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虹 湯曉慧
慢創又被稱為皮膚性潰瘍或難愈性創面,是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的皮膚破損,并且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未能有效愈合,也未能展現出愈合傾向的創口。在臨床上,通常經過1個月以上的治療都未能有效的愈合,或者創口每周未能縮小10%~15%,或是超過1個月未能減小50%,即可以認定為慢創。另外,慢創還有一項明顯的特征,即患者皮膚創口的損傷至少包括了表皮層與真皮淺層,而那些只是在表皮層存在的難以愈合的創口通常會被稱為糜爛。總之,慢創的恢復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只有針對患者慢創的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擺脫慢創,恢復健康。
對于慢創,臨床常見有3種:
壓力性慢創 這類慢創有一個相對更簡單的稱呼:壓瘡,這是一種由于患者的皮膚組織長時間受壓而發生持續性的缺血、缺氧與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屬于臨床上相對常見的一種慢創。根據醫學統計顯示,每年約有6萬多人死于壓瘡合并癥。當人們因為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疾病、意外等需要長時間保持臥床的時候,如果身體沒有被及時地翻面活動,那么身體下方受壓的皮膚如肩胛部、肘部、足跟、肋骨、膝關節內外側等在不同姿勢下缺乏脂肪保護且經常受壓的部位就很容易發生壓瘡。
血管性慢創 指的是因為血管疾病而導致的慢性創面,這類慢創通常由于動脈血管硬化與靜脈血管曲張等因素引起,根據血管病變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靜脈型慢創、動脈型慢創與混合型慢創等。
神經源性慢創 這種慢創也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叫做糖尿病足,顧名思義是一種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相對常見的慢創,也是糖尿病這種疾病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的產生有時并不僅僅是由于神經病變,而是由于神經病變合并缺血而導致足部壞死,嚴重的會累及患者足部的肌肉組織與骨骼組織,最終因傷口的潰爛、壞死與繼發感染等導致患者無法正常行走乃至死亡。
慢創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身體創傷。指人的皮膚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發生了破損,比如一些機械性損傷、燙傷、凍傷、動物咬傷、蜇傷等都容易發展成為慢創。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原因導致的創傷只是轉變為慢創的一個誘因,患者自身存在的生理或病理層面的異常才是導致這些創口難以愈合甚至迅速惡化的重要原因。
2.皮膚感染。細菌、真菌、病毒、螺旋體等多種微生物感染皮膚,都會引起皮膚的發炎潰爛,進而由于患者自身存在的病理因素或是病菌對皮膚的毒性作用的影響,導致創口難以愈合并形成慢創。
3.營養代謝異常。通過飲食獲取營養并進行新陳代謝,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過程,但當人們的身體對于營養物質的代謝發生異常的時候,就很容易導致皮膚因為營養不良而發生老化與破損,或是因為營養成分積蓄過多而影響皮膚的正常生理機能,進而導致患者出現慢創,比如糖尿病性潰瘍、痛風性潰瘍以及營養不良性潰瘍等。
4.醫源性因素。是指患者在治療某些疾病的過程中因為一些意外的影響而產生的慢創,比如在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時候,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放射性物質的影響下產生破損與潰爛,進而演變為放射性潰瘍;再比如,患者在皮膚破損的時候需要長期服用一些影響傷口愈合的激素藥物控制原先的疾病,從而導致傷口長時間未能愈合而演變為慢創。
5.其他。如腫瘤疾病、自身免疫缺陷以及腎衰竭等疾病患者出現的難以愈合的創口也屬于慢創。
那么,怎么做才能讓慢創更快愈合呢?
1.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在對慢創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做好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很重要,因為慢創的產生并不是單純的治療創口就可以,如果患者身上患有的導致慢創的原發疾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那么即使能夠讓慢創實現愈合,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很容易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再度發展成為慢創。因此,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原發疾病。
2.消除影響愈合因素。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影響慢創愈合的因素,包括抽煙、喝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其中,抽煙會導致患者的血液輸氧能力降低與血管硬化,使創口難以有效獲得來自血液中的氧氣與養分,從而影響創口的愈合;而酒精則會導致血管的擴張,不利于患者傷口周圍的血管收縮止血,容易導致慢創進一步破損之后血流不止;而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容易直接對患者的傷口造成刺激,進而干擾患者慢創的愈合。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讓患者戒煙戒酒,保持清淡健康的飲食習慣,遠離高鹽高糖之類的不良飲食,才能更好地促進慢創的恢復。
3.保持創面清潔干燥。想要讓患者的慢創更快愈合,對慢創本身進行一定的處理也很重要。在此過程中,醫生需要對慢創傷口進行細致的觀察,根據創口處的紅腫、熱痛以及氣味的變化制定合理的清理策略,切除患者創口中存在的腐肉、壞死組織和異物,使創口保持清潔干燥狀態。另外,如果患者的創口屬于感染性慢創,那么還需要對感染部位流出的膿液進行及時的排除和清理,否則膿液很容易導致清理之后的健康部位再次受到細菌的感染。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醫護人員還應當對患者的創口使用抗生素來避免炎癥的擴散。只有保持患者創面的清潔與干燥,才能更好的促進患者慢創的愈合。
4.定期沖洗填敷創面。在完成對患者創面中的腐爛組織、異物以及膿液等清除之后,醫護人員還需要對患者的創口采取最后一步——清洗與填敷。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首先需要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創口進行充分的沖洗,之后再使用碘伏對創口進行消毒并晾干;然后,醫護人員使用清創性的敷料對患者創口進行填敷,這樣可以將創口與外界的環境隔絕,從而使創口在遠離外界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逐漸恢復。在此期間,醫護人員還需要定期將上次使用的敷料取出,并且重新進行沖洗與填敷,使患者的創口能夠保持在最佳狀態下逐漸愈合。
由于導致慢創的因素以及創面本身的復雜性影響,慢創在治療與護理上通常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這不論對于醫護人員還是患者本身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只有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對患者生活起居的照料,并采取適當的方法處理傷口,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擺脫慢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