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燚垚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博物館的一名工作者,在大部分時間里,袁稷都在與博物打交道。但即便如此,他依舊把自己定義為一名攝影愛好者,一個在光學顯微領域摸索了6年的資深玩家。
Q:為什么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當我開始把攝影作為一項終身愛好時,我考慮了很多領域。從工作、興趣和資源等多方面考慮,最終選擇了微距攝影。我經常拍攝一些以生命科學為主題的標本,使用廣泛定義的0.5-2倍微距鏡頭,以及5倍以上的超微、顯微鏡頭。
Q: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每個階段其實都會有不同關卡需要突破,首先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技巧,以便準確地拍出滿足你視覺效果的照片。在中期,需要根據主題尋找合適的拍攝物。當你又有技術又有資源時,你會想要追求更加藝術化的表達。
Q:通常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時間和心態,我的拍攝方式非常接近靜物攝影,需要花大量時間在前期的準備中,從目標的選擇開始,需要同步準備拍攝的方式和器材。當然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在目標的清潔上,畢竟超微拍攝太挑剔清潔度了。
Q:拍攝微距使用的相機和鏡頭有哪些?
A:我主要使用中畫幅數碼相機進行拍攝,富士GFX相機是我大部分主題創作的首選,超過1億像素加上精準的色彩還原,在很多靜物主題上有非常優秀的表現。同樣地,在微距上我使用金寶微單軌系統進行轉接拍攝,我最愛的微距鏡頭是羅德斯頓的105HR,通過金寶系統可以進行0.3-3X光學倍率的調整,并且移軸拼接合成。

Q: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景深合成是微距攝影中必須學習的技巧,通過WEMACRO這類電動微距步進平臺來實現精確到1um的步進拍攝,把不同的景深切片最終合成你需要的景深效果。
Q: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這張作品是從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現存花朵,2022年2月1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植物》上。圖片中的琥珀化石里保存了全世界目前最完整的來自一億年以前的花朵。白堊紀時期頻繁發生的野火讓這類被子植物的花朵、葉片、毛被等演化出對頻繁野火的高度適應性。在恐龍繁盛的中生代的某一天,它被樹脂包裹然后埋入地面,隨著岡瓦納古陸的解體和印度板塊的北移,一億年后又從緬甸的琥珀礦區被挖掘出來。而它的同伴卻一直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生存繁衍。
Q: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LevonBiss、YousefAIHabshi、JavierRuperez等國際頂尖的微距大師。
Q: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有選擇性地多看各個類別的攝影作品,去解讀拍攝者對作品背后的表達,同樣地,在你遇到創作瓶頸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其他攝影方向來獲得靈感。就好比我,新入了天文攝影的坑,從極小到極大,是一種很奧妙的感覺。
Q: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一方面今年可能會增加一些手機微距主題的拍攝,手機攝影設備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接近相機的效果,同樣在微距上,長焦微距會變成大家日常的興趣點。另一方面,繼續在生命科學中尋找主題性的創作,更加藝術化的科普攝影作品依舊是目前國內攝影領域相對少量的。





