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碎片化”到“空無”: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祛弊之路

2023-04-17 15:27:51
學術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體心理

馬 蕾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積累不斷以商業化、多樣性的形式深化,以更加隱蔽的模式構建出一派繁榮假象。與此同時,伴隨著各種層出不窮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異化樣態侵蝕著人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識乃至無意識領域,意識形態終結的假象之下掩蓋著意識形態的“異化的異化”或異化的“二次方”①張一兵.折斷的理性翅膀——“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349.。理論批判的學術轉向邏輯根源于現實發展,面對社會歷史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展開了持續的理論批判。他們由傳統的意識形態批判轉向文化批判或心理意識批判,甚至試圖以某種感性“中介”或心理直觀打破資本的意識形態同一性幻境,以期顯示其理論超越社會存在總體性框架的現實力量,但這種祛除實踐之維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資本所造就的個體“抽象”人格。

一、由革命意識到符號中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轉向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工人階級呈現的是以經濟赤貧為特征的勞動異化狀態,與之相應的,馬克思揭示了意識形態掩蓋著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和對剩余價值榨取的真相,即意識形態的本質就是持續地為資本及資產階級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辯護,不斷地用形而上的方式把私人勞動的社會屬性當成物的社會屬性,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成與現實的人無關的物與物的關系。到了20世紀上半葉,經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之路受到了挑戰,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更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受到某種程度的扭曲和桎梏。隨著冷戰的結束,在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不再以鮮明的政治話語的面目出現,而是進一步朝著個體化、隱蔽化和日常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轉向一種新的批判視角,即文化意識形態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創者盧卡奇在總結匈牙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失敗教訓時,主張應以文化革命為先導,代替傳統的暴力革命論。物化意識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結構在無產階級的‘心理意識’或日常經驗中的反映”①夏基松,張繼武.現代西方哲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82.,正是這種不自覺地滲入工人階級意識深處的物化意識,使個體完全聽命于資本邏輯造就的命運擺布,從而喪失了一切批判和超越的維度,這種“蔓延于發達工業社會的俗化趨勢便顯露出它真正的順從功能”②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62.。對此,革命的主要任務變成了如何喚醒革命階級意識的問題。盧卡奇指證了隨著商品生產與交換的進一步普遍化,社會存在的總體性狀態愈來愈難以把握,他力圖構建一種普遍主義的革命階級意識以對這種無法觸及的社會存在總體性加以反抗。但如同麥克里蘭所言:“盧卡奇對社會意識形態論述的困難在于,它太過于抽象,缺少任何經驗的證明。”③麥克里蘭.意識形態:第2版[M].孔兆政,蔣龍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6.隨著資本邏輯不斷向日常生活的方向蔓延與發展,工業文明、極權主義和人的生存狀況等問題引發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持續關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領域出現了明顯的“葛蘭西轉向”。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實現了從作為思想體系的意識形態到作為被體驗的、慣常的社會實踐的意識形態的關鍵性轉變④齊澤克,阿多爾諾.圖繪意識形態[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87.。葛蘭西意識到,與政治社會或國家而言的象征暴力的政治霸權不同,意識形態不僅與人們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更是以感性的形象、不易察覺的價值傾向、內心的欲望等形態潛藏于零散化、碎片化的“常識”之中。隨著法國“五月風暴”運動的失敗,由盧卡奇、葛蘭西構筑的文化意識形態批判理論范式在法蘭克福學派那里得到了進一步嬗變和衍生。

