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全國人大代表李利是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帶領鄉親們把傳統民族服飾與現代潮流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值得稱道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能夠帶著身邊的繡娘走上巴黎國際時裝周的秀場,讓更多人看到中國非遺的美,一直是我的夢想”。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布依垚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34歲的李利來自貴州晴隆,她是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還是一名擁有十多萬粉絲的時尚主播。近幾年,她帶領鄉親們把傳統民族服飾與現代潮流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值得稱道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返鄉創業
因為動手能力強,加上心思聰慧,李利很小就從媽媽那里學到了織布、畫蠟、染布、制作服飾等技藝。“在外闖蕩多年,心心念念的還是祖輩傳下來的老手藝。”2016年,帶著夢想回到家鄉的李利創辦公司,走上創業之路。
“頭幾年很不容易,租的小作坊只有70平米,為趕訂單,晚上常常是和縫紉機睡在一起。”李利說,得益于老一輩手藝人在設計上給予的幫襯和指導,一些創意產品一經上市,便引來商家和客戶的追捧。“當時一直默默給自己鼓勁,一定把我們傳統民族文化帶出來,讓小眾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2018年,李利把公司從創辦地興義搬回了老家晴隆縣雞場鎮紫塘村,開始潛心挖掘傳統布依族服飾文化,把老手藝融入現代服飾設計。同時,她不斷帶著原創新品參加各類比賽、推介和展示。短短幾年的時間,隨著市場越做越大,鄰里鄉親的手藝人在家就能賺到錢,李利也成了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夢想已經變成一種責任,我身上承載著大家的夢想,有責任帶領她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為帶動家鄉更多留守婦女穩定就業,2020年9月,李利將門店搬到阿妹戚托小鎮,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整鄉搬遷”的彝族特色小鎮,這里聚居著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很多留守婦女會刺繡,她們的繡品非常精美,但苦于沒有一個合適的平臺來幫助她們。”李利的到來,帶動激活了大家“指尖上的技藝”。
激活“指尖上的經濟”
阿妹戚托小鎮上的民族文化一條街,是晴隆縣委政府在2022年初啟動規劃建設的,計劃建成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就業孵化園。通過政府招商,李利帶著公司品牌正式入駐阿妹戚托小鎮新塘社區,參與到打造民族非遺文化體驗街的建設中。“我的品牌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如何把大家‘指尖上的技藝轉換成‘指尖上的經濟,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為了讓產品更好地融入現代消費市場,李利招聘了10名大學生,組建銷售直播團隊,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方式進行產品銷售。幾個月下來,公司在抖音平臺的粉絲超過10萬,產品也遠銷北京、上海、廣東以及省內各地。“大家見了我都說,你就是把我們民族服飾穿得‘仙氣飄飄的那個主播吧?每當聽到這些,我感覺很有成就感。”李利告訴記者,疫情過后,生產步入正軌,隨著訂單的增加,近期公司幾乎每天都在招收工人,以這樣的規模,預計今年銷售額將超千萬。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公司已建成兩個生產流水線車間,兩個民族直播與培訓基地,還有一個文化體驗館。”李利說,公司的發展直接帶動了阿妹戚托小鎮留守婦女的就業,同時還有很多無法統計的間接受益的群眾,“婦女姐妹們的‘指尖經濟直接撬動了整個阿妹戚托小鎮經濟”。
贏取更大的市場
從返鄉創業者到一個公司主理人,從一個幾十平米的小作坊發展成一家現代企業,李利感慨萬千,“感恩國家扶持,感恩遇上了一個好的時代”。目前李利的公司已經成為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最大的民族文化產業化、市場化孵化中心。
但李利有著更大的“野心”—“我始終堅信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阿妹戚托小鎮是我們研發和創作的寶地,我們的產業在這里,產業發展的營養、血脈和根都在這里,但我們的未來在更遠的地方。”李利告訴記者,未來幾年,她們仍將以阿妹戚托民族文化街為營地,積極探索“互聯網+實體”商業模式,不斷拓寬銷售市場,以產品為介質,對外推介家鄉傳統文化、美食、美景,“我希望把最具貴州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推向更大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