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中
(山西交城縣林業局,山西 交城 030500)
林業建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森林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經濟發展的原材料和林副產品,而且可以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生態環境保障。國家儲備林建設是加快現代林業發展新的嘗試,是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的重大舉措。國家儲備林是指通過先進的營林技術和理念,在適宜區域培育和營造具有多種功能的森林,對于提升森林質量,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的具體體現。通過建設一批森林木材生產效率高,林分結構優化的國家儲備林基地,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天然林,還可以增加森林木材儲備,增加國內木材供給,保證木材的安全供應。
木材是森林最重要的產品,對人類進步起重要支持作用。木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材料,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具有綠色環保,可再生,易降解的優良特性。木材具有其他新型材料無法替代的作用。作為發展中國家,每年我國對木材的需求量巨大,由于木材生產周期長,國內木材產量難以滿足需求,不得不大量進口,但很多國家限制出口,我國木材安全形勢很嚴峻。所以必須立足于國內木材安全問題,大力開展儲備林建設,提高自身木材供給能力。通過培育高效生產、適度規模、有序調節的優質森林資源,保證國家木材安全。
森林是陸地分布最為廣泛,組成結構最復雜,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天然林是森林重要組成部分。全面保護天然林,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天然林資源數量少分布不均。多年來,天然林是我國木材的重要來源,由于過度采伐、數量減少、退化嚴重。如果木材供給問題得不到不本解決,天然林資源就保不住。因此,在適宜地區大力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的國家儲備林建設,有效提升林業綜合生產能力,來為社會提供大量木材供給,這樣就能夠為全面保護天然林提供可靠的資源支持和保障。
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大,但人均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多年來,重栽植輕培育,盡管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森林數量有所提高,但森林質量還很低下,存在樹種單一,結構不夠豐富,蓄積量不高,尤其缺乏珍稀樹種與大徑級用材林。為改善我國人均森林資源不足,木材供應失衡的問題必須加強森林培育,提升森林質量。通過開展儲備林建設,采取豐產林經營、現有林改培、中幼林撫育的技術措施,培育高效、穩定、健康的森林系統,可有效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逐步培育珍稀樹種與大徑級用材林,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解決森林資源安全問題。
國家儲備林建設以中央財政資金為主導吸收多方投資,引入PPP模式。通過金融資本投資國家儲備林建設,增加林業營造林投資,這種創新林業投資模式有助于林業建設高效發展。
儲備林,儲備的不只是林木,儲備的還是生態、美麗和幸福。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可以使林農獲得多方受益,實現快速脫貧、穩定脫貧。
同時,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還有利于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構建森林生態屏障,打造鄉土樹種、珍稀名貴樹種等生態景觀,提升鄉村綠化美化亮化水平,提高鄉村整體品質和面貌,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全面促進林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交城縣是山西省第二大林業縣、全國重點生態保護地區。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14.83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84.27%,森林面積7.2萬hm2,擁有寶貴的綠色資源與優勢的自然生態環境,全縣基本情況如下:
交城縣地處山西省中部,呂梁山東側,晉中盆地西部邊緣。全縣國土總面積1822.11km2,縣邊境線總長227.25km。交城縣是呂梁市的東大門,東面與清徐縣相鄰,西面與離石市相連,南面與文水縣毗鄰,西北與方山縣相接,正北與婁煩、古交相接。全縣地形地勢呈現自西北向東南海拔逐漸傾斜下跌的地貌形態,海拔高度范圍750~2830.7m。
交城縣氣候因受地形海拔影響,區域溫差較大,西北部山區天氣濕冷,東南部平川地區干熱,晝夜溫差很大。全縣年降雨量約440~680mm,平川小于山區,春季多風少雨溫度回升快;夏季較短,水、熱比較充沛;秋季涼爽,8、9月雨水較多易形成澇害。
交城縣土壤主要有褐土、山地棕壤、草甸土、山地草甸土,褐土、山地棕壤。
交城縣的植被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落葉針葉林、天然油松針葉林和楊樺林,灌木種類主要有毛榛、山玫瑰、沙棘、繡線菊、黃刺玫等,人工林有華北落葉松、油松、側柏和楊樹等。
交城山區植被豐茂,高山群立,森林蓄水量較多,形成境內主要兩大水系,其中文峪河水系包括西冶河、東西葫蘆河、三道川河等支流,水資源豐富,清水長流不斷;磁窯河水系主要由磁窯河、瓦窯河、石壁河、石樹河、火山河等河流組成,屬季節性河流。
全縣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年度降水集中,年際變化較大,空間分布不均,全縣年均降水472.8mm,大部分集中于7~9月份,一般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4%。年蒸發量為1562.1mm,為降水的3.3倍。
全縣土地總面積18.27萬hm2,其中:林地面積14.96萬hm2,有林地9.37萬hm2,灌木林3.28萬hm2,疏林地5733.33hm2,無立木林地733.33hm2。
為加快縣域森林資源培育,全面提升森林經營水平,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對本區域現有森林進行改造培育。現有林改造培育是國家儲備林建設有效的人工措施,對調整林分結構和樹種組成,形成密度合理,物種豐富,功能完善的優質、高產、高效林有積極作用。主要包括幾項改培活動:林分撫育,樹種結構調整,補植補播,封山育林等。
(1)堅持明確目標,集中連片經營的原則,選擇在林地生長旺盛,立地條件良好,結構單一,生產潛力沒有充分發揮的區域集中實施。
(2)堅持高效率、多品種培育原則,因地制宜,分類經營,遵循樹木生長特性和自然分布規律,確定森林經營方向,充分發揮森林的用材功能與生態功能。
(3)堅持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現有林改造培育目的:以優化森林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與生長量為重點,以加快培育中周期與長周期,珍稀樹種用材林為目的。
林分撫育、補植補播、防止有害生物、施肥等。其中林分撫育很關鍵,開展林分撫育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境,調整林分密度,優化結構,使林地通風、透氣、透光,促進林木生長,調整林木關系,以達到速生、優質、高產的目的。林分撫育是提高林分質量,加快培育資源,努力增加碳匯能力,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經濟和景觀等多種效益的有效措施。現有林改培林分撫育的主要作用有:
天然幼林由于自然分布,密度稠密不勻,立地條件好的地段往往密度過大,立地條件差的地段較稀。人工林按經營要求與密度栽植,株行距統一,分布均勻,但隨著幼苗的生長,林木間株行距空間逐漸減小,相互影響生長發育,需及時撫育間伐,使林木保持合理的生長空間。與此同時,作業過程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林地肥力,從而給林木創造較好的生長條件,促進林木更好生長。
天然林的林分組成雜亂,樹種較多,相互間由于生長需要爭奪養分與水分,雜木及非目的樹種常影響目的樹種的生長。撫育間伐可以將非目的樹種伐除,不僅為目的樹種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而且增加了目的樹種在林分中的比例。
天然林由于密度不均勻,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會有大量林木枯死,自動稀疏,而枯死的林木未必都材質低劣,保留的也并非材質優良。因此,可通過撫育間伐,有目的地通過人工選擇保留木,這樣可以提高林木質量,增加林地單位面積上的木材生產效率。