雖然在普遍的觀念下,繪畫是二維創作,因為我們只會從正面看一幅畫,但它們是擁有厚度的。而無論是觀眾還是藝術家,都會習慣性忽略這個要素,但攝影卻可以很好地捕捉到它。因此王曜一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通過攝影技術,捕捉繪畫作品里失落的維度,同樣也是發掘繪畫作品更多的潛能。
Q :是什么讓你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A :我通過持續的創作實踐,探索了不同的藝術形式。我從小學習繪畫,高中畢業后前往意大利讀純藝。面對浩如煙海的人文瑰寶和自然景觀,我開始思考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去記錄并發展出新的故事。于是,開始了攝影創作。之后,我選擇離開意大利前往美國繼續學習藝術,此時我已經進行了數年的攝影創作并將攝影作為我的另一個主業。對我而言,攝影和繪畫相輔相成,使得我在兩種形式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Q :為什么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 :微距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我的眼里它是一種失落的信息。因為這些都是切實存在的信息,但是人們很難通過肉眼去聚焦這個信息。因此這些美好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就是遺失的美。而我的藝術理念就是“發現遺失的美好,并將其展現給世人”。因此微距攝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一個手段。
放大倍率是指被攝物體在 CMOS 上可以呈現的大小比例。這個數值越大,物體成像就越大,也可以簡單地說就是越近。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使用各種微距鏡頭,當然也會使用長焦鏡頭,然后通過減少對焦距離來實現超高的放大倍率。
我微距的主題一直是關于繪畫遺落的美。因為我的雙專業背景,必然會面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繪畫和攝影有什么聯系,它們又可否進行結合,無數人對此進行過嘗試。
而我也在這個階段找到了屬于我自己的答案,在我的眼里它們本是同源,因為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最終目的都是將客觀世界中美麗的一隅通過藝術家的手再現于世間。而攝影和繪畫不過是將其重現的手段罷了。因此我也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攝影和繪畫,我們都丟失了一些東西,而這丟失的東西就是我這組作品的靈感來源。
雖然在普遍的觀念下,繪畫是二維創作,因為我們只會從正面看一副畫,但它們是擁有厚度的。而無論是觀眾還是藝術家,都會習慣性忽略這個要素。
但攝影卻可以很好地捕捉到它。因此我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通過攝影技術,捕捉繪畫作品里失落的維度,同樣能發掘更多繪畫作品的潛能。這一切源于繪畫,而不是繪畫,但符合繪畫的邏輯。所以這個系列叫做《何為畫》。
這一系列作品本身是利用微距的方式,將繪畫作品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側面進行重構拍攝。
Q :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 :在早期攝影中最大的限制是鏡頭的使用。微距鏡頭種類繁多,并不是簡單的百微。而因為我作品的特殊性,例如和拍攝物體間的夾角、燈光等問題。普通的微距鏡頭很難滿足我的需求。因此,后期我經常是通過對長焦鏡頭進行改造,手動增距來使用。
Q :通常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 :一般情況下我會先選擇主題,例如這次打算重構哪些作品,這些作品是否適合我進行重構。然后考慮燈光情況,選擇合適的鏡頭,包括三腳架等等。由于我本身更多的是進行個人藝術創作,所以還是相對自由的。
Q :拍攝微距使用的相機和鏡頭有哪些?
A :我拍攝的主力機型是富士GFX100S, 鏡頭的話主力是富士龍GF120mmF4 R LM OIS WR Macro。
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利用它出色的防抖性能,在美術館之類的環境下,我可以更方便地手持拍攝。因為有時候一幅油畫作品有幾米長,我如果想要其中的一個細節,這是我唯一的選擇。
Q :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 :一般是微距燈,而對我而言最常用的是增距鏡和近攝環。
Q :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 :我最難忘的就是《何為畫》這一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開個展的作品,在美國、深圳和重慶都有過展覽,也是我持續在進行的一組作品。
Q :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 :對我影響最深的攝影師是我在研究生時期的教授 Michael,他是一名偉大的攝影師,在美國頗有名望。他會問每一屆新生一個問題:攝影的目的是什么?他也鼓勵我思考攝影和繪畫的關系與邊界。把攝影作為一個工具,來表達我的思想,而不是被攝影這個技術束縛。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和其他同學進行了關于決定性瞬間的討論,他認為當你想要記錄下什么的時候,這一瞬間已經過去了,因為你思考了,你按了快門,無論你的動作多快,這一瞬間都徹底消失了。這次有趣的討論啟發了我另一組作品《負一秒鐘》,也間接幫我引出了《何為畫》這一組作品。
Q :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 :我覺得攝影的核心是不要被束縛,攝影和繪畫一樣,都是人們最終呈現的手段罷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怎么發現美麗的事物。只有發現了美麗的事物,才有呈現的機會。設備技巧這一切只是為了怎么做,而做什么才是關鍵。
Q :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 :《何為畫》系列還會繼續下去,不過之后的作品應該會更加精彩,因為我想把重構的目標轉移到這個世界中一切出名的藝術作品上,比如《千里江山圖》《拿破侖過雪山》之類的作品。讓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此散發出不同的光芒。


