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輝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建設方案在各領域內現代化建設工作中的不斷推進,圖書館界的現代化改革工作開始向新技術融合路徑進行相應的探索,突出表現為高等教育機構內所提出的各類“互聯網+”“AI+”以及“學科+”概念[1]。智慧圖書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受眾與圖書館交互方式改變,轉化和升級圖書館服務及管理水平,將智能化信息技術與傳統圖書館建設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圖書館的信息處理和應用的便捷度靈活度。
智慧的實質是人類在認識、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行為過程中所具備一定的思維、判斷、發現、關聯、批判和探索等綜合性能力,其核心是將提取的有用知識信息賦以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并應用到實踐中[2]。智慧圖書館就是建立一個組織結構合理、運行程序優良、產生較大效能的系統,讓用戶在時間維度里以最低內耗實現對世界等深刻理解、思考分析和真理探求。早在21世紀初,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學者Aittola Markust等人在《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感知且不被時空局限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被認為是智慧圖書館[3]。直到 2008 年 IBM 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才開始真正地開展起來[4]。我國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始于1999 年我國臺灣林榮譽的《智慧型圖書館建筑思考》一文,該文從超智慧型大樓管理系統的角度介紹了智慧型圖書館建筑的概念與實踐[5]。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在克服空間和時間限制過程中實現立體感知和泛在化有效交互的生態有機體,是反映在服務上的智能化圖書館,是圖書館服務的高級階段。依托網絡、智能技術實現信息聚類的感知和記憶、需求習慣的挖掘、應用動向的預判和決策處理。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創客空間和圖書館員4.0等構建的多元有機系統提供智慧化管理與人本位服務的新型圖書館模式。確保受眾在一切知識獲取與創造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提供便捷、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
多數智慧圖書館都是數字圖書館按某單位或部門的局部服務需求升級而來,原有數字資源本來就有分散性和重建性,再加上智慧創新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和建設者對先進智慧理念認知的滯后性,使得智慧圖書館建設缺乏全局整體體系。各類智慧圖書館建設資金分配差距較大,社會資本很難流向高投入低回報率服務性質的產業。同時,政策供給上長效保障機制和跨行業、跨單位的共享機制不足,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上很難保證資源和空間要素的銜接和繼承,尚沒有形成智慧化有機整體的建設氛圍。
智能技術力量在智慧化應用上薄弱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主要掣肘。隨著AI技術和感知交互技術逐漸成熟,帶動了圖書館領域原有的運作模式轉變,特別是具有超高傳輸效率、低延遲和超強精準度的第五代的移動通信技術(5G技術)應用及其衍生產業鏈的發展,不僅讓圖書館縮小了數字鴻溝,增加了信息的對稱性,更使其打破了時空限制跨越到移動互聯網,實現了數字圖書館的智慧化轉變[6]。但是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資源數字轉化、數據獲存和超高級射頻等技術對于多數圖書館來說都不能輕松駕馭,使得其智慧化進程相當緩慢,智慧圖書館的實踐工作難以全力推進。甚至存在過于追求技術而加重了設備或某項技術應用投入,而忽略了人文屬性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技術實現。
