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文棟
乙肝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現疲憊無力、頭暈、不想吃東西等情況,隨著病情的加重還可能在手掌處出現紅紅的斑塊,面部、手臂等部位也會出現由毛細血管組成的形如蜘蛛一樣的血管痣。這些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因此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只有早期對乙肝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才能阻止病毒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同時也避免將病毒傳播給患者身邊的朋友、親人。好在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有多種方法可以對乙肝進行準確的診斷,比如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實驗室檢查當中,乙肝五項指標是診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標,即我們常說的“兩對半”:乙肝表面抗原(H B s A g)、乙肝表面抗體(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臨床上常用乙肝五項的不同組合來判斷感染的現狀和轉歸,比如我們常說的大三陽是指HBsAg、HBeAg、抗HBc呈陽性,提示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不能大意,如果伴肝功能異常,經醫生評估滿足條件者要抓緊行抗病毒治療;小三陽是HBsAg、HBeAb、抗HBc呈陽性,提示病毒復制能力較弱,傳染性較低,但是要警惕低病毒血癥的發生。
除了傳統的乙肝五項,實驗室檢查部分還包括HBV病毒學檢測:一是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主要用于評估HBV感染者的病毒復制水平,是抗病毒治療適應證選擇及療效判斷的重要指標;二是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主要用于預測干擾素療效,判斷疾病預后。此外,肝相關功能的檢查也是十分重要,常用的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這兩者通常可以反映人體肝細胞損傷的程度。
影像學檢查方面,臨床上常用的是腹部B超,它可以觀察肝臟、附近血管及與其相鄰的膽、脾臟的大小及具體形態。人體正常肝臟上面的光點分布是細膩的,且光點密度比較均勻,如果患者存在肝炎,那么肝的相關影像圖呈現出的光點就會增粗變大。但B超對乙肝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只有懷疑早期肝硬化、肝膿腫、肝癌、膽囊炎、膽石癥等疾病時才考慮做B超檢查。而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已經確診的乙肝患者定期進行B超檢查還是很有必要。
近些年,瞬間彈性成像技術因其可以顯示出肝纖維化的程度,也越來越多地用于乙肝及其并發癥的輔助診斷中。瞬間彈性成像技術被稱為“影像觸診”,靠進入組織內的超聲波橫向振動產生橫向剪切波,通過測量剪切波的速度可以得到組織彈性數值。組織硬度越大,剪切波的傳播速度則越快,彈性數值越大,從而分析得出肝纖維化或硬化程度。
當然,觀察肝組織狀態最為直觀、準確的方法就是肝組織的病理學檢查,就是在B超引導下進行肝臟穿刺檢查,但它是一種有創檢查,不適宜短期內反復多次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