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強
(廣州市荔灣區樂賢坊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2021 年7 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以下簡稱 “雙減”)。 “雙減” 政策進一步明確要堅持學生為本, 著眼學生的身心健康, 保護學生視力,防止沉迷網絡[1]。 因此, 體育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得更加重要。 體育家庭作業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 不僅可以讓學生遠離電子產品, 還能彌補體育課課時數不足, 讓學生在體育課外進行個性化體育鍛煉, 以提高基本運動技能以及體能。 本文將探究體育家庭作業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提出紓解策略。
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 要突出解決好婦女、 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2], 倡導 “健康第一” 的理念, 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成才觀, 加強家庭和社區的青少年體育活動, 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形成學校、 家庭和社區的合力, 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3]。
學校可以組建體育興趣小組、 社團和俱樂部, 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常規課余訓練和體育競賽。 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后, 科學利用課余時間, 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1]。 中小學校要合理安排家庭體育家庭作業,鼓勵學生合理安排校外體育活動時間, 積極參加校外全民健身運動[4]。大力推廣家庭體育鍛煉活動, 明確鍛煉內容、 強度和時長。學校要對體育家庭作業加強指導, 提供優質的鍛煉資源,及時和家長保持溝通[5]。 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 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6]。
體育與健康教育是實現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體育與健康》 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 以體育與健康知識、 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 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7]。 學校應落實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 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 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 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 小時, 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 次以上[2]。 老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 通過布置體育與健康家庭作業等方式,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和健康實踐活動[7]。 此外, 老師還應按照 “教會、 勤練、 常賽” 的要求, 合理安排體育家庭作業, 全面實施寒暑假學生體育家庭作業制度, 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寒暑假體育家庭作業[8],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余體育訓練, 不斷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 專項體能的學習效果。
將體育科目納入初、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 納入中考計分科目, 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啟動體育素養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健全學校體育相關法律體系, 教育部門要同體育、 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學校體育教學、 課余訓練、 競賽、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評估、 指導和監督[9]。“雙減” 政策突出 “以人為本”, 引領學校和家長樹立正確的 “教育觀” “育人觀”, 對規范教育教學行為、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 更是為體育家庭作業提供了時間保證。 體育家庭作業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 減少學生的 “屏幕時間”, 避免學生沉迷電子產品, 又可以有效的降低學生的近視率和肥胖率。
由于長期受 “重文輕武” 的教育觀念影響, 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未能全面普及。 一直以來, 體育家庭作業很難出現在小學家庭作業中, 而且面對升學壓力, 有部分家長更傾向于 “唯分數論”, 甚至個別家長對體育家庭作業不理解、不支持, 認為 “體育不應該留有家庭作業”。 他們認為體育家庭作業對孩子的身體健康、 升學需求沒有現實作用, 并且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 膚淺的認知加上工作繁忙, 讓部分家長對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視程度很低, 有的甚至對體育家庭作業提出反對意見。
跳繩、 俯臥撐、 平板支撐、 仰臥起坐等項目不需要專業的器材, 場地的要求不高, 而且對發展學生的跳躍、 力量、 耐力、 協調等身體素質有明顯的作用, 成為體育老師青睞的體育家庭作業項目。 但是, 這些項目會讓學生覺得枯燥, 且單一的練習會讓好動、 自制力較差的小學生感覺乏味, 使學生對體育家庭作業產生消極厭惡的情緒。
目前, 小學1-2 年級的放學時間大概是15:30~16:00, 3~6 年級的放學時間大概是16:30。 家長上班沒辦法按時接的學生會參加校內托管班 (含第三方機構的興趣班), 由于小學生的體育意識比較淡薄, 大部分學生選擇非體育類的興趣班。 家長接回家后, 行動力不夠的學生可能一直在 “寫作業”; 部分作業完成較快的學生, 除了寫作業的時間, 剩下就是 “屏幕時間” ——看電視、 玩手機或平板。 另外,由于小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較少, 對消耗體力的體育家庭作業有畏難情緒, 有學生將體育家庭作業當作負擔,反對甚至拒絕完成體育家庭作業。
由于小學體育場地不足, 課外體育類托管班 (第三方機構興趣班) 開設的項目與時間受到限制, 造成一部分學生選不到。 另外, 社區的體育資源總體不足和社會組織支持力度不夠同樣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小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效果。 背后原因有: 首先, 我國體育指導工作者數量總體不足。 我國大部分社區還不具備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編制的條件, 幾乎沒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區體育場地對小學生進行指導。 其次, 社區組織的支持協調力度不夠。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主要來源于社區開發商和體育局的器材捐贈, 若想建立較為齊全的體育設施, 則需要房主眾籌資金, 意見難以統一[10]。
