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當前是元宇宙相關產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學院總結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元宇宙文化產業、沉浸式文旅體驗、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數字虛擬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想象力消費等,“元宇宙文化產業”為十大熱詞之首(1)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學院“文化產業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元宇宙產業也從2021年概念落地和初步普及后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發布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3.0版》為元宇宙概念做了新的解讀: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產生的下一代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和數字孿生實現時空拓展,基于AI和物聯網實現虛擬人、自然人和機器人的人機融生,基于區塊鏈、Web3.0、數字藏品/NFT等實現經濟增值。在社交系統、生產系統、經濟系統上虛實共生,每個用戶可進行世界編輯、內容生產和數字資產自我所有(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發布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3.0版》。。雖然目前元宇宙的相關技術尚在研究過程中,但是其為文旅產業帶來的前景是不可忽視的。文旅項目的開發可以利用元宇宙的發展機遇,逐步構建面向未來的文旅生態和服務體系,從而推動區域文旅資源乃至跨區域的數字資源整合,以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提升文化的傳播能力。
本文將結合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考古遺址資源的元宇宙開發實踐的探索,從開發路徑拓展、服務場景生態、設計維度延展三個方面展開分析。設定“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考古遺址”為開發資源,“元宇宙場域下體驗設計的情感連接與信息傳播”為具體研究場景,嘗試從“跨時空敘事”角度構建多元化業態,探討“紅色文旅元宇宙”前期開發規劃的新思路以及設計創新方法,以期為后續紅色資源元宇宙開發、紅色文化傳播提供有益參考。
隨著元宇宙產業的相關布局展開,國家持續推動扶持元宇宙生態構建。越來越多的文化展館、旅游場所、特色街區開發虛擬現實數字化體驗項目,讓優秀文化和旅游資源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活起來”(3)2022年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印發《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在元宇宙的技術時代背景下,對文旅項目的開發路徑規劃也必然不再僅僅局限于物理空間,而是拓展了虛擬時空維度,延展為虛實融合開發。
紅色文化是磐石鮮明的文旅名片,磐石市是黨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誕生地,是黨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地,是東北地區最早探索和實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地方,這里走出了由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東北抗聯第一軍,這片土地清晰地見證了中國人民14年抗戰歷史的壯烈悲歌。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作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東北抗日聯軍遺址,它為研究東北抗聯史提供了重要考古學材料。以傳承紅色基因、講活紅色故事為宗旨,通過打造“虛擬現實+文化旅游”的體驗模式,讓數字科技賦能紅色文旅,弘揚新時代東北抗聯精神。磐石紅色文旅元宇宙將為磐石紅色文旅開發提供創新路徑,承載元宇宙展館、講堂、劇院、文物遺跡復原、虛實融合導航等虛擬現實的創新應用,以紅石砬子遺址為核心,運用元宇宙平臺的特點,打造具有跨越時間、跨越空間屬性的,具有廣泛教育意義的紅色文旅元宇宙空間,形成與當地文旅的深度融合。同時,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也呈現著三大主要方向的轉變。
與傳統項目不同,元宇宙平臺的搭建需要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高度融合。通過深入挖掘內容精準咬合,以創意實現紅色文化創新力的轉化。通過元宇宙技術研發實現體驗創新,塑造虛擬時空的情境空間、為公眾帶來審美與感知體驗,傳播紅色故事。元宇宙平臺將打破公眾的參觀體驗壁壘,面向更廣泛的受眾傳播紅色文化。通過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賦能磐石紅色文旅,不僅有助于守護與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更可以釋放紅色文化驅動力,形成“紅色文旅資源—超級 IP—創意文化資產”的循環轉化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品牌。
