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亦璇 苗 威
提 要: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經歷了萌芽、發展以及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打壓下逐漸隱匿的過程。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給身處殖民地時代的朝鮮史學者以思考維度和研究范式的啟發。他們圍繞歷史分期、亞細亞生產方式、民族起源等馬克思主義史學論題展開史學實踐,嘗試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中,找尋韓民族獨立與發展的內在邏輯,其史學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殖民地社會環境中,朝鮮學者未能對舶來理論進行充分理解與本土化思考,導致其史學實踐存在過度依賴既有理論、缺乏實證基礎等缺憾。
20世紀上半葉,殖民統治、民族獨立、反抗壓迫等多重現實與訴求在殖民地朝鮮共存,1自1910年8月大韓帝國同日本簽訂《韓日合并條約》,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對朝鮮實施了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一切內政外交事務由日本在朝鮮設立的統治機構——朝鮮總督府管轄,朝鮮喪失主權,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本文以“殖民地朝鮮”指稱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社會性質。學者渴望掌握科學系統的理論與學說以回應社會關切、探求民族出路。殖民地時代初期,誕生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傳入朝鮮,隨即引發歷史學者的強烈關注。唯物史觀深刻影響了朝鮮的歷史書寫實踐,最終在殖民地朝鮮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史學這一全新的歷史編纂思潮。可以說,民族主義、殖民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交織共存,是殖民地朝鮮史學的特征。2趙軼峰:《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古代文明》,2014年第4期。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關注,指導朝鮮史學者從社會經濟史的視角出發,探究社會形態的演替規律及推動歷史發展的生產力因素,為近代朝鮮史學實踐貢獻了不同于民族主義史學的研究視角,豐富了朝鮮歷史書寫的外延。不可否認的是,囿于時代因素和學術因素的制約,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存在明顯的局限,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闡發能力有限,在將既有理論應用到史學實踐的過程中,存在生硬與牽強的情況。因此,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是否建構起了一套系統成熟的研究理論與朝鮮歷史譜系,尚有待后議。即便如此,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的傳播與實踐,展現了殖民地學者對社會歷史規律的思考與求索。這對于觀照朝鮮史學的發展樣態意義突出。相關成果或從哲學視角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與社會主義運動,1參閱???:《????? 1950???? ????? ??》,《????》第5輯,1995年;???:《????? ??? ???????? ??? ????》,《?????》第29輯,2014年;方浩范:《淺談馬克思主義朝鮮化發展軌跡》,《延邊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1930?? ??? ???? ?? ???????? ??????》,《??? ??》第98輯,2018年;洪濤、韓志偉:《馬克思主義在韓國傳播與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國外理論動態》,2020年第2期。或是針對單個馬克思主義史家或史學論題開展專題研究。2參閱洪淳權:《1930?? ??? ???? ???? ???? ???? ??》,《東亞論叢》第31輯,1994年;廣瀨貞三:《李淸源の政治活動と朝鮮史硏究》,《新潟國際情報大學情報文化學部紀要》第7卷,2004年;李成市:《植民地期朝鮮におけるマルクス主義史學——白南雲〈朝鮮社會経済史〉を中心に》,載磯前順一,ハルトウーニアン編:《マルクス主義という経験:1930—40年代日本の歴史學》,東京:靑木書店,2008年;???:《??? ??????? 白南雲》,《??? ??》第110輯,2016年;???:《???? ?????? ??? ??? ??? ??》,《??? ????》第46輯,2016年;???:《1930?? ???? ???? ??? ???? ??? ??? ??》,《??????》第38輯,2017年;???:《??? ???? ???? ???? ??? ???? ????? ????》,《韓國思想史學》第64輯,2020年;???:《1930?? ?????? ???? ??? ??? ?? ??》,《?????》第61輯,2021年。這些已有成果未能全面審視殖民地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看待社會歷史的觀點,因而無法準確把握這一史學思潮的動態發展過程,對朝鮮半島歷史書寫與體系建構所具有的意義。本文通過梳理殖民地朝鮮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歷史編纂,明確馬克思主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情況及其對史學發展進程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的誕生,脫胎于激蕩的時代變局與深重的民族危機。1910年《韓日合并條約》的締結,導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反抗殖民統治、謀求民族獨立成為朝鮮有識之士的時代使命。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人道主義”“正義”“改造”等理念傳入朝鮮,3???:《1930? ?? ?? ?????? ???? ‘???’? ‘????’——?????? ?? ??? ????》,《??》第91輯,2017年,第127頁。激起了朝鮮人的斗爭精神與抗爭意識。1919年,朝鮮爆發了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三一運動”,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階級基礎。這時,朝鮮已有學者開始公開談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樸殷植曾盛贊俄國十月革命:“高舉紅旗、埋葬專制、廣泛傳播正義、宣揚各民族的自由與獨立。”4??? ??,??? ??:《?????????》,??:????,2008年,第156—157頁。社會主義革命天然具有的斗爭性與獨立自主指向,契合了朝鮮人改變殖民地現狀的訴求,朝鮮已具備引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礎與接受可能。
