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濤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北 孝感 431600)
隨著市場的蓬勃發展,人民的生存環境逐漸改變,對各方面都提出了越來越多的需求。小麥是人類為了實現基本生活的谷物,也是國家重點培育的糧食作物,目前人類對小麥的質量有了更多的需求,所以,在栽培小麥中,不但要達到大產量,還要達到高質量。目前,中國小麥的栽培規模比較大,但因為在栽培過程中應用太多的農藥、肥料以及控制不良等原因導致質量逐漸降低,所以本文研究小麥高產的栽培技術和質量控制因子,期望能夠提高小麥栽培成果和小麥的品質。
小麥的種植管理對小麥的健康生長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必須全面了解小麥的栽培基礎知識,并選擇恰當的時期進行種植,以掌握為小麥及時澆水、施肥和預防病蟲害的技術,保證小麥順利成長,小麥的生產才可以取得質量的提高。而小麥一般在秋末播種,因此春天也是小麥返青生長的關鍵時期,我地漢川市屬于江漢平原地區種植小麥的土壤水分充沛,從而促使小麥返青拔節、良好發育。而春天又是小麥等最易出現病蟲害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對病蟲害的防控,對于應用藥劑預防病蟲害的,也要注重劑量的管理,并嚴格執行國家藥品監管局的有關要求。在栽培小麥的過程中,也可通過的方法,以提高小麥對的抗性,同時也對小麥田間)的雜草進行管理,以提高小麥養分的吸收。
使用秸稈還田主要是由于想要利用到農作物秸稈中的有機質,作為在土地培育播種糧食作物所必需的有機養分,所以必須正確進行對秸稈粉碎并將其進行還田,從而很大限度促使土地肥力提高,并改善田間土地的抗旱保墑功能。通常,小麥栽培品種都是選用的優質小麥品種,一般種植有旱地麥和水田麥。所以使用秸稈還田方法就是把前茬水稻的秸稈全部粉碎,以深修或旋耕的方法來把粉碎后的秸稈埋在田中,讓其成為有機肥并充分地覆蓋在地表。從農業科技方面來說,秸稈還田必須要進行適時,通常是小麥進行邊收獲邊粉碎、邊翻埋秸稈處理,前茬作物在收獲后的含水率較高,而適時翻埋又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為小麥種植提供有利環境。以小麥秸稈的腐解反應為例,這就必須采取100:4:1的碳硫磷配比,這同時也是為緩解秸稈還田中的細菌和作物養分的問題,尤其要緩解對氮元素的競爭。所以在還田過程中每還田的一百千克廢棄秸稈,就必須再外加入10kg碳酸氫銨和3.5~4kg尿素改性,但對一些嚴重缺磷的土地也必須適當給其補充磷素肥。秸稈的搗碎和翻埋都要選用大型機器來完成作業,保證機器的離地間隙在5cm以內。不要在小麥粒秸稈倒伏后粉碎,因為這會減少小麥粒秸稈的粉碎量。對于小麥秸稈的粉碎直徑要限制在5~7cm之間,并且要防止漏切現象的發生。而秸稈在粉碎之后還必須及時施用肥料,并且通過旋耕方式確保它能夠被完全腐爛或分解,這不僅可以增肥地力,而且還可以起到保墑效果,同時對于土地板結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小麥的“一噴三防”方法是在小麥生長發育后期,對農藥、殺菌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加以適當調整,通過噴施藥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滋生、抗風吹雨淋和抗早衰,從而保證得到較好的粒重和粒數;氮肥后移方法一般是在原底施有機肥、鉀、磷或氮肥的方法依據上,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將氮素含量化肥的底肥比例降低在55%以下。通過開展氮肥后移研究,可以提高磷鉀肥應用的效益,從而保證每單位小穗數量,提高生產能力,并可以提高后期小麥籽粒蛋白質水平,從而達到更好的糧食品質。
小麥是一個主要的口糧農作物,能夠通過其筋值而提供各種口味的食品,小麥筋值分為低中高級三類,是小麥的主要表現,必須按照土質、天氣等環境要求加以培育。為了達到小麥高產和優質,應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加強栽培技術。