法蘭克福學派和盧卡奇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意識形態理論有著比較清晰的界限。與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以社會主義革命為目標所進行的意識形態探索中出現虛假意識與科學或真理之間的關系界定不清的情形不同,法蘭克福學派意識到重要的不在于揭露意識形態的實體性存在,而是應批判那種虛幻的、讓人捉摸不透的意識形態如何造成個體日益被抽象化、孤立化的過程。他們沿著盧卡奇等人的思想進一步指證,隨著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與文化、語言、符號等緊密地聯接在一起,文化、語言、符號等作為意識形態實現過程中的自為存在著的環節,生產出一套界定社會行動的意義規則。于是,對意識形態作用機制中的各種“中介”形態的分析成為研究的關注點,其中以阿爾都塞學派尤為典型。該學派主張在主體和意識形態互構的過程中,話語是作為中介出現并產生主觀效果的。如果說社會文化是某種表征和意指的實踐,那么語言則是某種優先的媒介和先在的載體形式。語言意識形態體現為意義建構的中介化,中介在黑格爾那里表現為超越主客體對立的自身同一,而在盧卡奇那里,中介被視為促成主體性成為總體性的一個本質規定性的關鍵。所有社會關系只有通過話語才能獲得意義,而任何的符號載體和表征實踐都是由所處的社會語境和其所接合的社會實踐共同作用的產物。由于未受社會關系侵染的原初編碼環節是不存在的,“在個體出生之前就構成了個體得以誕生的部分特定社會形式和情境。我們不得不借助‘意識形態來言說’……它通過為身份和認識構筑主體(包括個人和集體)位置來‘起作用’,而身份和認識能夠讓主體‘發出’意識形態真理,這就好像他們正是這些真理的原創者一般”⑤張亮,李媛媛.理解斯圖亞特·霍爾[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1.。所以,當語言符號在個體意識得以表征并不斷在個體意識領域得以強化的時候,個體必然喪失了反抗的本能。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由革命意識到符號中介的轉向,其根本原因在于自20 世紀70 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發生了結構性轉型,即資本積累調節模式進一步由生產領域轉向了消費領域,消費成為資本邏輯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技術進步與大眾傳媒的不斷助推下,符號化商品的盛行具備了內在合理性,物化的商品既是社會文化符碼嵌入其商品后編碼的產物,也成為個體心理與社會接合的一種符號中介。消費主義的媒介化、符號化致使人們早已忘卻了資本如幽靈一般支配著人們全部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在資本主義建造的被符號宰制的幻象世界里,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被消解了,資本主義能運用資本積累方式和強大的物化體系,將一切“物”的使用價值削平,商業符號被填充進商品并作為使用價值參與到商品的運行邏輯中。對于個體而言,“意義”只有在歷時性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進程之中才能體現。被資本物化了的人滿足于永遠活在符號化商品制造的虛幻中,在時空維度消解帶來的沉重斷裂下,關于價值、意義等人的存在的根基性問題被擱置了。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早期葛蘭西整體主義傾向的階級意識批判被瓦解,一種零碎的甚至徹底拒絕實體化的意識形態“中介”來拒斥資本的同一性邏輯成為時髦。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統治表現為一種有意無意的文化、語言、符號等零碎的、飄忽的形式,在與資本的媾和下編織了一道更為密不透風的形而上之網。這種由文化、語言、符號等“中介”的觀念化所制造出來的“零碎”抽象地形成了某種“同一”整體敘事。究其實質,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已經不似傳統意識形態一樣具有獨立性的外觀,而是以零碎的中介作用于生產過程之中,滲透到生活世界本身,構成了所謂人的物化的本質規定,并與資本抽象的同一性統治不謀而合。盡管法蘭克福學派看到了意識形態零碎中介背后的虛假敘事,并嘗試以同樣零碎化的方式加以批判,卻無法形成與之抗衡的總體性的批判效果。

為此,阿多諾作出了最后的嘗試,他以否定的辯證法對零碎中介背后的同一性邏輯進行了最為徹底的指證。他指出,任何形而上學起源的范疇都脫離不了統治的范疇和意識形態的原則,因為所謂本體論的“第一”的觀念,其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意識。由此,我們唯有完全放棄從本體論出發的總體哲學,去尋求一種來自人的生命深處的、那些被所謂的概念之網過濾掉的異質碎片的力量,才有希望沖破資本的總體性束縛。可見,阿多諾試圖通過徹底否定同一性以期獲得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心理意義的某種確證與回歸。遺憾的是,阿多諾對打碎后的重建的有意空置,使得他這種對同一性哲學絕對否定,最終以碎片“同一性”的形式返回了批判的原點。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們力圖拒斥形而上學,并展開了對零碎的意識形態中介作用機制的思辨批判,但在微觀視域卻始終擺脫不了資本同一性邏輯的陷阱,反而陷入斷裂化與無序化的境地。可見,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倘若以話語決定論、符號決定論替代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非但不能突破飄忽不定的零碎中介去把握被意識形態遮蔽的全體自由性,反而會讓自己重新陷入原初所反對的本質主義,削弱了自身批判的整體性價值。

二、中介的消解到偽主體的直觀——穿越意識形態“空無”幻象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意識形態作用機制中的文化、語言、符號等中介持續關注的同時,部分學者對各種中介作用下的物化關系與個體心理感受的接合狀態進行了深入分析,一種精神分析意識形態批判思潮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陣營中悄然出現并影響至今。

這場由對意識形態作用中介的關注轉向對人的內在精神結構分析的批判思潮有其深層次原因。首先,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生活的萎縮導致個體的日常生活直接被資本力量所裹挾,經濟領域則成為一個能夠對整個生活結構起到支配性作用的自足性領域。被人為不斷制造出來的虛假消費在帶動資本加速積累的同時,造成了個體雜多的、空無的消費體驗,這種差異性和虛幻性感受帶來的是主體對確定性的消解和同一性的拒斥。其次,在資本邏輯的促逼下,消費主義的內在差異與資本同一性形成巨大張力。資本主義的現代性為人的日常生活敞開諸多可能的空間。無論是觀念復合體、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抑或某種自在自為的意識存在,無一不是通過日常生活深入人的無意識領域,以某種潛移默化的形式不斷充斥人的內心體驗,內化于人的意識結構,意識形態似乎能夠擺脫現實世界的實際進程而成為某種“獨立的”東西。可以說,意識形態的“獨立性”在當代資本主義虛假的意識形態中達到了它的頂點,并大有脫離人這一主體而自行構造虛假的心理主體之勢,因為它能夠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而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選擇退回自我的狹隘心理牢籠,試圖在個體潛在自由欲望和現實壓抑之間出現日趨脫節的主觀任意中捍衛人的尊嚴。

