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飄


2023年,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在本屆環境資源界委員武強看來,這彰顯了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也將有助于聚合更多專業人士,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各地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3年,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這是繼1993年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別以來,時隔30年首次開設新界別。在本屆環境資源界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武強看來,這一重大調整彰顯了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也將有助于聚合更多專業人士,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作為中國礦山環境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武強參政議政關注的重點。他指出,經過十余年努力,中國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進,從單點礦山到面狀示范區,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主要表現為: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抓手,被大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作為重要工作推進;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企業主建、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體系;在全國礦山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前提下,綠色礦山建設為全國樹立了一批典型,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區域性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已初步展開。“2020年12月11日,自然資源部首次公布了50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名單,標志著我國從點狀的綠色礦山建設逐漸走向了面狀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武強說。
以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自治區為例,近些年,內蒙古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全力推動礦山生態修復,探索礦山治理新實踐。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印發了全國首個以省級政府名義實施的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全區綠色礦山建設駛入快車道。2020年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礦山環境治理實施方案》,明確全面治理各類礦山環境問題。2021年施行的《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首次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條例,綠色礦山建設的法治體系、制度標準日趨完善。
目前,內蒙古明確實施區域礦山生態修復、露天礦山集中開采區聯排聯治,禁止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礦產資源進行開發。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截至目前,自治區已有381家礦山納入綠色礦山名錄,其中,67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東勝、赤峰市北部和呼倫貝爾市中西部三大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內的141家礦山已有55家納入了綠色礦山名錄,其中,赤峰市北部示范區成功列入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名單。
“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礦業工程活動在為國家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誘發了讓人十分痛心的嚴重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如‘三廢排放、地面變形、采掘導致含水層結構破壞而誘發礦山排(突)水、供水、生態環保三者之間矛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武強表示,目前經企業自評、第三方評估、省級核查推薦,中國共有120 0余家礦山企業被評選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占全國礦山總數不到3%,且以大中型礦山為主,但中國小型及以下礦山比例約占70%,綠色礦山建設任務艱巨。
如何科學破解人類為了生存發展而實施的開發利用工程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武強認為,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就是解決這對矛盾的一把“金鑰匙”。為此,應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原則,進一步健全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機制。綠色礦山建設,橫向上需多部門協同管理組織,縱向上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機制,要探索綠色礦山建設合同管理,在礦業權新立、延續、轉讓等環節合同簽訂時落實好建設內容,分別明確新建礦山和持證生產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要求。他提出,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要以系統化理念為指導,加強“礦-農-城復合區”一體化規劃建設;構建由政府、企業、公眾、社團等各方組成的社會監督體系,健全綠色礦山企業信息公開機制。
此外,武強還建議,要不斷完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政策,推動礦業綠色低碳轉型。“綠色礦山評價指標不僅考慮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智能礦山、企業管理和企業形象等,而且應綜合評價礦山的生產安全、職業健康、資源回收和開發效益等指標。”武強提出,要鼓勵礦山企業堅持創新驅動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自身建設綠色礦山的內生動力。要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法律性和規范性制度體系,完善綠色礦山名錄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第三方評估監管機制或綠色礦山認證制度,強化各方責任,保證建設質量。
“作為一名新履職的全國政協委員,我深感新身份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武強表示,“我將牢記‘國之大者,圍繞國家面臨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等,深入調研,建言獻策,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