20世紀20年代,馬克思主義理論隨著日本殖民文化的輸出而進入朝鮮。作為東亞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并開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國家,5張妍:《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早期傳播及對中國之影響》,《學術交流》,2017年第4期。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在東亞處于領先地位。幸德秋水、堺利彥、河上肇、山川均等人的相關譯介,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東亞的傳播貢獻卓著。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客觀上使得日本成為朝鮮學者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來源國。一則,朝鮮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的環境相對寬松。自1911年朝鮮總督府頒行《朝鮮總督府留學生規程》,6參閱寺內正毅:《朝鮮總督府令第78號:朝鮮總督府留學生規程左ノ通定ム》,《朝鮮總督府官報》第247號,1911年6月27日,第1頁。細化官費和自費留學的管理規程,朝鮮青年赴日求學逐漸迎來高潮。二則,日本在朝鮮推行殖民地化的日文教育,朝鮮學者多數具有日文讀寫能力,與德文、英文相比,閱讀日文著述的難度降低。因此,朝鮮第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是在日本學術體系中接受教育的左翼學者。7趙軼峰:《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古代文明》,2014年第4期。20年代初,朝鮮報刊登載的一些馬克思主義文獻,即譯自日本學界的相關譯本。1921年3月,《我聲》創刊號上刊登馬克思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該文轉譯自堺利彥的日文譯本;1922年5至6月,《東亞日報》連載《馬克思思想概要》,即摘譯自河上肇所著《近代經濟思想史論》一書的第三章。1洪濤、韓志偉:《馬克思主義在韓國傳播與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國外理論動態》,2020年第2期。由此可見朝鮮馬克思主義學術體系建構初期的日本影響。
也正是在此時期,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看待社會歷史的觀點,進入了朝鮮史學者的視野。1920年8月,《開辟》雜志率先刊登《馬克思與唯物史觀的一瞥》一文,嗣后《我聲》《朝鮮之光》等刊物陸續刊載多篇介紹唯物史觀的研究成果。2又影生:《??? 唯物史觀? 一瞥》,《開闢》第3號,1920年;尹滋瑛:《唯物史觀要領記》,《我聲》第1號,1921年;堺利彥:《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社會主義學說 大要(其三)》,《開闢》第42號,1923年;桂園生:《唯物論? ???(一)》,《朝鮮之光》第68號,1927年;樸文秉:《俗學的 唯物論? ??》,《朝鮮之光》第72號,1927年。白南云也曾自述,他以唯物史觀開展朝鮮史研究最早是在1922年。3李基白:《唯物史觀? ??? ????》,載李基白主編:《??? ????》(第20輯),??:一潮閣,1997年,第14頁。但此時,朝鮮史學界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大多是泛化的唯物史觀推介,與史學研究仍有距離。尤其是1925年之后,日本開始在朝鮮實施《治安維持法》,對言論、出版以及學術研究實行嚴苛限制,朝鮮人喪失了討論的自由,甚至不能隨意保有書籍,這阻滯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的發展進程。
進入20世紀30年代,朝鮮史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突破了“學理”階段,能夠運用唯物史觀論述朝鮮歷史問題。1933年,白南云《朝鮮社會經濟史》出版。它被視為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山之作。4關于白南云的《朝鮮社會經濟史》一書,韓國學界的意見較為統一,認為該書是朝鮮學者撰寫完成的一部馬克思主義史學專著,其出版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的成立。相關評述參閱趙東杰:《?? ?????》,??:????,1999年,第207—216頁;申瀅植:《韓國史學史》,??:三英社,1999年,第362—372頁。該書被列入日本改造社出版的《經濟學全集》,其學術性與專業性獲得了學界的認可,尤其對朝鮮經濟史研究具有的開創意義,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東亞日報》稱此書的出版是“朝鮮經濟史研究第一次經由我們之手實現”。5東亞日報社:《白南雲氏新著朝鮮經濟史,改造社??? 日文?? 第一卷不遠出來》,《東亞日報》,1933年9月9日(朝刊),第3版。日本學者四方博評價“朝鮮的綜合經濟史研究自此迎來新的開始”。6四方博:《朝鮮》,載社會經濟史學會社編:《社會經濟史學の發達》,東京:巖波書店,1944年,第385頁。嗣后,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迅速發展,李清源的著作《朝鮮社會史讀本》(1936)與《朝鮮歷史讀本》(1937)、金洸鎮的文章《高句麗社會的生產樣式——以國家的形成過程為中心》(1937)等相繼面世。以白南云、李清源、金洸鎮等人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力量在朝鮮迅速壯大,一時間成為與民族主義史學、殖民史學并行的史學新思潮。
