用地的綠化植物配植方案。以“香椿+碧桃”為上層景觀、鳳仙花+胡枝子為中層景觀、波斯菊+五彩蘇為下層景觀,打造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宅間植物景觀。香椿樹與碧桃樹均為濟南市農村常見鄉土樹種,碧桃花色明艷、充滿春意;香椿樹形高大、嫩芽可食,可為宅間用地提供豐富的景觀搭配;鳳仙花、胡枝子、波斯菊與五彩蘇的花色豐富,形態優美,又可與香椿、碧桃相互呼應,在日照充足的條件下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
農村綠化植物的配植應遵循適宜性、經濟性、觀賞性、功能性等原則,并根據各區域功能的不同搭配不同類型的植物,以此發揮出農村綠化的應用價值,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增強農村地域特色等方面有重要意義。綠化植物的選擇與生長情況直接影響鄉村景觀質量。因此,在農村綠化植物的配植中,各地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利用多樣性的植物種植,打造具有生態特色、地域特色的農村綠化景觀,為我國農村健康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