(1)割灌除草” 主要是根據林地、林分實際情況,在林分郁閉前或郁閉后,灌草總蓋度80%以上,灌木、雜草高度超過并影響幼苗幼樹的生長時,進行人為干預。原則上要綜合考慮防止水土流失、促進天然更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際情況,在蓋度不達八十的林地及干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不進行該撫育措施,或減輕撫育程度。操作時重點保護好珍稀的喬木、灌木等物種,并加以培土、擴穴重點撫育。割灌除草主要是去除目的樹種周圍一米范圍的雜草、灌木,而不進行全面割灌除草,以免對植被造成破壞,影響水土保持功能。完成“割灌除草”后,需將砍除的灌木、雜刺、全部清出林外。
(2)人工修枝 在生長太密、自然整枝不良的林分中進行。在自然條件下林木下部枝條得不到充足的光照且通風不良,出現枯萎的情況發生自然整枝。在林木生長過程中易形成死節與活節,進而影響林木材質。通過人工去除死節、減少活節,增加木材中的無節部分,提高樹干的飽滿度,提高木材的質量等級,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工修枝不僅可以提高木材的質量,還可以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使林木通風、透光,改善了林木的生長條件,提高了木材的生長量,還可以減少樹冠火災的發生,增加對風災雪災的抵抗力。修枝時注意切口要平滑,不偏不裂,不損傷主干,不撕裂樹皮,促進傷口愈合。針葉樹種(油松、側柏)應留枝樁,這樣不易傷樹皮,傷口也較小。修枝強度,根據樹種的立地條件與樹冠的發育程度而定。修枝季節一般在早春或晚秋此時樹液未流動,不影響樹木生長。修枝完成后將枯枝清除出林區外面。
(3)撫育間伐 撫育間伐技術措施,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為了改善保留林木生長條件,促進林木生長,而采伐部分林木的培育措施。通過間伐可以調整林分組成,降低林分密度,縮短林木培育期,同時增強林分抗性,使森林更加健康穩定。根據林地、林分實際情況參照中幼林撫育方式可采取“生長伐”、“透光伐”、“衛生伐”撫育間伐措施,并且相互結合使用。
①“生長伐”,在立地條件好,郁閉度0.8以上,林木均勻分布的林分中進行。主要是調整林分密度,伐除密度太大無培育價值的林木。通過生長伐可確定林木合理密度,擴大保留木營養空間,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木材質量,縮短成材年限。生長伐的原則是“去劣留優,去小留大,去密留疏,去下留上”。作業完成后,應將撫育間伐的木材及剩余物全部清除出林外。
②“透光伐”:林木郁閉后,目的樹種受到其他樹種抑制或上層樹木影響到下層目的樹種的生長時,需采用透光伐。天然混交林中伐除影響目的樹種的其他次要樹種、灌木等植物;天然純林伐除密度太大,樹冠重疊,干形不良的林木,調節樹種組成與林分密度。在人工純林中主要伐除質量低劣、無培育價值的林木。完成后,需將剩余物全部清除出林外。“透光伐”時間、強度依據地理位置、立地條件、樹種特性、林分狀況、社會經濟狀況而定。
③“衛生伐”:為維護和改善林分衛生狀況除去林中枯立木、風倒木、病蟲害木、機械損傷木等不健康的植株而進行的撫育方式,主要在遭受森林火災、病蟲害、風倒、雪壓的林分中進行,伐除枯死木、無培育前途的林木。尤其是要對遭受病蟲危害的疫木,發現一株,伐除一株,整株清除林外,集中焚燒,并對樹根采取噴藥殺蟲處理。“衛生伐”后的剩余物應全部清除林外。
補植套種是現有林改造培育的另一項重要措施,即在林中空地和稀疏地塊適當采取塊狀、帶狀模式補植套種珍稀樹種,培育復層異齡混交林。主要分為兩種類型進行補植:
對于因未適地適樹,生長已退化的林分或受外部條件干擾,林木生長不良的林分采取帶狀、塊狀等方式,伐除生長不良的林木,保留生長良好的林木、母樹以及珍貴樹種,再選擇合適樹種進行補植。同時也可進行樹冠下造林,林分密度合理、林冠下空間充足、樹種單一的中、近熟林,可通過栽針保闊、針葉林冠下栽植珍貴闊葉樹營造針闊混交林。
中、近、成熟林存在直徑大于25 m的林窗,可根據林木分布現狀,采取群團狀補植、行帶狀補植,以及零星補植等方法,優先選擇珍貴鄉土樹種,培育混交林。林冠下林窗較大,樹種單一的中、近、成熟林可進行林冠下造林,通過栽針保闊、針葉林冠下栽植珍貴闊葉樹營造針闊混交林。
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是林業建設的創新模式,還是林業創新投資的重要渠道,還是創新國土綠化模式重要嘗試。國家儲備林建設現有林改造培育不僅可以有效調整森林樹種結構,提升森林質量,保證木材安全供給,發揮森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對于推動國土空間由淺綠向深綠轉變、綠色向美麗轉變,加快國土空間綠色革命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