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
背景介紹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1949年離開大陸去了臺灣。當時由于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統一和家人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詩歌解讀
這首詩呈現給讀者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背井離鄉;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詩人的鄉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戀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詩歌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分別形容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不僅增加了句子的音韻美,同時也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總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對親人和祖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