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辰
(煙臺市蓬萊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煙臺 265600)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時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質量還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但病蟲害的大肆出現對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森林病蟲害展開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隨著時代格局的多元變化,我國的人工林面積也在不斷地增大,這樣的變化從根本促進了我國林業的健康、多樣發展,同時也奠定了我國林業持續發展的基調。人工林指的是在人為因素影響之下建成的林業,包括人為選擇樹苗、人為造林、人為確定空間配置等等,因此人工林的缺陷與不足也十分的明顯,如生態結構單一、抵抗力弱等,所以在人工林當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蟲害[1]。
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發生病蟲害的規律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了解到幾乎所有大規模的病蟲害都發生于人工林當中,而且人工林的病蟲害發生頻率極高。病蟲害的出現一方面會極大程度上影響林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降低人們對于目前生活的滿意認知水平,同時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我國森林的面積在不斷地增大,病蟲害的類型也愈加多元,多樣化的病蟲害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而且在這樣全新的林業生態發展形勢之下,我國森林的不同區域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動物和植物的正常生長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其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地減少,生長的前景無法預料。病蟲害的出現會使得森林的生態平衡不復存在,人為性的水土流失愈加嚴重,土地的質量也在不斷降低,森林周邊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深受影響,各種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林業部門主要負責森林的保護和培育,并從森林當中獲得一定數量的林產品和木材,充分運用林木的自然特征對林木展開防護,最終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對病蟲害進行科學的防治能夠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能夠使得樹木的氣候調節、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運用被充分地發揮。
近幾年來,相關部門愈加重視林業的經濟發展,而要想確保林業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必須要構建健康且優質的林業生態環境,林業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充分地認識到病蟲害對于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并對病蟲害的破壞作用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理解,積極地運用針對性的方式對病蟲害展開科學的防范,最終保證林業經濟的多元發展。
通過對不同的苗木品種進行研究后我們能夠發現,品質比較好的苗木能夠在病蟲害來臨之際躲避病蟲害的破壞與威脅,而品質較差的苗木則十分容易被病蟲害威脅至死亡。而站在宏觀的視域之下對我國林業生態環境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在選擇苗木品種時還存在有一定的問題與不足。一般而言,林業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苗木的選擇,在綜合地分析當地的地理形態、土壤形態和氣候形態的基礎上,選擇適配的苗木種類。但實際情況是,相關的工作人員在選擇苗木時,所選擇的苗木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存在有很大的不匹配性,苗木自身也不具備較強的抵御病蟲害的能力。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將苗木的美觀性放在首位,忽略了對苗木抗病蟲害的能力進行分析與研究,這些種種都嚴重影響了林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近幾年來,全球的氣溫不斷上漲,寒冬天氣越來越少,暖冬天氣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條件的影響之下,病蟲害能夠大量地進行繁殖與生產。此外,春季的良好氣候條件也會導致病蟲害的突然出現、大規模出現。同時,酸雨氣候現象發生頻率的不斷增高,也使得病蟲害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而且,我國的地域十分遼闊,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氣候條件,但由于一些地區并沒有認識到氣候條件對于林業種植的重要影響,一味地盲目模仿和照搬,最終導致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困難重重[2]。
近幾年來,我國植被的覆蓋率得到了不斷地提升,但是目前我國一般運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打造林業生態系統,在進行人工造林時,由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比較低,盲目地選擇苗木和搭配苗木,或是運用單一的苗木展開造林,這些單一的苗木不具備較強的病蟲害抵抗能力,會為病蟲害的大規模出現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而且單一的生態系統會破壞生物量的完整性,無法吸引到病蟲的天敵,使得病蟲害的蔓延速度愈來愈快,工作人員也無法從源頭上對病蟲害進行控制,最終導致林區的生態環境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性。
現階段,我國的一些工作年齡和自身年齡都比較大的林業防治人員,對于病蟲害的認知和理解都比較少,并不具備高效地展開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其展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率也無法得以保證。此外,我國部分地區關于林業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尤其是一些偏遠的地區,在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會受到環境、氣候等多樣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防治工作的效率低下。同時,還有一些地區并沒有在綜合分析目前病蟲害形態的前提背景之下,選擇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是單純地按照規程進行防治,導致防治的效果無法得以保證。
雖然說目前我國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愈加多元,但是部分林業部門在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時,依然會選擇運用單一的化學防治手段,對林木噴灑大量化學藥劑,這些化學藥劑一方面無法完全地殺死病蟲,另一方面還會導致病蟲逐漸產生抗藥性。同時,大量的使用化學藥劑,還會使得林木對于農藥的依賴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抗病蟲能力也會不斷地下降,最終加劇了病蟲害的破壞。