但是,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打壓下,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黃金期轉瞬即逝。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將朝鮮納入戰后基地,為徹底消弭朝鮮民眾的反抗之心,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學術審查檢定制度,給歷史研究帶來重創。1938年3月,白南云被逮捕,理由是他試圖通過講義、著述、講座等形式實現共產主義。1940年12月,他被判處兩年徒刑,緩刑四年。7參閱???:《1930?? ?????? ???? ??? ??? ?? ??》,《?????》第61輯,2021年,第68頁。白南云在寫作《悔悟錄》(1938)、《感想錄》(1939)、《年頭所感》(1940)等文章后,因環境所迫,不得不暫時終止歷史研究。而另一代表性學者李清源自1938年5月后從學界隱身,投身革命運動,并于1940年5月在日本東京被捕入獄,直至1944年6月才獲準釋放。金洸鎮也在1939年春天回歸故鄉平壤,直至太平洋戰爭結束后才復歸學界。綜合來看,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后,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幾乎已經無法繼續公開進行學術活動,白南云、李清源等主要學者的相繼隱退,標志著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暫時陷入沉寂。
20世紀前半期,處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朝鮮歷史編纂學主要有3種思潮:除卻日本殖民者為同化朝鮮而推行的殖民地史學占據官方主導地位外,還有朝鮮學者主導宣揚的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史學,與作為一種現代化理論能夠與民族主義史學、殖民地史學都形成通路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交互成長。1參閱趙軼峰:《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古代文明》,2014年第4期。作為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開展歷史研究的新思潮,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民族主義史學在指導思想上有本質區別,這決定了不同類型的學者在開展史學實踐時的方法論和看待社會歷史的角度會存在分歧,但注重對現實問題溯源和“史學救國”的社會責任,是二者都具備的核心要義。在民族危機之下,這兩種思潮的史學者均從不同的角度對殖民地的社會現實進行積極思考與回應,故而馬克思主義史學能夠同民族主義史學形成深層關聯和共鳴。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的大潮下,朝鮮學界興起了旨在關注朝鮮傳統歷史文化的朝鮮學研究熱潮,并發展成為囊括民族主義史學者和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在內的學術運動——“朝鮮學運動”。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民族主義史學在一系列建構韓民族認同的史學實踐活動中,展現了既合作又對立的雙重關系。
對朝鮮傳統文化和歷史積淀的價值認可,是觸發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民族主義史學產生學術共鳴的關鍵因素。民族主義史學將歷史認同視作凝聚民族認同的思想基礎,因此學者們埋頭于挖掘韓民族自身的文化與歷史傳統。1933年,安在鴻、鄭寅普等民族主義史學者高呼“先知己,其后方能知彼”,倡導并發起了旨在“了解朝鮮”的“朝鮮學運動”,圍繞檀君神話以及李舜臣、丁若鏞等歷史人物展開研究與宣傳活動。2參閱東亞日報社:《朝鮮? ??,自己發見? 機緣》,《東亞日報》,1933年1月14日(夕刊),第1版。值得關注的是,以白南云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同樣積極響應“朝鮮學運動”的號召,與民族主義史學者進行了頻繁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使得“朝鮮學運動”一度成為20世紀30年代涵蓋史學界各思潮學者參與的學術活動,對傳統文化的闡發與發揚意義重大。1935年7月,《東亞日報》刊登講座預告,邀請對丁若鏞(號茶山)的思想學問有特別造詣的鄭寅普、玄相允、白南云3位“史界權威”,創建“丁茶山逝世百年記念”專欄,3參閱東亞日報社:《丁茶山先生 逝世百年?記念???》,《東亞日報》,1935年7月16日(朝刊),第1版。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史學者白南云同民族主義學者的學術合作。1935年8月,《新朝鮮》刊物推出《丁若鏞特輯》,鄭寅普、安在鴻、白樂濬、白南云等人參與撰文。白南云在《丁茶山百年祭的歷史意義》中盛贊丁若鏞是“近世自由主義的先驅”。4白南雲:《丁茶山百年祭? 歷史的意義》,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4輯),??:??? ??,1991年,第120頁。申南澈也強調開展朝鮮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朝鮮學的出發點在于批判地分析朝鮮當下面臨的問題,指出“朝鮮學研究應從歷史研究開始”。5申南澈:《最近 朝鮮硏究? 業績??再出發——朝鮮學???? 樹立? ???(一)》,《東亞日報》,1934年1月1日(夕刊),第19版。金臺俊同樣對“朝鮮學運動”做出積極評價,認為其扭轉了民眾心中“朝鮮”即是落后、封建象征的刻板印象,成功發掘出朝鮮傳統歷史文化的價值:“以前提到‘朝鮮的’就會很抗拒,認為朝鮮學研究是逃避現實的行為,現在已恍如隔世。”6金臺俊:《朝鮮文學上? 復古思想檢討,古典文學? 文學? 歷史性,古典探究? 意義,‘朝鮮’硏究熱? ????(一)》,《朝鮮日報》,1935年1月26日(夕刊),第5版。1935年7至8月,金臺俊以筆名天臺山人在《朝鮮中央日報》上連載《真正的丁茶山研究之路》,7天臺山人:《眞正? 丁茶山硏究? ?——??? 茶山論? ??? 俗學的見解? 批判?(一)》,《朝鮮中央日報》,1935年7月25日(朝刊),第4版。探索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丁若鏞研究,對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朝鮮歷史研究做出了有益嘗試。
