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穎穎 楊睿軒
高校設計專業是培養有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設計人才的重要專業,作為一門藝術性的學科,高校設計教育蘊含了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等藝術文化因子,早已成為設計領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校辦學過程中,突出特色辦學理念是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特色化辦學理念是高校教育生命力、競爭力、創造力的體現。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無論是高校自身,還是學生個人,都需要著眼未來,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展現自身的競爭力。當前社會,企業及其產品需要包裝設計,個人參與經濟活動,也需要包裝設計,這使得設計專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創造力的設計師能夠給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價值,因此,高校設計教育應以文化融合和提煉為改革方向,加快特色文化資源在設計教育中的運用,結合高校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思維,突出教學結構的平衡性,合理地建設設計專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平臺,為高校發展轉型提供支持。
教育的目標是傳播文化的內涵、創新文化的形式、發掘文化的價值,因此教育過程本身也是文化傳播與創新的過程。在高校教育中,文化滲透具有全面性,地域品牌、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內容始終貫穿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校園文化建設,還是教師的職業素養,教育的主體結構中均有文化因子的體現,這是教育展現的基本特點,也是文化藝術在教育中的集中展現[1]。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的載體也表現出明顯的文化因子,這是其表現人文魅力的前提條件。提高文化因子在教育中的表現力,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過程,教育中的文化因子越活躍,教育的發展水平便越高,這是教育的靈魂。教育工作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不僅是文化的縮影,也反映了教育的情感,只有將教育中的文化因子展現出來,才能真實地展現個人與集體的魅力,因此,文化始終是教育的鏡子,能夠客觀地折射出教育的內涵。教育的實用性和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具備文化價值,才能展現其傳播知識的內涵,沒有文化的因子,教育的理念便是落后的。
設計在文化范疇之內,作為展現文化因子的載體,設計要體現出文化資源的內涵,這是設計工作的根本目標。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僅僅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有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設計師的工作便是要將各類藝術資源融入作品,豐富作品內容的同時,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精神享受。在設計工作中,文化因子的滲透需要積累和積淀,設計師本身要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只有在設計構思中展現理論水平和思想特征,才能設計出人們喜歡的作品,才能為設計目標提供美學沉淀和藝術價值,這個過程中靈感、理論、才思缺一不可。藝術作品的獨特性在于其長久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的本質便是文化因子。文化因子能為藝術作品添加靈魂,在設計的各個領域,設計師只有將文化因子進行提煉、加工、融合,才能賦予藝術作品豐富的內涵,這樣的作品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2]。如果一個設計者沒有文化因子提取能力,沒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便無法在設計領域中取得成功,獲得大眾的認可,其才華也會被時間消耗。在設計工作中,始終要強調文化因子的作用和價值,在思想上重視文化的魅力,在行動上提煉文化資源,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深刻性和人文性。這種人文性反映到設計作品中,便是深度、廣度、空間度,便是內涵、藝術、境界。文化與設計是相互關聯的,只有切合文化需求的作品才能展現出內涵和價值,這是設計中文化因子的集中體現。
泰山道教音樂是齋醮儀式時所用的音樂,是泰山音樂類藝術資源的重要形式,是漢族宗教音樂的重要流派。泰山是道教名山,道教音樂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等時期的發展,已經形成完善的音樂體系,作為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泰山道教音樂有著泰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歷代帝王在泰山舉行封禪祭祀活動、封禪大典中積累和發展出來的獨特音樂體系,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與完善,成為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國音樂史的重要遺存。泰山道教音樂有著豐富的曲目庫,經典作品較多。泰山道教音樂在思想上表現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取向,具有純樸、潔凈的藝術表現,旋律上非常優美和自然,有著豐富的藝術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成為民間廣泛傳播的傳統音樂。
剪紙藝術是泰山民俗藝術的重要資源,這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廣受大眾的喜歡,但由于其實踐性較強,過去剪紙藝術的傳承者主要是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題材以吉祥物為主,有著濃厚的泰山藝術色彩,一般在節慶日用來裝飾房間,因此在傳播方面缺乏大眾性。當前,剪紙藝術逐漸突破了實物裝飾應用方向,成為一門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泰山剪紙藝術甚至進入了高校專業選修課程之中,用剪紙藝術刻畫和反映泰山的雄奇瑰麗。題材方面除了傳統的吉祥物外,還增加了風景、人物、建筑物等內容,可以利用機器創作大幅的剪紙作品,也可以用在文學作品插圖創作方向,其在幻燈片制作、舞臺美術設計等方面有著廣泛運用[3]。例如著名的泰山剪紙作品《民藝之花》,便是將泰山民間的跑驢、舞獅、旱船、撲蝶等歌舞形式進行創新,創作了輕盈、歡快,富有人文氣息的剪紙作品,此外《碧霞祠》《泰山南天門》《岱廟晨曲》《泰山新路》等剪紙作品也取材于泰山文化,豐富了泰山文化的內涵和形式。
