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杭州千城建筑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業和交通三大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能耗大戶”,其中建筑產業在碳排放過程中位居首位,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相關數據顯示,以建筑全壽命周期能耗總量為標準,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總量的46.5%,是能耗大戶中的主要一員,同時,據中國社科院相關數據顯示,建筑產業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也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是固體垃圾排放大戶,所以,發展綠色經濟,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先從建筑業抓起,發展“綠色建筑”持續推進建筑業節能減排。
首先,全球對碳排放的控制起源很早,各個國家大量開采和使用化石能源燃料而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的問題,如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增加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低海拔沿海地區國家舉國遷徙等問題,就目前來說,我國是世界碳排放總量第一的大國,但同時也愿意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共治“碳排放”問題,我國向全世界做出“雙碳”目標的承諾,也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治理碳排放問題做出的表率和應盡的責任。而建筑產業在各項經濟產業中能耗最大,我國也是世界建筑建造規模最大、耗費資源和材料最多的國家,因此,在建筑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在節約資源、材料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創新,積極發展綠色建筑,對于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和減少全球碳排放總量具有重大影響力,也能夠促進世界各國及各行各業共同攜手開展低碳活動。
其次,綠色建筑這一詞匯在各個國家的定義和概念都不相同,同時,綠色建筑的概念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當前來說,國內普遍接受的綠色建筑概念是指在近10年中建筑業由“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保”逐步向“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發展,倡導建筑業在發展中要堅持安全性、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的理念和原則。綠色建筑的核心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是以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和降低影響為發展中的底線,要求建筑行業不能僅僅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破壞環境,影響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黨中央提出我國的發展理念,分別是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及共享理念,說明了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是促使全社會受益的,也是與我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生態思想及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相一致的,因此,在新時期新階段下,建筑產業要積極貫徹落實《“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精神,積極發展綠色建筑,不斷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基礎。
再者,發展綠色建筑,促進建筑業節能減排,要充分考慮到建筑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而建筑業的全生命周期過程指的就是從材料與構建生產、規劃與設計、建造與運輸、運行與維護及拆除處理等全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有能夠進行節能減排,甚至還需要與建筑業經濟產業鏈相關的其他行業來輔助和配合,才能有效實現建筑產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通過發展綠色建筑助力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出發點和關注點。
隨著國家大力宣傳和推廣低碳理念,自2020年《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出臺以來,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及落實綠色建筑推廣政策,多部門聯合行動,多維度政策共同發力,各地執行效果顯著,超出預期水平。同時,我國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也在不斷推進,2021年出臺的《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明確了綠色建筑標識管理,增量成本差異明顯。但是,綠色建筑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雖然近年來我國基本已經建立了暢通的綠色建筑體制機制,實踐中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當前由市場干預為主、政府干預為輔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很多建筑市場的行為主體參與綠色建筑開發的主動性還不夠高,綠色建筑信息披露制度不夠健全,對一些市場主體來說,關于綠色建筑的能耗數據和碳排放數據是一個“黑匣子”,無法預測或者估算出綠色建筑的實際節能減排效益和直觀的經濟收益效益,導致關于綠色建筑的投資風險不可準確把握,這就讓較多的建筑企業開發主體非常擔憂綠色建筑投資的風險性,再加上部分地區的政府、建設方及監管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通,導致綠色建筑的市場信息不對稱,進而使綠色建筑的普遍推廣存在一定困難。
綠色建筑之所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節能減排,是從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去考慮的,包含了綠色建筑從設計、招標、施工、竣工、維護及廢舊拆除處理等全過程,而我國目前關于綠色建筑的認證是一次性的認證,綠色建筑在實際竣工后缺少健全的事后監管,在綠色建筑建成后缺乏對相應的市場主體進行跟蹤監管,就不能保證相關市場主體按要求履行維護等責任,也就造成綠色建筑竣工之后節能減排效果不佳。綠色建筑的質量監管機制存在“九龍治水”的弊端,在以省—市—縣等縱向監管和部門聯動的橫向監管并存的體系下,實際執行主體的權責不夠清晰、職責要求不夠嚴格,存在監管盲區,無法起到高效率、高質量的監管。
技術難題是發展綠色建筑遇到的又一大挑戰,就當前來說,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技術能力還不夠成熟和創新,如智慧化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開發投入不夠深,從而導致一些關于綠色建筑技術設計、驗收及運營維護的信息平臺建設不夠豐富,再如裝配式建筑、高效節能門窗、墻體自保溫及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等實際開發技術也不夠新穎,從而導致綠色建筑的實際節能減排效果不夠明顯。
當前來說,我國很多消費群體對綠色建筑不夠了解,許多購房消費者對綠色建筑和普通建筑僅停留在建筑物本身的質量上面,沒有充分理解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對綠色建筑的服務及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益處不夠了解,并且由于綠色建筑的初始投入成本高,綠色建筑住宅出售價格相對于普通建筑住宅來說比較高,消費者不愿意花更多的資金去購買綠色建筑住宅,也就造成綠色建筑的市場消費潛力挖掘較淺。
