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哲(沈陽理工大學)
利用自身教學優勢,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上深耕不輟,是高校一直以來的育人使命,如何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感運用到所得所行,是高等教育一直研究探索的問題,也是實踐育人外延的有力探索。那么通過鄉村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報效祖國、增長才干、提高本領,將德育和智育有機融合,還可以通過實踐效果反向督促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實效,這將是一種共贏。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初衷就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運用寓教于學、寓教于用的方式,將大學生在學校中的專業知識、能力本領在鄉村理論宣講、支教幫扶等環節中得到充分運用,培養學生立志報國的情感和意愿,從而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理論水平、文化素養,甚至對于畢業后的職業規劃、社會需求,以及三支一扶、鄉村干部的選拔培養,都意義重大。
1.深入扎根調研,了解鄉村現狀
學生社會實踐周期較長,大多為半個月以上,利用在校期間學到的研究方法,通過走訪調研、深入訪談、定性研究等方式,學生走進工廠、深入田間,直接體驗鄉村生產和耕種實況,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提高生產效率。現階段此種實踐多為長期幫扶合作,根據學校和專業的地緣優勢,找到對口鄉村,根據當地產業特點,找準實踐主題深入調研,以求取得預期成果。
2.通過專業技能,提高農業生產力
對于鄉村來說,利用高校中農學、林學及生物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產業培育和耕種效率,形成“智慧鄉村生產”綠色可持續的生產關系;利用機械、自動化等相關工科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通過機械自動化,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無論對于學生自身學習實踐,還是農村生產力提高,都是雙向收益的,這是近年來“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有力嘗試。
3.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產品銷量
女秘書將劉麗芳領進彭偉民辦公室,轉身就出去了,出去時輕輕帶上了門。彭偉民只瞟了劉麗芳一眼,目光迅速抽回電腦網頁,態度十分冷淡。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產銷一體化的營銷方式是當下的主流,但鄉村移動網絡的不發達和互聯網思維的薄弱恰恰成為農副產品銷售的短板。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利用線上宣傳、網絡直播帶貨等形式,一對一幫扶農戶擴大銷量,提高產品知名度,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幫助農產品搭上互聯網營銷這班快車,實現農業產品轉型升級。
1.開展理論宣講,豐富文化生活
大學生群體年齡小、思維新,接受到的理論知識也是最新的,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將國家新的理論知識、文化作品帶到鄉村,在鄉村開展適合當地村民接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開展主題演講、一對一講學、歌舞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宣講,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打通傳輸渠道,弘揚鄉村文化
文化是軟實力的象征,是代代相傳的主要途徑,打通村落間的隔閡,將臨近村落、巷口甚至村鎮間的風俗、美食、故事、文化進行傳遞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利用假期,通過走訪、調研、記錄、傳輸的一系列操作,在了解鄉村文化的同時,還能將不同文化交流傳承,成為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方式。此外,將收集到的文化信息在網絡中發布,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3.拓展對外窗口,宣傳旅游文化
在信息實時傳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一個精美圖文推送就會開啟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在偏遠鄉村,信息化水平還比較落后,移動設備還沒有普及,導致看到聽到的只是周邊世界。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力軍,他們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幫助村民把美食、美景通過圖文直播的形式進行宣傳,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當地特色和旅游資源,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還是提高地方經濟水平、大力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窗口。
1.開展支教活動
教育資源匱乏是鄉村發展的弊端之一,大學生群體為知識富有階層,他們經過系統的知識學習,這恰好能彌補山區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也是鄉村實踐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階段性的備課后,大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來完成山區孩子的教學任務,通過知識的傳授為鄉村孩子開闊眼界,拓寬視野,同齡人的言傳身教激發山區孩子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憧憬,這無疑是鄉村社會實踐的一大亮點。
2.形成人才積累
高校是人才成長的主要基地,鄉村發展同樣需要有干勁、敢拼搏的年輕人,扎根基層來干事創業,承擔這份使命重大的任務。大學生實踐團通過鄉村社會實踐的積累,不僅僅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輸出,對他們未來就業創業也是一種引導和選擇。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將會喚醒他們對回鄉工作的熱情,對后續的掛職鍛煉,鄉村振興發展也是一種人才的積蓄與儲備。
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的主基調,無論是從學校實踐導向還是學生自主性來看,大多數參與鄉村社會實踐的學生群體意愿不高,多停留在為完成實踐任務而參與,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這項活動的意義,對鄉村振興的認識程度有待加強。
在選擇社會實踐時,部分學生會因為鄉村條件艱苦等原因,避開選擇此種類型的實踐方式,還有部分參與實踐的學生,其專業類型與鄉村需求差異較大等原因,導致此種類型的實踐參與度不高,根據調查數據,縱觀各高校社會實踐的類型,鄉村實踐僅為總數的30%,覆蓋面較小。
“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協調,還需要對口鄉村給予支持,但多年來鄉村對接存在持續性差,專業針對性不強,實踐形式流于表面,沒有指導教師負責跟進,實踐結果沒有考評機制,沒有形成制度性約束,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為切實提高鄉村社會實踐覆蓋面,真正地將實踐育人效果落到實處,在經過以上現狀分析和困境思考的基礎上,從高校和鄉村發展實際出發,探尋高校社會實踐活動與鄉村發展有機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將此項實踐活動效果最大化。
首先,鄉村實踐從源頭上就應加大在參與度上的支持,在開展實踐前,應該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動員,營造積極參與的氛圍,將優秀實踐案例、實踐成果等進行展示,激發學生投身鄉村的熱情。此外,前期培訓也是重要環節,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靈活的應變能力都需要專門的指導老師進行前期培訓,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在此方面的投入。
鄉村實踐中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鄉村的理論水平和農業現代化實力是幫扶實踐的重要內容,當下部分高校將幫扶流于形式,沒有深入挖掘和學生自身專業匹配的實踐基地,導致實踐效果不明顯,學生參與度不強。如經濟類、營銷類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深入到養殖、種植產量少,銷量為主的地方進行實踐;工科類學生可以結合當地的發展情況合理匹配實踐內容,這樣不僅對學生專業的發展有幫助,也能真正解決當地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保證幫扶效果。
雖然鄉村社會實踐已經發展多年,但是這種實踐方式和地點的持續性還沒有得到保證,從根本上說,應該形成一種良性的協調溝通機制,謀劃學校與地方互助機制,無論對于實踐效果,還是鄉村的經濟發展都是事半功倍的。當這種協調機制平穩運行,不僅僅是在某個假期進行實踐與幫扶,是形成“產學研用”的生產方式,是高校和地方政府溝通機制的融合,是人才培育和經濟發展的融合,是互利互贏的雙向融合。
高校鄉村社會實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完善的制度保障、穩定的資金支持是實踐效果得以發揮的重要依據。各高校應該結合實際,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符合學校發展現狀的考評機制,建立專門負責人跟蹤制度,保障鄉村實踐在實踐中的比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實踐育人的效果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