智慧圖書館保證了海量、復雜數據收集與分析方面的技術和設備支撐,提高了服務效能,但是圖書館服務能力提升的速度并沒有跟得上。硬件規模不斷擴大,數字資源不斷擴容使得智慧化服務平臺構建出現異步性發展勢態,平臺建設難以跟上資源增長和服務需求速度。因此,如何運用智能技術與智慧化服務平臺圍繞行業規范、整合升級標準、管理制度及平臺推廣等問題開展技術相融合,提升圖書館信息化智慧化服務平臺的高效用率,降低非長效性規劃建設帶來的復雜性,讓圖書館知識服務和資源管控同步發展,是解決當下智慧圖書館建設難題的首要著眼點。
智慧化服務全域化應用能力是要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注重智慧依賴,重塑洞見知識和經驗的攝入形態,貫穿智慧圖書館服務全過程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而目前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進程中,智慧化服務供給方式、資源服務創新性、知識挖掘的潛能、智慧型的服務水平和數據安全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智慧化服務全域化應用能力。
本文基于深刻感知實現、廣泛互聯、管理和服務智慧化、數字圖書館融合的理論,以智慧技術為關鍵依托,配合多元化新型元素構建不受空間制約的新型模式,構建宏微觀結合、多維度協同和虛實共存的有機生態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型,即智慧圖書館全域化生態服務模型(Smart Libraries Global Ecological Service Model),并以智慧化圖書館的空間設計、精細的智慧化知識服務優化圖書館業務流程。主要分為基礎、軟件支撐、服務規則和應用交互四層架構。(1)基礎層由智慧知識庫存儲池及索引系統、各空間池、網絡和人工智能通用設備等基礎設施構成,以存儲、服務器的超融合和感知設施為整個服務模型實現數據的獲取、儲存與分析。存儲類設備完成中央知識庫的云建設。感知設備利用移動、傳感、定位、RFID和NFC等技術完成智慧圖書館的基礎數據和信息的采集、識別、分析與構建。數字化設備通過5G、AI完成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中心、邊緣計算及海量數據的實時傳輸。按照智慧圖書館業務場景設計適用的智慧化架構,實現智慧圖書館數據的智聯化。(2)軟件支撐層完成云計算平臺、機器學習API、智能識別、虛擬交互、AI、5G、數據挖掘等功能。重點是運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等數據挖掘算法發現底層數據的潛在聯系,處理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集成問題,形成支撐數據,現實與世界智慧圖書館建立相對應的數字孿生體,從而精細化智慧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基礎層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在軟件支撐層得以加工、分析和處理,從而構建智慧圖書館的引擎驅動。通過不斷融合和完善,匯成由一系列獨立APP組成的智慧型全域化生態服務平臺。(3)服務規則層是為軟件支撐層提供的海量數據及應用建立的一系列規則,包括:智慧圖書館全域化生態智慧服務、開源智慧服務、非開源智慧服務、智慧館基礎業務、智慧監測、感知、智慧業務融合、智慧空間服務、智慧數據獲取等。一方面要制定合適的規則引導數據真正產生價值,另一方面要保證規則層的各項制度得到充分實施,保障智慧服務產品和智慧服務業務流程的有序運行,還要讓受眾通過遵守行為活動規則成為智慧圖書館全域化生態中的一部分。(4)應用交互層分實現普通用戶、智慧館員、機構學者和學科館員的管理;紙、數字資產管理,館務OA(如:遠程控制、門戶管理、物流管理、經費管理)、空間管理與應用和智慧發現等部分,在“大數據+智慧化+圖書館”模式下,實現數據分析、資源發現、學科評價和輔助決策,建立圖書館資源、服務、空間等多要素關聯系統。面向用戶實行可移動、多維度資源展示和虛擬服務,通過可穿戴設備集成觸摸、視覺、語音、動作和意圖等多種感知技術,5G 網絡保障用戶虛擬服務安全的同時,將智慧圖書館的應用交互層各應用系統的運算和處理結果傳輸給用戶,讓用戶獲得在智慧圖書館的全感官沉浸式體驗。
模型中將重新定義各類資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支持CNMARC、USMARC、DC、Dcterms、RDA等元數據標準編目,支持基于中央知識庫的書目數據自動更新維護,支持元數據自動收割,自動編目支持到篇級根據測量和分析,實現自動分配種次號、條碼號、館藏地等一鍵功能多標準一體化編目自動編目+元數據自動更新、支持一鍵功能紙質館藏、電子資源、數字資產,實現紙電資源管理一體化。
模型中館務OA中實現遠程控制、經費管理、門戶管理和物流管理。門戶可分為供應商門戶、館員工作門戶、讀者服務門戶。遠程控制包括為每個研究空間配置一個前端顯示觸摸屏,用來顯示使用者信息,相關研究內容簡介,室內環境數據信息以及館務通知等,為學生和老師提供了便利。每套桌椅上配置一個顯示觸摸屏,方便研討任務點發放及教學信息傳送。
