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昌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環江 547199
桑樹(Morus albaL.)隸屬于桑科(Moraceae)桑屬(Morus),為多年生落葉喬木或灌木[1-2]。桑樹可高達15 m,葉呈卵形或寬卵形,花呈淡綠色,雌雄異株,聚花果呈卵狀橢圓形,果呈紅紫色,花期在4—5 月,果期在5—7 月[3]。桑樹原產于我國中部、北部,現在我國西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亦有栽培[4-5];在朝鮮、巴基斯坦、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多個國家也有栽培[6-9]。桑樹樹皮可用于紡織、造紙[10],果實、枝條、根皮均可入藥[11-12],木材可廣泛應用于橋梁、家具、樂器、建筑等領域,經濟價值極高[13]。同時,桑樹是桑蠶的主要棲息樹種,桑蠶吐的絲是絲綢的重要紡織原材料,桑蠶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4-15]。
我國種桑養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殷商時期[16-17]。《詩經》中也有大量關于桑蠶的記載,如《氓》中提及“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桑蠶產業蓬勃發展。據《廣西統計年鑒》記載,2017 年廣西年蠶繭產量已達355 363 t,相較于2010 年的264 716 t 已有巨大提升;2017—2019 年,廣西蠶繭產量持續增加;雖然2020 年蠶繭產量有所減少(376 507 t),但仍處于較高水平,隨后再次顯著提高;截至2021 年,廣西蠶繭產量高達407 384 t(見圖1)。廣西氣候條件適宜桑樹生長,桑葉成熟早、周期長,一年可產蠶繭8~12 批。中國絲綢馳名中外,目前我國蠶絲產品已向全球140 余個國家出口,蠶繭市場需求量極大。廣西政府對于桑蠶產業支持力度較大,為桑蠶產業發展提供了保證。綜上所述,廣西桑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2.1.1 育苗地選擇與整理
農戶應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干燥,采光良好,土壤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偏堿性,土壤類型以壤土為主的田地作為苗圃。同時,苗圃應避開風口及周邊存在病蟲害和污染的區域,以免苗木遭受風折、病蟲害危害。選擇好育苗地后需要進行整理,首先清除苗圃內的雜草、灌木、碎石、枯枝等雜物,然后深翻土地,碾碎較大的土塊,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 kg和過磷酸鈣10~15 kg 后平整土地并輕輕壓實,起畦(埂高15 cm)。
2.1.2 播種育苗
農戶應選擇品種優良、長勢良好、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母樹進行采種。廣西常用桑樹高產良種有嘉陵20 號(蠶桑)、桂桑優12 號(飼料桑)、強桑1 號(蠶桑)、紅果2 號(果桑)等。農戶應在果實成熟后,于每天清晨搖動樹枝進行采收。采收后及時清洗,防止霉變。播種前使用清水浸泡種子24~36 h,瀝干水分后平鋪在容器內,然后蓋上濕布,置于28 ℃下催芽,每天噴水并翻動一兩次,保證種子發芽所需水分。種子露出白芽后,與細泥沙按體積比1∶5 混勻即可播種。
農戶應于春季(4—5 月)或者秋季(7—8 月)播種,可采用條播或撒播的方式進行。條播時在苗床上開設播種溝,播種溝寬10 cm、深20 cm,播種行距20~30 cm,然后將種子和細泥沙的混合物撒至播種溝內,并覆蓋一層厚0.5~1.0 cm 的細土后再覆蓋一層厚3~5 cm 稻草、木屑等覆蓋物然后淋水即可。撒播時直接將種子和細泥沙的混合物均勻撒播在苗床上,并覆蓋一層0.5~1.0 cm 的細土后再覆蓋一層厚3~5 cm 稻草、木屑等覆蓋物然后淋水即可;桑樹幼苗長出兩片真葉后去除覆蓋物。一般每667 m2條播播種量為0.5~1.0 kg,撒播播種量為1.0~1.5 kg。
2.1.3 苗期管理
