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娟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但是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念與選擇。死亡除了是醫學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當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人走向生命的終點時,如能獲得良好的臨終關懷,無疑是減少痛苦、獲得慰藉的最好方式。
臨終關懷顧名思義是對瀕臨死亡的患者給予親切的撫慰、良好的照顧及盡可能的幫助,使其能安然地故去。臨終關懷十分重視患者的心理、社會和精神方面的問題,能有效維護患者的尊嚴,使其能安寧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旅程。而中國人重視孝道,絕大多數子女不愿意讓父母進入到臨終關懷階段,往往不惜一切代價來延長父母的生命,如采用氣管插管、呼吸機等方式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其所起到的治療效果微乎其微,不僅會導致醫療資源浪費,也會加劇患者的痛苦,使其只能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向生命的終點。
還有很多人錯誤性地認為,臨終關懷等同于放棄所有治療。實際上,臨終關懷不會促進、也不會延遲患者死亡,其主要內容包括對癥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癥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臨終關懷能讓患者在關愛與舒適的環境中離開人世,也能讓患者家屬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臨床上,臨終關懷常由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愿者以及營養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其中,家屬可做的內容包括——
1.臨終患者多處于脫水狀態,周圍血液量銳減,因此皮膚摸上去有冰又冷。此時家屬切勿以為患者覺得冷而給他蓋上厚厚的被褥;而是應該為患者蓋上比較輕薄的被褥,并為其輕輕地按摩手腳,或是給予溫水擦拭。
2.臨終患者由于呼吸衰竭會出現喘氣困難的情況,多數家屬會選擇讓醫院為患者提供氧氣,但是此時患者已失去吸氧能力,即便吸氧也無法減輕其“呼吸饑渴”的現狀。此時,家屬可以通過打開窗戶、減少人員集聚等,為患者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氣流動空間。也可請醫生酌情采取嗎啡等合成麻醉劑,來減少患者喘氣困難、焦慮等癥狀。
3.隨著患者病情加重,會逐步出現吞咽困難,無法進食也無法飲水。此時,部分家屬會讓醫生采用胃管形式給患者供給食物和水,但實際上患者這時已經無法感覺到饑餓的存在,進食已經無法讓他們感受到欣快感。而且此時喂食還會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等情況,從而致使患者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4.臨終患者由于疾病的糾纏,會產生極大的痛苦。此時,可以采用一些止痛劑,讓患者能繼續與家人相處與交談,使其能無痛苦、平靜地走向死亡。
5.臨終患者的最后階段可能會出現喋喋不休的現狀,如滿口家鄉話。此時患者并非與外界進行交流,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或是在回憶天真無邪的童年,或是在回憶意氣風發的青春歲月。家屬此時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靜地陪伴在患者周圍,切勿走開。
6.死亡的接近,會讓患者的口腔肌肉變得松弛,一旦呼吸,積聚在喉嚨、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之為“死亡咆哮”。此時使用吸痰器已經無法達到減輕痛苦的作用,只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應該將患者的身體翻向一側,枕頭抬高一些,或是采用藥物減少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臨終患者最后聽覺會逐漸消失,因此需要家屬能將患者想要聽的話、家屬想說的話盡早告知患者,即便患者已經無法回應、無法聽到,但只要說出來,就能讓他們感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