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利
(永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金華 321300)
最近幾年在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勞動力老齡化、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日益顯著。為此,怎樣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促使國內糧食產業更具規模化、農民種糧積極性更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更加安全穩固,是現今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現今國內大多數大中型水庫主要都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其首要任務是為了保障居民的日常飲水安全。但是田間用水問題卻沒能得不到有效解決,現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存在嚴重的不協調、不配套問題,節水灌溉體系覆蓋率偏低。大多數農田的排水效率較為低下,抗旱防澇能力較為薄弱,無法達到實際糧食的生產要求。
自2020年10月以來化肥價格呈持續增長的趨勢,直至2022年3月為止,僅尿素的價格就同比增長了將近一倍,從原來的1660元/t增長到3120元/t。而且農藥、地膜等農資和勞動力價格也都呈現持續上漲的趨勢,農業生產成本連年增長,增產不增的趨勢愈發嚴重,大大削弱了農民生產種植的積極性。
由于土地流轉期限相對較短,農民難以對土地實施長期的利用和投資。而且土地流轉年承包費用也連年增長,嚴重影響了種糧大戶的種植布局和投資計劃。
現今,農村青年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多以中老年人為主,不僅農村勞動力不足,而且還對農業科技的帶動效應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另外,由于農戶受教育程度有限,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和意識較為薄弱,受小農思想和自身固化理念的長期影響,思想較為守舊,不敢嘗試使用新技術實施田間種植管理,嚴重阻礙了田間管理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1]。
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監測分析報告顯示,預測2022年國內馬鈴薯、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的重大病蟲害依舊會呈現重發態勢。全國范圍內的發生面積高達1.34億hm2次,對糧食作物產區造成威脅的概率高達70%以上。
現今50后、60后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金融借貸難度較大的窘境。
現今國內農戶經營的耕地存在細碎化、面積大小不一等特點。其中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國內農業經營主體中有98%以上為小農戶,其中農業從業人員的90%為小農戶,耕地總面積的70%為小農戶經營的耕地。但是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已難以應對大市場、農業集約化的發展需求,其對于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標準化田間管理、農業現代化發展等帶來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水務、農業農村、財政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田水利的整體投入力度,有效落實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節水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灌溉水源工程等建設。建立協同機制,其中可以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生產技術指導,水務部門負責調度水源和建設水利工程設施。通過各部門間的協同合作,有效改良生產條件,進一步解決部分糧食生產用水難題,為農業生產旱澇保收奠定堅實的基礎[2]。
強化農資保障服務,全面摸清農機、農藥、地膜、肥料、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供需狀況,對本轄區的農資供應商戶儲備銷售狀況和商戶信息全面掌握清楚。提升市場監管力度,有效展開農資打假專項整治工作,對農資市場進行積極凈化,堅決打擊惡意哄抬農資價格的人員。與此同時,提升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水平,積極鼓勵農民加入成立的農民合作組織當中,聯合單個農戶團體采購,促使農資價格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優惠福利。
將鎮(街道、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積極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土地流轉相關優惠政策,組建更加專業化、正規化的土地流轉組織,商議出更具科學合理的土地承租價格。對農戶土地流轉的行為進行有效規范,適當延遲流轉合同期限,建議簽訂期限為3年以上,確保種糧大戶敢投入、愿投入,進一步推動本市規模化種糧的長遠穩固發展。
一方面,應加強對專業化青年農民隊伍的培養力度,通過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和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來,力求打造一支善經營、懂管理、會技術、有學歷的青年農民隊伍,有效提升糧食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另一方面,應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推廣探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職業經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借助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突破農業“誰來服務”的困境;借助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育工作,有效突破農村“誰來種地”的困境;借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建設,有效突破農業“誰來經營”的困境[3]。
強化生產服務和技術指導,組織農戶積極開展糧食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結合作物的實際生長進度,采取針對性的田間管理措施。同時,積極建設農業生產災害性病蟲害預警體系,對農作物病蟲害檢測預警預案進行有效完善,綜合防控草地沙漠蝗、貪夜蛾以及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白葉枯、水稻二化螟等重大病蟲害問題,確保將病蟲危害的損失降至最低。
加速推進農村各類產權抵押融資,構建健全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體系,促使“三農”直接融資渠道得以拓寬;將財政支持方式進行積極轉變,將財政資金的積極引導作用有效發揮出來,積極構建農業產業信貸風險補償金,對“政銀擔”(政府、銀行、擔保公司)金融支農模式進行積極革新;構建獎補機制,對優質糧食生產示范區加大扶持力度,盡可能地將相應的貸款辦理流程進行簡化。對農業保險政策進行持續完善優化,積極探尋糧食產量和價格雙重保險的模式,有效提升農戶種糧的積極性。
受農戶經營規模無法大幅度擴大客觀因素的影響,通過提升農業服務水平和擴大規模的方式來達到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建設目標。通過將小農戶為中心,集成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研發產量預測、災害預警、作物識別耕地識別等智能模型,構建覆蓋經營全鏈條、糧食生產的數字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創建“農戶+中心+平臺”的服務模式,從“耕、種、防、收、銷、管”為農業服務商、政府、小農戶提供一站式、全鏈條的農業數字化服務體系[4]。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是糧食產業化發展,借助財政金融的助力、政府引導的推動、科技引領的支撐等有效措施,進一步推動國內糧食產業能夠朝著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國內糧食的整體生產水平,促使農業生產得以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