通過門窗模塊監測模塊對空間進行實時監測或敏感時段監測,并將門窗狀態信息及時上傳至服務器,實現對門窗的自動監測和警告。通過感知室內的光照強度來自動控制照明燈及窗飾的開關,通過感知教室的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使監測空間保持良好的空氣質量。
模型中空間管理的設備管理典型實例,如燈光控制,通過感知監測空間的光照強度來自動控制照明燈及窗簾的開關。避免造成的資源浪費。通過數字系統由內置電子白板功能的互動控制設備一體機代替傳統的黑板教學,實現無塵教學,保護師生的健康,實現師生互動式教學。錄播系統控制設備通過人臉識別,鏡頭捕捉,配合移動錄播系統,將教學實時信息跟蹤記錄。實現鏡頭的推拉搖移,實時捕捉教師和學生的特定畫面。支持“點對點”“多點對點”播模式傳輸實現視頻畫面采集。
將數據獲存及管理技術融入圖書館管理的各個環節和流程,就構成了各類智能系統在內的智能數據管理服務系統,借助人、空間、信息等各類數據資源的作用,就形成了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智慧數據管理服務。智慧圖書館全域化生態服務的數據管理服務的核心理念體現在數據管理服務范圍泛在化、服務環境智能化、服務內容知識化、服務空間的虛擬化等方面。從粗放的文獻單元向深層次挖掘的、精準的知識單元轉變。在對圖書館的各類文獻資源、有價值的網絡實時流動信息數據以及圖書館用戶行為數據和個人知識庫信息進行知識融合基礎上,以知識發現、個性化定制、知識圖譜為核心,構造細粒度化和網絡化的知識環境,并在此基礎上自動抽取和構建滿足用戶需要的集成化知識產品,以推動知識利用和創新。
加強大數據、AI技術研發不斷推進智慧圖書館的功能性和親和性,延展人本化服務效用,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協同、開放、用戶參與創新型服務體系,展現智慧圖書館的社會價值。重視知識發現平臺建設,完善機構庫和特色館藏建設,打造智慧館藏綠色發展藍圖。
通過引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實現服務空間的虛實結合,讓用戶不僅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將其視覺、聽覺、觸覺等完全沉浸在計算機模擬的圖書館空間中,同時還能在虛擬場景的輔助下更好地與圖書館的真實場景進行交互;圖書館依托智能感知技術和泛在化服務環境的構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通過 Web平臺和云平臺的支撐,可以實現新媒體服務系統矩陣和網站群聯合服務;通過微型和智能傳感器、短距離通信、智能系統等領域關鍵技術,實現自助數據管理服務的全域化應用。
智慧型人才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核心資源。在智慧服務模式下,智慧圖書建設以人機互動為表象,構建中注重鼓勵受眾、智慧館員參與和構成元素的多元化,加強受眾知識使用習慣的挖掘和知識元數據再用度挖掘,以滿足其多樣化和個性化服務需求。
我國在智慧圖書館建設與服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同國外基本保持同步,實踐方面可能還是局域領先。智慧圖書館在建設上要融入智慧社會的建設體系,不斷地拓展自身的價值和功能作用,在利用智能技術和產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和圖書館員的基本職責。在智慧圖書館管理服務的發展上加強協同服務和資源共享強化生態人文建設,為智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更加全面且高效快捷的知識信息服務。
智慧圖書館是新時代圖書館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新形態,是圖書館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也是改革發展創新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基礎。其建設需要克服智慧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局部性和智慧化技術應用上的局限性,加強智慧化服務平臺構建的同步性和智慧化服務全域化應用能力。注重受眾對場景的核心需求,將智能技術賦能圖書館事業發展,探索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路徑,深入開展新型智慧館員培養,加強建設智慧圖書館全域化生態服務案例建設。希望本文能為提升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水平,構建智慧圖服務體系,建設一流智慧圖書館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