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并強調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回望黨的百年歷程,我們深深體悟到: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貫穿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央黨校有三次標志性的體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瓦窯堡時,把1933年在中央蘇區瑞金創立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改稱為中央黨校。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號召全黨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和國際經驗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反對教條主義,廢止洋八股,提倡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由于國民黨內掀起反共高潮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黨的七大延期召開。為了保存和培養干部,黨中央決定從前方和各抗日根據地調回大批高、中級干部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大部分已到達延安準備出席七大的代表也都集中到中央黨校。接著中央對中央黨校實施了改組,毛澤東兼任校長,題寫了“實事求是”給中央黨校禮堂,并制定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
1942年2月,在中央黨校的開學典禮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他說:“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對準靶。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延安整風運動,就是由中央黨校逐步推向全黨的,有力克服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進程,毛澤東思想由此走向系統化和成熟。1945年,七大召開,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全國勝利。
改革開放新時期
粉碎“四人幫”后,我們黨面臨撥亂反正的任務。1977年中央黨校復校,擔起了思想理論戰線撥亂反正和大規模輪訓干部的重任。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后在《光明日報》等報刊公開發表,在全國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對于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82年黨的十二大后,黨的工作重點由撥亂反正轉變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關于中央黨政機關干部教育工作的決定》,規定今后中央黨政機關的所有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參加輪訓,要求中央黨政機關的干部教育工作經常化、正規化、制度化。11月,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召開,強調要采取緊密結合實際地加以研究、加以分析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把理論和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時任中央黨校校長王震和第一副校長蔣南翔根據十二大關于正規化培訓干部的精神,向中央提出了中央黨校今后教學工作的意見,指出中央黨校要以短期輪訓為主逐步轉向以正規化培訓為主。這個意見很快得到黨中央的批準。1983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指出:“黨校擔負著培訓和輪訓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務,在整個干部教育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黨校教育的正規化對于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對于把我們的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對于繼往開來、保證黨的路線的連續性,都有重大的意義。”同時指出:“爭取從‘七五’計劃期間開始逐步做到:凡是擔任省、地兩級黨政主要領導職務的干部,必須經過中央黨校培訓。”從此中央黨校開始了正規化教育新的里程。
1984年9月25日,中央黨校舉行秋季開學典禮,習仲勛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學會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矢’,去射我國四化建設之‘的’。”“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真思考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我們黨和國家進行四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并在理論上作出正確的論斷。我們既要反對教條主義,又要反對經驗主義。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他還提到中央不久將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將出臺一個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這個文件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密切聯系我國實際,既正確地總結了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又科學地解答了實際工作產生的新問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習仲勛的講話使學員們深受啟發和教育。當時筆者作為一名年輕的理論研究者,就坐在禮堂里聽報告。那時中央黨校校園里一派追求真理、篤行真理、生氣勃勃的景象,讓人有一種激情燃燒的感覺。
十二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改革由農村推向城市、由農業推向工商業,向更廣的領域和更深的層次拓展。這些學員,有的后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已經是或后來成了省部級干部和軍隊將領,有的成為理論家,他們在這里接受的正規化教育,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黨正是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堅持問題導向,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四個現代化建設之的,風雨兼程。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圍繞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這些重大問題,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系列的理論創新,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地認識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的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習近平同志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總體任務、主要矛盾、總體布局、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等。根據新的實踐,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并且,針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回答了世界之問。這一系列充分體現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的立場觀點的戰略思維和理念,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2022年1月,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新時代十年來,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這偉大的實踐變革中,立足時代、回應時代、引領時代而產生的科學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回望黨的百年歷史,黨在推進偉大實踐變革的進程中,也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這個進程中,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動搖,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又根據實踐的發展實行理論創新,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我們黨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先后領導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勝利,取得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一份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件,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永無止境。當前,黨領導我們正在推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正在進行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這新的“趕考”路上,在偉大的實踐中,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