創意攝影不能僅僅停留在構思的奇特和視覺沖擊力這個層面,創意攝影師也可以關注當下,將攝影與時代緊密相連,經過不斷地探索與思考,李瑋決定采用微縮攝影這種獨特的方式,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一切物品作為道具,創意地表現現實社會中的方方面面。
Q :是什么讓你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A :我認為要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 具有對攝影的高度熱愛。
2. 在攝影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3. 無論是商業攝影師,還是創作攝影師,能夠借助攝影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需要找到一個最佳位置,經商也好,從政也罷,或者從事其他行業,都需要知識、經驗、技能與運氣。在這個位置上,個人能夠發揮最大的能力,讓自己具有激情,也會獲得成功。相比從事其他工作,成為職業攝影師就是我在社會中的最佳位置。
Q :為何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 :微距攝影是攝影中的獨特題材,主要用于小物體的特寫,比如蝴蝶、昆蟲、硬幣或珠寶等等。我在 2020 年前是一位景觀攝影師,很少拍攝微距類題材。由于新冠疫情影響,我轉向進行微距類拍攝。常規的題材以富士中畫幅 GFX 相機與 GF120mmF4 R LM OIS WR Macro鏡頭拍攝,放大倍率基本為 1:1,能夠滿足我的拍攝需求。
我主要拍攝微縮景觀類微距題材,主要拍攝對象為 1:86 的微縮人偶與相關場景。


Q :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 :我是一位技術非常全面的攝影師,在微距攝影上尤其如此,在技術上遇到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而我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是如何避免同質化與雷同感,并且需要不斷創新與自我突破。常言說道,功夫在詩外,攝影亦是如此,按下鏡頭的那個時間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攝影以外的事情。
Q :通常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 :我主要拍攝微縮景觀類微距題材,在拍攝前需要構思,同時需要各種道具與布景,重點突出畫面的故事性。1:86的人偶高度僅為 2cm,擺放與固定需要精修操作。
Q :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 :我的微縮景觀攝影除了相機與鏡頭外,閃光燈、引閃器、燈光附件與攝影臺都是不可缺少的攝影設備。


Q :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 :我想拍攝一組關于消防隊員的微縮圖片,畫面中僅僅出現消防隊員的人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加入火的元素,這非常困難,于是,我想盡辦法,割開白熾燈泡的玻璃,保證燈絲的完好,在通電的一瞬間,燈絲暴露在空氣中,遇到氧氣,瞬間燃燒,我使用相機的高速連拍,同時使用閃光燈的高速閃光,用高速攝影的方式拍下了這組消防隊員與燈泡燃燒的圖片。
Q :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 :我的攝影道路上,始終有一盞明燈在指引我,那就是美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經典代表作《鸚鵡螺》《青椒》《白菜》《裸體》《樹干》《巖石》等系列作品。
韋斯頓把當時的攝影創作從盲目模仿的死胡同里拉了出來,并為攝影藝術的繼續向前發展開拓了一個新天地。韋斯頓和某些著名的攝影家不一樣,他的創作沒有固定的范圍,幾乎什么都拍:人像、工廠、湖光山色、沙丘土堆、石塊貝殼、枯干老樹,甚至辣椒白菜, 都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他說:“任何事物,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感動了我,我就拍攝它。”我不會專門去物色那些不尋常的題材,而是要將尋常的題材變成不尋常的作品。韋斯頓拍的辣椒,乍一看是辣椒,再仔細端詳,卻又像是人體;他拍的枯木,乍一看是光禿禿的殘株,仔細端詳起來,卻又像烈焰沖天。
這種“點石成金”的本領,來自韋斯頓對大自然的摯愛,也來自他獨特的眼光和美學素養。韋斯頓在拍攝這些渺小的事物時,創作的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小小的一個辣椒,他能拍上一個星期。即使是不太重要的背景,也決不等閑視之,而是反復換用玻璃、洋鐵皮、卡紙、毛料、天鵝絨等等不同的材料進行試驗。
Q :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 :提高培養攝影眼,增強審美能力的經驗如下:
1. 了解攝影史中的名人與名作。
2. 觀看世界著名的重要攝影大展的作品。
3. 還是那句老話,功夫在詩外,藝術是有通感的,要有在繪畫、雕塑、音樂、詩歌等藝術領域中獲取通感的能力。
Q :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 :我的最新拍攝計劃依然是微縮景觀題材,在新的一年中,希望能在國風禪意類的微縮攝影上有所突破。

