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康 楊欣俐
2022年8月25至26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發布了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相關政策,強調深刻理解非遺保護傳承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義,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扎實做好非遺研究、保護、利用等工作,全面提高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在時代的演變過程中,中國人的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過程和器具、營養協調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民俗,最終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世界飲食文化的內容。
在糍粑文化的起源論述中,譚曉燕以布依族為依托,指出由于忙于勞作,黏性強、營養價值高的糯米糍粑便成為了飽腹的最佳選擇,春節吃不完的糍粑,他們用獨特的方法儲存起來,年后上山勞動時切片攜帶上山,饑餓時生火烤糍粑即可充饑[1]。糍粑作為一種糯食文化,與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聯,這是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化現象。許蓮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壯族糍粑的做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蒸熟,趁熱用木舂反復捶打成黏性極大的一團米糍,然后分割成小團,用手按壓成餅狀,曬干即可[2]。傳統的打糍粑做法也通常是頭天晚上先將糯米浸泡好,清早起來用甑子蒸熟并倒在木槽或者石臼里,隨后由兩個年輕體壯的漢子開始用粗木棍錘打而成。
對于糍粑文化的禁忌描述上,譚曉燕談論到布依族認為稻谷有靈魂,不能糟蹋糧食,在大年或某些忌日不能炒飯或燒糍粑吃,以免莊稼出現病蟲等災害[3]。對于糍粑文化的衍生作品,布依族有在建造房屋時撒梁粑的習俗,當地“富貴粑粑歌”以及“打粑舞”等正是布依族勞動人民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
在現有的糍粑文獻中,很多學者都是以糯米為依托,簡單就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討論。由于糍粑這一飲食文化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盛行和食用,因此,在大部分文獻中對于糍粑文化的起源、功能和做法上存在非常相似的呈現方式,文獻多而不精,很多作為附加點綴內容書寫出來。綜上,可見學界對目前我國糍粑文化的研究存在“三重三輕”:一是重在對糍粑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肯定與強調,輕于挖掘糍粑文化價值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文化意義;二是重在對糍粑文化功能的概括性論述,輕于對糍粑文化飲食內涵的整體深入描述;三是重在從多角度對糍粑文化進行探討,輕于從文化本身的角度對糍粑文化的發展過程進行深入分析,對糍粑文化延續至今的意義進行可行性探討。
糍粑文化已經流傳了千年,其制作工藝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從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的角度激發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從貴州×縣的糍粑文化發展切入,探討糍粑文化得以延續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飲食內涵,分析糍粑文化象征意義,提高人們文化自信,促進人們爭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傳承人”。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狀況等因素不同,我國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貴州省位于我國南方,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貴州×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轄范圍,緯度較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顯著,為水稻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環境。貴州×縣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不平,因此,稻谷的品種也呈現多樣的特點,成為糍粑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臣伍子胥為報家仇投靠吳國,很快在吳國站穩了腳跟并被奉為有功之臣。年關之際,天寒地凍,越國勾踐舉兵伐吳,城內民眾斷糧,餓殍遍野。在此時,人們想起了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后而建造城池的,這是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故而百姓將糯米磚錘散敲碎,重新蒸煮食用[4]。后來,人們豐年都會用糯米制成像“城磚”一樣的糍粑來祭奠伍子胥。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制作成圓形,它們的形狀有大有小,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叫糍粑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
作為一種中華傳統特色飲食文化,人們在很多節日中都能見到糍粑的身影,南方稱糍粑,北方稱年糕,象征年年高升之意。似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糍粑,春節前全國各省都會興起打糍粑的風潮,慶祝新的一年到來;清明節也會用到糍粑來祭祀祖先,希望保佑子孫后代平安順遂;到了八月中秋節,田里稻谷成熟,農村和城市一些社區會舉行打糍粑活動,每家每戶都可以參加,男女老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起食用糍粑和月餅慶祝豐收和團圓佳節,感受濃厚的節日氛圍,從而增進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九月九重陽節這天,西南地區會打糍粑和食用糍粑,喻示家家都能幸福美滿、生活甜蜜幸福。除此之外,中國部分地區在臘八節這天也有著“臘月八打糍粑”的傳統習俗。
