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琳
答案:不一定。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一些強迫行為:出門要檢查兩三遍是不是鎖好了門;房間要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圖形要排列得對稱、均勻……但實際上,這些最多可以稱為強迫狀態(tài),并不能達到強迫癥的程度。有時候,有一點強迫狀態(tài)反而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學習。但是,如果這些觀念和行為反復出現(xiàn),甚至每次持續(xù)幾個小時,你明知道它沒有意義但卻擺脫不了,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就需要引起警惕,積極尋求醫(yī)生的幫助。
答案:不可以。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因反復自行減停藥,常常導致疾病復發(fā)。具體而言,就是許多患者在首次或多次治療后,在病情有明顯改善或接近痊愈時自作主張減藥或者停藥,結果病情迅速發(fā)生惡化或復發(fā),以致不得不重新治療。這就使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難度大了許多。對于精神心理疾病,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治療原則——遵從醫(yī)囑,全程足量足療程治療。
答案:不可以。
不少人認為心理問題就是自己的想法出了問題,只要一個人夠堅強、夠努力且不“矯情”,就能克服不良想法。這其實是一個大大的誤區(qū)!心理活動是腦的機能表現(xiàn),當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其實是大腦出現(xiàn)了異常,只不過這個異常是很難通過儀器檢測到的病變的呈現(xiàn)方式。所以,如果你身邊有罹患心理/精神問題的人,請不要指責他們不努力、太脆弱,就像腿骨折了無法行走一樣,這不是靠個人的主觀意志就能夠克服的,需要接受專業(yè)、系統(tǒng)的治療。
答案:不是。
焦慮是預感到似乎將要發(fā)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以應付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但焦慮并不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因為情緒本身不分對錯。比如,當我們面對重要的人與事時感到焦慮是正常的,出現(xiàn)焦慮并不等同于疾病。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能充分地調動我們身體的各項機能,提高反應速度和警覺性。但如果你正在飽受焦慮的困擾,可以嘗試以下的一些方式來調整狀態(tài):提高對情緒的覺察力、反思焦慮背后的原因、創(chuàng)造正向的情緒體驗、聚焦在力所能及的行動等。
答案:不是。
和生理疾病一樣,精神疾病經過正規(guī)治療是可以取得理想療效的。很多精神疾病只要治療得當,就能在短期內見到明顯療效(當然不像感冒吃藥一樣那么迅速),后期遵醫(yī)囑服藥、定時復診就能夠穩(wěn)定病情,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終生服藥一樣,有的精神疾病也需要一直有藥物的輔助,但是可以不影響正常生活;而有些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之后,只要生活調節(jié)得當,也是完全可以停藥的。
答案:不可以。
是否有精神心理疾病,不是靠網上的問卷測出來的,而是由專業(yè)人員診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無法單憑一個心理測驗結果就下定論,理測驗的結果對診斷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輔助作用,僅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真正科學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yī)生等專業(yè)人員收集各種信息才能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