林恩是一位全能微距攝影師,他不善言辭,靠著鏡頭訴說內心的世界。他每次拍攝都異常艱辛,抵達常人無法耐受的拍攝地,面對著帶有危險性的毒蟲。但他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叢林中的別樣世界,所涉作品包含昆蟲生態微距、靜物微距、超微及顯微等等。
Q :是什么讓你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A :我剛接觸攝影,是借別人的相機玩過之后,覺得自己潛意識中還有點藝術細胞。于是背著老婆買了相機,當時想成為一名攝影師。開始以為只要有了相機,加上一顆熱愛的心,就能拍出漂亮的照片,就能成為一個藝術青年。令人尷尬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在為攝影的狂熱而傻傻地自娛自樂,雖然過程很糟糕和痛苦,但也是在這段沖動的時期內,讓我體會到了攝影的樂趣。也是因為這份樂趣,激發并保持多年對攝影的熱情與堅持,對攝影有了深入了解,同時也努力在提高自己。
Q :為何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 :因為喜歡獨處的性格,喜歡在山林中行走,身處山城,生態環境還是理想的。老天爺賞飯吃,出了家門口就能拍很多小昆蟲之類的,便愛上了微距,買的第一支鏡頭就是微距鏡頭。通過接圈可以實現 1 倍、 2 倍甚至更高,開始都很喜歡拍一些突出細節的照片,例如大頭照,來實現畫面的視覺效果。
后來在拍攝昆蟲的過程中,也慢慢發現大自然中除了昆蟲還有很多生物可以拍攝,例如爬行類、真菌類等。然后從中找尋很多可以完成的計劃。


Q :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 :各種題材拍多了,自然而然會有所偏好,想把照片拍得更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想讓自己的片子與眾不同。這么多年一直熱衷微距攝影,也常常會遇到很多瓶頸,關于題材選擇,計劃完成不下去,能力不行與想法的落差感,都會讓我感到很迷茫而停滯不前。意識到拍得越多,越覺得難以掌握這種浮躁。
當我發覺不安成為一種常態,潛藏在骨子里的平靜亟待喚醒,就會不帶攝影器材,置身于山林,忘記為了攝影而拍照。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去尋找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訴求。
Q :通常在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 :正常的話,我會在車上、家里、工作的地方都留一套器材,以便于隨時能進行拍攝工作。如果是有計劃出遠門進原始森林,我會帶上我所有的攝影器材,以便根據實際情況而決定選擇使用。提早完成幾十塊電池的充電工作。器材之外還會帶上一些干糧與藥品、防護工具、防雨布等。只要不是極端天氣都不會改變計劃。去之前都會每天詢問當地人了解天氣變化,因為之前遇到過三次因為暴雨而塌方沖垮山路的事件。