由此可見,在我國打糍粑存在于一年四季多數的節日慶祝活動中,它作為一種節日食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糍粑傳遞出來的不僅是一種傳承,更多是一種態度和祝福。
在很多民族地區,糍粑作為婚禮的“開門鑰匙”受到極大歡迎,一般的糍粑都以白色為主,如果作為婚宴食物,一般都會在糍粑表面點上四個紅點,象征著四季發財,也可以在糍粑表面印上可食用的大紅牡丹花和喜字顏料,與紅蛋相映襯,有祝愿新人生活美滿幸福之意。在南方地區,新郎接新娘出門時,印上紅字的糍粑是作為必備的禮物需要用扁擔和木簍挑著被送入新娘家門,在酒足飯飽后,糍粑作為禮節被送出,每個親朋好友得一份,一份有兩塊,有成雙成對的美意。
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物質資源有限,糍粑在農村作為非常珍貴的食物常常被用來招待遠道而來的貴客,無論是以什么樣的烹飪方式呈現出來,都表示主家人對于客人的歡迎和尊重。根據少數民族受訪者描述,客人來之前主人會早早地準備油茶,油茶是將大米用小火慢慢炒香,然后注水再熬煮一兩個小時,熬好之后用小碗盛出,為了防止油茶不填肚,會在油茶中加入適量的糍粑或者紅薯,以此招待客人,以表示少數民族人家的好客之情。
糍粑作為菜品上桌并不是因為它多么美味,而是它傳達的寓意讓人們無法割舍,一直延續至今。
糍粑在物資匱乏時期是一種極為珍貴的食物,以前的相互饋贈是親戚好友之間的你來我往,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并且希望在困難時能夠得到相互幫襯。目前,糍粑逐漸商業化,大部分售賣糍粑的店面會擺上一些包裝十分精美的禮盒,以供買家挑選來作為饋贈禮物,無論是送給家人還是親朋好友都代表一種特別的心意,雖然現在不再是忍饑挨餓的年代,但是收到這樣的禮物,也會使人感受到濃濃暖意和陣陣芳香。
若是在重要節日,人們會把糍粑作為禮物饋贈給長輩和朋友以示美好的祝福,祝愿長輩健康長壽,祝愿朋友家庭團結和睦,因此,人際關系就這樣由糍粑“粘”在了一起。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人情和面子在中國是一種特殊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靠著某種東西連接起來,這種連接物也許就是饋贈。
糍粑溫和滋補,有益氣補血、強胃健脾、止汗的作用,對于氣虛、貧血腸胃不好和經常流汗的人群而言,糍粑是一道既美味又養身的食物。對于脾虛、食欲不振或是孕期妊娠產生的小腹墜痛,可通過食用糍粑調理,起到滋補脾胃、驅除脾胃虛寒、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適當食用糍粑有很好的益氣補血、提振精神、緩解疲勞的功效。
糍粑在南方地區是一種祭祀祭品,最初人們以糍粑來祭拜牛神,每年農歷十月初一,人類為了感謝牛的辛苦勞作,會制作大糍粑給牛吃,因此,農歷十月初一又叫作“牛王節”[5]。
在春節前后也有祭祀活動,在農村地區,長輩會叫上家中的長子去祭拜土地公和祭橋,祈求它們的保佑。還有清明節看望祖先時,人們會準備各種生食和熟食,比如豬鼻、豬耳、米酒、水果和糖果,最重要的還有雙數糍粑,通常為兩塊,象征著大吉大利。
1.食用價值
幾十年來,糍粑文化備受人們喜愛,不僅是因為糍粑軟糯美味,而且也是作為先輩時期生產力不發達和生產資料匱乏時的糧食替代品。若是深入分析,這與貴州×縣的生活習慣和生產勞動有關。21世紀初,貴州省是中國較為落后的省份之一,百姓一直從事農耕稻作,交通運輸十分落后,農業生產勞動也成為了歷代貴州人延綿不息的生產生活文化。他們終年都圍繞著農耕展開生活,為了在田間地頭節省進餐時間,便于攜帶和容易儲存的熟食成了他們的必需品。糍粑具有黏性強、飽腹和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在勞作需要補充能量時糍粑可以隨時烘烤,入口即食,所以,糍粑成為了貴州人民生活和勞作中的“快餐”。
2.經濟價值
在貴州×縣祖先崇拜的宗教文化十分顯著,人們對于神靈和逝去的人充滿敬畏,因此,特別注重與神靈溝通等祈福消災的祭祀活動。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時期,人們并沒有非常豐富的生產剩余資料作為祭品來供奉祖先,因此,極為珍貴、營養價值高以及價格適中的糍粑便成為他們祭拜祖先和神靈的最佳選擇[6]。在貴州省內很多少數民族熱情好客,但考慮到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他們無法購買非常昂貴的物品作為禮物贈送遠道而來的客人,只能將當時作為家中為數不多的珍品——糍粑作為禮尚往來的饋贈禮物。
1.傳遞感情功能
糍粑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抒情的作用。吃喝本就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這種共同進餐的活動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社交活動,并且通過這種社交活動達成某種目的。當然,如果是非常親密和熟悉的朋友,這種聯系感情的活動非常頻繁,在各種小聚餐大聚會中表達或訴說自己情感。
通過同桌共食使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大家圍席而坐,相互敬酒讓菜,交談生活近況,交流各種信息,增強親朋好友之間關系,拉近彼此距離,美味的食物更能發揮它互相表達情感的媒介功能。
2.祈福禱告功能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數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品質。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豐富的。在長期的農業文化發展過程中,貴州×縣人們對稻谷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依賴情結,稻谷的豐收和歉收都關系著他們的繁衍生息。他們信仰神靈,認為所有稻谷都是有靈魂的,并且他們會修建一處糧倉,逢年過節都會舉辦燒紙插香活動,祈求谷神保佑,祈望來年稻谷豐收[7]。
其中祭祀的供品尤為重要,必須是家里最珍貴的東西,因為供祭食物是犒勞和取悅祖先和神靈最好方式。另外,作為子孫后代不能對祖先不敬,更不能吝嗇祭拜的供品。如果是家族祭祀活動,在祭祀儀式完畢后,供品由參與者當場分食享用,這樣才能受到祖先庇佑。
3.團結聚力功能
中國人是非常重情的民族,情感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極其重要。打糍粑本身就是一種合全家人之力共同完成的活動,象征著一家人的團結和睦與幸福美滿。盡管中國自古有分家的傳統,但是血緣關系是分不斷的,只要人還在就是一家人,家族的任何活動都有資格參加。糍粑等飲食文化有意無意地增強了一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實際上起到了聚合的作用。
小小的圓形糍粑也象征闔家團圓,有合家美滿之意,用打粑棒將糯米搗成團,喻示家庭和睦團結,味道香甜可口,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喻示平淡生活亦有很多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