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推動數據要素市場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是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國家部委陸續出臺系列政策,從頂層設計和機制體制上加快激活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要素活力。隨著國家數據局的組建,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各省市都在緊鑼密鼓進行前瞻部署和系統謀劃。湖北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切實將自身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在構建全國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中展現湖北作為,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增添強大動力。
目前,全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如火如荼,各省市均根據實際進行了一些探索。
廣東省確定“1+2+3+X”數據要素市場整體建設思路。“1”是堅持“全省一盤棋”,統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2”是構建兩級數據要素市場結構,分別發揮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比較優勢;“3”是推動數據新型基礎設施、數據運營機構、數據交易場所三大樞紐建設;“X”是推進各領域場景應用。廣東已有成功案例落地,佛山市率先發布全省首批登記的公共數據資產,廣東省級數據交易所籌建完畢,采用“一所多基地多平臺”體系架構建設運營。2023 年全國兩會后,廣東省發布《廣東省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在全國首創首席數據官制度。
浙江省出臺全國首部公共數據領域地方性法規,全面啟動產業數據價值化改革試點,已建立 2 個數據交易中心,11 個市級產業數據倉和16 個行業數據倉。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產品已覆蓋至金融科技、公共服務、醫療衛生等多個應用場景。 2023 年 1 月,浙江省大數據交易中心交易系統上線,正在積極推進區域和行業試點。2023年全國兩會后,浙江省正在積極向國家爭取在浙江設立國家級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實驗區,擬以制度創新推動浙江成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示范區。
貴州省對“云上貴州”平臺進行多次迭代升級,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網絡通、數據通、應用通,圍繞“如何把數據變成商品”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建立“貴州省數據流通交易服務中心+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體系架構,形成了“一中心+一公司”數據交易所架構。多個國家部委、行業或標志性企業數據資源落地貴州,三大電信運營商華為、騰訊、蘋果等行業龍頭均在貴州布局建設數據中心,貴州已逐漸變為數據資源集聚新“高地”。2023 年全國兩會后,貴州省繼續派專人赴京銜接匯報,積極參與國家關于數據交易服務標準體系研究。
此外,全國各省市均在積極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工作,以期搶占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制高點。
湖北省高度重視數字湖北建設,同時就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進行了系列研究和探索。一是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 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作為“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的重要工作事項。目前湖北正在組織編制《湖北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即將按程序報審。二是不斷夯實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截至 2022 年底,湖北省建設 5G 宏基站 8.02 萬個,全國第八;已實現全省所有縣、鄉鎮行政區5G 網絡全覆蓋;武漢市正式獲批創建國家區塊鏈發展先導區,華中地區首個“星火·鏈網”骨干節點在漢陽率先上線;建成 37 個企業級、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湖北格創東智成為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零的突破。三是積極推動組建相關運營實體。湖北省正在推動組建湖北數據交易集團,建設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場所和交易平臺。四是積極推動市州開展試點。支持和指導武漢市在省內率先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武漢市發布《武漢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計劃》,擬在電力、交通、衛生健康等領域開展試點,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在省內率先開展數據流通交易。