泰山石敢當是享譽全球的文化形式,當前,石敢當文化以泰山為中心,已經逐步擴散到了全球各地,很多華人生活的地方都有泰山石敢當。石敢當文化作為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形式,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文化。人們將小石碑、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房屋墻壁,以刻字的方式刻寫“泰山石敢當”,用以祈福,這種風俗在民間廣為流行。泰山石敢當是遠古人類對靈石崇拜的重要傳承,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文化體系,作為人們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的一種心理寄托。泰山石敢當文化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文化創造力。泰山石敢當文化中蘊含了中國人魂歸泰山的信仰,是民間道教信仰與泰山民俗文化融合的重要形式,發掘、傳承和創新石敢當文化,弘揚石敢當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對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有著重要的價值,有著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作用。
高校設計專業要體現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這個過程中首要的是挖掘泰山民俗藝術資源的文化價值,這是高校設計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泰山民俗藝術資源是一種特色的文化資源,因此在設計教育目標中融入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關鍵是提煉特色理念,只有特色化的教育目標才能賦予設計專業生命力和競爭力。高校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圍繞特色化目標展開,這是以藝術為導向的集中體現,也是高校設計專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設計專業教育目標中融入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需要結合泰山特色文化和藝術價值,明確高校設計專業的教育目標,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使設計人才能夠以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參與社會競爭,以此來展現高校設計專業的建設目標。泰山民俗資源具有的多元性、獨特性和傳承性特征,需要在高校設計教育目標中展現出來。首先是多元性特征,每個學生的藝術天賦存在差異,先天的能力和后天的學習也存在明顯差異,如果用同一種方法去教育每個學生,用同一種理念展開設計教育,很難提升學生應對社會激烈競爭的能力[4]。當前,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設計師,如果只專注于一個領域的設計教育,很難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只有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思維,才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行業選擇。其次是獨特性特征,設計人才的培養并非系統性、流程性的工作,教育目標要與設計專業的特征進行匹配,泰山民俗藝術資源的獨特性正是設計專業的基本特征,在教育目標中融入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需要融入泰山民俗藝術資源的獨特性特征,在學生的心里種下藝術的獨特性種子,幫助學生明確設計的立意,轉變設計的思維,在設計中發揮自身獨特的靈感,為學生學習設計知識打好基礎,提供正確的設計方向。最后是傳承性特征,泰山民俗藝術資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設計教育中融入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需要傳承好泰山精神,傳承“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之志,傳承泰山旭日的朝氣與活力,傳承泰山石敢當凜然的浩然正氣,讓學生在生活中、工作中真正地認識泰山的文化價值,將這種文化價值融入個人作品,這是泰山文化融入設計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高校設計教育中應用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需要通過課程資源進行滲透和融入。建設完善的課程資源體系,有利于打通文化資源與學生設計理念之間的屏障,為學生在設計中展現泰山民俗藝術資源提供有效路徑支持,因此建設泰山民俗藝術課程資源是十分必要的。專業課程資源的建設,重點要明確設計架構,從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角度來看,設計專業的學術性、理論性和創新性特征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泰山民俗藝術資源需要具備設計的學術性、應用的理論性和實踐的創新性,設計的學術性體現在泰山民俗藝術資源與設計專業的結合方面,將泰山民俗藝術資源轉化為可供提煉的設計元素,這是構建泰山民俗藝術資源的基本路徑[5]。例如在設計專業中應用泰山民俗藝術資源中的道教音樂、剪紙文化和石敢當文化時,需要提煉其設計元素。道教音樂的設計元素是基于音樂本身的特征,即音律的應用,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背景音樂可以選擇泰山道教音樂的音律,這是體現泰山道教音樂設計元素的主要形式。剪紙文化的設計元素則較為多樣,在構建框架、選材、表達方面均可以提煉剪紙文化的設計元素,比如泰山剪紙文化的藝術構造可以用在服裝設計中,設計一件具有剪紙藝術手法的服裝,在圖案方面融入泰山的風景、人文等藝術因子,這樣的設計理念本身便是獨特的,充滿藝術氣息和人文氣息。而在設計中融入石敢當文化,提煉的則是石敢當文化中的泰山元素,這類元素可以用于雕塑設計、廣告設計、家具設計等各個方面,重點在于體現石敢當文化的人文內涵,將石敢當文化中的“驅邪”“祈福”等藝術元素融入設計作品,使藝術資源與設計作品相吻合,這是突出泰山民俗藝術資源設計元素的基本理念。此外,設計課程資源庫要適當豐富,泰山民俗藝術資源中的泰山傳說故事、泰山國畫石、東岳廟會等內容也可以加入課程資源庫,豐富學生的設計題材和設計元素,提升學生的設計靈感。
當前,高校設計教育要確立以現代化人才體系建設為主的設計專業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教學資源、教育服務的價值,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找出契合高校設計教育的文化資源。面對高校人才就業形勢的嚴峻挑戰,高校要建設特色化的專業,抓住社會各領域對于設計的需求,利用泰山民俗藝術資源,提高專業教育質量。這既是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目標,也是高校設計專業建設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