可見,如果說在傳統西方社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那么在意識形態遠離政治并與資本邏輯下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緊密的過程中,它主要表現出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之所以將關注點從對意識形態中介作用機制的考察轉向人的內在心理意識層面,并將派生性的精神特征當作本質和根源,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意識形態在消費型日常生活中日益表現出脫離本質論哲學命題的“獨立性”傾向。隨著理性精神的毀滅,思辨哲學和形而上學被棄之如敝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作用機制背后的傳統哲學根基已然失去其中心意義,意識形態從主客二元系統的中介位置脫離出來,成為某種自在自為的存在。

以上情形直接催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由關注文化符碼走向探究資本運行邏輯如何以更具有隱匿性和強制性的方式實現對人的心理層面的控制。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對中介的批判只能將批判的觸角探及意識形態的碎片化外觀,無法深入人的隱秘的心理世界,更無法對意識形態的種種異化之異化(心靈的異化)加以澄清。他們認為,既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通過文化心理機制控制人、操縱人,那么唯有通過某種心理革命才能恢復人的異化了的心靈。因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方式從原先對各種意識形態中介的表征形式的批判轉向了對人的無意識深處的探尋。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重新賦予心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后現代哲學意義,企圖超越原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框架。

筆者認為,無論是哲學思想上的非理性主義思潮還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的精神分析,都試圖通過所謂人的精神表征去透視人的無意識驅動系統,這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從人自身的某種先在的規定性出發進行意識形態批判的學術傳統一拍即合。不可否認,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將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潛意識綜合起來,開辟了一場關于主體的潛意識的心理符號化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革命”。

精神分析學固有地將人進行社會生物化的缺陷使其整個理論帶上了神秘主義和絕對決定論的色彩。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消除這一缺陷的方式便是不斷引入社會歷史理論及文化環境理論來進行補充和修改,以褪去早期弗洛伊德那種簡單的“泛性主義”和“生物主義”的色彩。同時,該學派為了能進入更為復雜、細化的個體精神世界,進而從個體的心理分析的視角揭示社會現實的對抗性本質,他們所指稱的無意識已不再像弗洛伊德的經典表述中的那種個體性的、內在的且相對封閉的心理機制,而是被拓展到一個跨個體性的、連通內外且相對開放的社會場域。

不可否認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圍繞主體的心理域、精神發展展開的研究,不失為一種為社會大眾祛除意識形態蒙蔽的重要方法。但是,這種強調個體內在精神與外在意識形態的相互作用的心理主義批判旨趣始終存在著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是無意識是如何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頭腦發生了什么;二是個體形成的無意識如何反作用于外在的“他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賴希、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借用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傳統,將傳統精神分析中的潛意識、主體和欲望等進行文化符碼表征,進而在批判分析各種文化符碼對潛意識、欲望等的激發、歪曲、壓抑和控制的基礎上,透視出個體的主體性架構及其形成過程。賴希認為:“精神分析學的心理結構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經濟分析是可以相互補充的。前者的局限是過于強調心理本能在人的行為中的決定作用,后者的缺陷是不能具體闡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以及心理傾向和意識形態是如何反作用于社會結構的。”①夏基松,張繼武.現代西方哲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91.賴希嘗試將經濟基礎如何對思想體系和意識形態起決定性作用作出詳細的說明,但他將“性格結構”抽象化和玄虛化,離現實生產方式和物質基礎愈來愈遠,使其理論有著某種抽象本體論意味。馬爾庫塞按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范式將弗洛伊德的意識壓抑的生物發生學進行歷史化處理,他認為壓抑是歷史性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通過對“愛欲”②馬爾庫塞試圖通過改造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理論,并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結合在一起,論證建立一種無壓抑的文明社會的可能性。他從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中提煉出“愛欲”作為人的本質,并認為馬克思提出的人的解放實際上就是人的愛欲的解放。見莊福齡.簡明馬克思主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7-328.的壓抑遏制了個體的生存與發展。在他看來,社會是特定歷史壓抑形式的投射,不可能按照線性決定論的做法將社會壓抑統統還原到“本能”之上。“本能”這一精神分析概念進而轉變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因此,問題的焦點不再是去確證本能的自然性質,而是去揭示現代人壓抑性的心理機制之特定歷史形式。弗洛姆立足于精神分析的“社會性格”與“社會無意識”為概念工具切入意識形態的研究,對現代人在心理層面積累程度更深、范圍更大的異化現象進行了社會性格圖式的解讀③弗洛姆在馬克思的經濟決定社會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指證說,要論及社會結構的功能性作用的發揮,必然涉及人的心理結構如何被社會經濟因素塑造的問題。他認為不是驅力結構決定人的本質和行為,而是生理驅力和社會經濟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簡言之,社會性格圖式必須通過社會經濟環境才能起到作用。。具體而言,弗洛姆列舉了意識形態是如何通過種種實踐機制發揮作用的:一是資本邏輯下傳統家庭的衰落致使個體自我人格的虛弱;二是瑣碎、微妙的日常生活體驗經由社會無意識與社會性格,通過重復化的無意識移情機制固化其控制效果;三是對大眾虛假需求加以控制以弱化主體本能力量,削弱其反抗力量;四是把外在的社會規范內化為個體人格典范即超我以壓制個體本我;等等。總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具有真理外表的一種膠合劑,當它通過各種方式涂抹到人的思維、理念和無意識之中,便以無所不知的真理的名義操縱人和奴役人,實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策略。