小麥的生長與發育主要取決于植株根部,為了提高小麥栽培水平,提高小麥高產與優質。首先要培肥地力,這樣為小麥生長發育提供有利的土地條件。首先,可以采用深耕的方法,經過提高土壤耕層,深修促進小麥吸取土地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進而促使植株根部的發育,通常小麥栽培需要將深修到二十五厘米以下,并且注意小耙、多耙和濕潤,要根據選定適宜的時間進行耕作,并且碾壓顆粒,使土地比較均勻。第二,要經過增施土地肥力和使用有機肥料,使土地的有機質水平提升和進行平衡。由于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是根據土地中存在的有機質數量來確定的,為此,還可通過使用農家肥,如糞便和秸稈,提高土地肥力。同樣也要使用無機肥料,以確保無機肥和有機肥分配恰當,通常的氮肥要求是11~14kg/667m2,磷是9~12kg/667m2,鉀是5~8kg/667m2,而在施肥階段,如果土地本身的土壤肥力足夠高,就要降低化肥的加施,相反如果土地的肥力相對不足,則就必須加施肥料,以增加農田土壤肥力,為小麥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在小麥種植之前,應進行準備管理工作,如選定小麥良種、處理種子以及施肥、整地等。而小麥的種子則要選用以適應本地氣候,并提高其筋道;對小麥種子的特殊處理,一般可以在陽光下暴曬約48h,然后用藥物和清水加以調和,就可以實現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同時搞好施肥和整地管理工作,一般采用將小麥秸稈歸還耕地的方法來培肥地力,并搞好整地管理工作,進行耕翻土壤加深,進而達到小麥粒優質、高產。
小麥種植深淺對其生長發育狀況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如種植深淺不準確將不利于其成長,從而造成產出下降。如果說播種過深,會造成小麥出苗率降低,在土層內生長的小麥莖過長,在發育過程中更會耗盡小麥中的有機營養物質,進而導致小麥苗發育細弱,分支縮短。而如果說播種過淺,會造成麥類種子在萌發階段失墑而落干,抗凍性也相對較弱。
倒春寒主要是指在春天氣溫不定,氣溫提高后又驟然降低所發生的霜凍現象,會對小麥作物生長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小麥苗返青前期最易發生霜凍,所以在此時期要采用具體措施防控倒春寒現象,如采用添加有機肥料的應用和移栽補苗等方式予以防止霜凍,還可利用中耕或灌水,借助提高土面溫,進而加速小麥種子在土中的迅速萌發。除此以外,還應該在小麥生長發育階段開始及時灌水,一般最佳時機都是在氣溫上升小麥苗起身的時間。
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的實現,必須結合適當的土壤環境才可以達到最終的目的,而土質又是決定小麥生長與發育狀況的關鍵性因素,而土地本身的養分水平又是影響小麥后期生長與有機質積累狀況的主要基礎,通過旋耕和深修技術在小麥播種前期土壤管理中的有效實施,可以對土地本身的蓄水蓄肥性加以優化與調節,對麥田的犁底層結構加以改善,為其根系的生長與發育創造更加寬廣的土壤區域,還可以提高小麥的抗熱性能和抗倒伏能力,從而提高小麥的生產產量。
另外,對小麥粒麥田的整地管理,可以給小麥粒創造更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可以降低施肥的澆水頻率,從而增加土壤與土質的均勻度,給小麥粒的成長創造充足的水肥供給條件,在后期小麥田間管理過程中可以實現節水,降低施肥的目的,并且可以通過秸稈還田等舉措的推行,以降低對各種肥料的耗費,降低秸稈燃燒所造成的污染等,從而可以顯著提高小麥栽培的環保性能以及安全程度,同時可以利用各類土壤深松方法的合理運用,對小麥粒的秸稈加以適當處置,增加其土壤中對于水分的儲存功能,進而提高田間澆灌以及供水的能力,在保障小麥粒健康成長所需要的同時節約用水,優質高產的種植,但同時要求整地的細致,在平整地質量會對當季麥的生產質量造成重要影響,小麥種植所需要保證的質量,其深耕深度一般需要達到三十六公分左右,通過早期對麥秸的適當處理,就可以保證其后期出苗較好,并采用上虛下實的方法,以便于膠水和排灌。此外,還需要保證麥田土壤的平整,根須伸長,切不可一次完成深耕,每一次深修的梯度都需在5cm以內再追加,以此才能確保麥苗的健壯生長。
