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朝暉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隨著國家文化、旅游部門的重組,文旅融合成為熱門話題,得到各領域的大力關注,學界相關研究相繼涌現,紛紛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就旅游業、文化業等的發展獻計獻策。通過知網收集到的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大多從企事業發展的視角——地方經濟發展、旅游產業的提質增效、傳統文化的弘揚、新型文化的建設和文旅融合的意義及方法等進行探討。這些研究可以歸結為“資源市場說”“詩與遠方說”,著眼于某區域經濟建設以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未站在全球視角探討文旅融合對世界文化交流于和諧世界構建的作用。
鑒于此,本文將從理論視角闡述文化、旅游的內涵,討論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于人的文化素養的培育和教化、于地域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的作用。文旅融合,在旅游大眾化的今日可讓人在旅游中對不同文化了解、理解和認同,達到費孝通所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效果,助力構建和諧世界。
文化與旅游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二者有著緊密的關系。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弄清楚文化與旅游的概念,對于發展旅游產業和文化構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都有著積極意義。
文化和旅游是個耳熟能詳的語詞和概念,但要對其進行精準的界定,真有點“不問還清楚,一問就迷惑”。對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給與了似乎都能被認可的定義。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的概念》中統計過1871年至1951年80年間的文化定義有160多種,而今天辜正坤教授統計過各種文化的定義超過260個。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定義,緣于文化屬于一種社會現象,涉及面太寬、太廣,覆蓋了人類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常見的建筑、時裝,美食,遵守的倫理道德、法律制度,熟悉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都屬于文化。
“文化”來源于拉丁文“Colere”,意為耕作土地,后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慧。最早研究文化的學者——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在他的早期作品《原始文化》中定義:從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個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1]《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國內外學者對文化進行了層次界定。國內的三層次論:文化由物質、制度、精神三個不同結構構成。文化的物質層面是看得見的各種物質產品;行為層面指規范、風俗習慣、生活制度等;精神層面指思維方式、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國外盛行“文化冰山說”,即文化分為顯性和隱形兩部分,顯性部分為漂浮在水上部分,指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實體,水下的部分即為人的精神,即思維方式、心理狀態、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信仰、社會風俗等。無論國內的層次論還是國外的冰山論,文化都表現出可見與不可見兩部分。我們都知道冰山原理——冰山的三分之二在水下,三分之一在水面。這也難怪文化的定義難以明確,不同文化難以達成共識,文明時代仍有沖突。如梁漱溟先生所講,文化就是生活所依靠的一切,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既是我們言、行的體現,也是我們言、行應遵守的標準。所以我們的言、行,價值觀、世界觀、審美情趣等都源于文化。
旅游是從人類社會早期的經濟、政治活動中發展出來的、以商賈、文人雅士等為主要群體的、伴隨人口流動而產生的差異性文化體驗。[2]對于旅游這個概念的定義,中外學者從綜合關系、生活方式、時空距離、審美體驗、文化探索等視角給出了上百種定義。如法國學者讓·梅特森認為旅游是離開居住地到較遠的地方停留一段時間的休閑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消遣、休息或者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育。也有認為旅游是人們為尋求文化差異所進行的暫時性文化空間跨越的行為和過程。范能船在為章必功的《中國旅游史》的序言中為旅游做了這樣的定義:旅游是一種廣義的審美(人類求取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形式,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是創造文化和消費文化的過程活動,具有超越空間,跨越區域、國際的特點。[3]旅游的本質是以經濟為基礎、以審美和精神愉悅為目的的文化消費活動。[4]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旅游已經成為普通民眾的需求和實踐,在旅游中體驗和享受更豐富的文化生活成為旅游者的追求。
綜合中外各類旅游定義不難發現,旅游是一個綜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的社會現象,是人們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遠離自己生活、工作地體驗異域風光、風俗和文化,陶冶情操的活動,是一種以休閑方式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在游歷過程中,自然景觀可以讓人看到大自然孕育的鐘靈毓秀,體會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從而思考人應怎樣與自然相處,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人文景觀讓人看到不同文化的特性及其存在的意義,與自身所處文化進行比較,進而以開放的思維理解不同文化,并以博大的胸懷對待不同文化。[5]