在以社會心理異化為維度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鞭辟入里的批判后,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將克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途徑訴諸心理革命實踐。但遺憾的是,在關注現代社會性壓抑時,他們都忽略了經濟奴役、政治壓迫和文化束縛等因素的作用。殊不知,資本主義社會性壓抑不過是充當經濟奴役的一種心理工具罷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意識形態理論最終并未找到開展心理革命的現實性社會主體力量和途徑。

阿爾都塞汲取了拉康精神分析的相關觀點,將意識形態視為一種人與世界關系的體驗和想象④有些學者認為,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是后現代文化研究的先導。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的體系構造了一種意識形態化的世界“幻相”,在記憶、文化身份等建構作用下,意識形態是一種“自欺欺人”,應以科學的方式超越狹隘的階級利益羈絆,對意識形態進行超越。他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試圖尋求一種與階級主體毫無相干的客觀根據,并指出:“如果永恒不意味著凌駕于全部(世俗)歷史之上,而意味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和在整個歷史范圍內形式不變,我將完全采用弗洛伊德的表述一字不變,并寫道,正如無意識一樣,意識形態是永恒的。”見阿圖塞.列寧和哲學[M].杜章智,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180.。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提供的是一種表象體系,一種撫慰性意義,一種關于個體與外在之間的一致感的幻境。當個體自認為在以自由的形式行動時,恰恰落入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圈套之中。沿著阿爾都塞的思路,齊澤克指出鏡像階段的無意識的內在結構投射出一個意識形態的“幻象”本身。齊澤克借用拉康對人的主體結構的細分(“想象界”—“象征界”—“實在界”),在“想象界”中,鏡像為早期的“我”,產生了自我意象與他者各種關系。到了“象征界”,語言作為一種先在的秩序體系,進入主體無意識結構,不斷地對真實的“我”進行符號性閹割。在這個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構成意向的秩序世界里,語言、符號等已不再發揮意識形態批判的中介功能,而是直接支配著欲望主體的生命活動。在“實在界”中,人既無法通過語言和符號,也無法用象征和想象進行某種中介化處理,只能通過“凝視”認清自己欲望的深淵。可見,主體走到這一步,已經成為一種“空無”,只剩下某種自我的無意識結構。在齊澤克這里,無意識結構成了某種鏡像階段的先在經驗實體,而外在實體則是一種大寫的他者的社會意識。這里的意識形態不是作為抽象的個體意識或個體的定在,而是內在的普遍意識外化,這一大寫的他者最后會揚棄外化折返成自身的無意識幻象。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秘密不再是內容上的,而是形式本身,它不再是“掩飾事物真實狀態的幻覺,而是構建我們的社會現實的幻象”①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45.。很明顯,齊澤克借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完成他對內在無意識的“同一”歷程。在齊澤克看來,黑格爾思辨辯證法與拉康精神分析具有邏輯上的外在同構性。他認為黑格爾的個人主體實際是一個被大寫的絕對理念所架構的偽主體,這是拉康的大他者與個體關系的思想來源。拉康在證偽弗洛伊德的心理自我時,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定向的心理自我一并否定掉了。可見,齊澤克繼承了拉康的“空無”自我②在齊澤克看來,自我不過是建立在原本空無一物的缺位之上的想象中的偽自我。這個主體既不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的“本我”,也不是施蒂納、尼采等人本主義視域中的以感性的自我為出發點的“個人”建構,而是一種被置于鏡像關系中的偽意象。。在齊澤克看來,其實早在鏡像階段,主體源于自身先天的殘缺而想要獲得他人的承認給予填補,于是在想象中將主體與客體等同起來。推而廣之,主體生活的世界同樣是一個被想象的秩序中介了的世界。一切早已被意識形態的幻覺滲透其中,主體的行為已經被拜物教的幻覺所支配。主體通過超越現實的非同一性的怪異情境來創造出一個與現實生活保持距離的“可能世界”。所謂由他者無意識編碼的“真實”實際是一場幻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幻象就是使人們逃避某些創傷性的、雜亂無章的內核,以滿足“一致性”的渴求。簡而言之,齊澤克認為無意識結構實體中的否定性因素最終構成了其實現自身推動力的結構,這種相似的結構就是拉康“對象a”的邏輯結構。在此邏輯中,一方面,結構性的剩余(快感)作為實體性的力量從本質上僅僅是一個“后驗”性的斷裂;另一方面,人又不得不依賴這種剩余所依附的幻象去搭建自身的符號結構,否則將陷入困境。在齊澤克這里,無意識的自我只有通過對象反射的影像認同才能得以確立,靠個體的異在與這個令人失望的現實相分割。這種異在的反思關系卻是一種由對象反射得來的物性鏡像式的關系。

