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承志,關健超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廣西南寧 530001;2.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廣西南寧 530028
北海市是北部灣海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岸線長500余km,境內以海拔100 m以下的平原臺地為主,域內有大小河流93條,河流總長558.1 km,海域多年平均潮差超過2 m,具有潮差大的特點,屬熱帶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該地區是廣西熱帶風暴、暴潮、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區,一旦遭到臺風、暴潮等襲擊,產生的經濟損失將不可估量。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一直是北海市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1987年以來,北海市沿海防護林工程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6萬hm2。據2020年度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結果,北海市喬木林地面積達11.3萬hm2,紅樹林地0.5萬hm2,活立木蓄積量821萬m3。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前的22.04%提高至2021年的32.8%,增加了48.8%,宜林海岸線基本實現合攏,宜林荒山、荒地、荒沙、荒灘等也綠化達標[1]。
防護林是北海市非常重要的林種,但受臺風等因素的影響,北海市面臨沿海陸地森林、紅樹林等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無法充分發揮其調節和防災減災的功能,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受到破壞,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嚴峻,有害生物危害嚴重,生物多樣性損失加劇,生態保護與修復需求迫切,亟須采取科學、合理的修復措施予以及時修復[2]。同時,北海市適宜造林地較少,北海市防護林工作的重點將逐步從荒山造林向森林經營轉變,從造林面積的數量擴張向森林質量的提高轉變,迫切需要對退化林分進行改造,以充分挖掘林地的生產潛力,提高林地產出率。
1.1.1 林分質量不高 北海市的重點公益林有相當部分面積為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樹種單一、林分郁閉度高、林分質量差、生態功能弱。北海市現有森林中,喬木林的單位面積蓄積分別為72.10 m3/hm2,僅為全國平均水平96.17 m3/hm2的74.9%。喬木林年平均生長量約3.5 m3/hm2,與馬尾松、桉樹速生豐產林年均生長量指標還存在差距,真正達到速生豐產林標準的林分不多。多數地區的森林都存在純林多、混交林少,幼中齡林多、成過熟林少的結構缺陷。森林總體質量不高,綜合生產力水平低。以上森林資源特點說明了北海市森林林種結構不夠合理,防護林比例過低;林分質量不高,防護功能減弱;大部分林分經營粗放,單產偏低。
1.1.2 樹種結構不夠合理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的規劃,北海市人工林樹種以松、桉等常規用材樹種為主,鄉土闊葉樹種和珍貴樹種發展緩慢。據統計,目前,北海市喬木林中松類和速生桉類面積占97.15%,其中,桉類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93%以上。樹種結構不合理,采伐周期短,成熟林、大徑材和珍貴用材比例小,森林防護功能下降,不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3]。
1.2.1 資金投入不足 實施退化防護林改造的費用包括規劃、設計、調查、林地清理、整地、種苗、定植、管護、配套設施建設、檢查驗收等費用。除爭取國家、省級投入改造資金外,其余大量的資金多數靠企業和林農自籌解決。由于防護林建設工程以生態效益為主,農民直接經濟收益不高,有些防護林沒有任何直接經濟產出,加之有些工程實施區農民不僅得不到經濟收入,還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以彌補工程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群眾建設防護林的積極性,也影響了造林和育林的工作質量。許多企業和林農想改而無力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造工作的進展。
1.2.2 技術力量薄弱 一方面,退化防護林改造的技術要求較高,針對不同退化防護林類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改造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退化防護林改造任務量大、涉及面廣,存在林業基層部門技術人員技術指導和監督工作任務難以得到落實的情況,這些因素會導致改造過程中出現問題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等情況,影響了改造工作的質量和林業主的積極性。
自然災害是導致北海市防護林退化的重要因素。對北海市的沿海防護林而言,頻發的臺風是導致其退化的重要因素、例如,2003年12號臺風中心風力12級,由于風力大,持續時間長達9 h,使北海市遭受巨大損失。全市林木受害面積3.8萬hm2,其中成林1.8萬hm2、幼齡林面積1.7萬hm2、經濟果木林0.2萬hm2、吹翻的房屋面積260 m2,吹壞房門15扇,吹倒圍墻1 160 m,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 000余萬元。2014年7月,受超強臺風“威馬遜”的影響,北海市產生直接經濟損失為3.2億元,海岸基干林帶遭受多次臺風的襲擊后,斷枝折干,大部分變成了疏殘林,局部出現斷帶、缺口,以致林帶質量呈下降趨勢,防護功能降低。