文化是重要支點,強化文化賦能,要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磐石紅色文旅開發作為磐石市旅游拼圖的重要部分,更是賦予了生態旅游人文精神。汲取考古遺址、口述歷史等豐富史證資料,以全場域沉浸式體驗,通過前沿的科技、藝術手段再現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百折不撓、堅信正義的革命意志。這是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東北抗聯紅色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紅色引領,綠色發展”,通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強化磐石革命老區文化品牌整體升級。
元宇宙平臺的開發并不僅僅局限于線上平臺的開發,而是采用線上線下雙線運營的機制,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實現互為反哺,逐步構建磐石文旅的新業態。前期利用元宇宙平臺的廣泛傳播力為優勢,通過城市宣傳推廣融合紅色文化與生態景觀,擴大磐石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開展元宇宙紅色講堂,實現對磐石紅色故事做深度解讀。后期隨著元宇宙平臺的逐步完善,配合線下實體旅游線路的打卡與社群活動等,將紅色文化與磐石發展實際互通互融,形成與當地文旅的深度融合,成為不僅僅是風景觀光,更是紅色旅游的數字打卡地,實現雙向引流。也能夠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培養下一代愛國主義情懷提供資源與場域,成為學習和傳承東北抗聯精神的重要站點,形成自然、歷史、東北抗聯文化體驗的集成線路,具有重要的教育與經濟意義。
元宇宙是高度沉浸且永續發展的三維時空互聯網,即包含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共生;也是人機融生三元化的多感官通感的體驗互聯網,即包含機器生命、虛擬生命、自然生命;更是能夠實現經濟增值的三權化的價值互聯網,即可讀、可寫、可擁有(5)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發布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3.0版》。。元宇宙將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疊加的數字生存,平臺開發的核心依然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在中國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時期,需要各類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加以積極引導和激勵,有效提升文化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6)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學院“文化產業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紅色文旅元宇宙需要從精神高度、文化內涵、經濟價值等角度,滿足人的生活、美學、經濟、文化多重價值屬性。因此,對于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考古遺址資源開發,并不局限于遺址開發的一個點,而是以傳承紅色基因、講活紅色故事為宗旨,立足于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的指導思想,以數字生存的未來遠景為構想,實現元宇宙生態構建的綜合開發規劃。用數字科技與藝術創意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從而以紅色資源賦能旅游產業。讓公眾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夠回溯歷史時空,將東北抗聯的過去時空與當代時空相互融合,為東北抗聯精神的弘揚、全國革命考古遺址的文化傳播提供新的方法路徑,在元宇宙中提供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優質教育平臺。
元宇宙的業態模式需要數字技術端、數字創意端共同研發多功能一體的元宇宙服務體系。根據目前的技術特征及技術現狀,規劃出未來“博物館展場、紅石砬子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紅色劇場以及元宇宙文旅研創中心”三場一中心的“3+1+N”服務場景,構建起磐石文旅元宇宙中紅色文旅的業態模式。
博物館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元宇宙博物館與傳統的虛擬展單純復原線下展示空間不同,具有數字分身體驗、沉浸式演繹、強交互游覽、虛擬社交等新特點。它不只是線上展,而是從云展的“在線”延展為抗聯故事的“在場”數字平行世界,具有現實與非現實融合的新特點,在功能上作外延,構建兼具“虛擬人角色”“敘事空間”“情感體驗”“交互游戲”的體驗新維度。