Q :拍攝微距使用的相機和鏡頭有哪些?
A :目前富士 X-T3 用得比較多,除了日常使用外,例如延時拍攝真菌類題材,有時會連續拍攝幾十天,比較燒快門。富士 X-T5 用過一段時間,性能提升非常大,續航能力也大大提升。包括 4020 萬像素很討喜,各方面優秀的性能都能滿足需求。價格也不貴。
富士 GFX100S 中畫幅相機, 搭配富士龍 GF120mmF4 R LM OIS WRMacro。在重量上與半畫幅比較,肯定重了些。但對我來說,長時間手持還能接受。畢竟 1 億像素的微距照片還是非常震撼的,當然器材價格也要貴許多。
微距鏡頭選擇也很多, 根據自己喜好做選擇。我使用的焦段有 30mm、55mm、80mm、120mm、180mm。短焦段是為了展現更豐富的細節,長焦段則是為了方便拍攝一些不能近身的動物,主要用自然光體現唯美干凈的畫面。
富士龍 XF30mm F2.8 是富士 2022年新出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是 1cm(鏡頭前鏡片至被攝主體的最近距離),幾乎可以貼著拍,在拍攝中能得到不同的視覺沖擊與使用體驗也非常輕便易攜帶,是一支非常棒的鏡頭。
富士 XF 80mm F2.8 是我現在一直在使用的一支鏡頭,在戶外能滿足我的常規拍攝需求,不管是結合閃光燈還是自然光拍攝,表現都比較優秀,我常常把相機丟到山上拍真菌類的延時攝影,一丟就是幾天,防護方面在野外使用還是很放心的。
Q :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 :三腳架在一些自然光拍攝時會用到,還有延時攝影時。除此之外還可以搭配外置閃光燈,可以是單燈,也可以是改裝的雙頭閃光燈,加上柔光板就可以在戶外快速地完成作業。如果是晚上,帶個手電筒就行了。
Q :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 :拍蟬、蜻蜓這類羽化就挺有意思的,每年夏季都能觀察到,羽化是它們一生中所經歷的最重要、最神奇的生命輪回。在夜晚遇上了,我都會靜靜地在邊上等待。看生命從一個形態變成另一個形態的過程,非常神奇。
Q :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 :平時關注攝影圈較少,也很少參加比賽。可能在攝影初期時多多少少受張紅飛老師影響。
他是一位因喜愛蝴蝶而攝影的老師,目前已經記錄了幾百種蝴蝶,從卵到成蝶這個過程堅持了近 20 年。記得剛開始生態攝影的第二年,因為手機樣張項目上遇到困難,也多次拜訪過張老師尋求幫助,其間聊得也特別多,很多時候我會忘記他是老師,更像是長輩。 感受到他這樣癡迷,愿意用全身心研究蝴蝶,掌握它們的習性,從中得到了樂趣,并且走到哪拍到哪,永遠也不舍得丟棄它們,也許這就是初心吧。我非常佩服這種純粹的熱情。曾經我也捫心自問過,我能否為自己的熱愛堅持5年、10年。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是我熱愛微距攝影的第十個年頭。那么下一個十年,我是否還在堅持我的熱愛?
Q :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 :拍微距生態攝影不管是對種類的收集還是偏重作品質量,都離不開對自然規律變化的認知積累,在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時,也能對自然中的生物有細微觀察。對生態有深刻的認識,才能知道你想要的畫面在什么地方。我喜歡多看多想多拍并分享自己的照片,如果看到喜歡的作品就會去揣摩別人的技巧與方法,通過實踐,自己多琢磨,但要明白,別人的東西不一定合適自己,只有自己思考過,不斷地重復經歷過,在行動中總結經驗,才能有所深刻理解, 在此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才是你自己的,誰都拿不走。
Q :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 :今年開始一直在拍真菌類的延時攝影,我們團隊拍的第一期真菌類王國紀錄片也接近尾聲了,應該很快就能在某視上與大家見面。未來真菌類還是會一直拍下去,收集更多奇形怪狀的真菌類為素材。包括本地蛇類的收集也還在進行中。