即便如此,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民族主義史學在建構朝鮮歷史文化認同方面并非是同質化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強調朝鮮歷史研究應在堅持科學性的基礎上展開,反對民族主義史學強調民族特殊性,神話本民族的起源;民族主義史學重視從宏觀上敘述民族意識覺醒和民族國家的興起,1趙軼峰:《韓國歷史編纂學中的民族主義》,《古代文明》,2015年第4期。發揚民族特征、加強民族內部連接是其形塑韓民族認同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民族主義史學家在開展“朝鮮學運動”的過程中,格外注重宣揚以檀君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符號,2檀君記事始見于高麗王朝(918—1392)時期僧人一然所著《三國遺事》,內容稱天帝桓因之子桓雄貪求人世,率眾三千降于太白山頂檀樹下,與一熊所化女子生子檀君。檀君都平壤,史稱朝鮮,御國一千五百年后入阿斯達為山神。參閱一然:《三國遺事》,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64年,第33—34頁。強化檀君是韓民族血緣始祖、檀君朝鮮是半島歷史源起的認知。這種做法,意在喚起民眾對韓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特殊民族起源的自信心,卻遭到了馬克思主義史學者的猛烈批判。馬克思主義史學者認為檀君文本具有強烈的神話色彩,難以作為信史,民族主義史學者不加考辨即采信無確切史料依據的檀君朝鮮說,違背了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原則。申南澈曾公開指出民族主義史學者的檀君研究是非科學的、充滿神秘色彩的,“他們對朝鮮民族的始源認知,是從毫無證據的檀君神話開始的”,而之所以出現此種學術現象,其癥結在于民族主義史學非科學的文獻史料研究方法。科學的歷史研究,“要經過多重的文獻考證,再綜合比對古跡、文物遺址、金石文方能得出結論”。3申南澈:《朝鮮硏究? 方法論》,《靑年朝鮮》第1卷1號,1934年,第13頁。白南云也抨擊民族主義史學者是故意神化朝鮮文化,試圖在東方文化中脫穎而出,這種“幻想出來的獨立性”是不可取的。4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 ??,1994年,第350頁。同時,他對檀君神話的出現原因進行了社會經濟層面的闡析,認為檀君神話的產生展現了農業共同體的崩潰過程,是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體現。5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40頁。為了更直接地闡明半島的歷史譜系并非始于檀君,他借鑒馬克思對原始氏族社會的研究范式,對檀君以前的數萬年歷史進行了詳細敘說,試圖以唯物史觀的話語體系解釋韓民族的歷史緣起,起到了將神話傳說從朝鮮歷史譜系中剝離的作用,在彼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大致而言,殖民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民族主義史學是亦敵亦友的關系,二者在學術旨向和研究目的上可以同路而行,但在具體的研究方法論上卻大相徑庭。除李清源等少數激進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外,6李清源對朝鮮傳統歷史文化的觀點是較為激進的,他曾批判“朝鮮學”是“儒教訓話的、政策的、封建的”,“朝鮮學運動”是“粉飾檀君、披著李舜臣的外衣、帶著丁茶山的面具來歪曲歷史”。李清源的觀點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史學中部分激進學者的觀點,他們反對開展“朝鮮學運動”,認為朝鮮的一切文化傳統都應該拋棄。參閱李淸源:《朝鮮社會史讀本》,東京:白揚社,1936年,第1—2頁;《朝鮮?文化? ?傳統(二)》,《東亞日報》,1937年11月3日(朝刊),第4版。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學者將朝鮮社會發展的動力寄托在朝鮮歷史中,關注傳統歷史與文化,期待從中尋找社會能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建構起韓民族獨立發展的歷史邏輯,這使得他們的研究與民族主義史學同頻共振,對形塑歷史文化認同做出貢獻。但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堅持唯物史觀的科學性原則,反對民族主義者對史料的無甄別采信與盲目演繹,這突顯了兩種史學思潮在指導思想與研究方法上的區別,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對提高近代朝鮮史學研究科學性的價值所在。
在殖民地朝鮮,馬克思主義對朝鮮歷史書寫的最顯著影響,是將社會形態的演進作為歷史發展的線性邏輯,給朝鮮歷史帶來全新的分期依據。傳統朝鮮史學與中原王朝史學同源同流,多采用編年體編纂史書,以王朝的演進作為時間線索進行歷史書寫。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西方史學思想的傳入,大韓帝國末期編纂的國史教科書已經出現了上古、中古、近世等受西方史學影響的歷史分期方式,1例如,1906年玄采編修的《中等教科三段劃分法東國史略》,采用“太古、上古、中古、近世”的時代劃分方式;1909年安鍾和編修的《初等本國歷史》一書,以“上古、中古、近世”進行歷史分期等等。據統計,在大韓帝國時期公開出版發行的17部國史教科書中,有8部借鑒西方歷史分期方式展開敘事,其余則為編年體。該數據依據《韓國開化期教科書叢書》(??:亞細亞文化社,1977年)統計。逮至馬克思主義史學勃興,唯物史觀的歷史分期理論進入了朝鮮學者的研究視野。1859年,馬克思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大體來說,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他運用原始氏族社會、古代奴隸社會、中世紀封建社會、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等社會形態概念,對人類歷史進行宏觀劃分。這是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歷史進行分期的基本觀點。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普遍接受此種歷史分期理論,嘗試在以社會形態為主線的基本架構下開展歷史書寫。由于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影響朝鮮社會形態的土地所有關系與生產力因素的理解不同,導致他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話語論述朝鮮歷史分期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意見分歧。他們分歧的焦點,集中于朝鮮半島何時由奴隸制階段進入封建制階段。