盡管齊澤克試圖利用拉康精神分析范式闡釋意識形態運行機制,從而揭示資本主義所構建的虛假和諧背后的社會對抗性本質,并以一種無意識形式描述這種無所不在的統治權,但齊澤克批判理論的矛頭指向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壓抑性反升華”③“壓抑性反升華”概念是馬爾庫塞超越弗洛伊德的基于普遍意義上人的心理的本體論分析而得出的。馬爾庫塞認為,在一種滿足的幸福中,非理性的東西成為了社會合理的形式,成為了理性的整體。個體在本能結構、價值趨求和行為模式上迎合統治的需要。同時,馬爾庫塞順著弗洛伊德的本能結構的思路,對文明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辯證法”解釋。馬爾庫塞認為,弗洛伊德關于文明必然造成壓抑的看法是未免失真的,因為文化推行的種種抑制也影響來自死亡本能的攻擊和破壞性沖動。因此至少在某些方面,文化的抑制會加強愛欲的力量。。正是這種“壓抑性反升華”,指認了本我與超我不可思議的“和解”。齊澤克也指出,通過內在無意識的同一進程能達到這種“和解”,人們往往需要依賴于這一“和解”來尋求內在一致性認同。于是,原來的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自我”中介失去了位置,成為“空無”。如果說在黑格爾那里,非對象性存在物就等于“無”,“無”是指沒有直接感性的、現實的、對象性的關系,那么到了齊澤克這里,“無”是指對人的意識的內在性和思辨同一性的徹底否定。齊澤克顯然認同了拉康的存在本體論上的騙局,但卻對黑格爾的自我意識辯證法進行了顛倒性挪用④在黑格爾那里,自我意識是從感性的相知覺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來的,這種異在的反思關系是一種由對象反射得來的物性鏡像式的關系。主體自我意識本質上是基于一種“他物的回歸”。他者的出現,并不是作為自我意識的否定,而恰是一種相互的認同和肯定。。在齊澤克這里,個體在他者認同中失去了原本“空無”的自己,主體只有借助自我無意識結構分裂出的“他者”的投射才能獲得“自我”的一致性,于是,內在心理的直觀自明性被奉為第一原則。由于祛除了對現實世界的依賴,齊澤克所推崇的主體無意識心理體驗和感性沖動成為某種現象學的獨白。齊澤克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祛弊之路最終陷入了一種由自我意識投射的“他者”反噬自我的窘境。吊詭的是,這種以早期經驗的心靈主義為原則的做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資本主義同一性要求。

精神分析的意識形態批判取向發展到齊澤克這里,已然出現一道清晰的裂痕:一面是悲劇性的非理性碎片化體驗,另一面是被資本理性馴服的日常生活。“內在”已經被資本的形而上學所侵蝕,構成了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無意識的前提,暗示出了主體對其本質的非知,導致當作為內在的主體將“外在”從內心釋放出去之后,釋放的只是非對象性的“幻覺性再現”。這種脫離于同一性的象征秩序之外卻始終并未超出超感性世界的優先地位的非同一性,使批判表現為一種“空洞的姿態”。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一種無所不在的歪曲系統,它自始至終互相抵消并且描述了常態的每一個外表①齊澤克,阿多爾諾.圖繪意識形態[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99.。不可否認,齊澤克從幻象—現實的角度重新論述了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的關系:“他者”經過內在的心理無意識體驗,轉變為一個由意識的自我投射的自明的存在。于是,外在成了一個不可克服的“他者”。通過這種內在無意識虛幻的變幻,無意識的心理機制憑借對人的欲望和快感等的操縱,“他者”被誤認為一個先在的外在。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自明性原則,但仔細分析便可得知,齊澤克歸根結底還是把整個世界的基礎建立在早期經驗自我之上——以“實體”和“意識”二者之間的分離、對立以及它們在根基上未經澄明的統一作為先在前提,以恢復某種前反思的統一。這種論證導致齊澤克接下來必須應對的是:倘若把各方面都不具有穩定性、確定性的個人心理特征作為整體性存在的基礎,那么,這種徹底的先在的感覺主義和分裂主義立場所制造的空靈化、非邏輯化的存在性主體與“他者”相遇,必然造成彼此之間的混亂和分裂。這與之前的心理主義假設的外在純粹本質的可能性世界不同,由于主體的無意識結構與外在存在之間邏輯的混亂,最終使齊澤克未能清楚地闡釋外在碎片化的世界與自在意識主體兩者之間具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而關于個體形成的“無意識”如何反作用于外在的“他物”這個難題,齊澤克更是語焉不詳。