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為發展旅游業、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從文化與旅游的概念及特征不難理解文旅融合順應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的規律,對積極推動兩大產業的高質量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讓人在休閑娛樂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文化素養,認識了異質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充分體現了文化賦予自然的生機和靈氣。許多自然之物本身無文化屬性,但通過人為的文化加工,躍身成為文化產品。奇形怪狀的樹根不是文化,但由于人的審美,體現木制工藝的根雕就成了供人欣賞的有文化內涵的工藝品;石頭本身屬于無生命的自然物質,無任何文化內涵,但龍門石窟、樂山大佛這些經人工雕琢并賦予一定故事的石頭就成了蘊涵文化的文物,成為世人不惜錢財前往參觀、欣賞的文化載體。地球上大山高峰比比皆是,但“華山”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并吸引了世界許多游人,就在于我們賦予了它對探險獵奇者的挑戰性誘惑。位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南部海岸的地標性景觀“十二門徒石”,形成于海水對石灰巖懸崖的侵蝕,形態各異,猶如人的面孔,因其宗教文化,與《圣經》中的十二門徒相對應,于是有了“大海守護神”名號。到澳洲旅游的人,這一景觀也是旅澳之人的必選。如果它們在中國,應與“十二生肖”聯系,也是吸引世界眼球的絕佳景點。旅游地魅力更多就在于人對自然物的加工。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文旅融合使區域傳統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和有效保護,把文化之魂賦予山水間,讓山水升華成虛擬的藝術,使深藏角落之物重見光日、死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書本上的東西來到現實中。山西的平遙古城,曾是政府一負擔:大面積的土地不能被用作地產開發,也不能恢復成良田。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旅游業興起了,業內專家評估、挖掘了平遙古城的古城文化,此地因此成為有名的旅游城市。同為中國古城名列的其它三個古城:麗江古城、閬中古城和徽州古城都因文旅融合得到激活,古城歷史文化重見于世,地方也因文化而成為旅游勝地。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張藝謀的大型實景演出《云南劉三姐》等,都是因旅游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挖掘和運用的典型。
地方發展旅游業的初衷是為了經濟,但從根本上看,文旅融合后的旅游業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在旅游活動中,人們時刻都在觸摸文化脈搏、感知文化神韻、汲取文化營養。因此,旅游的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6]18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動對人有培養、引領和教育作用。于光遠曾講“從社會文化價值看,旅游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意義,它可以是一種社會化的因素,因為它使人親自了解現實,可以培養人們面對現實的某種狀態,它也是培養感情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它有利于智力、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學方面的創造。”[7]古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意為旅游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在旅游活動中,游者參觀歷史古跡、游覽名山大川、體察風土人情,實際就是在觸摸文化脈搏、感知文化神韻、汲取文化營養,從而獲得了審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悅。我們登長城、看故宮,就是在品味中華文化的悠久與醇厚;大理休閑旅游,會讓人聯想盛唐時期中原地區和邊疆地區以“茶”和“馬”為載體的繁榮商貿活動,以及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諧景象,感受金庸尋韻,小資覓蹤的氣息。觀看埃菲爾鐵塔,會激發旅游者對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工廠、高爐、煙囪繁榮景象的想象,也因此對人類社會更美好的向往。
旅游資源開發是一種綜合性的高品位審美文化創造活動。旅游產品的策劃、規劃、開發就是文化的拓展。如何讓人“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對開發者文化素養的考驗。為了旅游產品的競爭力,開發者必須研究世界文化的走向,研究百姓的審美需求,這就是文化的修煉過程。旅游地居民的素質也是旅游地競爭的重要考量。很難想象,一個環境糟糕、治安混亂、居民慵懶又情趣低俗的地方,能夠成為吸引世人的旅游目的地。居民良好的素養,具有公認的待人接物能力,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秩序已經成為打造品牌旅游的軟性條件,成為一個地方增強吸引力、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8]因“示范效應”,落后地區居民會模仿、學習旅游者優雅的舉止和文明的言語,其行為舉止、衛生習慣、經商意識都會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旅游對落后地區居民人文素質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的“教化”作用通過旅游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人在旅行中,其行為受到文化的規范。旅游景點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打造的場所,走在其中會讓人不自覺地遵守相應的規則。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講,在文明時代,人的需求,尤其是大多數游者都是高層次的人,其需求層次已到達了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高度。在旅游過程中,他們既追求真、善、美,也極力地展示自己的真、善、美。因此,每一個旅游者在旅游景區這一公眾場所,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努力朝著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行動。旅游過程其實就是人的自我約束、素養訓練過程,如旅游景點留名、亂丟垃圾、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等原始粗放的行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也逐漸收斂,環境生態意識、個人行為規范意識也隨之有了極大增強。
旅游也是增長見識、改變思維,重塑價值觀的過程。在旅游活動中,游者因興趣勢必在旅游之前對旅游目地的文化作好預習,通過網絡等形式查閱旅游目地的文化,這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方式。在游覽過程中,通過傾聽講解員的講解、實地圖文的觀看解讀,原有的思維和心理會得到大大改變。例如參觀三線博物館,會讓今天未經歷過任何艱辛的年輕人震撼:“白天抬杠杠,晚上壓杠杠”等的工作、生活場景,切身體會到三線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敢想敢干,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價值追求,也會因此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其靈魂一定會受到洗禮,從而改變自己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重走長征路會讓人見識戰爭的殘酷,從而思考“無私奉獻”的內涵,明白鑄造靈魂,錘煉信念是多么的重要,也因此希望并努力為世界和平、和諧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人類社會以來,不同文明間由于缺乏了解和包容,導致人類文明沖突,世界不和諧。中國站在人類的高度首次在世界最高權威講壇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的概念,希望世界各國政府和民間大眾共同努力,通過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以增進彼此的了解、理解和認同,消除沖突,構建和諧的人類社會。國際間文化旅游成為了普及面最廣的大眾活動,成為了不同文化交流,促進和諧世界構建的重要路徑。
