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涌 唐萍
實際上,健康人一天的血糖水平也有這樣的兩個高峰,這種變化受人體生物鐘的調控,是機體晝夜節(jié)律在血糖調控上的體現。但健康人的“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不會增幅很大,最高值也會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這種動態(tài)平衡的血糖狀態(tài)叫做血糖穩(wěn)態(tài)。在血糖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當中主要由兩種激素起著主導作用:一是眾所周知的可以降低血糖的胰島素(也是人體內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二是大家不甚了解的升糖激素(如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兩者互相協調,共同參與調節(jié)血糖。
胰島素作為血糖穩(wěn)態(tài)最主要的調控激素,其分泌具有生物節(jié)律,清晨為分泌波峰,夜間為分泌低谷。與胰島素產生拮抗作用的各種升糖激素,也具有各自的分泌節(jié)律,這種節(jié)律甚至可能會影響胰島素信號,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量減少或是發(fā)揮拮抗胰島素的作用。這些升糖激素的分泌多在黎明時段逐漸增加,從而易升高晨間血糖。雖說是受到生物鐘的調控,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胰島功能的受損,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對抗升糖激素的作用,從而在黎明與黃昏兩個時段出現高血糖現象。
具體講來,“黎明現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間血糖控制良好,也無低血糖的情況下,于黎明時分(清晨3∶00-9∶00時)出現的高血糖或胰島素需求量增加的情況。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發(fā)生“黎明現象”。它也是糖尿病臨床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一般認為,常規(guī)胰島素輸入量無變化,清晨血糖比夜間升高5.1~11.2毫摩爾/升以上,或全夜血糖較穩(wěn)定,但5∶00-9∶00空腹血糖明顯升高或清晨胰島素需求量比夜間增加20%以上,可診斷為“黎明現象”。
糖尿病患者還有一種現象——“蘇木杰現象”,也表現為清晨高血糖,它與“黎明現象”的區(qū)別在于:一是“蘇木杰現象”表現為夜間低血糖、晨間高血糖,簡單說就是“先低后高”;而“黎明現象”僅有晨間高血糖。二是“蘇木杰現象”與生物晝夜節(jié)律調節(jié)無關,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使用過量而導致夜間低血糖反應后,機體為了自身保護,通過調節(jié)機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進而導致反跳性高血糖。
“黃昏現象”則類似于黎明現象,是在午餐后血糖控制穩(wěn)定的情況下,于黃昏時候即下午四五點左右出現的高血糖狀態(tài)。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經常出現晚餐前血糖比午餐后2小時血糖高1.0~2.0毫摩爾/升需要考慮“黃昏現象”。也有少數患者“黃昏現象”發(fā)生時間較晚,即睡前血糖比晚餐后2小時血糖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大時,首先需要通過3~5天的血糖監(jiān)測來確定是否有低血糖發(fā)生。排除“蘇木杰現象”后才能考慮“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當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相對可控,一般采取飲食療法或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即可控制血糖波動。如果患者的HbA1c≥7.0 %,“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對血糖的影響較大,可首選胰島素進行血糖控制,能夠有效減輕黎明現象或黃昏現象。血糖波動難以控制者,可加用賽庚啶、生長激素(GH)抑制劑等抑制升糖激素的作用。
“黎明現象”的處理:消除精神緊張,解除思想包袱,理解它的發(fā)生機理;不要熬夜,改善睡眠條件,提高睡眠質量;個體化調整飲食結構,可以少量多餐,晚餐增加一些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少吃一些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提高機體夜間胰島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增加晚餐后的體力活動;由專科醫(yī)生調整降糖藥或胰島素的用量及用法,可使用胰島素泵或長效基礎胰島素類似物來控制空腹高血糖,也可在此基礎上選用可降低升糖激素水平的藥物,比如賽庚啶等;加強血糖監(jiān)測,條件允許的患者應積極開展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以查明原因對癥處理。
“黃昏現象”的處理:調整午餐時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將午餐分次吃,避免一次性進食導致血糖上升過快、過高;增加午餐后的運動量,有條件者可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從而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消耗;在醫(yī)生指導下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型,1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黃昏現象”較多,可以選擇胰島素泵或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保證穩(wěn)定的基礎胰島素水平;可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于午餐前加用降低升糖激素水平的藥物賽庚啶,以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減弱“黃昏現象”;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黃昏現象”,應注意調整睡眠,避免情緒緊張。
“蘇木杰現象”的處理:晚餐時蛋白質的攝入量要多于碳水化合物;睡前維持稍高水平的血糖,必要時可在睡前1~2小時適當進食;減少晚餐前胰島素或其他藥物劑量,避免夜間低血糖的發(fā)生;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反復出現夜間低血糖,可選擇胰島素泵進行降糖治療。
“資深”糖友都知道,穩(wěn)定的血糖是延緩和控制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關鍵,也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早期正確認識和治療異常高血糖現象,是每一個糖尿病患者均需了解的內容。當你懷疑自己出現了突兀的“黎明現象”與“黃昏現象”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也不要對控糖路上的付出感到失望與灰心,應該在發(fā)現后的第一時間與內分泌專科醫(yī)生探討分析,解決問題,還自己一個平靜美好的日出與日落。
盡管“蘇木杰現象”和“黎明現象”在臨床上都表現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兩者的病因不同,處理也就迥異,故需仔細鑒別。
鑒別方法:糖尿病患者可從夜間0點開始,每隔2小時測1次血糖,直至早晨;亦可在半夜3點時測1次血糖,相對較易執(zhí)行。如果在黎明前后發(fā)現有低血糖(<3.3毫摩爾/升),同時早餐前空腹血糖>8毫摩爾/升,即“先低后高”,則為“蘇木杰現象”;若凌晨3點時血糖>6.1毫摩爾/升,同時早餐前空腹血糖>8毫摩爾/升,即“高后再高”,就可斷定為“黎明現象”。若為前者,則應減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島素劑量;若為后者,則要適當加大胰島素劑量,且要使其作用維持到黎明前后。具體應咨詢專科醫(yī)生,患者絕不可擅自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