總之,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以人的內在心理需要為邏輯起點,預設了人的精神世界的非常態,并不惜筆墨在應然的視域中考察了內在意識的生成以及運作機制。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這種無意識現象化的總體心性既是現象學意義上的,又是本體論意義上的。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在無意識領域的差異和矛盾看似在自我指涉中得到了和解,然而在突出人的性格、心理作用的同時,卻反映出一種徹底的感覺主義立場。這種意識形態批判過于強調內在無意識的直觀,非但不能為主體的反抗留下現實的空間,反而導致“空無”主體對世界的清晰確證成為最大的懸置。

其實,無論是對意識形態作用的中介機制的分析,還是探究意識的中介如何具體作用于人的內在心理世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無不敏銳地感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顛倒的現實掩蓋下的愈加肆虐的資本力量對人的欺凌,但卻無一例外沒能透過意識形態迷霧尋求到一條通向實踐批判之路。無論是專注于中介機制轉向,還是致力于揭露中介機制下的人的心理的異化,其本質還是沿用傳統的認識論哲學立場來應對意識形態與日常生活或心理狀態嫁接后的懸置的“獨立性”,這無疑將批判的力量寄托于其理論自身的內在超越性。甚至可以說,這種似是而非、無從把握、無法進行準確描述和精確論證的批判,反而與后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的非強制性操縱不謀而合。

如果說盧卡奇、阿爾都塞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是試圖力證階級意識的歷史總體性或意識形態機器的物質性,那么,后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則開始紛紛“懸置”歷史本身,聚焦文化符號或心理符號。齊澤克甚至將經濟現象描述為某種無意識的剩余快感,進一步遠離意識形態所根源的現實社會經濟基礎。這種立足點從外在的“物”返回到真正的“無”,恰恰表明“物”不過是主體自身“無”的純粹外在性。于是,齊澤克通過這種“非存在物”的返還所得的“自我確證”,只能在看似真實、實則虛幻之中自我陶醉,并逐步走向徹底消解理性的本欲而陷入體悟之淵的虛無主義。這從側面表征了在資本全面統攝下的資本主義國家持續性加深的精神危機的現實。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不再訴諸全社會普遍化的覺醒并為階級利益的合法性進行辯護,而是轉變為對霸權的偶然斗爭。斗爭的具體內容取決于各種反對資本統治的力量的多樣化的鏈接和縫合。“普遍性是空的,然而它總是已經被某些偶然的、特殊的內容填充,即被它們所支配,而這些特殊的內容只是普遍性的替身。總之,每個普遍性是大量特殊內容和霸權之間爭斗的戰場……普遍性的所有積極內容是霸權爭斗的偶然性結果——在自身中,普遍性是絕對地空的。”①齊澤克.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M].應奇,陳麗微,孟軍,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14.這是資本強權之下所導致人的行為方式的形式理性化與心理結構的實質非理性化的“悖論”的極致化表現。齊澤克憑借“空無”主體穿越意識形態幻象,以“空無”主體內在的無意識結構試圖通過回溯性投射,直接地、無中介地通達他者,以所指、符號和無意識的“純粹的活動”的“創造”現實本身。這種意識形態批判是自相矛盾的,對于作為主體的意識而言,根本沒有真實的對象世界或者說它根本觸及不到這樣的世界。它只是設定了這個世界的意識“幻影”。他們以文化、符號意識或精神分析的意識形態批判,試圖提出一種意識的形而上學來完善關于世界的洞見,主張通過主觀性的體會將現實的東西對象化的做法,實際卻有一個共同的存在論預設,那就是意識的一元論主張。到了齊澤克那里,意識的一元論主張走向盡頭,齊澤克擯棄黑格爾式的巨大的綜合,將分裂本身看成了一種與資本統治的同一性世界的抗爭的表達。這種抗爭以拒認外在世界與自我意識的同一可能性為前提,反而致使自身淪為一種空洞的言論批判而無法進駐到真正意義的“實在界”。批判不但進一步阻卻了意識外化設定“物”的可能,反而加深了對非理性的屈從、感性意識的絕對性對經驗的偶然性的依賴,造成前意識形式與直觀、雜多的存在之間的永恒分立和壞的無限性,這無疑是一種自我圓成的假無限。這種主體的自我立法帶來的是此岸與彼岸、意識與無意識、心靈與實踐的徹底分裂和對主體的徹底遮蔽。一旦這種遮蔽延伸到人的潛意識領域,便徹底隔斷了人對現實指認的可能和欲望。于是我們看到,齊澤克在為革命開辟新的現實可能時,便不得不跳脫原本的論證邏輯,將革命的任務交付于“空無”主體的偶然的霸權與行動。“如果主體意識被消滅而不是在更高的形式中被揚棄,其結果將是倒退——不僅是意識的倒退,而且是倒退到真正的野蠻狀態。”②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研究室.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10.齊澤克以“人”所謂早期的內在經驗主義所構造的主體徹底的虛無,正是當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越來越讓人困惑的根本原因。