4.2.1 播種適合期
本地是冬小麥:通常集中在10月中下旬間播種,5月份收割。播種過早,苗期表現溫度不夠,麥苗易徒長,冬前生長發育群體不夠,土壤營養早期消耗過量,易出現病苗,播種過晚,冬前生活積溫不夠,苗齡過短,生長發育不夠,植株根部發育未成熟,抗逆性較弱且為晚弱苗。其中麥種性主要包括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冬性小麥種子:對溫度條件變化十分敏感。在春化時期的最佳溫度通常為0~5℃以下,要經受30~50d,而只能在0~3℃的情況下經受30d之上方可進入春化時期的產品,才稱為強冬性品種。零點五冬性品種:在0~7℃的情況下,通常需要15~35d,才能進入春化時期。而無法進入春化時期的小麥籽粒,在播種時無法出穗與遲出穗,出穗的時間不完整,造成產量不高。所謂的半冬性、春性,說的是小麥品種在春化時期中生長發育良好的特點,而冬麥、春麥則說的是最佳播種期。
4.2.2 適應播種深度
小麥的種植深度不充分將影響到小麥苗的發育狀態,從而造成減產。播種過深,不但出苗率降低,而且在土層里的麥莖也過長,小麥苗發育過程中很易損耗小麥中的有機營養物質,小麥苗發育過程脆弱,很難發育成更大的分支。如果播種層過淺,在小麥種子剛萌發階段,土壤極易失墑而落干,容易產生小麥苗斷壟的情況,而且小麥苗離土壤太淺,抗凍力也比較薄弱。
關于小麥種子的篩選,一定要根據正確的步驟來完成。對于小麥種子的初選,小麥播種戶首先要選擇具備一定質量的小麥種子,然后再把所選擇出來的優良質量的小麥種子置于陽光下進行曝曬,時間一般保持在48h以內。然后使用化學藥劑和適量的自來水按照其配比進行調和,將和所挑選的優良質量的小麥種子分配到一起,在充分拌和均勻后堆放約2~3h。
為了搞好對當地病蟲蟲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培養對病蟲蟲害的防治意識,同時必須要對病蟲害加以必要的了解。還可以根據病蟲蟲害所引起的類型,選用適宜的藥物,例如采用3%華丹種衣劑再加40%的甲基異柳磷等,既能夠防治害蟲還能夠防治小麥出現、根腐病等。其中,倒春寒是危害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春天氣溫逐漸提高后,又驟然降下來往往還會發生霜凍的情形,這個情形就叫倒春寒小麥苗返青前期也是最易發生霜凍的時期,所以在此階段就必須要加強防治,并在麥受霜凍后采取提高有機肥料的利用,或是采取移栽補苗等方式加以補救。中耕灌水時,多中耕能更高效地利用提高地面溫度加快小麥種子在土中的迅速萌發,另外還應及時灑水,以隨氣溫的上升小麥苗起身及時完成為佳。
小麥的種植方法,必須按照其所栽培區域的天氣條件、土地情況、區域情況以及栽培習性加以選擇,目前常見的方法主要有人工種植和機械化播種,機械化種植主要適合用在區域面積較大地形比較平穩的地方,而人工種植則主要應用于山區或是土地面積較小的地方,在實際小麥種植中,必須掌控較好的種植深淺,通常最好的種植深淺在5cm以內,如種植過深,將會造成其幼苗出苗晚、分蘗晚、根部發育情況不好等,而種植深度過淺則很容易造成其發生斷壟、缺苗或者落干等現象,因此唯有在保障其種植深度必須達到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條件下,才可以保證在小麥播種時汲取到充足的水分,彌補因整地狀態不佳,而造成小麥出現的發育受限等現象。
綜上所述,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和質量的因素有許多,不再予以一一羅列,但總之提升小麥高產和優質,就必須采用更完善的技術手段以及通過化肥的使用、控制等方面操作,以增加土壤肥力,預防農業害蟲,從而促進小麥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