播種后7~10 d,于每天清晨和傍晚淋水補濕1次,高溫干燥天氣需要適當增加淋水頻率,保持苗圃地濕潤;幼苗長出2~3 片真葉后人工除草或使用除草劑除草,并進行適當間苗,保持株間距3~4 cm 即可;幼苗長出4~5 片真葉后施肥,每隔15 d 噴施1 次2%~3%的尿素溶液,苗高30 cm后改為根外噴施0.3%尿素溶液。一旦發現苗圃地內出現病苗,直接拔出并深埋或燒毀,然后使用多菌靈等殺菌劑噴灑田間;蟲害發生時,可用80%敵敵畏1 000~1 500倍液殺蟲。
2.2.1 桑園選址與整地
農戶應選擇立地條件合適,如土壤肥力高且排水性良好、采光充足的地區作為桑園。如果選擇在沙地建立桑園,則灌溉條件要好或地下水位較高;如果選擇在石漠化土地上建立桑園,則土層要深厚(>30 cm);如果選擇在鹽堿地建立桑園,土壤含鹽量應低于0.3%。選址后整地,首先清除桑園內的雜草、灌木,然后在桑園內全面深翻25 cm左右,平整土地。在桑園內按株間距0.5 m,行距1.0~1.5 m挖設種植溝,種植溝直徑50 cm、深度0.5 m,一般每667 m2栽植800~1 200 株桑樹。
2.2.2 栽植造林
農戶應選擇苗圃地內充分木質化并分枝均勻的桑樹苗木起苗,直接運至造林地造林。在種植穴內施入腐熟有機肥作為基肥(667 m2用量為1 000 ~2 000 kg)并覆細土10 cm,然后采用“一埋二踩三提苗”的方法定植桑樹苗,并依次回填表土、心土,踩實,澆足定根水。
2.2.3 栽后撫育
栽植后春季進行定干,定干高度0.35~0.40 m,保留桑樹主干分生出的3~4 個新芽作為主枝進行培養。主枝高0.55~0.60 m 后摘心,于秋季養成6~8 根支干;次年春蠶采葉后定干高度改為0.55~0.60 m,養成支干改為8~10根。
農戶應在桑苗發芽后、春季萌芽期、桑果膨大期分別澆灌1 次透水,然后根據土壤墑情適當灌溉、排水。灌溉后適當覆土,減少水分蒸發。農戶應于春季和夏季進行追肥,春季追農家肥,夏季則以氮肥(尿素、硫酸銨等)、磷肥(過磷酸鈣)為主,每667 m2施肥量分別為1 000~2 000 kg 和20~30 kg;于每年夏季和秋季中耕除草,并進行至少1次深翻,以改善土壤條件。
養蠶時,農戶應在小蠶期應用小蠶共育技術進行養殖,即將小蠶集中,統一飼養。收蟻前7 d,可使用消特靈200倍液(用量225 mL/m2)、硫黃熏煙(用量15 g/m2)等對蠶室、蠶具、室外環境、貯桑室進行全面消毒。消毒后將共育室溫度調整至21 ℃,然后將蠶種移入共育室,并將溫度調高至25.5 ℃,蠶種點青超90%進行黑暗處理36 h。然后采用網收法收蟻,收蟻前感光2~3 h。
1~2 齡蠶采用上蓋下墊薄膜的方式進行飼育,3齡則采用只蓋不墊的方式進行飼育。1 齡飼育時,保持飼育溫度27~28 ℃、相對濕度90%~95%,飼喂時采用桑樹頂端下數第2~3 片的嫩綠色葉片;2 齡飼育時,保持飼育溫度26~27 ℃、相對濕度85%~90%,飼喂時采用桑樹頂端下數第3~4 片的綠色葉片;3 齡飼育時,保持飼育溫度25~26 ℃、相對濕度80%~85%,飼喂時采用桑樹頂端下數第4~5 片的濃綠色葉片或三眼葉。
大蠶飼育一般為4~5 齡幼蟲。農戶應每天使用新鮮石灰粉對蠶座消毒1 次,并用滅蠶蠅藥噴施,4 齡蠶給藥一兩次,5 齡蠶給藥三四次。4 齡飼育時,保持飼育溫度25 ℃、相對濕度75%~80%,飼喂時采用桑樹片葉即可;5 齡飼育時,保持飼育溫度24 ℃、相對濕度70%~80%,飼喂時采用片葉、芽葉或條桑即可。
4.1.1 桑樹褐斑病
桑樹褐斑病是一種由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桑樹的葉片。該病害發生早期,桑樹葉片的正反兩面開始出現淡褐色、水浸狀的病斑,并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擴大,且逐漸轉變為茶褐色或暗褐色,呈圓形、多邊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發病晚期,病斑內部環生白色或粉紅色的粉質塊,并逐漸轉變為黑褐色,病斑可連接成片,導致葉片焦枯,嚴重影響其光合作用,桑葉也無法用于飼喂桑蠶。該病害多發于高溫多濕條件下,尤其是林分密度較大,通風透氣性差的桑園。針對該病害時,農戶可于發病早期(20%~30%葉片上分布有小病斑)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 倍液進行防治,施藥2 次(間隔15 d)即可有良好的防效。
4.1.2 桑樹白粉病