三、超越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

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之路倘若還是把問題的根源歸結于文化、符號、人的潛意識等,希望通過對表象問題的直接揭露以喚醒人的主體意識進而實現個體意義上的精神重塑,那么結果還是“抽象的人”進行的符號的或者內在精神的邏輯游戲。這種直接預設了個體內在絕對實存的做法還是繼續資本主義原有的話語邏輯,深陷現代形而上學的無止境的謀劃而未能觸及意識形態的實質。需要明確的是,正是資本主義制造出的意識形態幻覺才導致抽象的“人”走向“空無”境地。對于“空無”個體而言,外在不過是一個臨時性與異在性的政治空間,在這個空間所彌漫的意識形態迷霧中,個體既不可能進入真實的社會關系,亦不可能真正穿透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可見,一旦思想的沖動找不到實踐的回應,主體只能返回不安定的情緒和自我否定之中。主體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外在批判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認同毫無違和地實現了和平共處。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各自的意識形態批判視域中不約而同地認為,馬克思對現實的物質生活領域和社會經濟變化的過分強調而忽略了人的內在思想變化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這種內在的變化,經濟變革是絕不會產生“健全社會”的①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275.。與德國古典哲學高舉人的理性的旗幟不同,西方馬克思主義摒棄了黑格爾那種通過概念辯證法把世界的可知性建立在人類理性上的神話。他們在反對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對理性進行消解和對宏大敘事進行解構。但是,與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論的理論武器將辯證法從神秘化了的概念系統中拯救出來不同,西方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從根本上批判和解決資本主義本質性的矛盾,反而無可避免地將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所基于的認識論推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方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要揭示其背后的物質的生活關系。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揭露絕不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形式意義的超越,而是進入資本的實踐運行環節,完成對意識現象的揭露與拯救。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經歷了一個從哲學反思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三重轉變。他首先用“虛假意識”作為哲學武器,對德國哲學展開批判,在對各色的唯心主義進行清算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徹底顛覆近代形而上學的哲學革命的任務,通過對意識形態的顛倒性的揭示,指明了其背后所隱藏的資本主義現實社會自身的“倒置”。其次,在批判德意志的“虛假意識”的基礎上,馬克思將自身的哲學在現實社會的實踐向度上加以展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意識形態被放置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宏大理論敘事背景之中,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被經濟基礎所決定。最后,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商品、資本、勞動力、利潤等深入分析,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②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通過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自然性,撕開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面紗。同時,無產階級作為代表人類先進文明的進步力量,其革命的意識形態是同人類的普遍利益密切聯系的,意識形態也代表著革命階級的利益旨歸。可見,經過批判的三重構境,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對資本原則和現代形而上學建制的雙重批判,披露了資本與現代形而上學之間的內在同構性和本質勾連。這一本質勾連便是現代私有制的核心(即為我的“占有”關系)以及從這一社會基礎所建構起來的一切的社會關系,從哲學上反映出來的便是具有特定歷史內涵的一系列主客體二元對立關系。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要做的就是超越這種外在的對立關系而進入真實的歷史境遇實現人的解放。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評的成功之處在于:它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深入到批判資本邏輯的存在論的層面,對意識形態展開資本邏輯批判、社會現實批判和歷史實踐批判,在對物質的生活關系這一本源性領域的探究中力求為社會的根本變革開辟現實道路。馬克思在對猶太人問題的研究中指出,鮑威爾在進行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時受到自由主義的限制,混淆了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要解決猶太人問題必須完成對政治國家的根本批判。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物質的生活關系是意識形態更深層次的基礎,我們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不能停留于思想意識層面,只有深入批判并超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才能真正克服西方馬克思主義那種以文化心理主義的名義消解傳統意識形態,才能真正超越以內在無意識的非壓迫性升華指證意識形態幻象等聚焦意識形態話語層面爭奪的批判模式。

可見,如果對意識形態探討的存在論根基依舊是晦暗的,那么不同的意識形態祛弊方案的討論框架只能框定于對假象的分析,以反本質主義姿態復寫本質主義邏輯演繹。同時,任何對意識形態的批判觀點都不得不徘徊于一種源于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的基本對立形而上學的概念范圍內而未能真正進入歷史的對象性關系。原因很簡單,那種只是停留于對現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將批判本身拘于意識之內在性或無意識之內在性,意識或非意識就會吞并非對象性的現實存在,造成的后果便是對象世界的虛無化。無論這種批判多么激進熱烈,他們的必然歸宿還是虛無主義,不但無法關乎資本的批判的本質,反而先行喪失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實踐原則高度,并反過來印證資本霸權統治成為強勢意識形態的必然。“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怪影’、‘幽靈’、‘怪想’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任務是清除被形而上的“一致性”所遮蔽的現實世界,意識形態的當代批判唯有重回馬克思批判之路,方能繼續建構摧毀當代資本邏輯的思想基礎與現實條件。