在最初選擇微距攝影的時候,和大多數的微距攝影師一樣,章葉飛是在野外拍攝各種昆蟲開始的。但有一天他被一組蝴蝶卵吸引住了,于是他產生了一個想法,想在高倍顯微鏡下去拍攝這些極小的蝴蝶卵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然而這一拍,就是二十年的堅持,無數蟲卵在他的鏡頭下化繭成蝶。
Q :是什么讓你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A :實際上學攝影的初衷并不是想成為職業攝影師,包括現在我依然認為我僅僅是個攝影愛好者。最初攝影是想在平時可以記錄一下家人的生活,開始學攝影后就會去逛各種攝影論壇,而每次看到攝影師們曬出那些令人驚嘆的照片,便有了往專業攝影方向發展的想法。
Q :為何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 :其實最初的想法有些好笑,就是選擇昆蟲作為模特,至少拍丑了它不會罵我。但后來拍多了,便越來越喜歡這類題材,一是贊嘆這些微小的生命在這個地球上的頑強程度,也驚艷于在微距鏡頭下的每一只昆蟲,都是造物主精雕細琢的藝術作品。
我們平時所說的微距放大倍率,是指被攝主體的實際尺寸投影到 CMOS 上的比例大小,譬如實際長度 1mm 物體,在CMOS 上成像也是 1mm,則鏡頭放大倍率為 1:1 也就是 1X,如果是實際長度1mm 物體,在 CMOS 上成像是 2mm,則放大倍率為 2:1 也就是 2X。如果這個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全畫幅的 CMOS 是 36mm×24mm,假設分辨率為 3000 萬像素,如果我們用1:1 拍攝一塊 36mm×24mm 大小的物體, 正好覆蓋整個 CMOS, 那么這塊36mm×24mm 大小的物體可以被拍出3000 萬像素的尺寸。
我一般都會圍繞昆蟲主題進行拍攝,譬如蝴蝶、蜻蜓及其它的各種昆蟲,而這些基本都是在低倍率(1:1 或更低)下拍攝的。除此以外我也會用超微(5x-20x)拍攝手法,拍攝一些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物體,譬如蝴蝶鱗片和蝴蝶卵等。


Q :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 :一開始也是亂拍,遇到什么蟲子就拍什么,怎么拍也不滿意,始終不得要領。后來遇到了很多拍攝微距的朋友和前輩,他們告訴我微距拍攝應該要注意什么,應該要如何去練習,譬如最重要的景深和焦平面。而所有的這些基礎技能,在平時野拍的時候,需要長時間不斷去練習,才能熟練運用它們。
Q :通常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 :在拍攝之前,我會先根據當天拍攝的題材和拍攝方法,再決定準備哪些器材。
如果當天白天就想野拍一些蝴蝶,我一般會選擇一部相機和一支長焦微距鏡頭就出門,輕裝上陣。
如果在深秋,拍攝露水昆蟲,我會選擇微距堆棧攝影,所以準備工作也需要很充分,設備也會更多。譬如三腳架、千分尺云臺、反光板等等,還需要設置一個凌晨4點起床的鬧鐘,到達目的地后,架好設備尋找昆蟲,等待合適的光線進行拍攝。其實拍攝露水昆蟲,真正能夠給你拍攝的時間并不多,因為太陽升起后,空氣開始對流,風就變大了。而且昆蟲也會隨著身上的露水蒸發而開始活動。
除此之外,拍攝一些主體較小的昆蟲或者夜拍時,我會準備一支中短焦鏡頭和一個微距閃光燈,這個更有利于昆蟲的細節表現。


Q :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 :微距攝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名詞,實際上還有一類超微攝影也屬于微距攝影的范疇,但在這類攝影中需要使用到的設備和附件也會更多,甚至有一些附件需要自己制作。而超微攝影使用到的鏡頭也比較特殊,它們是利用顯微鏡物鏡通過管鏡接駁相機進行拍攝的。還需要一個能固定相機且相對穩定的光學平臺進行支撐。
Q :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 :在野外拍攝昆蟲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在一棵合歡樹下拍攝這只甲蟲時,從旁邊的蘆葦里蹦出一只黃鼠狼來,嘴里還叼著一塊肉,也許是太急,幾乎蹦到了我跟前,四目相對,我驚了,它也驚了,放下嘴里的肉就往回跑到蘆葦邊,回過頭來警覺地看著我。我朝它招了招手,估計發現我無敵意,又跑過來叼回了那塊肉,消失在蘆葦蕩里。而這張自然光昆蟲照片也是拍得比較滿意的一張。
Q :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 :在最初選擇拍攝昆蟲題材時,影響我比較大的是林恩。在我第一次看到他拍攝的昆蟲作品時,就有了之后拍攝昆蟲的決定。而在我后來的超微攝影中,特別是蝴蝶卵的拍攝,我受到最大影響的是張紅飛先生,他在十幾年間,拍攝了數百種蝴蝶的整個生命周期形態(包括蝴蝶卵、幼蟲、蛹、成蟲)。對于微距來說只有更小沒有最小,在我看到尼康小世界這個顯微攝影大賽的時候,我才發現微小世界里有多么精妙與神奇。
Q :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 :我覺得還是要多去看一些好的片子,我在空閑下來的時候,也會不斷去看一些攝影論壇上的照片。很多人會分享拍攝的過程和方法,實際上無論哪一種攝影,都是在構建你獨特的角度,去理解拍攝主體的主觀感知,所以在我看來,多看、多拍、多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是提高攝影水平的重要途徑。
Q :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 :我會繼續拍攝蝴蝶相關的題材,包括很少人涉及的蝴蝶幼蟲的頭殼,爭取能形成蝴蝶生命周期的一個系列。