隨著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被列為我國“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點內容,綠色建筑也隨之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雙碳目標的相關文件將“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定位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要求推進城鄉建設和用能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因此,政府要借助自身高位引導、協調各方的優勢,強化激勵手段,不斷加大對綠色建筑發展的推力,通過優化相關經濟政策手段,健全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典型示范項目和資金扶持政策引導更多的市場主體來投資綠色建筑和購買綠色建筑,如財政補貼、稅費優惠及貸款利率優惠等直接扶持政策和容積率獎勵、減免等間接性政策,而對建筑產業來說,發展綠色建筑是非常重要而緊迫的一項內容,要堅持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關于綠色建筑的各項政策,跟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和步伐,積極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實際競爭力。
要充分認識到關于綠色建筑的信息披露制度機制的完善是緊迫而必要的一項工作,我國的綠色建筑相關數據一般歸口于住建部門,能夠公開的數據信息也只包括那些經過星級認證的綠色建筑,對外公布比較少,因此,要通過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建筑開發商等多主體的信息溝通交流機制,打破綠色建筑信息共享壁壘,確保綠色建筑的相關信息能夠被廣大市場主體知曉,這不僅能夠減少一些建筑企業投資綠色建筑的風險性,也會更進一步挖掘綠色建筑數據信息的價值,促進綠色建筑的普遍推廣。
要積極完善綠色建筑評價認證管理體系,綠色建筑的認證評價不能只是一次性的認證評價,而是要充分考慮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過程,持續性地對建筑項目環保性能進行評價,尤其是已經完成由政府部門認證評價的綠色建筑,可以將后續的監督監管工作下放給第三方獨立的認證評價機構,由第三方獨立的機構對已經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建筑項目是否做好后期的維護工作,這樣既可以減少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力,還可以避免較多情況下一勞永逸的綠色企業認證評價監管。除此之外,要強化綠色建筑質量監管的部門責任,建立起主要部門轄區內負主要責任的追責問責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和職責權限,堅決避免將權力交叉區域變成監管“盲區”。
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要不斷立足我國實際情況,加強綠色建筑的技術能力創新。一方面要結合“新城建”,積極推動BIM等信息科技在綠色建筑方面的應用,要充分利用BIM在事中、事后監管及第三方等全方位的信息科技優勢,實現工藝流線可視化、多方案比較、聲光風環境模擬、節點深化、機電模擬、管線綜合等模擬,強化提升設計質量,從而實現項目品質可控,信息采集精準快捷等,促進綠色建筑高效發展,實現綠色建筑產業鏈信息高度集成并深度挖掘相關數據信息的價值。
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大資金和人才等資源投入,建立綠色建筑產業研究中心和基地,深度研發綠色建筑相關技術,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技術研發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綠色建筑技術的實踐應用,促進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與數字建造和綠色施工等相結合,推廣使用天然綠色、無污染和無化學合成的建筑材料使用,推廣集中供暖供冷、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及海綿城市等技術構造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從而提升綠色建筑的節能減排效應。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大運河亞運公園在設計時就融入了創新性的綠色建筑的技術,在2020年8月榮獲三星級的綠色建筑標識,也是浙江省第一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榮譽的體育館類建筑,主要做法包括利用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人工濕地等海綿城市技術,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觀,修復和提升了場地生態環境;采用室內空氣質量監控與改善系統,結合光電離子空氣凈化除菌技術,打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我國金融機構要不斷完善關于綠色建筑的融資體系,要努力發揮金融杠桿的引導作用,積極引導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通過對傳統的建筑項目提升貸款利率或其他融資限制,而降低關于綠色建筑項目的貸款利率和減少相關融資限制,甚至在經濟足夠活的情況下,還可以給予開發綠色建筑或者消費綠色建筑的群體給予一定的優惠,引導市場資金不斷向綠色建筑板塊傾斜。同時還可以充分考慮到綠色建筑的特點積極開發關于綠色建筑的金融產品,開發出符合綠色建筑成本和收益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支持綠色建筑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促進綠色基金擔?;鹬С忠呀ǔ山ㄖ木G色改造等等,盤活綠色建筑的融資渠道,進一步促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六)深度挖掘綠色建筑的消費潛力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建筑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自身帶給人類本身及整個社會的影響,在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和城鎮化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建筑消費,尤其是住宅建筑、商業建筑消費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這既是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重大市場機遇,也是一項挑戰,要想化挑戰為機遇,推動綠色建筑的消費潛力浮出市場經濟的水面,就必須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的消費理念,促使綠色建筑消費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一是要不斷提升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外延,形成完善的綠色建筑社會消費氛圍和大眾輿論導向,這就需要政府和建筑企業等多個主體進行合力,政府相關住建部門及辦事大廳可設置綠色建筑專欄進行宣傳綠色建筑,建筑企業也可通過購買廣告服務的方式進行宣傳,促使綠色建筑的信息在社會各界中不斷深入,促使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綠色建筑的內涵,擴大綠色建筑消費市場。
二是要注意宣傳的方式和形式,要充分開展廣大居民能夠感知的綠色建筑宣傳方式進行宣傳,如建造碳中和主題公園、低碳廣場及低碳驛站等等,建設中可采用透水磚、再生骨料等材料和藝術混凝土材料,加入屋頂綠化、屋頂雨水收集等設計,促使廣大群眾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綠色建筑的魅力所在。同時,也可通過沉浸式游覽體驗、場景式應用示范,向市民展示清潔能源和低碳科技,開展低碳科普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堅持新時期,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時代背景下,堅持發展綠色建筑方向,全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友好經濟,既是對我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繼承,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更是對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全球性氣候環境變化下努力進行節能減排行動最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