病害導致林木生長不良,生長量下降,甚至成片死亡;蟲害則由于林木的葉、花、果實部分,被蟲蛀蝕或吃光,進而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病蟲害泛濫,病蟲害在退化林地遠比其他林地嚴重得多,主要是由于退化林地林木長勢較差,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弱而造成的[4]。因此,病蟲害的發生,將嚴重影響退化林木的正常生長,導致林地退化;而林地退化又導致病蟲害侵入,使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增加,危害加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使林地退化速度加快。由于反復的干旱、暴雨,使土壤缺水嚴重影響樹木生長,而暴雨導致滑坡、巖崩損壞林相,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引起森林自我平衡修復能力下降,森林病蟲害經常發生,造成部分森林被毀壞,影響森林整體功能發揮。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防護林不能依據經營目標、林分起源、樹種組成、林分生長與結構、立地條件等進行合理經營,而是處于一種粗放型經營管理狀態。一方面,存在種苗質量差、樹種選擇不當、未實行良種壯苗、造林不適地適樹、不顧造林地和林種特點等因素致使林分產量低、質量差而不能充分發揮林地生產潛力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防護林缺少經費,“重造輕管”,幼林撫育工作不及時或根本未進行撫育,造成部分立地條件稍差的地段林相雜亂,比如干形彎曲、樹冠小、枝葉密、通風透光差、病蟲害嚴重等,甚至造林的樹種被雜灌替代;而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帶則是林相單一、林分密度與林木生長不相協調,林木生長量顯著低于同等立地條件下平均水平,同時生態功能也相對薄弱,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力退化的趨勢。加上由于樹木間的激烈競爭,致使林分退化。
防護林由于其明確的生態公益目標,衰退的最直接表現是防護功能下降。當林木進入生理過熟期時,生命力逐步衰退,生理功能逐漸喪失,因此出現樹勢衰退,樹木老化,抵抗干旱、凍害、病蟲害等能力急劇下降,最后逐漸衰老并死亡的現象。同時,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地方對森林的經營管理水平仍停留在比較原始的狀態,任其自然生長,較少實施除草、撫育、施肥、抗旱、修枝等育林措施,導致成林后防護功能退化。
在防護林建設初期,由于盲目選擇造林樹種,部分地塊并沒有按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再加上營造時缺少實踐經驗,造成一些地塊的防護林種選擇和配置不合理,導致選擇的樹種不適應當地的立地條件或氣候條件,引起了樹木生長不良,形成退化林分。
人為干擾可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理環境,也可能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從而使已經建立的穩定生態系統受到威脅。以濫伐為代表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動是引起防護林衰退的主要人為干擾因素。主要的干擾形式有采伐、放牧、土地開墾、人為火等。此外,由于北海人多地少,土地價值相對較高,加上缺少退耕還林等政策扶持,人們不愿將坡地用于造林,以致部分地方“斷檔”“天窗”的全覆蓋綠化難度較大。
早期營造的防護林普遍初植密度過大,林木之間互相競爭,相互爭奪養分,加之立地條件差,撫育管理技術落后,林地衛生狀況差、撫育間伐后期管理跟不上,致使林分整體質量出現退化。有的林分達到了生理成熟齡,林木生長逐漸衰退。
遵循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目標科學、任務明確的原則,將建設目標和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山頭地塊。抓緊推進“金山銀山”工程森林質量提升和森林景觀改造項目,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利用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貸款,增加退化防護林修復投入,開展退化防護林修復示范工作。積極引導林木所有者、林地承包者和經營者投資投勞開展改造;鼓勵農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退化防護林改造;積極探索大戶和企業承包、“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造林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組織方式,規模開展退化防護林改造;引導農民以土地、勞力等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支持農民與龍頭企業結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將基干林帶的新造、補植和改造修復作為一個項目的整體,分期分段實施。
要求北海市每個沿海縣(市、區)以本縣基干林帶的一端作為起點,從起點開始,每縣每年安排10~20 km長的基干林帶進行全面的查漏補缺。通過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林業設計單位進行認真的調查設計,該新造的新造、該改造的改造、該補植的補植、該加寬的加寬,并對造林和保存情況進行嚴格的檢查驗收,確保建設一段合格一段,在全部林帶建設完成一遍之前不重復安排投資。經過8~10年的建設,整個沿海基干林帶就能完成查漏補缺一遍,確保能夠建成一條有一定寬度、林分質量較高、防護功能較強的防護林帶。
由于退化防護林更新改造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為切實加強退化防護林修復工作,要組織科研部門開展退化防護基礎性技術的研究推廣,密切跟蹤退化防護林改造新技術、新方向和新趨勢,學習借鑒區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切實提升退化防護林改造的科技水平。
建議通過帶狀或小塊狀撫育間伐,人為地在林分中開“天窗”,并在其中補植補造鄉土闊葉樹種,加速混交林分的形成,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林分的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嚴格執行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等相關技術標準和公益林管理規定,客觀評判改造對象,在做好科學規劃設計的基礎上組織實施退化防護林改造。