在森林的所有區域展開合理且科學的監測工作,能夠為后續展開高質量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在監測的過程當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大方面。
第一,對林木的產地進行全方位的監測。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前期工作,包括選擇林木和栽種林木之前,一定要對樹種展開科學且嚴格的審核,一方面需要審核樹種的質量,另一方面還需要重點去分析樹種與當地的適應性。
第二,展開科學的復檢工作。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定期對森林地區域進行復檢,包括檢查樹木的成長形態,土壤的情況,病蟲害的情況,以及該區域的整體生態環境等等。在復診時一定要及時地記錄真實的檢查情況,一旦發現有任何異常,應當立即運用專業的方式進行異常和問題的解除,以此為森林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礎的保障。
第三,進行森林的檢測時,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定要運用自己的專業性和責任心展開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率[3]。
科學地選擇苗木的品種,能夠從根本提升病蟲害防治的質量,這是因為有一些苗木品種自身就具備良好的抗病性,而有些苗木品種則無法抵擋多樣化的病蟲害的破壞。由此可以見得不同的苗木品種,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森林生態環境的優劣性。因此,在進行苗木品種的選擇時,必須要重點去分析苗木的生態功能和抗病能力,保證所選擇的苗木與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匹配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另外,在進行苗木的移植時,還需要嚴格地去檢查苗木的質量,將劣質的苗木剔除,選擇栽種沒有損壞的苗木[4]。
除此之外,還需要重點注意的是,苗木的抗病能力的高低與其種植的密度有著十分緊密的連接,只有保證苗木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密度過高或過低現象出現的頻率降到最低,才能夠從根本提升樹木的抗病能力。綜合而言,對苗木進行抗病性、健康水平以及栽種合理性的分析,應當貫穿于苗木選擇、苗木移植和苗木栽種的全過程當中。同時,林業部門的相關人員還可以科學地使用一些殺蟲劑或殺菌劑,消滅苗木上的蟲卵,以此保證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病蟲害會對林木的生態環境和林業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通過對現階段的森林病蟲害類型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了解到目前的森林病蟲害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包括侵染性病蟲害、非侵染性病蟲害和衰退病。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所展開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指的是對已經成活的林木展開病蟲害的防治,防治工作不僅包括有病蟲害出現之后的針對性防治,同時還包括病蟲害出現之前的預防性防治,只有將科學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滲透于林木生長的各個階段,才能夠從根本保證林木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病蟲害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化學治療和微生物治療,在進行具體的防治時,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般會根據林木病蟲害的實際形態,選擇搭配不同的治療方式,展開結合防治。
最為常見的病蟲害防治為噴灑化學藥劑,這樣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對于發病初期的病蟲害有著極強的治療效果,但如若長期地使用化學防治的方式會導致病蟲產生相應的抗藥性,影響到后續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因此,應當根據病蟲害的實際形態,選擇運用物理和微生物等搭配防治方式。例如,松毛蟲是一種食葉性的森林害蟲,它們會對樹木的葉子、樹冠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病蟲害的危害范圍極廣,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次期性害蟲的侵入,最終造成林木的死亡。針對這種類型的病蟲害,林木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運用在樹木上纏膠帶的方式對其進行防治,這樣的方式會使得松毛蟲無法勝利地爬到林木上,而且還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也不會傷害到林木自身,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線蟲、蝸牛等病蟲是我國森林當中最為常見的病蟲,對這些害蟲進行防治時,應當以預防為主。樹木在生長的幼年階段十分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尤其是在溫度比較高的夏季,蟲卵會大肆地生產與繁殖,所以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對病蟲的特征進行全面的認知,并且提前做好良好的預防工作。在進行化學藥劑的使用時,工作人員一定要合理地控制藥劑的用量,以免因為藥劑用量過多影響樹木的長勢、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工作人員在使用化學藥劑時,一定要根據病蟲害的實際形態做好藥劑的合理配比[5]。
另外,避免土壤積水也是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的重要工作內容,只有不斷提升土壤的通透性,才能夠避免為病蟲害創造良好的生產條件和繁殖條件。所以在后期植株的生長過程當中,需要科學地使用無公害技術,以免細菌增生。而且需要重點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病蟲害具有不同的生長規律和生長特性,因此在防治過程當中應當做到以預防為主,合理地運用到樹木的防御體系將病蟲害消滅在萌芽階段。
單一的種樹方式會使得病蟲害大規的擴散,所以林業部門的相關人員在進行林木的栽種時,一定要保證林木栽種的多樣性[6]。此外,工作人員還需要在綜合分析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樹苗之間的搭配方式和種植方式展開全面的研究,在確保樹木搭配方式科學化的同時,積極打造混交林,保證林木生態環境的多樣化。而且混交林能夠加速科學的林木結構的形成,其多樣化的生態系統還能夠吸引病蟲害的天敵。林木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打造混交林時,一方面要積極地做好科學的樹木搭配,另一方面還需要持續去關注樹木的后續生長與護理,對不同的樹木種類展開針對性的護理,做好區別對待,以此保證護理的質量。
一言以蔽之,在林業生態環境當中所展開的森林病毒和防治工作,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將病蟲害的防治,貫穿于林木生長的全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做好對苗木品種的科學選擇和科學搭配,另一方面還應當及時地運用科學的手段,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展開預防,全面掌握不同類型病蟲害的不同特征,對已經發生了病蟲害進行針對性的防治,以此有效地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確保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