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寧 萬 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2]。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兒童正處于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萌芽階段,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液融入新型閱讀模式,以全新的方式傳播知識的AR繪本,是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必然趨勢。
繪本往往被稱為人生的第一本書,最早起源于西方。在國外設計領域,兒童繪本以及加入AR技術的繪本發展相對較早,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家長大多將國外進口的AR兒童繪本作為第一選擇。2008年,泰國一家科技公司推出的《地球結構》被認為是AR技術應用于出版業的最早案例。在國內,2016年各大出版社紛紛通過版權引進或與文化傳播公司合作的形式,打造了一批AR兒童圖書[3]。
AR繪本并非完全不同于傳統紙質繪本,它是在紙質繪本的基礎上完成的進階版。不同點在于AR繪本在內容和形式上更依賴于科學技術,更加注重視覺沖擊力和交互性,進而增加繪本的真實性與體驗感。讀者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感受到AR繪本的靈活性與真實性。在交互性方面,讀者閱讀AR繪本時可以以自我為中心,感受故事中的情節,進而可以有更深入的體驗,這增加了讀者對繪本的興趣。但也不能忽視對于紙質繪本的設計,AR效果的呈現要基于紙質繪本的內容,且紙質繪本的紙張感、觸摸感能使讀者體會到更多的閱讀樂趣。
文化自信一方面體現在中國的未來模式一定是中國人的民族性表達,這源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另一方面,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少不了現代化訴求,一定要符合科學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孩子思維的發展模式[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國元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朽的名篇浩如煙海,文化的花園百花齊放。而兒童是建設祖國未來的工匠,因此,將兒童的人生第一本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然的選擇,也有助于兒童更具體全面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現在市面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兒童繪本的案例不在少數,但在AR兒童繪本上則鳳毛麟角,不能滿足兒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目前,AR兒童繪本存在以下問題。同質化嚴重。無論是在紙質繪本中還是AR繪本中,形式與內容都單一、空洞,大多數繪本借助于西方文化及表現手法,缺少原創元素。交互模式混亂。沒有將兒童以年齡段作為根本條件進行細化分析,沒有找出各個年齡段兒童所能接受與適應的交互模式,市場定位過于籠統。教條主義嚴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進行生搬硬套,沒有形成體系,只是表現元素的呈現,而且還會出現圖文不一致的現象,并沒有實際的教育意義。繪本內容設計過于粗略。大部分AR繪本只把AR技術當作噱頭,而忽略了紙質繪本的設計準則。市場混亂,售價過高。為了搶占AR兒童繪本的市場,商家往往進行夸大的宣傳,筆者通過對市場在售AR兒童繪本調研發現,某些AR繪本僅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可以進行AR交互,甚至有些繪本整本書只有一篇可以進行AR交互,與宣傳內容嚴重不符。在價格方面,一套AR兒童繪本加點讀筆價格普遍在300元人民幣及以上,且要搭配移動智能設備,遠遠高于普通紙質繪本的價格,普通家庭難以承擔。
皮亞杰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專注于研究兒童認知心理學較為權威的研究者。在其《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書中,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兒童的認知發展與其學習程度是緊密相關的,與整體認知結構的自然發展緊密相關。
因此,AR兒童繪本的設計師要注重對兒童進行分類,通過對各階段的兒童特點進行具體分析以及繪本場景的設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等都要符合該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并遵守其認知發展規律,是每一個AR兒童繪本設計師應該注重的事情。繪本中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京劇中的變臉、傳統節日的民俗民風以及歷史、藝術、文學等,可以用AR的形式進行動畫展示,將煩瑣的事情分批、分量進行介紹,循序漸進。繪本設計師注重每個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發展,可以實現合理有效地增加兒童閱讀量與閱讀深度的目標。
在紙質繪本中,要注重細節設計,如封面的色彩、構圖等,從兒童的審美角度出發。在顏色方面,不同的顏色對兒童的智力、情商和性格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暖色系可以協助兒童鼓足干勁,一般情況下,可以使兒童的思維更加敏捷,更具有活力;黑白灰等冷色系可以使孩子心態更為平穩,但弊端是容易造成兒童呆板,不太活躍。在構圖方面,抽象派運用夸張、夸大等方式強調情緒和感覺的修飾;卡通風格,設計師則將繪本封面的人物形象進行呆萌化處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雖然要講究美感,但并不一定非要將其元素進行卡通化、兒童化處理,應當注重其本身的形象,避免畫蛇添足。要在尊重兒童認知審美的情況下,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歷史意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塑造中,不能生搬硬套其元素,鑒于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對歷史及傳統文化較為陌生,繪本可適當與現代生活進行聯系,將兒童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為橋梁,使其來慢慢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感與價值所在。
