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宿遷市畫院
主題書法展是新時代傳承書法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夠帶給人們多種審美體驗,如書法之美、文學之美、主題之美等,讓人們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深入體會書法文化的魅力。但從目前主題書法展的舉辦情況來看,其存在文字使用不規范、內容較為局限、形式單一化、模式固定化等問題,對書法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不良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展覽舉辦方可以通過加大文字審核力度、擴大主題展范圍、嘗試不同藝術的融合、利用新型技術革新展覽模式等方式提升展覽的質量,進而為高質量主題書法展的舉辦提供支撐。
文化傳承是關系民族興衰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做好這件大事需要辦好無數件小事,舉辦主題書法展便是其中一件小事。近年來,中國書協和各地方書協策劃了多場主題書法展,其中中國書協策劃的“盛世中國”“中國力量”“偉業”“征程”等全國性主題展覽最為出彩。中國書協還舉辦了“主題性創作:定位·方法·路徑”學術工坊,探討主題大展如何將書法文化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讓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同時增強愛國情懷。主題書法展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在很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需要不斷改革創新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對主題書法展進行評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能從中發現問題,還能及時尋找應對之策。
中國書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書法藝術不僅在技藝上進一步精進,而且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舉辦主題書法展能夠將書法之美展現給參觀者,讓他們更加了解書法,進而提升自身的品位。書法之美包括自然美、力量美、形體美、節奏美等,其中自然美是對書法境界的描述,正所謂“道法自然”,達到這一境界的書法作品會讓人感覺非常自然協調,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欣賞者在情感上會非常平靜,能夠以平常心去審視書法作品;力量美是書寫力度表現出的美感,包括飽滿度、立體感、穿透力等,有力度的書法作品表現出“入木三分”的力量感,在潛移默化中給人力量,使其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保持“勃勃生機”,遠離頹廢和“躺平”;形體美是對書法整體觀感的描述,書法以平衡為核心,看上去不偏不倚、穩穩當當,這種平衡在楷書、隸書、篆書中體現在每個字上,在草書與行書中更多體現在整體布局中;節奏美是抽象的,書法是無聲的樂,節奏感是用欣賞音樂的方式欣賞書法所獲得的美感,用筆的快慢、線條的起伏、形態的曲直都是表現節奏的手段,比如草書與行書是快節奏音樂,欣賞者在欣賞時有一瀉千里之感,而楷書、隸書、篆書則一板一眼,節奏緩慢,讓人細細品味。
近些年來,中國書協倡導“藝文兼備”,即書法作品中不應只有“字”,還應有“文”,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襯托的關系。“字”綴合成“文”,“字”之美為“文”之美增色;“文”是“字”的載體,“文”的精彩和深刻讓人們既能記住“文”也能記住“字”。主題書法展中的文學作品有多種類型,既有反映時代變遷的記事文章,也有當代原創的文學作品。不同的文學作品傳達出不同的美感,比如,古文言辭簡練、內涵深刻,短短幾行便能將人、事、物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時將人生的真諦蘊藏其中,讓參觀者在欣賞書法的同時思考人生。書法展上的很多古文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參觀者欣賞的過程也是重新品讀古文的過程,在書法加持下,參觀者往往可以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感受。原創作品能夠帶給人驚喜,參觀者在參觀的過程中既可以對文學作品的遣詞造句進行品鑒,也可以對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和內在思想進行分析和體會。比如在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征程”書法大展中,有一幅以張桂梅校長的事跡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將張桂梅的大愛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生出欽佩之情。
