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泉州(華光)國際影像雙年展主要是關注國內外的攝影高等教育。雙年展并不只有世界各攝影院校的作品,也包括攝影界的成熟藝術家與商業攝影師的作品。因此,本屆雙年展除了是國內與國外攝影教育的對話與交流外,也是攝影教育與行業的對話。本屆的主題為“規矩與規則”,官方的解釋是,“規矩”是一定的標準、成規。而“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從這個角度來說,規矩是用來遵循的,規則是用來打破的。雙年展包含了40所外國藝術和攝影院校作品、20所中國藝術和攝影院校(含港澳臺)作品、26位國際商業和時尚大牌攝影師作品以及國際攝影聯合會(FIAP)作品。通過雙年展,既可以觀察到國內外攝影教育的差別與差距,也是一睹國內外佳作的好契機。



策展部分
創造風景
曾經一度,人們對風光攝影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在那期間,攝影作品不是火星地表形態,就是經戰爭創傷的土地。而若跟隨本次參展藝術家的視角,我們就能開啟一場獨特的風景盛宴。




現代數碼元素之于攝影作品,正如格哈德·里希特的繪畫筆觸之于艾倫·詹森的攝影作品。當色彩被分層,圖像成為現實與幻想的媒介,嶄新世界便可應時而生。同斯特凡諾一樣,海倫·西爾以森林為畫布、視樹木為彩塑,將顏料置于森林之中盤旋纏繞、密織成網。欣賞此類作品時,人們不禁會想起編結藝術和圣經藝術,它們通常創作于物體表面或墻面上,并不會出現在整個建筑物表面。而作品中樹上的枝枝杈杈相應成為其標志及其線條。來自德國錫根的攝影藝術家馬克·約瑟夫·巴魯斯將錫根和比利時佛蘭德布拉班特兩地之景融合,借助PS技術取用部分繪畫作品進行創作,這種創作手法類似于保羅·彼得·魯本斯所作的12幅風景繪畫作品。彼得·霍爾茲的創作與安塞爾·亞當斯的作品風格截然相反,其通過拉高亮度、大量使用白色創作出的雪山風景,無不震撼人心。
本策展單元作品,意在創造風景,而非展示風景。藝術家們均自成一格、卓越非凡。(策展人:托馬斯·凱爾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