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孝莉 本刊記者 陳天航
資中農商銀行認真做好征信宣傳及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堅持以征信賦能作為資中農商銀行扎根農村的“連接橋”,打通融資梗阻的“推進器”,拓寬融資路的“穩定器”,積極推動誠實守信,優化營商環境。
資中農商銀行勇擔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主力軍責任,在人行內江市中心支行及資中縣支行指導下,建立“政府主導、農信主抓、村委配合、農戶參與”的工作機制,全面開展涉農信用信息建檔評級,將農村信用體系工程建設成為一項助力鄉村振興惠民工程。
——做實“信用三評”,推進農戶檔案建立。資中農商銀行以征信信息為基礎,按照分級負責、橫向對接的方式,由總行對接縣金融辦、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局等政府有關部門;支行對接鎮村兩級,加強溝通協調,共享信息資源,將建檔立卡、整村授信與信用三評定工作有機結合,推進全面建檔、整村授信工作開展。通過走村入戶,強化各類主體的信息采集、核對、補充和更新,有效完善了各類主體基本經濟檔案,評定出了信用戶及信用戶的等級。截至2022 年11 月末,資中農商銀行已為轄內 174 個行政村26 萬戶主體建立經濟檔案,評定申報信用鎮9 個,評定信用村174 個,評定信用戶23.5 萬戶。12 月,由資中農商銀行主推的首個信用鎮及其轄內的7 個信用村在陳家鎮政府進行集中授牌,將縣域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
——提升“內生動力”,夯實信用培育基礎。通過開展“走千訪萬”“甘露行動”等活動,深入農戶、走訪園區,以銀企座談、入戶訪談等方式,了解情況;及時獲取最新一手資料,針對信用積累不足的白名單客戶重點開展信用培育,以信用救助的方式對信用記錄存在瑕疵的涉農經濟主體開展針對性信用重建,為因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尋求金融服務“突破口”,找到排憂解難的“金鑰匙”,滿足特殊群體的融資需求。截至2022 年12 月,成功培育個人白名單客戶5942 戶,發放貸款2893 萬元;培育企業白名單客戶13 戶,發放貸款19310 萬元。以信用救助方式,解決農戶信用問題296 戶,發放貸款807.5 萬元,其中貧困戶55 戶,發放貸款145 萬元;家庭農場18 戶,發放貸款406.8 萬元;種養大戶33 戶,發放貸款1908 萬元;個體工商戶及中小微企業545 戶,發放貸款53301.6 萬元。
——用活貨幣政策,富民惠民。強化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工具,延續實施兩項直達貨幣政策,強化延期還本付息、無還本續貸、支農再貸款、信用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以時間換空間”助企紓困,助民創業。同時有效抓早、抓準營銷關鍵期,在農民工返鄉高峰、重要節假日、春耕備耕、生產經營資金集中投入等重要時點以及各行業旺銷時段,開展區域性、個性化的專項營銷活動,引導客戶使用貸款,提升用信覆蓋率,將“支農、惠農、助農”做深做實。截至2022 年12 月末,資中農商銀行為受疫情影響調整個人延期還款或征信記錄達490 人,涉及金額32161.2 萬元,為企業延期還款或征信記錄達131 個,涉及金額58467.9 萬元,確保其信貸資金需求及持續性,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四類客戶征信權益。2022 年累計以支農再貸款形式發放涉農貸款7.99 億元,再貸款支持的涉農貸款平均利率為5.23%,比總體貸款利率水平下降0.75 個百分點,有效降低資金成本,緩解融資難和融資貴。
——用好創評結果,讓利于民。以“信用三評”結果為依據,以地方產業融資發展需求為導向,依托數字金融,加大“蜀信e·貸”、“蜀信e·小額農貸”、惠農血橙貸、惠農興商貸等線上線下產品的營銷推廣,一次核定,隨用隨貸,全力滿足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需求。積極與省農擔等政府主導的擔保公司合作,推動增信分險、降低成本等政策落地,有效促進經營主體融資。截至2022 年12 月末,累計發放省農擔擔保貸款204 戶,金額25449.6 萬元。以信用評級結果為依據,對信用農戶,貸款利率下調50—100 個基點,降低信用鎮、信用村的信用農戶貸款利率,讓利于民,進一步提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等涉農貸款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開啟助貸讓利加速度。
——創新金融產品,破解難題。針對養殖專業戶抵押不足的現狀,積極探索將生物資產轉變為發展資本,推出“企業信用+肉牛抵押+保險(保證金)保障+科技保障”的肉牛活體抵押貸款產品,并向縣域內養牛大戶以支農再貸款的形式發放肉牛活體抵押貸款,成功在“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辦理肉牛活體抵押登記,為鄉村振興成功探索了一條新路徑。截至2022 年12 月末,共計發放肉牛活體抵押貸款6 筆,金額850 萬元。同時,資中農商銀行密切與地方黨委政府合作,先后開發助保貸、鄉村振興貸、扶貧貸、助殘貸、創業貸、血橙貸、黨員先鋒貸等金融產品,廣泛開展普惠授信工程,對涉農經濟主體精準畫像,為支農貨幣政策工具實施、政府涉農補貼發放提供征信支持,提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