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路也的詩集《大雪封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衛國
路也的詩集《大雪封門》,主要收錄了她近兩年來的詩作。共分三輯,第一輯“南部山區”下收73首,第二輯“東流去”含40首,第三輯“大雪封門”中錄有4首長詩,總計117首,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在新常態、新困境下的生命體驗和存在之思。路也選用大雪意象,以其籠覆四野,圍困封鎖之力,喻指風刀霜劍般環境對個人生存所帶來的威壓。大雪封門,她自己也變成了茫茫雪原中的孤島,朝向內心,面北朝南,隨神思不斷拓延,成為無窮和無限,用書寫溢出了封門之雪的覆裹,成為了自己的女王。
路也,長在山東,地域文化對她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她曾言“豪情、直截了當與憨傻”,是山東賦予她的鮮明質地,她內心其實更向往江南,這江南更多地指向文化和心靈的。為彌合現實與理想的分裂,寫作便成了中介,是平衡內心緊張和沖突的必需。所以,路也一直是把寫詩當做寫日記般,詩中有生活的蛛絲馬跡,但憑讀者捕風捉影,卻找不到證據,公開和私密的難解之困,在詩中轉化成了顯白與隱晦的藝術之謎。她的詩,都是從切身的生活體驗出發,在細微處蘊含著大的波瀾,如靜水流深,如秋日暖風中的煙突,如一口酒配顆花生,澀香兼存,展現了生活的本然、永恒;個人生命的有限;靈魂常在的孤獨等。
《大雪封門》,相較以往的詩集,色調更為純粹和集中,地域跨度也由環球游歷驟縮為山東半島內和南部山區,其心理超脫感,距離感及自然感反而變更強了,處方寸之地而心游萬仞,滴水中見萬般光華。路也的詩,質量都很均衡,或許與她較關注詩的內核有關,重技而不顯技(音節、結構、韻部、章節劃分等),凝縮性更強,過于口水化的詩她不做,過于高蹈的她反對,她只忠于自我的細膩之心,使詩既能起于毫末之間,微光一閃,又能擴延成宏大,深刻批判,詩力越發成熟。
《大雪封門》中,“南部山區”一輯,占了整部詩集的大部分。從路也自撰的年表看,自2016年起,她就開始了南山記的創作。組詩的打算,顯示了她有意把南山寫成自己一個人的史詩樣的意識。受疫情的影響,使她更快地完成了“南部山區詩史”系列。一個人輾轉山中,把自己放心地交給自然,與野花共呼吸,并彼此以身相許,可視作是第一輯的主題。
其中,單數量詞的大量使用,值得注意。如一只樟子松木桶和南瓜(《木桶酒店》《蚱蜢在紫苑花心里》《晚歸》)、一棵老柿樹(《七星臺》)、一輪落日(《考古現場》)、一首歌(《職守》)、一扇(《頌歌》)、一叢,一朵,一簇(《野菊來函》《紫花苜蓿》《草原》)、一個崮(《到崮上去》)、一條公路、瀑布、溪水(《走在山間的公路上》《偶遇》《山中一日》)、一眼山泉(《偶遇》《去梯子山》)、一塊(《石板街》《在高鐵上觀日出》)、一顆(《核桃園》《遠壑》)、一艘(《海灘咖啡廳》)、一封(《縣醫院》《郵驛》)、一絲(《巖崖》)、一場(《柿子樹》)、一抹(《環海輔路》)、一粒(《端午》)、一盞(《東流去》)、一座(《黃泥小屋》《木塔》《青山吟》)、一川帶花紋的石頭(《彩石溪》)等。量詞的無意識使用,是心境的自然投射,卻觸及了作為獨立體的個人,在精神上如何自我安放與自處的問題。首先,人之為人,是單個,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解決如何與自我相處的問題。即使處在人群,有家人、朋友、愛人陪伴,精神上依舊會孤獨。這種群只是身體靠近,不是精神的聚合,精神上變化無定,難以一致也不必一致。婚姻家庭等組織形式,會把人從單數變為復數,但這更像是生存上的協作,原本能說上話的人,后面可能無話可說,正如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中所揭示的,人一生中的不同階段,都在不斷地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有意思的是,路也對結婚和分手的描述為“個人生活由單數變成雙數,解體,重回單數”,實際上暗藏了她的婚戀觀。《野棉花》中“因為野,單身并快樂著/不種也不收/在大地上度過無用的一生”,或許正是自身的寫照。這里的野和無用并非貶義,而是不合常人期待,如學了父母所反對的中文,還成了詩人,艱難應付著人世雞零狗碎的生活。常人覺得無用,而自己樂此不疲。這山中的點滴被筆墨記錄,普通的南部山區因路也的詩而更顯多姿,二者相互成就。