2005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大會的發言中闡述了“和諧世界”的內涵,提出了通過平等對話建立“和諧世界”的途徑。平等對話需要不同文明和文化間各個層面,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進行交流、合作,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價值觀包容、認同不同的文化,從而互學、互鑒,懷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同建設和諧的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民間交流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渠道。民間交流,是指與政府外交政策和意圖沒有直接關系的不帶任何政治色彩的不同國家間民眾或民間團體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個人學習、工作或旅游等活動。[9]民間交流對于國家間的關系正常化具有輔助作用,人類文明進程中民間文化交流促成民族和諧的事件不勝枚舉。昭君和親、文成公主入藏為漢藏、漢蒙的和諧以及現在中華56個民族的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為世界文化交流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眾所周知的馬可·波羅因其在中國游歷17年以及他的所見所聞對歐洲人的影響,因此大大促進了東西交通和人文交流。今天,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上60多個國家的積極響應,就在于這條古絲綢之路曾把亞洲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與歐洲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繁榮發。[10]如今中國共產黨繼續履行古絲綢之路的歷史使命和傳統,使沿線各國更深入、更寬領域的交流。
民間交流廣泛性、真實性的特點是贏得民眾相互了解,增進國家友誼的根本原因。相對于政府外交的目的性和含蓄性相比,國際民間交流參與主體廣,包括各國人民之間的一切友好往來活動,[11]且交流內容、形式多,接地氣。如國際間的走親訪友、各種賽事活動、學術交流、留學、旅游等,參與者都是以最真摯的感情、精湛的技能、扎實的知識和強力的需求參與其中,都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和欣賞,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交流最直白,更讓人容易接受,也就進一步加強了了解,增進了友誼。中日戰后的民間交流為中日關系的正常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日兩國還未復交,冷戰下東西方嚴重對立,日本政府以種種理由不許公民訪華,而民間借助于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力量,從經貿、文化交流做起,打開了中日交流的先河。1953年2月開始,雙方通過中國紅十字會、日本赤十字社、日中友好協會等民間團體組織解決兩國迫切需要解決而官方又無法解決的僑民回國問題。據不完全統計,這項順應民意的活動持續到上世紀50年代末,在這期間,約有35000名在華日僑和3600名旅日華僑陸續回到各自的國家,約3000具二戰期間被抓到日本折磨致死的勞工遺骨被送回中國。中日雙方通過初期民間的這樣接觸和交往,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日后中日兩國建交起到了探路的先鋒作用。[12]冷戰后的幾年,美國等西方國家憑借信息技術和傳播設備等高科技,壟斷著國際話語權,以各種形式詆毀、攻擊我國形象。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民眾的國際流動極其稀少,以至于美國民眾根本不了解中國,而偏信美國的言論、新聞宣傳,不看好中國。在1999年蓋洛普民意調查中,40%的美國民眾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嚴重威脅美國的利益,據哈里斯民意調查機構就對25個國家進行“非友好或敵對性國家”進行的排名結果,調查顯示排在首位的就是中國。而零點集團的調查數據表明,那些曾在中國生活過的美國人或者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人,與那些從未到過中國或者只作短暫停留的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和評價差距很大,前者印象中的中國接近真實的中國,而后者印象中的中國就是美國媒體上的中國。[13]民間交流能看到對方的真實性,交流對話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也就不自覺地促成不同文化的包容、認同。
民間交流是官方外交的有效輔助,在增進國家之間的了解,緩和國際關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民間交流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近半個世紀來通過民間交流消除的國際誤解,甚至污蔑,到建立的正常國際關系都充分證明了民間交流的作用。建國初,因當時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而贏得很多國家的跟隨,這些國家一同敵視我國,對我國進行封鎖。但我國政府充分發揮了民間交流的作用,通過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中國貿易促進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國際教育交流協會等組織,以貿易、文體等活動以及互派留學生等形式同世界許多國家的民間組織、友好人士交流,贏得了許多國家的認同,到20世界70年代初,我國與除美國以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出現了“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局面。[14]當時仇視我國、高傲不愿屈尊的美國也沒能阻止兩國民間交流的行為,兩國文體活動——乒乓球球藝的切磋開啟了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民間交流活動是民間機構根據大眾的需求,或者大眾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違背國家大外交政策的前提下開展的合符民意的活動,參與方會盡情展示各自的才華和文化的精髓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民間交流中參與人員的普及性、穩定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對于促進不同文明和文化間的了解、理解和包容,和諧世界的構建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和諧世界已經成為今天世界和平與發展主旋律中的強音,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聯合國將世界各文化互鑒以促進和諧世界的建設寫進其憲章。