主題書法展往往會設定一個核心主題,近幾年全國舉辦的主題書法展主要圍繞“講述國家建設歷程”“彰顯人民力量”等主題,意在通過書法展反映時代、記錄歷史和謳歌人民,讓人們從中獲取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愛國情懷,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主題書法展面向整個社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了解書法,因此讓每位參觀者都能深入體會到書法的美感是不現實的。如果書法作品一味“玩高雅”,比如讓不認識草法和篆法的民眾欣賞用草書和篆書創作的作品,或是寫一些不好理解的文章,會嚴重影響參觀者的感受。書法展的主題明確后,如果其與現代生活聯系緊密,展覽中就會有更多人們容易理解的作品,進而吸引更多參觀者前去參觀。他們在參觀的過程中不僅能欣賞書法之美,還能體會文學之美。因此主題之美體現在向下親近,通過拉近與廣大民眾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對書法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使其借這一渠道感受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力量。
書法創作的核心是依托文字塑造作品,文字是書法的本體,只有本體得到認可,書法作品才能更受歡迎。但是在具體的書法創作中存在文字使用不規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錯別字。書法作品中如果存在錯別字,必然會對書法作品的美感產生不良影響,這是書法的“硬傷”,會讓人們對創作者的文化修養甚至藝術態度產生懷疑。究其原因,是有的創作者對某些字形一知半解,或是在臨摹過程中讀帖不夠深入,或是出現誤寫。二是繁簡字。繁簡字不能混用是書法界的共識,但在具體創作中,很多作者用電腦軟件將一篇簡體字文章轉化成繁體字,殊不知轉化后的繁體字錯誤百出,有的字古今字意不同,用法也不同,如“古人云”的“云”寫成“雲”就是硬傷。三是異體字。異體字的出現有很多原因,在判斷某個異體字是否正確時需要查閱很多資料,但是書法展是面向公眾的,如果書法作品中存在異體字,容易讓人們產生誤解,因此創作者應該少寫異體字,以當下公認的字體為主。
通常情況下,主題書法展的舉辦方會要求創作者圍繞主題進行創作,這使創作者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導致其創作內容十分有限。內容局限這個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多種措施進行解決。很多創作者將臨古帖、抄古文作為日常創作的主要方式,這樣雖然能起到傳承經典的作用,但是這類作品過多不利于主題書法展內容的豐富。主題書法展面向公眾,因此必須展現積極向上的一面,但是積極向上并不等同于“粉飾太平”,如果作品都是夸、詠、贊,就會導致書法展千篇一面,甚至會讓參觀者反感。書法展內容的局限還與創作者文化修養的不足有密切的關系,很多創作者只懂書法的技藝,卻對書法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書法與歷史、哲學等學科之間的關聯知之甚少,因此其創作只是寫幾首常見的“俗”詩,不僅沒什么新意,而且經不起推敲,既使得書法展的內容受到局限,還會降低書法展的內容質量。
書法展是將書法作品進行展覽,“字”和“文”是書法作品的兩大主體,參觀者在參觀書法作品時主要是賞“字”和品“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出顯著的個性化趨勢,只有“字”和“文”的書法作品會因為形式單一而難以滿足參觀者的審美需求,從而降低他們的參觀熱情,使書法展的受眾減少。形式單一化并不是書法的問題,而是創作者文化修養不足、個人書風意識較弱等造成的,很容易導致“展覽體”盛行。縱觀古代文學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從詩到詞再到曲,其都是在原有框架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形成的,這種發展方式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接受新的藝術形式。書法作品的創作也可以嘗試這一條創新之路,即在保持傳統書法框架的基礎上融入新元素,進而開發出新的形式,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創作者不斷提升修養和培養創新意識,這需要書協和教育領域的共同努力。
目前,書法展以線下展覽為主,書法作品被裝裱起來供參觀者欣賞。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書法展開始利用相關技術更好地融入聲、光、影等元素,從而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比如在光影的襯托下,書法作品變得更加形象,能夠讓人們產生更濃厚的欣賞興趣。但總體來看,書法展的模式仍較為固化,目前一些書法展已經進行了線上書法展的嘗試,但是尚未形成規模,這并不是因為技術不到位,而是因為缺乏完善的線上展覽體系,一些環節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線下展覽還是線上展覽,參觀者始終無法參與到書法作品的創作中,體會創作的樂趣。因此,書法展可以從增強參觀者體驗感方面入手,解決模式固定化的問題,這需要展覽設計人員在思想上進行轉變,把參觀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進行考量,在主題書法展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特色,使其更顯生機和活力,為書法文化更好地傳承作出貢獻。