其一,廣泛認可新羅統一半島南部對朝鮮社會形態演進帶來積極的推動。白南云等將新羅建立統一政權視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換的關鍵。他們認為《三國志》的《馬韓傳》與《扶余傳》中出現的“下戶”是奴隸階層,3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125頁。并據此推論三韓時期是“奴隸制國家的萌芽”,4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142頁。這種奴隸制社會形態發展至三國時期,構成了社會經濟的基礎。因此,三國時期的社會形態仍然是奴隸制。5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374頁。直至新羅統一半島南部以后,同唐朝的接觸密切且頻繁,在中原王朝的經濟輻射與影響下,促使半島的社會形態逐漸向封建制轉變。6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375頁。至高麗王朝立國后,實現了土地的國家所有,這時社會形態轉變為“土地國有制基礎上的亞細亞封建制”,7白南雲:《朝鮮封建社會經濟史》(上),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2輯),??:??? ??,1993年,第118頁。意味著封建制度已經確立。此說被多數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所接受。其二,由于對高麗王朝土地所有關系的不同認知,朝鮮王朝建立后才確立封建制的觀點在彼時的朝鮮史學界擁躉甚眾。持此說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普遍主張奴隸制對朝鮮社會形態的影響力是莫大的,繼新羅之后建立政權的高麗王朝仍然是奴隸社會。李清源認為,高麗王朝的經濟制度是農奴制,直至高麗王朝中期爆發的農民叛亂、武臣之亂成為半島確立封建制的契機,蒙古的入侵則對高麗農奴制的終結起到了決定作用。因此,高麗王朝末期才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8參閱李淸源:《朝鮮歷史讀本》,東京:白揚社,1937年,第115—120頁。
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在討論朝鮮歷史分期問題時,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于朝鮮史學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觀點分歧。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于朝鮮的早期階段,學者對既有理論體系的理解存在生澀僵硬之處,且在平衡理論的普遍性與朝鮮歷史的特殊性之間缺乏經驗。因此,當他們嘗試將以歐洲為模本的歷史分期理論原封不動地套用在朝鮮的歷史實際時,產生爭議就在所難免了。
在呈現殖民地朝鮮史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解之前,首先需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做大致闡釋。馬克思在1859年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不僅提出了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經典論述,而且按照普遍的歷史進步觀念將其列入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初形態,以此建構人類歷史演進的邏輯序列。1涂成林:《世界歷史視野中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從普遍史觀到特殊史觀的關系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在這里,馬克思用亞細亞生產方式概指一切文明民族在其歷史初期都曾經歷過的一個階段,并不因有“亞細亞”之名而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2志純、學盛:《怎樣理解馬克思說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世界歷史》,1979年第2期。但是,馬克思對東方世界的認識,仍無法擺脫基于歐洲歷史經驗的普遍史觀。在馬克思眼里,東方社會的特征,諸如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地公有村社制度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等,只不過體現了東方社會的落后,“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3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53—854頁。參閱涂成林:《世界歷史視野中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從普遍史觀到特殊史觀的關系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因而,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馬克思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研究基本上是立足于西方的普遍史觀的視角,帶有較為明顯的西方進步觀念和歐洲中心論的痕跡。4涂成林:《亞細亞生產方式類型與東方發展道路》,《哲學研究》,2014年第5期。尤其是他認為東方世界長期缺乏發展的內生動力,需要外力介入才能實現革命的觀點,同日本殖民史學對朝鮮歷史做出的停滯性、他律性論斷存在相似性,5殖民地時期,日本殖民史學對朝鮮歷史提出的主要觀點有:“停滯性論”認為朝鮮歷史缺乏實現社會形態更迭的動力,長期滯留于古代社會階段,需要日本介入幫助才能步入近代社會;“他律性論”認為朝鮮歷史的發展歷來是在中國、蒙古等外來力量的介入干預下實現的,朝鮮自身無法實現發展;“日鮮同祖論”認為日本和朝鮮同族同種,日本支配朝鮮并非侵略性質等。參閱[韓]樸仁鎬著,全瑩等譯:《韓國史學史》,香港:香港亞洲出版社,2012年,第143—153頁。這也埋下了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難以完全克服日本殖民史學的學術隱因。
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解有共性也有差異,最為突出的共性是,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概念認知基本實現了統一,將其理解成亞洲特有的封建制度,對朝鮮來說即是朝鮮歷史上的封建制。這其中又包含著兩層意義:一是封建性。李北滿最早做出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封建制的論斷,他在描述朝鮮的封建制度時,稱其是“馬克思用‘亞細亞生產方式’一詞所指稱的形態”。6李北滿:《朝鮮に於ける土地所有形態の変遷》,《歷史科學》第1卷4號,1932年,第49頁。白南云曾從四個方面闡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內容:“政治上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土地財產的公有制、灌溉及水利由地方官廳管轄、國家官僚階層的支配關系。”7白南雲:《朝鮮經濟史觀 齊唱》,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4輯),第83頁。他認為政治形態上的中央集權制、經濟形態上的土地公有制構成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內涵。