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逐漸加快。由于氣候條件越來越舒適,我們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越來越長,身體消耗的熱量、水分都隨之增加。但是,如果您特別心急地大量食用生冷食物,烤串兒、炸物等油脂含量很高的食物,除無法及時“喚醒”機體外,還很可能引發脾胃失調以及肝火旺盛——肚脹、腸鳴、腹瀉,口苦、心浮氣躁、眼部分泌物增多、皮膚干燥。
明代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黃帝內經》曰:“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因此,春季飲食宜適度增加好消化易吸收的蛋白質類食材,給機體補充足夠多的水分,食物優先選擇“味甘”食材,限量食用生冷食物,少飲酒或不飲酒,以養脾護肝。
(1)加入瘦肉的粥類食物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五谷可調養脾胃。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谷薯類食材對消化腺的壓力小,對肝臟“友好”。糙米富含B族維生素,可促進供能營養物質在體內的代謝,幫助護肝。粥類食物有利于為機體補充水分、電解質,促進毒素排出。雞肉性溫,味甘,歸脾、胃、肝經;黃牛肉性溫,味甘,歸脾、胃經;鯉魚性平,味甘,歸脾、腎經。以白米、糙米混合熬粥,適量加入雞肉或牛肉、魚肉,稍加鹽、胡椒調味,就是很好的春季滋補膳食。
(2)少油炒制的深色蔬菜
新鮮蔬菜顏色繽紛,看上去賞心悅目,可以讓人胃口大開,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可以為機體補充足夠的水分,以保證代謝機能正常。少量油脂,尤其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花生油、葵花子油等,有利于心腦血管健康,對于促進肝臟正常分泌膽汁也有益處。菠菜性涼、味甘,歸肝、胃、大腸、小腸經;胡蘿卜性平,生時味辛,熟則味甘,入肺、脾經;香菇味甘,性平,歸胃經;黃瓜性涼,味甘,歸脾、胃、大腸經;西葫蘆性溫,味甘,歸脾、胃經。熱鍋少油,不等油冒煙放入蔥花,將鍋端起來令其離火熗鍋,再放入蔬菜煸炒。根據蔬菜斷生的難易程度加適量開水,蓋蓋兒烹制。這樣做可以減少用油量,但成菜依然有油脂香氣。關火前加鹽調味即可。
(3)牛奶和豆漿
豆漿性平,味甘,歸肺經。牛奶性平,味甘,入肺、胃二經。牛奶和豆漿都是富含蛋白質,礦物質鈣、磷、鉀的優秀飲品,所含脂肪量不高,有益脾胃。部分人對乳糖不耐受,可用舒化奶、原味少糖酸奶代替牛奶飲用。自制豆漿如果加入一些味甘的谷薯類食材,不僅可令豆漿的味道更好,質地濃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食補的功效。大棗、山藥、苡米、紫米等,可以配合黃豆、青豆、黑豆這三種“大豆類”食材制作豆漿。但需要注意的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材不能放太多,否則容易糊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