四、結 語

回顧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意識形態理論批判之路,其指涉政治、文化、社會心理、語言、無意識等領域,體系龐雜、觀點各異,限于篇幅,筆者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學派和人物加以論述,試圖總括出西方意識形態批判從構建革命總體意識到分析揭示意識形態作用的中介機制,再到以“空無”主體穿越意識形態幻象的演化歷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的邏輯走向是資本主義社會運演歷程的理論呈現,或者說,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邏輯造就了這樣的理論演變形態。實際上,無論是凸顯語言、文化、符號等碎片化的中介功能,還是揭示“空無”主體的無意識對意識形態幻象的建構,這些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無一例外地將意識形態當作先在的某種存在論意義的“絕對”加以批判,不約而同地以文化中介或主體無意識去消解意識形態批判的歷史實踐之維。這與馬克思當時指證黑格爾所謂自我意識的外化設定物性是從自身的“純粹的活動”出發創造對象的情形是如此驚人的相似。馬克思當時鞭辟入里地點出了這種內在性之主體性中“誕生”的“對象”全部虛妄性就在于:缺乏物的實踐的環節的自我意識外化,所得的只能是抽象的物,而不是現實的物。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哲學就是“神秘的主體—客體,或籠罩在客體上的主體性,作為過程的絕對主體,作為使自身外化并且從這種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時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體,以及作為這一過程的主體;這就是在自身內部的純粹的、不停息的旋轉”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8.。由此可見,在馬克思哲學的原初視野中,意識形態批判和具體的社會革命實踐是關聯的。然而,不幸的是,至盧卡奇開始,黑格爾的這種“實體即主體”便以明顯或隱蔽的方式占據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的中心位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寄希望于個體通過對內在本質的不斷反思,將存在于自身的內在結構之中道德的或心理的訴求激發出來,從而使主體由自在存在轉變為自為存在。殊不知,資本主義世界的總體結構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特殊歷史結構的復雜程度遠不是單純的個體感性直觀所能容納的。如果說黑格爾體系把思維具體等同于實在具體,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批判顯然走得更遠。就如阿爾都塞所言,水果這一概念的產生,“從一開始起,本身就是有關食品的、農業的,甚至巫術的、宗教的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實踐的產物”①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84.。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作為認識過程的前提和中介的語言或概念甚至主體內在的意識,永遠不能反映真正的具體,總是一經產生,便受到某種意識形態影響的,即主體自我關涉并從這種自我關涉中自相矛盾地“生成”。可見,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一旦為了批判而批判,只會走向否認一切的最為虛假的個人主義意識形態中。于是乎,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批判的道路上與他們批判的對象站在了一起,無意之中成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同謀”。

當然,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外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如何轉變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探討以及意識形態批判如何在人的內部心理的微觀領域開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發展,更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補充,但問題的根本不在于將意識形態看成游離于物質活動之外的內容,用一種意識形態的先驗“創造”原則去裁剪資本主義的物質生活領域。“把存在于我身外的現實的、客觀的鏈條轉變成純觀念的、純主觀的、只存在于我身內的鏈條。”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8.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就是把外部感性的物質活動變成內在的主觀精神活動,而將人內在主觀精神活動現實的和鮮活的根基拔除。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汲取馬克思思想時,往往限于吸收其意識形態的思想批判一維,而有意擱置馬克思意識形態的革命實踐向度,將假定的主客體無限對立作為其內在的理論動力,致使它無法走進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真實境界,從內在的主體意識進入真正意義的外在的實踐環節,并通過這個實踐的環節完成辯證法的“否定”內核。社會實踐的不斷生成的物質的生活關系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表現出歷史與現實的多樣性樣態,只有將批判深入背后的物質的生活關系,才會直抵批判的本質。在馬克思那里,辯證法與實踐獲得了一種內在的溝通。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包含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主體精神喪失等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不僅遭受物質上的剝削,還遭受精神上的控制,這種現象不能看作是純粹物質或純粹精神的作用結果。“要想站起來,僅僅在思想中站起來,而讓用思想所無法擺脫的那種現實的、感性的枷鎖依然套在現實的、感性的頭上,那是不夠的。”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8.馬克思利用歷史的辯證法的“否定”的內核直抵問題本質,始終根植于社會的總體結構并超越于現實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將對意識形態及其背后資本邏輯種種弊端的克服轉化為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超越。就這一點而言,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作為判定和批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有力工具,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體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午夜天|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本三级精品| 色婷婷久久| 久久超级碰|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乱强伦| 最新国产网站|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色综合日本| 国产一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区一区| 欧美日韩动态图|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黄色成年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精品第5页|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欧美亚洲香蕉|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色噜噜久久|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黄色片中文字幕| 亚洲最新地址|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中国毛片网| 日韩第九页|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青草热|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精品9|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啪啪网|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久久黄色小视频|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中文一区|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一级毛片|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