可見,朝鮮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界定已經套用了封建制的特征,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觀念中亞細亞生產方式便等同于封建制。二是亞洲性。朝鮮學者并未將亞細亞生產方式視作人類社會普遍經歷的初期階段,他們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解包含明顯的地域特征,將其視作亞洲式的封建制。白南云曾表示:“以當今史學理論的最高水準來觀照亞細亞生產方式,其是與歐洲對應的亞細亞式的封建制度。”8白南雲:《朝鮮封建社會經濟史》(上),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2輯),第88頁。李北滿強調亞洲與歐洲在封建制度上的不同,“在亞洲是作為封建組織的國家將土地和家畜等輔助生產手段配賦給農民,而在歐洲則是由領主向個人土地所有者配賦”。9李北滿:《朝鮮に於ける土地所有形態の変遷》,《歷史科學》第1卷4號,1932年,第49頁。雖然這種對亞洲特殊性的認識能夠弱化理論的公式性,促使學者思考既有理論在朝鮮歷史上的實際適用問題,使他們意識到“不能機械地套用歐洲封建制度的原理”。10李北滿:《朝鮮に於ける土地所有形態の変遷》,《歷史科學》第1卷4號,1932年,第49頁。但是,其更突出的表現則是強化了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中原始具有的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朝鮮學者更傾向于在地理維度上將“亞細亞”限定在亞洲這一東方世界的范疇,將朝鮮的封建制解釋為西歐封建制的變型,是具有強烈“亞細亞”特征的封建制,其中暗含了亞洲落后的學術邏輯。
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認知差異,更多地表現為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確立時期的不同意見,其時間跨度涵蓋自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直至朝鮮王朝這一較長時段,并從土地所有關系、統治階層意志、生產關系等角度各自成說。其實,這一分歧源于學者們對朝鮮半島歷史分期的爭論。由于亞細亞生產方式被等同于封建制度,因此,這一問題就被轉化為對朝鮮半島封建制度是何時確立的追問。李北滿最先提出半島在新羅統一時期已經確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張。他認為新羅統一初期已經實現了土地公有制形態,由此可以判定亞細亞生產方式已經確立。1李北滿:《朝鮮に於ける土地所有形態の変遷》,《歷史科學》第1卷4號,1932年,第49頁。但是,白南云卻認為三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亞細亞生產方式雖已萌芽,但社會形態仍為奴隸社會,直至高麗王朝時期封建制得到確立并發展,才確立起亞細亞生產方式。2白南雲:《朝鮮封建社會經濟史》(上),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2輯),第88頁。這也與他在朝鮮半島歷史分期問題上的觀點保持一致。李清源曾撰文贊同白南云所主張的三國時代并非亞細亞生產方式之說。3李淸源:《〈朝鮮社會經濟史〉を讀志》,《唯物論硏究》第26號,1934年,第93頁。與白南云的觀點有所不同的是,李清源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確立時間當延后至朝鮮王朝時期,在朝鮮王朝的建國過程中兩班貴族擁有了政治上的支配權,成為社會秩序的組織者,建立了封建制的國家,這才確立起亞細亞生產方式。4參閱李淸源:《朝鮮社會史讀本》,第125—126頁。
殖民地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討論,暴露出他們在“學理”層面的缺陷。學者們普遍從單一維度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加以理解,將其簡單等同于封建制。雖然,他們意識到了西方和東方在發展模式與歷史實際上存在不同,不能單純地套用西歐封建制理論。但是,他們卻止步于此,并未深入闡發亞細亞生產方式在朝鮮半島的具體表現形式與發展軌跡,也就未能針對朝鮮半島歷史實際形成一套系統化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同時,由于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認知帶有東方地域性特征,導致他們的研究很容易陷入東方世界原本就落后于西方、其歷史發展需要外力介入方能實現發展的邏輯之中,這同日本侵略朝鮮的殖民邏輯有相似之處。因此,他們在試圖反駁日本學者帶有強烈殖民目的性的學術論斷時,常常難以自圓其說,甚至會在批判朝鮮半島歷史封建遺存的過程中,重新確認朝鮮半島社會歷史缺乏內生動力,以致于落入日本殖民主義史學的邏輯范疇。
民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詞匯,它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被多次談及,但是“民族”這一概念對于多數學者而言還不是很清晰。5馬戎:《斯大林民族理論與蘇聯民族制度建構——讀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1913年,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提出了影響頗大的民族近代形成說,認為“封建制度消滅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同時就是人們形成為民族的過程”,只有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后,人們具有“共同的經濟生活”與“經濟上的聯系”方可成為民族。6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00—301頁。斯大林這一將民族視作近代資本主義產物的理論,在朝鮮學者中產生了不小的反響。
有朝鮮學者認同斯大林的民族近代形成說,并從兩個方面闡釋民族的近代性:其一,糅合民族與民族國家的概念,將民族的產生與發展時期限定在近代資本主義誕生之后。俞鎮午(筆名陳伍)強調西歐的發展歷程“正是說明了民族的成立源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基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歷程,做出“民族的形成是伴隨著民族國家發展”的論斷。7陳伍:《民族的 文化社會的 文化》,《新興》第2號,1929年,第12頁。可見,俞氏對民族的概念厘定是以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為發展模型而做出的。因此,其所謂的民族便是民族國家誕生后的產物。其二,贊同斯大林對“共同的經濟生活”在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民族的本質是經濟共同體,淡化民族的族群屬性與血緣關聯。李清源曾借用恩格斯所提出的“小民族”的概念,以區別于近代資本主義誕生后產生的“民族”之概念:“小民族”的“產生是從氏族社會崩潰時期開始的,各氏族成員在一定區域內混居,構成生產體”。1李淸源:《朝鮮讀本》,東京:學藝社,1936年,第421頁。他認為近代形成的民族是以生產關系為紐帶結成的經濟共同體,與具有數千年發展歷史的、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氏族共同體是不同的概念,由此將民族的概念從人類悠久的發展史上抽離出來,將其產生與發展的時期限定于近代資本主義興起之后。這是對民族概念中血緣因素的淡化。而且,學界還存在著反對從民族認同的角度來詮釋民族共同體的聲音。申南澈曾指出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共同的經濟基礎,而并非是通過民族精神、民族魂等抽象的感情認同凝結起來的。2???:《???? ??》,載???主編:《??? ????》(第2輯),??:?????? ???,2013年,第3—8頁。