博物館專題展以考古遺址發掘為重要見證,結合檔案、當事人回憶錄、專家學者著作等詳實的史料、物證,梳理歷史脈絡,展現考古成果,弘揚抗聯精神。展覽分為“序廳”和“東北淪陷”“暗夜星光”“烽起磐石”“星火永存”四大篇章,以故事進行數字轉譯,跨時空沉浸,打造紅色文化體驗和文化記憶。通過對數字典藏的開發與運營,創意東北抗聯題材的數字藏品,進一步擴大文化的傳播效應和影響力,并形成線上與線下的引流聯動關系,讓東北抗聯精神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時期東北抗聯精神融理論與體驗于一體的元宇宙博物館。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的首批抗日根據地之一。該遺址的發掘是第一次從考古學角度科學闡釋了東北抗聯密營的形制和布局特點,結合歷史文獻材料和參與者口述,為東北抗聯密營的修建背景、使用和廢棄年代、形制特點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進一步驗證了密營文化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為研究東北地方史和東北抗聯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材料,為抗聯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提供了關鍵的學術支撐,是抗聯精神解讀的珍貴教材。通過數字還原實現1∶1遺址還原場景,以數字手段保存遺址遺產,同時通過沉浸在現場解決往日游客在山林田野遺址參觀的難行不便,最大限度滿足了公眾的參觀學習需求。通過虛擬考古隊員智能應答以及沉浸式解說,公眾將會通過考古發掘現場的沉浸式游覽,身臨其境走進考古現場。
與磐石東北抗聯影視基地合作,以紅色題材舞臺劇為核心,打造大型直點播節目劇場。融合舞臺劇、電視劇、電影展播、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并配套演播高峰論壇,不定時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開啟戲劇元宇宙,開展關于演播概念的學術探討,推動經典劇目的傳播與紅色文化傳承,為沉浸式展演添加新動力。在元宇宙中打造紅色沉浸式劇場,區別于傳統舞臺拍攝技術,探索紅色舞臺劇形式與全景VR融合,表演以觀眾為核心,角色利用聲音引導依次出現,讓表演內容融入空間,也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同時,融合虛擬明星、云包廂、多視角多屏幕觀看等科學技術,助力紅色舞臺劇的數字化升級。以5G賦能,增強傳播效應,助力紅色文化的傳播。
設立文旅元宇宙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和探索旅游與元宇宙的融合發展,以“技術創新”驅動“應用創新”和“產業創新”,培育旅游產業新的產品形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云旅游現已成為一種新趨勢,我們開辟一個通往數字虛擬世界的工具,打破旅游時空觀的媒介,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穿越于景區游玩,讓旅游地實景以及旅游地所不能實現的場景搭建都得到滿足,讓過去與現在時空折疊,沿著英雄的足跡重走抗聯路,還可以與朋友相邀互動以及購買物品等,通過“鏡像虛擬世界”沉浸式的在元宇宙旅游,元宇宙可以看作是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升級整合。
與線上云展或是線下實體展陳設計不同,元宇宙展場呈現“人—機—境—貨”四個主要方面的轉變,其一為人的參觀行為,從引導式引領探索轉變為自主式游戲探索;其二為智能的應用,從真人服務轉變為虛擬智能導覽,實現智能化的人工替代,全天候實時的開放平臺;其三為場域的變化,從單一的時空場域變為多時空穿越式場域,元宇宙可以實現一鍵穿越,讓跨時空布局規劃成為可能;其四為文創產品,從實物產品轉變為數字產品,借助區塊鏈技術與手機永久綁定的限量數字藏品,更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設計專屬的AIGC,未來數字藏品將具有更廣泛的發展前景,在元宇宙的空間中展示、互相交易、贈予等等,成為參與到元宇宙世界或者是線下景點的門票,與文旅運營相聯通,推進文創新形態發展。
元宇宙平臺所構建的虛實同構的場景體驗讓公眾的體驗不僅局限于物理空間,亦或是單純的線上觀展空間,而是延展為超現實與現實相融共生的混維時空,即“虛實同構場景”。文化重在體驗,虛擬場景能夠帶來更深度的沉浸感、實時性、交互性,在數字化的虛擬時空,公眾將會獲得與在現場體驗不同的體驗感受,也因此相較于物理空間內的在場感,在元宇宙中實現線下觀展、游歷吸引力的有效替代的難度更大,如何保持與線下觀展同等的吸引力,是對故事能力、設計能力、技術能力的更大挑戰。
依托于物理空間的敘事,空間只是敘事的情景化表達。但在元宇宙中,空間不再只是與體驗者分離的物理空間,而是融合在了故事的一部分,就好像公眾穿越到故事本身,也因此展覽的展陳體系也包含著時空觀。既然是故事,自然少不了角色,這也是元宇宙體驗與以往線上展的區別之一——虛擬英雄、數字導覽員、數字學者講師、數字演員、公眾體驗的數字角色等等,讓英雄以虛擬形象講述革命的故事,讓參與的公眾也可以穿越時空,更具親歷感。
以博物館展場中的首展:“烽起磐石 紅色星火”主題展——吉林省磐石市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考古成果元宇宙展為例。策劃以楊靖宇的“燈芯理論”(7)楊靖宇同志的燈芯理論:“我們是燈芯,群眾是油,燈芯離開了油還能亮嗎?磐石是我們的根據地,有黨的基礎、有群眾基礎,那里是我們的根”。為展覽的創意概念,將概念與虛擬體驗相融合。步入元宇宙展廳,公眾將通過交互的儀式帶入情境,以楊靖宇的“燈芯理論”為創意元素,在展區設置一盞油燈,邀請來賓手持提燈與其薪火相接,將虛擬角色手中的提燈點亮。油燈象征著紅色根基,象征著黨與群眾的聯系,也象征著磐石最初的革命星火。提燈則作為觀展體驗中的指引燈,同時也為結尾的“星火長河”裝置埋下伏筆,寓意永不熄滅的星火穿越了時空,傳承與永續,通過貫穿全館的沉浸式體驗情節設置,讓公眾帶入角色的體驗情境,獲得“存在”“認同”和“情感滿足”。
