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馬力

隨著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按下“加速鍵”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成為了全國兩會的熱點之一。港澳代表委員對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對全面復常后的大灣區充滿期待。
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家將繼續高質量高水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頻繁出現,這是大灣區連續第七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四周年,四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融通,成績有目共睹。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大灣區常住居民超過8600萬,民眾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更加充實。
隨著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通關,按下“加速鍵”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成為了全國兩會的熱點之一。港澳代表委員對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對全面復常后的大灣區充滿期待。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對港澳特區以及大灣區9個城市來說,是共同努力的目標、共同發展的機遇,更是共同面對的挑戰,我們必須團結一致、互補互助、攜手朝著國家指引的目標努力奮斗。”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崔世平激動地說。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此,崔世平指出,從地理位置而言,澳門是在珠江西岸唯一的中心城市,必須更積極用好作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中央賦予的定位優勢,拉動同處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佛山等城市,發揮核心引擎及輻射帶動的作用。
崔世平建議,澳門可在科技方面加快打造“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包括將澳門建設為中國智慧科技研發成果的體驗中心和以數字創意為主導的產品、服務與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以及在澳門建設現代科技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藉此把講好“中國科技故事”作為深化澳門定位發展的方向,讓澳門成為祖國對外開放、向世界展示科技實力的一扇“科技之窗”。
據了解,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振加速,國家已出臺各種優惠政策。2023年2月28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關于支持澳資企業發展的扶持辦法》正式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首個專項惠澳政策,從租金補貼、裝修補貼、品牌落地獎勵等多方面出發,對符合條件的澳資企業進行扶持,為澳資企業到合作區發展提供新契機;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正式實施,作為合作區首部綜合性法規,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崔世平指出,在推進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乃至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很多“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困難,必須由決策者、執行者、使用者等從各個層面上,逐步去理順和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及困難。
“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中國波頓集團董事會主席兼總裁王明凡如此比喻。
近年來,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科技創新正加速進入實體經濟,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了新動能。王明凡表示,經過長期積累,大灣區制造業雖在一些重點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但要想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仍存在基礎配套能力不足、創新能力整體偏弱、產業鏈協同發展薄弱等問題”。
王明凡建議,支持實體經濟,激發市場活力。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的“領頭羊”,亦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粵港澳三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有關單位要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讓企業家心無旁騖做實業、抓發展,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加強自主創新,促進產研融合。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王明凡指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進入新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找準自身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定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強調,對實力較強的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同時政府部門助推中小微企業解決質量技術短板,全方位、發揚嶺南地區敢闖敢試和力爭上游的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企業自立自強。
王明凡表示,創新能力越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高質量發展的硬道理。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高水平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積極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月6日,全面恢復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大灣區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日趨頻繁,大灣區建設迎來全新機遇與強大動力。“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大灣區的高質量建設,希望以此作為切入口,積極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黃英豪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黃英豪建議中央要采取更多有力措施,讓香港貿易和零售業更好地融入大灣區,一方面為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促進香港進出口和零售業的轉型升級,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及高增值服務的中心地位。
近年來,伴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十四五”規劃及《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香港與內地的經貿聯系日益緊密。
盡管在中央推出的相關政策框架下,港企投資內地已獲很大便利及優惠,但是,黃英豪認為,由于內地和香港在政策和商業文化中存在差異,香港商品進入內地時,受報關程序和文件繁雜、審核時間長等問題的影響,不能快捷進入內地市場進行銷售推廣。
為解決上述問題,以更好地推動貿易及零售行業在大灣區發展共融,黃英豪建議,在大灣區建立由政府和業界共同參與的“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他說,國家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由此可見,完善品牌建設可助力國家高質量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要將‘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打造成強有力的平臺,籍此統籌、協調大灣區的品牌資源,協助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以大灣區為依托,推動香港品牌進入內地市場。同時,幫助內地品牌通過這一平臺走向世界,打造雙贏的局面,提升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長遠競爭力。”黃英豪信心十足地說。
王明凡也建議,大力推進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優化頂層設計;加大力度推進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基地建設,加強粵港澳都市圈城市產業規劃、空間規劃銜接,通過做好民生融合的“硬聯通”和“軟銜接”,吸引要素聚集。
打造港澳居民優質生活新家園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積極拓展在民生領域的合作,加快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代表委員聚焦大灣區民生領域建設,對進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了具體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在圍繞“深化粵港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議題的界別協商會上表示,為實現《規劃綱要》中“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的目標,應把握好城鄉共融、空間共建、文化共生、社會共治四個關鍵,打造出優質的生活、工作、文化和社會治理空間,構建起大灣區美好家園。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推動香港專業資格受到內地認可,有助于帶動香港專業人才融入內地,積極建設大灣區,還可通過香港專業人士為內地企業帶來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服務、技術等,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化,實現雙贏。
隨著“澳車北上”政策的實施,澳門居民自駕進出內地更為便利。崔世平關注到,內地部分地方因未能識別澳門的車牌,導致車輛無法自助進入停車場。他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為粵港澳三地經貿和人員往來提供更便捷的通關條件,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在香港、澳門等灣區城市,支付互聯互通正在不斷深入。“隨著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將有更多香港人到內地及澳門工作和生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朱銘泉說,政府要持續推進大灣區支付互聯互通,深入打造大灣區支付無障礙生活圈,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如今大灣區內地城市正逐漸成為許多港澳居民養老的首選之地,人們對公共衛生服務融合發展的需求大增。對此,朱銘泉建議,大灣區除了要建設更多的養老和醫療設施外,還應對持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的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上學、就業、醫保、社保等方面給予與內地居民身份證持有者同等待遇。
朱銘泉衷心希望大灣區能成為人們生活的樂園,宜居宜業的熱土,成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