第二輯“東流去”,地域有所延拓,多寫的是詩人去魯東海邊,跨省到山西和西北塞外等地的漂泊游歷體驗。東流去的是那留不住的時間,是人生進入中年的危機與喪失感。據詩人自述,因身體上的病痛以及年紀增長,精力的衰退,她試圖抓住有限的機會,絕對的當下,“想把河水挽留”(《東流去》),她擁有最多的便是行李箱,護照也是保護得最好的東西,以備一個人隨時出游。那顆勢如破竹的心“一直朝向而永不抵達終點”(《末班高鐵》)。雖然只剩一個人“越來越孤零”,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因為地平線,白云,風和大片初開的野花“一朵一朵全都愛我”(《草原》),我實際上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
隨著路也進入中年,對時間的感受更加強烈。她不斷地出行,也是個人經驗累積的過程,給詩歌帶來了更為鮮明的滄桑感。中年意味著失去,首先是父母步入晚年,自己身上也有病痛,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好友甚至已經去世,《航班經停西安》一詩,寫的便是自己的大學同學王亞田,不堪病痛折磨,自殺而去“用自由落體的方式殺死體內的絕癥”。在散文《那年秋天的陽光》中,路也還回憶了大學時,她與王亞田畢業實習時,分在一個組里的相處時光。此后,自己幾次來西安也都是他接待,但不料斯人已去,進而發出了“人生苦短,而今已到中年/你比我大兩歲,卻注定比我年輕”的感嘆。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終將會到來,就像百川,逝者如斯夫,終歸大海一般。路也的至交好友不多,位于海濱的佘小杰是一個,二人相識很早,相知也深,有時二人一起出發到大漠,“兩個女子來到塞外/靠喝啤酒和吃羊蝎子建功立業”,有時在省內一日之約,“我坐高鐵奔馳一千里,你走了五百里/相約煙臺,直奔秦始皇養過馬的島”,讓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廣闊的伸展,認為“如果不能活得更長河更好/那就爭取活得更多”。面對大海,感受它的天長地久,像一個雙肩包,把自己也“托付給了蒼茫”。此外,這一輯,還收錄了幾首行旅到國外的詩,如到莎士比亞的故鄉埃文河畔,到坎特伯雷等,但占比小。東流去,正是對時間和永恒的哲思,也是對生命歸宿的叩問。
第三輯中,主要收錄了4首長詩,分別是《從此》《在肇源》《海風吹》和《大雪封門》。《從此》主要寫的是自己與過去告別,徹底地放下和轉向,重新出發。從此“只獨唱,不合唱;只清唱,不伴奏”,從此“藕斷之后,絲不再相連”,從此便“是陌生人,比世上所有人都陌生”,這次的告別是西出陽關,不再相見。《在肇源》,則寫在松嫩大平原上,感受北國之秋,“一群灰雁從稻田上空飛過……準備南下”,這里還是完顏阿骨打的肇基王績之地,“完顏阿骨打的根,靜止不動”,配合秋日,更有歷史滄桑之感。
《海風吹》中,海風吹得我“仿佛生出了超現實的翅膀”,不禁激起了詩人的玄思,屈原有天問,路也在這里則是海問。問風來自何處,什么形狀,誰在驅動它,問海則海底到海面有多少層,天與海互相映照。而“我”的安全感來自“空曠和廣漠”,來自“無人”,在無人處,人生才得以重啟。除了自然的喻象,我的體內“也有一個大海”,還有“一個天空”,我的靈魂里有颶風,那是情思在跳蕩。詩人試圖超越現世的有限,直達永恒,期待“那高處得力量……將我救拔”。海風吹來,所有的困頓,被吹成了遼遠和空無。
《大雪封門》一詩,則涉及人與社會、自然、他者、自我等多重關系的思索。白茫茫的大雪令人想到《紅樓夢》,它遮蓋了大地,均了貧富,過去的繁榮都消逝不見了,渺小有限的個人,在永恒的自然之力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大雪封門,人被圍困,退至內心,而幽靈般的病毒也在冬季與大雪合力,死神亦尾隨而來,脆弱的生命如卵擊石,令人驚懼。人與人之間不自覺地拉開距離,口罩之下,心門也同封鎖,計劃都泡湯,一切只為了活。漫天白色充塞天地,滿得裝不下,飛舞旋轉,足令‘世界失明’,我被大雪關了“幸福的禁閉”,有時會感覺到“形影相吊/孤單到四圍空氣透明/瞥見自己的靈魂”,外邊的雪,新的接著舊的,在不斷瑩瑩地燃燒,我內心也在醞釀著一場大風雪,時事艱難,內心的那個我越來越凸顯出來,并“懷揣最苦澀的宿根/在圍困和重壓下,冒死發芽/頂風作案開花”,并引述魯迅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從來如此,便對么?”,對習以為常的事充滿著懷疑的精神,直面人生的背面,不愿被定義,被設計,而是順隨著人生本然的不確定與不可能。在這圍困之中,我積蓄著力量,依然透出一抹亮色,大雪終會消融崩塌,而雪下的根塊將放出胚芽。
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放心地交出,毫不設防,內心充盈,成為自己的女王,不僅是第一輯,也可以看做是對整部詩集的集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