對郁閉度較大(一般0.8以上)人工純林公益林進行撫育間伐,調整林分結構和樹種組成,改善林分狀況,促進林下植被生長,逐步形成多樹種的復層林分,提高林分的生態功能。改造時,嚴格控制皆伐面積,杜絕亂砍濫伐;注重保護措施,采取低擾動整地,注重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時就近隔離處理帶病蟲源的林木、樹樁、枝丫等,防止林業有害生物傳播,大力開展育苗技術、造林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確保改造成效。
《退化防護林修復技術規定(試行)》明確了退化防護林修復可采用更替、擇伐、撫育、林帶漸進、綜合等方式,禁止在特殊保護地區進行退化防護林修復,嚴格限制在重點保護地區進行退化防護林修復。在修復經驗不足的前提下,要積極探索,對于重度退化防護林,建議采取小面積塊狀皆伐、帶狀采伐等方式,實施更新造林。對于中度退化防護林,推廣采用群狀擇伐、單株擇伐等方式進行采伐,并根據林分實際情況進行補植補造,采伐強度應小于40%。針對輕度退化防護林,則通過透光伐、衛生伐等撫育措施,清除病腐木、枯立木等,對現有需修復林分的樹種密度、郁閉度等進行調整,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海岸邊以木麻黃為主要樹種,同時種植紅椎、大葉櫟、荷木等闊葉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以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復層異齡林,形成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更好地發揮生態功能。
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退化防護林修復重點工作內容,將生境保護理念貫穿退化防護林修復全過程,盡量不采用全面清林和煉山,禁止全墾整地,加強對修復林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對生態系統形成不可逆的影響。涉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的退化林木更新改造,要制定專項技術措施,科學保護原生植被及其生境。加強對退化防護林改造實施的全過程監管,加強對林木采伐、保護措施、更新造林等環節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管理規定和相關技術要求得到落實。對工程項目實行縣級自查、自治區復查、國家核查三級檢查驗收制度,規范和加強工程項目管理。
退化防護林修復是一項長期工作,后期常態化監測尤為重要。建議組織有關科研單位,根據不同森林類型、改造措施、立地條件等因子,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設置修復作業樣地和未作業對照樣地進行成效監測。通過定期觀測森林蓄積量、生長量、枯損量、森林結構、森林健康、森林土壤,以及物種多樣性和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指標,結合項目的實施,進行退化防護林修復成效監測和評估,為今后進一步總結完善退化防護林修復技術和管理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
堅持科教興林、人才強林戰略。加大人才資源投入力度,促進林業人力資本增長。加強林業行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完善林業從業人員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必要的優惠政策,切實穩定現有林業從業隊伍。重視對林業從業人員的林業技術、技能培訓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建立健全多種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林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最大潛能。建立和完善各類人才的評價和使用機制,實施以競聘上崗為指導的用人機制。遵循市場人才資源配置規律,不斷改善和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北海市各地退化防護林情況復雜、成因不一,當地的社會、經濟、資源等情況又相差較大,需要不斷進行試點示范,以點帶面,建立修復工作樣板,形成示范效應。由于北海市可新造林地少,示范樣板建議選取交通便利、已出現衰老或多次遭受臺風襲擊殘敗的低效疏殘林進行更新改造,通過采取更新造林或林下造林等方式,按一定株行距進行補植,采取塊狀整地,種植容器苗,補植密度450~600株/hm2,補植后每株施復合肥0.1 kg,加強撫育除草,確保成活和促進生長,打造示范樣板。
在以人工種植松樹為主的純針葉防護林中,在種植后的2~4年,利用針葉幼林樹冠形成一定的蔭庇作用,分期、分批補植較耐陰的鄉土闊葉樹種,如紅椎、荷木、大葉櫟等,以促進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復層異齡林。同時,加大科研力度,盡快形成適合當地的技術標準化、規范化的修復技術模式,提高修復質量,推動北海市退化防護林修復工作。
退化防護林修復資金實行分賬核算,專款專用。各退化防護林修復單位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和單位作業要求和作業強度,科學做好預算,完善付款手續,嚴禁截留、擠占、挪用和變相克扣資金,確保補貼資金全部用于退化防護林修復項目。加大資金檢查力度,對監管不力、挪用串用資金、擅自擴大使用范圍等違反資金管理規定的單位,按規定進行嚴肅處理,同時予以通報批評,并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在貫徹落實好國家投資資金的基礎上,依照自身財力,整合項目,加強配套資金的落實,將退化防護林修復同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資源管護等項目相結合,加大地方政府對退化防護林修復的資金投入,多方面拓展資金投入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北海市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至今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存在森林經營工作粗放,對郁閉度大、生長過密的中齡林分,沒有養成科學的森林經營習慣,撫育間伐主要以“拔大毛”為主等問題,導致林分質量較差,防護功能下降、病蟲害加重、林木損失加大,影響了林業生態建設作用的發揮。為了有效遏制北海市防護林退化、全面提高防護林質量、增強生態功能,要增加資金投入、組織領導、強化科技支撐、合理選擇模式、注重保護措施等,促進北海市退化防護林正向演替、提高林分質量、恢復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