體育家庭作業作為家庭作業, 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大部分體育家庭作業是由家長拍照上傳給體育老師批改,作業的評價會因此而滯后, 從而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有些體育家庭作業是由家長負責, 但是在長期 “應試教育” 的背景下, 部分家長自身的運動能力不足, 并缺乏相關的體育知識; 或者存在文化水平較低、 工作忙、 負擔重等客觀原因, 家長難以現場對孩子的體育家庭作業進行輔導或評價, 導致孩子對體育運動逐漸失去興趣。
“政策導讀” ——可以通過家長會、 家長信、 家訪、 家長微信群、 學校宣傳標語等向學生家長傳遞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以及體育運動的作用等信息, 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體育鍛煉, 增強親子關系的同時提高家長對體育運動的認知和對體育家庭作業的認同。 “雙減” 政策背景下, 體育家庭作業的全面開展, 為促進家庭體育鍛煉意識, 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體育觀念、 體育態度提供了現實機遇, 逐步形成家校合力、 協同育人的新局面。
“名人效應” ——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欄、 黑板報、 手抄報等途徑, 宣傳歷屆奧運會、 亞運會、 冬奧會上摘金奪銀的運動員們艱苦訓練、 為國爭光的事跡, 讓小學生在學習“不怕苦不怕累、 艱苦奮斗、 勇于挑戰” 等體育精神之余,了解不同的運動項目, 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
《體育與健康》 課程內容包括: 基本運動技能、 體能、健康教育、 專項運動技能、 跨學科主題學習[7]。 體育家庭作業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既要契合小學生的年齡和運動能力, 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滿足不同的需求。 可以分成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術兩方面, 理論可以選擇健康理論、技術動作的要求、 觀看比賽的觀后感等, 低年級的學生口述完成, 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書面和口述兼用。 技術和體能可在校內或校外完成, 學校也可以引進第三方機構興趣班,進行一些場地器材要求較高的項目練習。 校外作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 認知等, 將學生分成: 低年齡段、 高年齡段、 特長生、 非特長生。 把住在同一社區的學生組成大組, 按照學校的要求, 進行不同組合的集體鍛煉 (如表1), 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的相互監督與評價, 又能讓學生互幫互助、 相互激勵、 良性競爭, 增進友誼、 提高能力[11]。

表1 同一社區學生集體鍛煉模式
“雙減” 政策要求學校要確保小學一、 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 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 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 分鐘[1]。 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 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拓展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知識。 學生通過課后的體育鍛煉, 不但可以保持良好的身體形態、 提升自身的身體機能、 提高各項運動技能、 增強人際交流的能力、 獲得愉悅的運動之旅, 而且可以縮減接觸電子產品的絕對時間[12], 有效保護視力。 課外體育家庭作業有 “育身” 和 “育心” 的全面綜合 “育人” 價值,是全面育人的 “橋梁”[13]。 家長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與時俱進, 提高對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視程度, 為孩子樹立榜樣, 讓孩子在小學階段熟練掌握1 項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
(一) 政府層面: 制定相關的退稅免稅等優惠政策, 鼓勵有償服務的體育場館對中小學生低價或免費開放;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加大城市 “綠道” “碧道” 等公共活動空間的建設力度, 加強社區體育設施的資源共享,為中小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提供必要的活動空間。 (二)學校層面: 符合開放條件的大中小學體育場館、 運動設施對社區學生開放, 鼓勵體育老師課余時間到社區擔任社區體育指導員, 并在職稱評定、 評先評優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三) 社區層面: 改善社區的體育環境, 建立體育與健康宣傳欄, 普及體育與健康知識, 加強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 組建社區體育指導員隊伍, 鼓動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體育指導員的培訓, 提升體育訓練的方法和手段。 舉辦多樣化的體育活動, 吸引社區居民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為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
體育家庭作業有效的監管與評價對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積極的作用。 在體育家庭作業的評價方式、 評價的內容、 評價的執行者等方面采取多樣化, 既減輕體育教師和家長批改作業的壓力, 又能讓學生更加自主地進行鍛煉。 體育家庭作業的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即時評價 (如口述作業、 現場展示等)、 階段評價 (學生的心態、 行為習慣,體能的提高、 動作的嫻熟程度或者是掌握的新技能)、 目標評價 (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能達到的最好標準)。 評價的內容可以是量化的成績 (如次數、 高度、 遠度、 時間等)、 身體的變化 (如視力、 體重、 腰圍等), 動作的規格 (如柔韌性、 平衡能力、 協調性等)、 評價的執行者可以是教師 (社會指導員)、 家長、 也可以是學生。 口述的作業、 現場展示、 目標評價由教師 (社會指導員) 評價, 親子作業、 階段評價由家長評價, 學生集體作業由學生互相評價。 家長是體育家庭作業的安全責任人, 在指導孩子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 要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 規避運動風險。 學生完成集體鍛煉作業時, 可以讓各位家長輪流陪護, 保障集體活動的安全, 使孩子保質保量完成體育家庭作業。
此外,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技術在課外體育活動的技能評價、 技能復習、 體能鍛煉等領域中得以充分運用, 如跳繩、 仰臥起坐、 俯臥撐、 高抬腿跑、 平板支撐以及簡單的籃球動作等[14], 為體育家庭作業的監管與評價提供了便利。
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的柔韌、 靈敏、 平衡、 速度、 協調等素質的最佳時期。 “雙減” 政策背景下, 體育家庭作業的開展, 讓體育課的課堂教學得以延伸, 彌補體育課課時不足。 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和重視, 如何激發小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的問題, 致力于小學生體育個性化的發展, 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