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國家層面來看,主要存在數據要素法規制度尚不健全、數據要素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數據要素市場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難點在于數據融合和數據確權。從湖北實際情況看,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進行分析,湖北數據要素價值還未充分發掘,數據要素市場尚未形成,主要矛盾出現在生產和交換環節,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原始數據作為生產資料,要解決現有產生數據的統一歸集、儲存、整理等問題。湖北暫無統籌政務、公共、社會數據融合的機構,存在諸如數據生產和采集方式不規范、數據存儲分散、數據處理標準不統一、數據應用不深入的問題,結果表現為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利用率低、數據流動應用安全風險大,出現“數據割據”“數據孤島”等現象,客觀上制約了數據資源向數據資產轉化。
數據作為有價值的商品,要解決數據要素生產不夠的問題。一是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足。湖北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不快,已有的原始數據還未充分轉化成有價值的生產要素。二是數字場景應用不充分。湖北數字政務、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仍有多個場景存在未充分應用,數字技術在生產生活中應用不充分。三是數據資源來源不多。對比貴州、廣東等省份,相關行業龍頭企業將數據中心布局湖北不多。
從商品交換環節角度看,要解決數據交換過程中標準統一的問題。一是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模糊。湖北正在研究制定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相關規范,應盡快在襄陽、宜昌試行,相對深圳、貴陽等城市,湖北先行先試速度不快。二是數據流通交易標準不明確。不同產生數據的實體或機構采用的數據格式、質量標準不一,對于隱私安全和商業秘密等內容的保護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尚未建立全省統一的數據資源確權、登記和交易標準。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以打造“全國數據交易改革創新示范和數據要素配置重要樞紐節點”為目標,加快相關立法和政策制度編制,推進數據要素市場相關的頂層規劃設計、交易機制探索和治理規則構建,盡快出臺《湖北省數字經濟促進辦法》 《湖北省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方案》等政策文件。二是明晰管理職責。盡快組建湖北省數據局,統籌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分別發揮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比較優勢,引導各地市、各領域構建兩級數據要素市場結構。建議組建國有數據資產運營公司和湖北大數據交易集團,探索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進公共、社會、市場數據融通融合,逐步實現開放、流通、交易。三是爭取政策支持。加強統籌研判,緊盯國家政策文件制定,支持改革意愿強烈、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市州進行試點,開展數據要素試點申報,在金融保險、商貿物流、城市運營等數據密集型行業領域,開展行業性試點申報,探索解決數據融合、數據確權等難點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北經驗。
一是夯實數據基礎設施。結合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加強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建設力度,不斷夯實數據基礎設施,爭取建成“全國領先,中部第一”的算力樞紐,建成中部數據要素市場樞紐節點,努力打造“算力 +數據”雙輪驅動的湖北樣板。二是豐富數據應用場景。探索湖北省重點領域的數據產品和數據資源交易,圍繞數字城市、金融、醫療、交通等重點領域,拓展數字應用場景,加快建設人口、法人單位、電子證照、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社會信用、共享材料等六大基礎庫和長江大保護、精準脫貧、河湖治理、全民健康保障、全民住房保障等各類主題數據庫,加快公共數據應用場景開發,深度挖掘產業數據應用場景。三是加快數據資源集聚。加快實現從原始數據到數據產品的生產,聚集獲取更多的數據資源。充分發揮湖北省豐富的高校科研資源,積極引進數字產業龍頭企業,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加大對數據領域創新的投入,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加快數據資源集聚,共同推動數據產業鏈的發展。
一是加快出臺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盡快制定和發布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相關規范,并在襄陽、宜昌試行。緊跟國家相關政策標準,積極爭取湖北省在全國標準體系中的試點機會,對標先進省份的創新做法,及時制定符合湖北地方特征和產業發展的省級標準,鞏固和強化湖北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二是加快制定數據要素流通交易標準。研究制定和發布湖北數據資源標準及確權互認機制、登記托管機制、交易監管規則,實現數據交易領域的“書同文”“車同軌”。對省內數據交易進行備案登記、合規監管和風險監測,優化數據要素的開放共享,推動多方數據融合,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建設多領域多方位的湖北省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三是加快推進數據生態體系試點建設。加快建設數據交易場所,按照“1+17+N”模式,統籌 17 個市州和金融、交通、醫療等 N 個不同行業數據要素資源及市場需求,建立健全省級和各地市子市場信息互聯的數據交易生態。結合區域和產業實際,聚焦互聯網消費、金融、通信等數據密集型行業,以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選取試點地市大力培育數據生產商、數據運營商、中介服務商、數據法律事務機構等產業生態,探索金融支撐和安全保障措施,以點帶面推進全省數據生態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