與上述研究趣旨相反,有史學者主張民族理應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并從3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表明斯大林的觀點只是解釋了近代“民族”的形成,不應該忽視18世紀以前人類歷史進程上存在的民族形成過程。李如星曾指出斯大林的民族近代形成說與民族是歷史悠久的共同體的認知相互矛盾,“民族不應該單指‘近代民族’這一民族形成過程”。3李如星:《民族問題概觀(三)》,《朝鮮日報》,1929年11月29日,第1版。二是,強調民族體現了集團共同體的自我認同。白南云重視共同體認同等情感因素在形塑民族認同過程中的聚合作用,提出“朝鮮王朝肅宗時期開始產生了‘我們’的集團意識,至隆熙年間出現了所謂的‘民族心’,這是近代意義上民族的形成”。4T記者:《朝鮮硏究? 機運? 際??(一):朝鮮學? ??? 規定??,白南雲氏?? 一問一答》,《東亞日報》,1934年9月11日(朝刊),第3版。三是,質疑以單一標準對民族概念進行劃分的合理性。金臺俊認為在近代國家形成以前,已經存在不同要素影響下形成的不同特征的民族類型,因此“對某一民族進行‘前國家式’與‘國家式’的區分,是不可能實現的”。5天臺山人:《朝鮮? 地理的 變遷(四)》,《朝鮮日報》,1935年6月8日(夕刊),第4版。同時,他強調影響民族形成的因素是多元的,“民族一定是基于相同地理、氣候、種族等基礎上,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多數人的集合”,將民族視作“文化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6天臺山人:《朝鮮? 地理的 變遷(四)》,《朝鮮日報》,1935年6月8日(夕刊),第4版。
總之,上述學者之間存在的分歧緣于他們對民族概念的典型化和泛化理解:贊同民族近代形成者,將民族與種族的概念分離,弱化血緣、宗族的紐帶作用,從經濟范疇這一狹義的視角出發,將民族的概念典型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認為民族具有前近代淵源者,則是對民族概念做泛化理解。他們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視野出發,將近代國家概念形成以前的種族歷史都納入民族的范疇,因而認為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已經存在歷史悠久的種族性民族。
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作為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史學思潮,從社會經濟史層面對朝鮮歷史展開宏大敘述,其特點主要表現為:
其一,相信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認同包括朝鮮歷史在內的人類社會是普遍按照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形態演進規律向前發展的。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順序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形態。白南云將此視作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元性規律,并強調朝鮮歷史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具有同其他國家別無二致的演進歷程,“根據世界史一元論的歷史法則,世界各民族幾乎都經歷了相同的發展軌跡”,7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24頁。“朝鮮民族的發展史,即便過程是亞洲式的,但社會構成的內在發展法則卻完全是世界史的”。1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22頁。他強調朝鮮歷史的普遍性,也就自然地反對神化“韓”民族歷史起源的行為,“若是被征服群自己強調自己的特殊性,這不是自力更生之路,而是不自覺地陷入了奴隸化的歪門邪道”。2白南雲:《朝鮮社會經濟史》,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1輯),第350頁。這種學術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并為回擊日本以殖民朝鮮為目的的論斷提供了思路。由于朝鮮歷史適用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說明朝鮮具備發展的內生動力,能夠在沒有日本等外部力量的介入下實現自覺發展,這使殖民史學失去了立論基礎。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史學者雖然并沒有旗幟鮮明地宣揚民族獨立與自決、鼓吹反抗殖民侵略,但是他們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論證了朝鮮社會的自然演進與內在生產力革新,突出朝鮮歷史的主體性與發展性,在社會層面發揮出民族史學的功用。
其二,關注民族內部矛盾,從階級斗爭史的視角開展朝鮮歷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將階級斗爭作為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認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頁。朝鮮史學者接受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從這一立場出發展開史學實踐,明確了“朝鮮歷史作為世界史的一環,其性質一定是階級斗爭史”的書寫原則。4白南雲:《??? ??? ?? ??》,載金洸鎮、白南雲等編:《????? ??????? ?? ???》,??:???,1989年,第346頁。同時,他們關注民族內部矛盾,將歷史研究的重點從異民族集團間的矛盾擴展至“韓”民族內部,為朝鮮歷史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之前,民族主義史學以“韓”民族發展歷程以及同異民族之間的斗爭為中心開展敘事,“韓”民族集團被視作統一的整體,這難免會使學者對民族集團內部的矛盾失于關注,也導致了朝鮮歷史譜系的建構是以同外民族的斗爭為主線,具有激進、強烈的現實指向性和目的性。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朝鮮的出現與傳播,將歷史研究的關注重點集中于社會內部矛盾與生產力發展,為朝鮮歷史的書寫提供一種不同于民族主義史學的研究視角與思路,能夠彌補朝鮮歷史譜系“重外輕內”的不足,對朝鮮史學的發展與完善意義突出。