作為一名古玩愛好者,曹玄潛常年致力于收集各類老物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名攝影發燒友,用手中的相機,通過微距攝影可以更加完整地展現老物件的質感和時間的痕跡,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喜歡上老物件和傳統文化。
Q :是什么讓你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
A :攝影很多時候可以帶給我滿滿的治愈感,透過照片可以勾起記憶中那一幕幕場景,按下快門的瞬間也是將彼時彼刻的一切感受鎖進了照片中,這種感覺令我著迷。
Q :為何選擇拍攝微距題材?主要拍攝什么主題?
A :自己比較喜歡收藏古玩和老物件,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老物件的質感真的是千差萬別,同時由于時間的累積,這些物件表面的光澤、銹色都有著別樣的美麗變化。目前選擇的放大倍率是 0.5 倍。
Q :在成為微距攝影師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難?
A :微距攝影相對主流的攝影題材還是偏小眾一些,同時對于設備、鏡頭、燈光的要求也比較苛刻,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張滿意的作品需要不斷嘗試,不斷尋找最適合的拍攝設備和角度 。

Q :通常拍攝前,你會做哪些準備工作?
A :首先就是作品的構思,比如瓷器拍攝突出光澤和釉面的氣泡、青銅件拍攝可以體現銹色層層疊疊的美麗等等,其次需要不斷測試光源的角度,在微距攝影中,很多時候布光是最重要的。
Q :拍攝微距使用的相機和鏡頭有哪些?
A :我個人使用的是富士中畫幅系統相機搭配微距鏡頭,中畫幅的優勢在于擁有極大的二次裁切空間和更自然的光線的過渡,能夠將老物件的質感充分進行表現。
Q :微距攝影里用到的特殊拍攝設備有哪些?


A :各種閃光燈和奇奇怪怪的補光燈,有時候為了實現想要的光線質感,自己會 DIY 很多奇怪的支架來滿足光線需求。
Q :最難忘的一次微距拍攝經歷?
A :應該是拍攝我自己那個明代磁州窯盞的照片,通過微距照片的表現將當年手藝人的熟練和工筆流暢體現得淋漓盡致,并且瓷器表面由于經歷四五百年的氧化也出現了不同的老化痕跡,非常美麗。
Q :受到了哪些攝影大師、畫冊或影展的影響?
A :其實影響我最多的是國內外各個拍賣行的文物攝影圖錄,通過攝影師的拍攝,能夠將每一件文物的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所以自己也經常會訂閱一些拍賣會圖錄進行學習。
Q :如何培養攝影眼力、如何提高審美,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A :個人覺得自己在攝影這條道路上還是個初學者,無法提供特別有用的經驗參考,就我自己喜歡的領域來看,首先對于老物件要有自己的認知和認識,要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些東西,這樣才能在每一件物品上找到它最美的地方,我愿稱其為“時間的饋贈”。
Q :接下來還有哪些新的拍攝規劃?
A :接下來打算繼續擴展拍攝老物件的種類,比如高古玉器、木質器等等,通過拍攝一些古人對物件的加工痕跡來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