所謂“情感設計”,是指有意圖地進行設計來豐富兒童的某些情緒,創造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或強化某種意圖的設計。在AR兒童繪本情感設計中,設計師要在本能層面、行為層面和反思層面三個層面上滿足各年齡段兒童的獨特需求。從兒童接觸AR兒童繪本的第一面到觀后的最后一面,設計師要把握其在各個階段所產生的心理反應。
感受美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共鳴,用內心去感受。在繪本創作中,可適當加入兒童喜歡的元素,如傳統中國年中的放鞭炮、包餃子等。在AR兒童繪本中,兒童在父母、長輩講解下可以了解那時候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可以增加兒童與父母長輩之間的交流溝通,進而增加兒童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體驗,可以使新時代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兒童與成年人不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較為強烈,更喜歡在游戲中尋求樂趣,因此,要抓住這一特點,在AR兒童繪本中加入適當的游戲元素,以幫助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與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在AR兒童繪本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加入類似闖關游戲的情節,用收集金幣、獲取能量等方式勾起兒童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兒童的學習欲望,培養他們的好勝心。在交互方面,兒童在虛擬場景中,往往會把自身當作故事的主人公,在虛擬場景中積極參與故事情節,在其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AR繪本通過這樣的游戲設計,可以潛移默化地增加兒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其以主人公的身份學習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加深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知。
所謂觀后感,是在觀看一部影片或閱讀一本書之后,將自己的感受和獲得的啟發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鑒于0~7歲的兒童識字量或者邏輯思維達不到寫書面文章的程度,可以以口頭表達或者向父母、老師、伙伴提出問題等形式,加深其對影片或繪本的理解程度。既可以是在兒童閱讀完繪本內容之后的思考或聯想,也可以是兒童因其中的文化元素激發起的理想與信念,甚至是兒童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做出的評價與建議。
為什么要有“感”?為什么要有討論對話?因為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自己的三觀還未建立,將優秀的歷史文化與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分析,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行動與歷史文化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文人偉人事件來對比感受,才能找出差距,找出問題,使其樹立學習的楷模,探索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閱讀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AR兒童繪本之后,兒童必須要有“感”,有持續性的思考,這樣才會更有意義。
在國內AR兒童繪本的發展并不樂觀。無論是繪本內容還是APP界面交互,甚至是閱讀后的感想,都是在以西方文化作為主力軍。雖然也有一些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繪本,但大部分都是傳統的紙質繪本。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需要在懵懂的年齡就要開始接觸與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在其認知范圍內,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入手,以AR的形式將其深入化,這樣才能提升兒童的文化自信,使其可以更好地認識和探究自己的傳統文化,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AR兒童繪本是一種可視化的閱讀模式。AR技術可以使兒童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閱讀中,學習再也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AR技術增加了兒童的閱讀興趣和體驗。AR技術可以讓繪本上的知識以3D立體化的形式展現在兒童面前,兒童可以觀察虛擬場景中的每一個細節,讓其可以更好地理解紙質繪本中的故事情節。
成本高成為限制出版社AR兒童繪本業務拓展的一個重大問題。目前,國內的AR兒童繪本呈現出明顯的技術偏向,繪本在內容確定后,要經過復雜的視頻、音頻、3D、互動程序的設計與制作,比普通繪本要消耗更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高成本加之市場反饋的不確定,讓小出版社望而卻步,大出版社對持續大量投資也有所顧忌。這是今后設計師和技術工作者值得關注的地方。
目前,國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比例逐年遞增,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素質品質培養的投入也在不斷提升。在“中國味道”越來越濃的今后,傳統文化、歷史名人古跡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所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選取上不能采取“拿來就用”的原則,要體現圖畫、視頻所傳遞的意義和價值。繪本創作涉及文圖合作,文圖之間難分伯仲,有時圖的貢獻更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繪本尤其明顯,圖的“解釋”功能關乎整體文本價值的傳遞和實現[5]。圖書館及學校閱覽室要增加AR繪本的投放量。出版社要增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周邊,使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