對于書法作品中文字不規范的問題,嚴格進行文字審核是重要的解決辦法。所有提交的書法作品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審讀,以避免出現文字錯誤和不規范的問題。目前,中國書協舉辦的重大主題展覽會邀請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文字審核工作,確保作品的正確性。但省級以下書協在審讀時受到人員數量和時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地進行審讀,導致一些展覽作品出現差錯,尤其是作品中涉及繁體字和異體字時,沒有足夠文學修養的人員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地方性展覽在對書法作品進行簡單審讀后,如果發現問題便將其撤下或者退稿,該環節能夠保障書法展不出現字體不規范的現象,但是退稿這一做法卻值得商榷,因為很多錯誤是失誤所致,并不代表書法作品不優秀,如果因為字體不規范就直接退稿,會讓一些優秀作品失去展覽的機會。因此書法展在加強對書法作品的審核的同時,還應調整工作方式,比如可以設置雙重審核環節,第一次審核后,存在字體不規范問題的作品可以給予時間改正,只要第二次審核通過就能重新參展。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為真正優秀的作品提供展出的機會,還能提升書法展的質量。
主題書法展一定會有一個主題,但舉辦方在設定主題時,除了特定的重大主題之外,應該選擇更為宏觀的主題,能達到指導大方向的目的即可,不需要太過詳細。這樣能給創作者留下更大的創作空間,從而使其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在創作內容上,正反兩面的作品都應該得到認可,使書法展的作品既有正面內容烘托主題,展現積極向上的內容,也有揭露現實、引人深思的內容,這樣更有利于升華主題,使書法展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此外,擴大主題范圍還能吸引更多的創作者投稿,這為舉辦方篩選出更多優秀作品提供了支持,那些文化修養不足、綜合實力較弱的作者就會被剔除出去,一方面可以提升展出作品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對那些實力不足的創作者起到激勵作用,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和完善自身。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展舉辦方還要及時關注整體局勢來設定主題,使主題更貼近人們所處的環境,為創作者提供充分表達自我的空間。
主題書法展以展覽書法作品為主,但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書法作品的形式不進行創新,就難以調動參觀者的興趣。嘗試將不同藝術進行融合不失為一條創新的好對策,因為藝術之間往往有相通性,有一定的融合基礎,比如詩、書、畫、印可以進行融合,并通過某種書法形式進行表現。將書法用篆刻或刻字方式進行塑造,使得“字”更加立體,也更“入木三分”,讓人體會不一樣的力量之美;將書法與戲劇、舞蹈等藝術進行融合,如策劃“京昆戲曲優秀書法作品展”,除了要求書法家創作出與經典京劇和昆曲唱詞有關的書法作品,展覽中還可以適當融入戲曲臉譜等元素,這樣既能豐富書法展的藝術形式,也能拓展書法展的主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為書法展帶來活力。書協除了要整合資源、統一規劃主題書法展外,還要與教育部門合作,為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支持。
展覽模式固定化問題主要表現在展覽途徑單一和參觀者缺乏體驗性兩個方面,借助新型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比如,互聯網技術可以為線上展覽提供技術支持,但是只開通線上展覽渠道是不夠的,還要在組織、宣傳、發布等環節下功夫,讓更多人了解線上參觀書法展的方式;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線下展覽設置“體驗區”提供支持,滿足參觀者希望參與書法創作的心理,使參觀者能夠親身體驗書法作品從創作到審核再到展覽的全過程。主題書法展也可以探索互動性展覽模式,在相關技術的支持下讓書法作品“動起來”,并與參觀者形成互動,使參觀過程更加有趣,這有利于參觀者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題書法展的模式也要不斷進行創新,積極利用各種新型技術,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對展覽進行設計。只有吸引更多參觀者前來觀展,書法展才能擺脫“開幕式即閉幕式”的困境,獲得長足的發展,在傳承書法文化的過程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