桑樹褐斑病是一種由桑生球針殼(Pbllactiniamoricol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桑樹枝條中下部的將硬化的葉片或老葉。該病害發生早期,受害葉片背面開始出現白粉狀、圓形霉斑,并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擴大連成片,病斑對應的葉面部分則呈淡黃褐色病斑。發病晚期,霉斑內部開始出現黃色顆粒物并逐漸轉為褐色和黑色。該病害嚴重消耗桑葉養分,導致桑葉提前硬化,不宜飼喂桑蠶。該病害一般高發于秋季,9—10 月發生較多。針對該病害,農戶可于發病初期在葉背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采葉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間隔10 d再次施藥),冬季噴施2~4°Bé石硫合劑進行防治。
4.1.3 桑樹青枯病
桑樹青枯病是一種由桑青枯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引起的細菌性病害,是一種維管束病害。該病發生時,病原菌侵襲桑樹根部導管,破壞桑樹的水分和養分吸收系統。發病初期,受害植株的葉片逐漸失去光澤,顏色暗淡失綠。隨著病情的加重,葉片的顏色會進一步變深,最終變成枯黃色或褐色,葉片萎縮、干枯,甚至脫落。受害桑樹木質部可見褐色條紋,根系木質部呈不均勻的褐色或黑色,并伴有腐爛現象。該病一般發生于4—11 月,7—9 月危害嚴重。防治該病時,加強植物檢疫,避免病苗輸入是關鍵。栽植抗青系列品種,并使用青枯病拮抗菌MA-7 等浸根后再栽植。在桑樹發病初期,農戶可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 倍液進行防治,施藥兩三次(間隔7~10 d)即可有良好的防效。
4.1.4 桑象甲
桑象甲(Baris deplanata)隸屬于鞘翅目象甲科,是桑樹主要的食葉、蛀干害蟲。在春季,桑象甲成蟲以冬芽和萌發后的嫩蕊或嫩葉為食,影響桑樹發芽率;夏伐后,桑象甲成蟲則以截口以下的定芽和新梢為食,危害嚴重時會導致桑樹新枝難以萌發。桑象甲幼蟲會蛀食桑樹表皮下形成層,導致植株樹皮破裂。桑象甲一般1 年發生1 代,發生時農戶可使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 倍液進行防治。
4.1.5 桑薊馬
桑薊馬(Pseudcden drothrips)隸屬于纓翅目薊馬科,是桑樹主要刺吸害蟲之一。桑薊馬通過刺吸桑樹葉片或葉柄及嫩枝表皮汁液為食,可導致葉片硬化、畸形,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打卷、脫落。在廣西,桑薊馬一般1 年發生10 代。農戶可使用黃色粘蟲板進行物理防治,也可用40%樂果乳油1 200 倍液進行化學防治。
桑蠶病蟲害主要有病毒病、細菌病和真菌病3 類,均可導致桑蠶斷食、中毒、死亡等。農戶在防治桑蠶病蟲害時,應以開展消殺工作為主,避免病原體侵襲。首先,對桑蠶養殖區域進行全面清潔,并使用0.3%~0.5%漂白粉進行消毒,用藥后緊閉門窗1 h 以上,然后使用消毒散煙熏消毒。養蠶時及時清理容易染病的弱蠶,避免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對于病毒病,農戶可通過防病1 號藥粉鋪墊蠶座進行防治;對于細菌病,農戶可使用500~1 000 單位/mL 的氯霉素水溶液進行防治;對于真菌病,農戶可使用402 抗菌劑進行防治,一般1~3 齡桑蠶使用402 抗菌劑500~700 倍液防治,4~5齡桑蠶使用402抗菌劑1 500~2 000倍液防治。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桑蠶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也對人類紡織歷史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發展高效種桑養蠶技術不僅可大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也可提高我國絲制品生產力,強化我國文化軟實力。展望未來,農戶可在種桑養蠶工作中科學應用現代化技術,實現桑樹種植機械化、桑蠶養殖自動化、桑蠶管理智能化,進一步提高種桑養蠶效率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