伊朗總統哈塔米在1997年率先提出了“不同文明之間應該進行對話”的倡議,并在第53屆聯合國大會上闡述了他的這一觀點:人類文明的升級,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國際層面,都應該以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為前提。53屆聯合國大會將2001年作為“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年”,呼吁各國政府、各民間組織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和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與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高度的今天,旅游成為大眾提高生活品質、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追求。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旅游總人次(國內和國際旅游人次)高達121.0億人次,增速為5.0%;在國際旅游方面,2018年全球國際旅游人次約12.79億人次,增速達4.0%;在國內旅游方面,全球國內旅游人次約108.2億人次,增速為5.1%。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文化旅游占全球所有旅游活動的40%,在歐洲文化旅游超過50%,在有些國家這一比例甚至更高。我國近年來旅游產業發展增速更快,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超過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6]17可見,因旅游進行跨國交流的人次量巨大且穩步增長,再加上旅游就是體驗、傳播文化特征,文旅融合是促進世人文化交流互鑒,助力和諧世界構建的重要渠道。
旅游以體驗異質文化為目的,旅游者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跡,其目的是以休閑的方式去了解異地、異國文化、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中國地大物博,旅游景點多不勝數,最受國際旅游者推崇的是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等歷史文化景觀。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豐碑和見證,無論是從軍事防御還是建筑藝術的視角看,它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地形的選址上,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建筑設計、施工、材質的運用上采取了利用自然、適應自然的方略。在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GPS定位系統等高科技設備條件下,這樣的工程不僅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偉大,也體現了人類無限的潛力。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從兵馬俑本身可以領略到中國古人精湛的陶瓷技藝,從坑內布局可見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事才華和治國威風。巴黎圣母院、美國大峽谷、米蘭大教堂、巴厘島、普羅旺斯、印度泰姬陵等都是文化底蘊深厚、久負盛名的國際旅游地。國際旅游是自發的文化交流、賞識過程,是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居民之間基于文化差異而進行的相互訪問,是一種更深入、更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業推動的文化交流不是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而是國民全方位參與其中的文化交流,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不先入為主,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是客源地和旅游地居民之間的互動式交流,游者在旅游地親身體驗旅游地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了解其獨特性,探究其內涵、淵源和價值,在這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以自己已有的文化、價值觀去理解景點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相同、相似之處往往會輕易放過,但不同之處會引起旅游者的思索、探究,不自覺地展示出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質,這一過程實際就是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兩個文化的交流、互鑒、互賞過程。國際旅游者除了探究旅游景點的文化外,旅游過程中更能體會到旅游國、旅游地的人價值觀。如國際旅游者到中國,能見識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謙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觀,中國人到他國旅游也能享受到當地的多彩的文化,感受到敢于冒險、強于創新的西方文化。同時,旅游是人民大眾廣泛參與而非少數精英之間的文化交流,沒有政府背景,不帶政治目的,這種文化交流不預設主題、沒有先入為主,更為重要的是,因對異質文化的好奇,較少有敵意和歧視,故能主動平等地交流,易達成理解和共識。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延頓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冷戰后文化差異是導致世界幾大文明之間的競爭和沖突的主要原因。如何解決矛盾與沖突,避免不和諧,中國學者費孝通先生用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給出了答案。從古至今,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區域內經過長期相互學習、借鑒、融合不斷發展提高,才有了我們人類的文明史。
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和平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心聲,而和平與發展的前提是民心相通,不同文化的互認、互鑒。為此需要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促進人文交流、文化互鑒,美美與共的最好載體。文化旅游讓世人以自愿的方式了解、接受異域文化,旅游者在休閑娛樂中樂意地欣賞旅游地文化,并無意地與旅游地居民分享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也因此在游玩過程中不經意地得到交流、分享,達成了民心相通,進而促成政府間的外交和制定對外政策時的和諧傾向。“和諧世界”的構建,需要世界上一切積極因素共同發揮建設性作用,文化旅游是促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促成“天下大同”的有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