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冰潔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基礎。三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不論對學術探索還是當今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必須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現對許昌市建安區三國文化“雙創”進程中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探究,提出一些見解與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是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科學論斷,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革,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需要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歷史上出現過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推動新時代文化不斷發展的力量。結合許昌市建安區三國文化的“雙創”進程,以更新穎的表現形式,緊扣時代需求,借助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挖掘和發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豐富文旅產業的內涵與價值,促進許昌市建安區文旅產業繁榮發展。
許昌市建安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靈井鎮出土的“許昌人”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領域的空白。相傳唐堯時許由曾在此牧耕,開啟了此地“許”名的先河;東漢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于許”,遂改許縣為許昌縣,許昌因此得名。
建安區作為三國文化資源的寶庫,境內有張潘故城、射鹿臺、華佗祠、張公祠(張飛廟)、伏皇后墓、夏侯淵墓、馬騰墓、愍帝陵等遺址,陳曹鄉、五女店鎮、古城村、射鹿臺村等鄉鎮名、村莊名無不印刻著三國符號。建安區現保存有3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寶宮、漢魏許都故城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但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建安區在發揮三國文化優勢、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搭建三國文化平臺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資源,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如位于張潘鎮的漢魏許都故城雖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至今沒有完成保護性開發工作,也沒有完善的保護規劃方案。其中的毓秀臺是目前我國已知的能夠見到實物的最早的天壇,但損毀嚴重,周邊環境較差,導致國內外前來參觀考察的科研人士內心落差較大。又如華佗祠,其中的華佗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華佗研究會論證,建安區石梁河畔的華佗墓為真跡,其祖籍亳州等處的華佗墓均為衣冠冢或者紀念冢。但截至目前,沒有進行更多的保護和開發。在中醫藥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對華佗文化的開發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建安區三國文化遺址遺跡主要分布在建安區東部、北部,張潘鎮、陳曹鄉、蘇橋鎮居多,整條旅游路線長達60多千米。近年來,建安區相繼修建了孟德路、夢溪大道、老異河路、桃花源路、蓮花灣路等生態旅游觀光道路,與S237省道、花都大道、新元大道等市政道路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張大的道路網。但前往漢魏許都故城、張公祠、射鹿臺、華佗祠等景點的“最后一公里”道路沒有打通,沒有形成旅游環線。同時,還有很多景點的周邊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存在較大短板,不能滿足群眾日益高漲的文旅體驗需求。
建安區不僅是全國知名的“三國文化”之鄉、“孝善文化”之鄉,還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艾莊銅器舞、杜寨書會、檔發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河街腐竹傳統制作技藝等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椹澗鄉東漢蔡順《拾葚異器》的孝善故事。靈井“許昌人”遺址公園等聞名全國,這些是建安區發展的文化基礎。但是目前建安區在推進文旅創新,打造更多彰顯建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方面做得不夠好,一些文化資源尚未完全轉化為發展優勢。
建安區不僅有豐富的三國文化遺址,還有一些發展不錯的研學項目、采摘基地,如榆林鄉劉王寨村潁河岸邊沙燕集中棲息地、椹澗鄉孫莊水庫康養小鎮。這些景點雖然具有生態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征,但目前并沒有將自身特色與旅游產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文化+旅游”模式不夠成熟,導致建安區景區旅游和鄉村旅游的聯系不夠緊密,各自分散經營,互補性不強。同時,文旅產業還存在產業鏈條短,無法滿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六方面需求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餐飲產業的文化特色不突出,不能滿足游客通過飲食了解當地文化的需求;景區缺少接待能力強的賓館,游客僅能進行“一日游”;部分景區節假日堵車問題嚴重,大部分景區存在停車難問題;旅游引導標識系統、景區夜景燈光等智慧服務配套尚不完善;旅游商品開發滯后,缺乏便于攜帶、物美價廉的特色旅游商品。這些問題導致游客的旅游體驗差,停留時間短,消費低,直接阻礙了建安區文旅產業的發展。
目前,建安區的景區主要通過推介會、節慶活動等渠道進行宣傳;景區的宣傳材料也不夠新穎,習慣以“圖片+文字說明”的形式制作宣傳材料;宣傳模式、宣傳平臺老套,通過報紙和媒體進行宣傳較多,沒有充分利抖音、頭條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營銷系統缺乏統一性,營銷策劃缺乏系統性、持續性,陣發性、隨意性較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解決各種問題的“總開關”。與先進地區相比,建安區在進行三國文化創造性轉化、文旅產業創新性發展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建安區在三國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方面站位不高,重視不夠,視野不夠開闊,一直以來都將文化視為一項事業而不是一個產業,沒有站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培育三國文化產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方面缺少系統謀劃和整體規劃。