“場域”(field)的概念源自物理學——物理場。20世紀30年代,心理學場論代表人物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將場論的理念從物理科學轉移到社會心理學。20世紀70年代,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將場域理論進一步普遍化并確立其為社會學中的基礎理論,使其在社會學研究中更具普適性。布迪厄將場域視作社會研究的基本分析單元,并將其定義為“在各種經過客觀限定的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構型”。整個社會場域由各個子場域交錯組成,各子場域間既相對獨立也相互影響。元宇宙平臺的強社交屬性,以及未來數字生存的本質,也讓策劃所設計的空間以及引導公眾的交互行為有別于以往的場景設計范疇,延展為場域設計,包含建筑空間、情境營造、社群心理等的有機結合體,滿足沉浸這一相對復雜的綜合體驗。也因此對于策劃來說,核心不僅僅是美學的空間,更為重要的是機制的建立,產生交互以此架起展場和公眾之間的橋梁并產生反饋。
在本項目的博物館展場中,包含四大主題性空間,每個空間塑造不同的體驗情境,并通過交互機制形成情緒的引導,激勵公眾的期待并建立起情感性體驗。如步入展廳的“油燈裝置”儀式感地開啟,微弱的火光指引著征程,引導公眾走進展覽的場域。在第一部分“東北淪陷”板塊,幽暗、破碎承載著記憶。幽暗的空間,只有提燈中的悠悠火光微弱卻有力地躍動著。空間整體呈現不規則的、斷裂的、破碎的碎片化的空間構成,整體空間較少的設置展示墻面,而是用破碎的結構體形成空間的結構關系,交錯的結構柱體分別代表著一段傷痛記憶,展現當時被日軍侵占淪陷的東北。第二部分“暗夜星光”作為承上啟下的過渡篇章,空間由第一部分的黑色過渡,融合紅色色調。整體空間呈現旗幟的流動感,隨著前行頂部隱隱的紅色飄帶隨著腳步的臨近一點點亮起,與提燈的火光相呼應,象征著血火洗禮的微光中,黨指引著革命的征程。在情感節奏的把握中,考慮下一部分為展廳的重點篇章,在該部分需要逐步烘托氛圍,調動起觀者的情緒。第三部分“烽起磐石”是展廳的核心體驗區,設置三重維度的虛擬時空場域,并讓整體空間從狹長的通廊式的空間步入到開闊、立體多層的結構當中。展區通過多層的環形結構,從外圍的根據地介紹到中層的考古發掘情況介紹,再到核心層的立體沙盤以及時空膠囊,分層次建立起不同的時空體系,讓公眾從歷史研究所揭開的根據地面貌到考古發掘的根據地遺址情況,再到最后沉浸式走進根據地,沉浸式地融入到歷史時空。第四部分“星火永存”將提燈放置在展區的入口處,點點星火升騰而上,與星火長河裝置的走向相一致,點亮漫天星河。寓意即便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從序廳的一盞燈光,到尾廳的白山黑水間的星火長河,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象征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不息。星火長河由一個個旗幟組成,其中鐫刻著東北抗聯的精神,形成一個視覺統一的動勢,來賓可以在此留下寄語,隨著星火的火光一起,照亮未來。而在展場中設置的沉浸式戰場、攻防體驗等環節,也更能夠給予公眾融入感,形成展場中層次分明、情感變化的場域體驗。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基礎設施作為文旅元宇宙大規模普及的核心條件將保持發展并得以不斷完善,成為元宇宙全產業全環節生態布局的重要助力[1]。文旅元宇宙為游客重構了時空體驗、再構了戀地情節,同時也給傳統旅游業帶來了不同維度的突破。例如,可以通過數字設備和數字技術,打造炫彩實景、夢幻虛擬、跨界互動(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發布的《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3.0版》。。線下場景的元宇宙化,將文旅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與元宇宙相融合,實現數智經濟與元宇宙的統一。隨著元宇宙技術的發展,平臺也將從初級階段的虛擬世界向融入現實社會生活的沉浸媒介發展。
元宇宙的終極形態是構建起與現實世界互為增益的平行宇宙,公眾的體驗行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可見可讀,互為實時影響的關系。在元宇宙中公眾將構建起獨立于現實生活的虛擬世界的身份映射,實現異構身份,既是游客,也是創造者,參與角色更加多元,實現人人可以參與、留痕、傳播。這也從本質上顛覆了現有的旅游模式,打破了對旅游活動的場地空間束縛,讓線上線下全方位互動成為了可能,建立社會連接的新媒介。
元宇宙時代的到來更新了文旅項目的前期規劃路徑,本項目雖然只是課題的方向性探索,但其吸取考古遺址、口述歷史等豐富史證資料,提出以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打造磐石紅色文化品牌IP。通過元宇宙科技在全場域沉浸式體驗文旅項目,再現百折不撓、堅信正義的革命意志,是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東北抗聯紅色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紅色文化傳播價值。通過探索“紅色文旅元宇宙”虛擬路徑拓展、元宇宙中服務場景的規劃、元宇宙體驗的設計維度,重塑文旅線上連通線下的雙線運營商業模式,以多業態的文旅布局提升區域文旅經濟,為未來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構建初步概念模型,也期待學界相關研究和實踐補充,進一步探究元宇宙中紅色文旅項目開發路徑,促進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傳承的落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