其三,有較強的移植性和硬搬的公式性痕跡。馬克思主義史學傳入朝鮮半島,正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蓬勃開展的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得到完善的建構,且在世界各地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當馬克思主義論著及革命經驗進入朝鮮后,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由于朝鮮學者所接受的大多是國外成熟的研究理論和既有的革命綱領,其本身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將外來的理論進行本土化、朝鮮化,生搬硬套地移植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普遍存在的通病。即使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領軍學者白南云,其方法仍不免粗糙生硬,將馬克思以歐洲為模本總結出的發展模型直接套用到朝鮮史中,尤其是將希臘、羅馬式的奴隸制公式化、機械地進行移植,以致于該書在出版之初即受到批判。5參閱金洸鎮:《白南雲敎授? 新著〈朝鮮社會經濟史〉》,《東亞日報》,1933年9月21日(朝刊),第5版;韓興洙:《朝鮮原始社會論——白南雲氏著〈朝鮮社會經濟史〉? 對? 批判? 兼??》,《批判》第3卷6號,1935年,第2—19頁;李淸源:《朝鮮? ?? 現代的 考察》,《批判》第5卷3號,1937年,第78頁。對此,白南云也曾做過反思,“在普遍的共同性背后是歷史的特殊性”。6白南雲:《朝鮮封建社會經濟史》(上),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2輯),第14頁。但是,在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早期階段,學者們過度依賴理論且急于求成,簡單地將既有理論模式搬運至朝鮮歷史的書寫情境中來,由此導致教條僵化的局限。
其四,未能完全克服朝鮮歷史發展的停滯性觀點。雖然殖民地朝鮮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認同朝鮮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內生動力,但他們難以克服對東方世界的特殊性認知,將亞洲國家的特殊性理解為封建性與落后性,導致朝鮮歷史同樣難以免除停滯性的弊病,這便與他們基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得出的朝鮮歷史的普遍性與內在發展性觀點相悖離。因此,朝鮮馬克思主義史學者的研究時常出現前后矛盾的情況,如李清源最初主張生產力的革新“是基于朝鮮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內在發展而必然衍生出來的”,1李淸源:《朝鮮原始共産體硏究》,《東亞》第8卷7號,1935年,第113頁。從而肯定朝鮮社會內部矛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但嗣后他轉而提出“在外國船只出沒以前,朝鮮社會尚未出現資本家式的生產方式,在遭遇外國資本主義的強勢入侵后,朝鮮的封建構成才開始衰敗瓦解”,2李淸源:《朝鮮歷史讀本》,第311頁。這便否認了朝鮮社會自主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可能性,將生產方式變革的動因完全歸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朝鮮學者關于此類的論說不勝枚舉,如“陳舊的共同體僅僅在崩壞之時,各民族才得以從原本的狀態中脫離,實現進步”,3金洸鎮:《高句麗社會の生産樣式——國家の形成過程を中心として》,載崔泰永主編:《普專學會論集》(第3輯),京城:朝鮮印刷株式會社,1937年,第50頁。“在世界歷史的轉換期,東洋社會的現實形態展現出混血形態,作為亞洲停滯性的封建遺存依舊頑固,同時資本主義已強勢占據支配地位”,4白南雲:《朝鮮封建社會經濟史》(上),載主編:《白南雲全集》(第2輯),第14頁。等等。尤其是在1937年之后,大多馬克思主義史學者的研究難以否定朝鮮歷史的停滯性論說,以自相矛盾的話語方式徘徊在朝鮮歷史的停滯性與發展性之間,很難再有學術突破。
馬克思主義史學自創立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探尋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革規律為目標,在史學研究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理論活力。作為一種全新的、富有指導意義的史學思潮,它隨著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運動,漸次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并于“殖民地朝鮮”之初傳入半島,同朝鮮史研究深度結合。唯物史觀給朝鮮史研究帶來了視野與范式的啟發,促使學者關注社會內部發展與矛盾對立,為民族發展史的書寫提供了更多的解釋空間。同時,科學、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論證了朝鮮社會歷史的內生動力與自主發展,為回應殖民史學提供了邏輯支撐。
但是,殖民地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獲取渠道的周折、亟待解決的民族危機、嚴苛的學術審查檢定制度等,導致快速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未能在充分適應朝鮮歷史實際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套系統成熟的史學邏輯與理論體系,這也造成他們無法對殖民史學提出的論斷進行合理回應,甚至陷入失語狀態。單純、直接地套用歷史發展公式雖然簡便快捷,卻并不能完全解釋朝鮮歷史問題,仍需探索并形成朝鮮歷史發展的系統化認識。即便如此,作為20世紀上半葉朝鮮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對朝鮮史學發展的影響是重大的,學者嘗試在世界史的普遍性與朝鮮史的特殊性、朝鮮史的前近代與近代的連續性、歷史發展的自發性與停滯性之間尋求平衡,對朝鮮史學的現代化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