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涉及很多部門,一方面需要一系列配套服務和設施,另一方面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在推動文旅項目進展時,一味依賴政府財政,會造成融資渠道過于單一,融資速度慢。面對財政資金短缺的問題,有關部門沒有像“抓產業項目”那樣去“抓文旅項目”,缺乏“項目為王”的意識,爭取國家、省級、市級專項資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夠;同時,文旅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不高,有關部門沒有發揮能動性主動聯系社會資本進行投資,沒有利用多舉措進行融資,這也導致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不夠,重大文旅項目難以落地,文旅融合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目前,景區在開發旅游產品時缺乏創新意識,建安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對三國遺址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的深層文化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導致旅游項目的文化品位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旅游項目特色不夠,雖然建安區有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但其創新能力不足,對資源的整合不夠,缺乏對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統籌開發和對文化產品的創意開發,缺乏具有三國文化特色、建安特色的文化產品,有文化無市場的現象較為明顯。
要打響“三國文化”這一品牌,需要扎根當地文化,不斷豐富旅游項目的內涵,加大對文旅項目、文化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目前,“三國文化”“建安文化”在外地的知曉度、認知度、美譽度還不夠,究其原因是宣傳推廣不到位,以及全媒體宣傳、大活動引領、“走出去”推廣的力度不夠。有關部門要吸納有實力、懂管理、善經營的專業文旅主體進行開發管理,對建安文旅項目進行整體包裝和宣傳推介,吸引社會資本關注建安區,共同開發建安文化,發展文化產業。
文旅產業的繁榮離不開一支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文旅人才隊伍。建安區要積極實施人才引進戰略,從高校招聘一批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并從全國知名景區和文旅公司引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帶頭人,打造一支專業的文旅隊伍;積極組織全區文旅宣傳部門職工收聽收看“文旅文創大講堂”,學習其他地區先進的經驗,讓廣大職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在全區文化協管講解員中開展“文物人講文物故事”比賽,提升他們的講解水平,提高系統內職工的業務素質和實戰能力,為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的進程培養人才。
由文旅部門牽頭,成立建安區三國文旅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規劃與實施建安區文旅文創融合戰略。針對建安區旅游業發展方向不明確的問題,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全區展開一次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的文旅資源普查,摸清建安區文旅資源的存量、存在方式、空間布局、等級、結構、發展潛力與方向等基本情況,繪制出具象化的建安區域旅游“文旅地圖”。同時,編制《建安區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以三國旅游精品線路規劃建設為重點,制訂全區域旅游規劃。2022年,建安區邀請國文創(北京)文物保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北京、洛陽的有關專家齊聚建安區,共同規劃三國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同時,組織專家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張公祠、射鹿臺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召開華佗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明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功能區劃、核心景區、開發重點,以科學規劃引領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
統籌全局,規劃大景區,整合建安區各鄉鎮的旅游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宣傳,整體推進,共享客源,轉變發展方式,用好用活建安區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是建安區文旅產業發展的關鍵。在實施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帶動戰略時,要以三國文化旅游線路開發、漢魏許都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華佗文化產業園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帶動發展,以資源整合為手段,從打造資源集群產業入手,扶持建設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文旅康養產業鏈,對投資大、帶動能力強、能延伸產業鏈條的項目或企業,給予更多政策扶持。
建安區文旅產業的發展既要堅持全域統籌,又要堅持錯位發展。首先應堅持區域錯位發展。深度挖掘建安區文旅資源,加強對歷史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競爭力的文旅路線、文創園區。其次是堅持城鄉錯位發展,同時堅持村村錯位發展,結合許昌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強化“文化合作社”建設,壯大文創隊伍,注重鄉村文旅資源、農村土特產的創意開發和深度開發,實現觀光旅游、民宿經濟與“伴手禮”的高度統一,延長旅游產業鏈,促進農民增收。
建安區要編制統一的對外形象宣傳手冊,設置旅游宣傳標語、橫幅等,培養旅游宣傳員,開通旅游宣傳專號,鼓勵建安區具有影響力、知名度的個人參與到當地旅游線路、旅游景區的宣傳推廣工作中,同時轉變觀念,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多渠道宣傳,不斷形成全區宣傳“一盤棋”的強大合力,持續打造“三國文化”這一傳統文旅品牌,推動建安區文旅營銷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