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左讀范文
君 子
梁啟超
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之詮注,頗難得其確解。為英人所稱勁德爾門包羅眾義與我國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證之古史,君子每與小人對待,學善則為君子,學不善則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無定衡。顧習尚沿傳類以君子為人格之標準。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論語》云: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幾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宗旨。國家猶機器也,國民猶輪軸也。轉移盤旋,端在國民,必使人人得發展其本能,人人得勉為勁德爾門,即我國所謂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極,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張之。國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君子之義,既鮮確詁,欲得其具體的條件,亦非易言。《魯論》所述,多圣賢學養之漸,君子立品之方,連篇累牘勢難臚舉。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為提要鈞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
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猶云勉強學問。《中庸》亦曰,或勉強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學之道,非勉強不得入於自然。且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猶舟之航於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而后揚帆,登岸無日矣。
且夫自勝則為強,乍見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繼而思之,往援則己危,趨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勝故也。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王陽明曰:“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古來忠臣孝子憤時憂國奮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兒,輒有難于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擯私欲尚果毅,自強不息,則自勵之功與天同德,猶英之勁德爾門,見義勇為,不避艱險,非吾輩所謂君子其人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君子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蓋惟有容人之量,處世接物坦焉無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輕佻狂薄,毫無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亂大謀,君子不為也。當其名高任重,氣度雍容,望之儼然,即之溫然,此其所以為厚也,此其所以為君子也。
縱觀四萬萬同胞,得安居樂業,教養其子若弟者幾何人?讀書子弟能得良師益友之熏陶者幾何人?
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雖然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設或不慎,壞習慣之傳行急如暴雨,則大事僨矣。深愿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原載于《清華周刊》第20期,有刪節)
亮點借鑒
一場情感飽滿、感染力強的演講,可以極大程度上振奮人心,點燃聽眾內心的火苗。本文就是典范,梁啟超先生的這次演講對清華學風和校風皆產生了深遠影響。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這篇演講稿究竟有何“魅力”:
1.選材貼近聽眾生活。這場演講是梁啟超先生為清華學子精心準備的,其中既有自己的感觸與思考,又有對學子們的諄諄教誨與深切期望,這正是清華人喜歡、希望聽到的,符合他們的思想和學習動態,所以他們自然會聽得更用心。
2.多用口語拉近距離。演講是一種很直接的表達,旨在傳遞觀點、發起號召,讓受眾接受并認同自己的想法。因此,寫作演講稿時,語言上要多加注意,不能過于咬文嚼字,使內容晦澀難懂,而是要以口語為主,讓人很容易就聽明白。這篇演講稿我們現在看來語言可能有些拗口,但在當時屬于比較口語化的語言,且聽眾為清華學子,是非常貼合受眾的。另外,演講若要吸引人,情感飽滿很重要。本文語言就具有一定的鼓動性,讓聽眾隨著演講者的情緒變化而變化。
3.語言優美,文采斐然。演講稿中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讓語言生動形象;排比、反復,增強語勢,強化情感;引用,豐富演講內容,等等。這樣既能提升演講稿的文采,又能凸顯演講者的氣質。在結尾處增加抒情、議論性語言,可以增強情感濃度,使演講內容深入人心。本文就運用了大量駢句,語言頗有氣勢,極具音韻美。
右寫作文
懷先輩之壯志,礪吾輩之青春
武子程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懷先輩之壯志,礪吾輩之青春》。
當下,有些同學總是抱怨學業壓力大,抱怨競爭之激烈,甚至試圖“躺平”,每當這時,你是否會想起中國青年“戰斗”的過往?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青年日漸成為影響中國的重要力量。國難當頭,青年學生以鮮血書內心之怨憤,鮮紅的“還我青島”四個大字映射著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響亮的口號久久回蕩在天安門上空。從此,中國青年的身影深深鐫刻進了四萬萬同胞的心里。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無數仁人志士毅然吹響北伐的號角。從廣州到武昌,從攸縣淥田雙城到汀泗賀勝二橋,無數青年戰士前仆后繼,把生命留在戰場,把青春獻給人民。
南昌一聲槍響,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斗爭之路。那時,毛澤東34歲,周恩來29歲,正是這批青年,帶領著共產黨,帶領著中國工農紅軍,一路披荊斬棘,創造了奮進之中國,也震撼了全世界。井岡山上紅旗飄揚,年輕的戰士們喝著南瓜湯,堅持反圍剿;長征路漫漫,無數熱血青年用理想與信念沖破層層封鎖,跨越茫茫草地,登上雪山之巔。
新中國成立后,又一代青年挑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梁。武漢長江大橋,包頭鋼鐵公司,三北防護林……一個個宏偉工程在中國“綻放”,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而青年們依然在為中國的發展加油助力。然而,在經濟持續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一些青年卻在優渥的生活環境中迷失了方向。“啃老族”“手機族”“躺平族”……一個個負能量標簽的背后,藏著意志力的薄弱、戰斗力的削弱。誠然,新時代的青年中也不乏乘風破浪、迎難而上者,但對比曾經卻還是不夠。我們生在如此美好的時代,難道不是更應該勇往直前嗎?
老驥伏櫪,尚且志在千里,作為新生代力量的我們,又豈能消極怠惰,不思進取?站在無數先輩用鮮血灌溉的土地上,我們難道要讓“躺平”之風污染這一代代青年支撐起來的偉大國度?
“躺平”之風當休矣,砥礪奮進正當時。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吾輩又怎能不用青春與汗水創造新的輝煌?我們應從日常學習生活始,以革命之風激勵奮進,以青春之火點亮生命!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陜西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
點評
這篇演講稿激情澎湃,小作者由當下個別青少年沉迷“躺平”的現狀,聯想到中國青年的“戰斗”過往,特別講到了從五四運動開始到新中國成立,那些中國青年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壯志豪情,由此反思出新時代青年應砥礪奮進、再創輝煌。本文情感飽滿,很有感染力,讀后讓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