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英,張百順
(1.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2.賀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賀州 542899)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1]。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承載著當地人民群眾的精、氣、神,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鄉村發展的文化底色, 是振興鄉村文化和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內生力量。“銅鼓文化的復興不僅促進了鄉村的發展,還使得鄉村文化得到保留,有力地推動了鄉村都市化”[2]。 因此,做好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基因,講好地方特色文化故事,構建和諧穩定、安定有序的鄉村社會,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銅鼓文化是華夏民族燦爛文化的具體表現形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麻江型、遵義型8種型制”[3]。其中,北流型銅鼓是粵式銅鼓流派的典型代表,它“以廣西北流縣(今為北流市)水涌庵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而命名”[4], 主要分布在桂東南和粵西南地區,分布中心在北流市及其周邊的幾個縣(云開山脈兩側),以體形碩大厚重而著稱,鼓面寬大,紋飾大多以云雷紋的樣式呈現, 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于廣西北流市六靖鎮水涌(沖)庵的云雷紋大銅鼓,它的鼓面直徑長達165cm,有世界“銅鼓之王”的美譽。除了云雷紋大銅鼓之外,“東漢獸飾乙雷紋銅鼓、東漢云雷紋銅鼓、東漢云紋銅鼓、西漢云紋銅鼓等都是廣西北流型銅鼓的典型代表”[5]。據不完全統計,北流市境內的六靖鎮、白馬鎮、大倫鎮、隆盛鎮等鄉鎮均有北流型銅鼓出土,數量達50 多面,現在北流市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博物館均有館藏。
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文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扮演的是“根”和“魂”的角色,必須加以重視。廣西北流型銅鼓是銅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承載著當地人民群眾的道德信念、精神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確認識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多重價值,發揮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作用, 有助于筑牢地方特色文化根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內驅力。
銅鼓作為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民族文化的產物,距今已有2 700 多年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例如,廣西北流型銅鼓曾為學界探尋銅鼓鑄造遺址提供了重大突破口。 20 世紀80 年代,以姚舜安、王輔彬和蔣廷瑜為代表的“銅鼓礦料來源與鑄造地點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曾4 次前往廣西北流、容縣、桂平等地,開展田野調查和考古調查,以北流型銅鼓作為關鍵切入點, 從北流型銅鼓中提取檢驗的樣品,從不同學科角度,利用不同研究方法對北流型銅鼓的礦料來源進行綜合性和反復性的測驗、研究、分析。 經過多次實踐檢驗和考證發現,“北流型銅鼓鑄造遺址是鑄造銅鼓遺址的首次發現, 填補了銅鼓研究的空白”[6]“廣西北流銅石嶺遺址不僅是漢代冶銅遺址,而且是鑄造北流型銅鼓的遺址”[7]。鑄造銅鼓遺址的發現對學界進一步深入開展銅鼓研究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也驗證了廣西北流型銅鼓所具有的歷史研究價值。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是一個地區人民群眾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道德信念、鄉土情懷的深刻反映,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鄉土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廣西北流型銅鼓通常用于祭祀、娛樂、節慶等活動場合,在一年一度的春節、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北流的許多鄉鎮仍保留有舞獅、舞龍、花燈大游行、祭祀敬祖神等民俗活動,在開展這些地方特色民俗活動的過程中往往伴隨敲打銅鼓的風俗習慣,以祈禱四季平安、福泰安康、吉祥如意、五谷豐登。傳承和發揚好這些能夠反映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傳統民俗活動, 并在實踐中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不僅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還能促進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植根”有機同構,從而釋放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勁生命力。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蘊含雕塑藝術、繪畫藝術、敲擊技藝、歌舞技藝、風俗習慣等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開發應用價值, 能夠為推動鄉村文旅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基本動能。在當地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 各鄉鎮因地制宜地將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與鄉村文旅發展具體規劃相結合,推動鄉村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如北流市民安鎮以其轄區范圍內經考證確定為鑄造北流型銅鼓遺址的銅石嶺為依托, 在實踐中打造出了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銅石嶺文化休閑旅游景區——銅石嶺風景區,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到來,銅石嶺腳下的豐村也因此實現了蛻變。豐村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在政府、村委、銅石嶺旅游發展集團的大力支持下,興修了文化廣場、文化長廊、人工湖泊、觀光步道等系列休閑娛樂設施。 同時,豐村還將村謠村歌、村規民約、風俗文化等內容展示在文化長廊上,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觀賞,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拓寬了當地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使豐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蛻變成了生活富足、 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模范村。
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安定的鄉村秩序、營造穩定的鄉村環境均離不開文化的滋養。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折射出來的行為習慣、道德規范、價值追求等,能夠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當地村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信仰, 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北流市境內的六靖鎮作為“世界銅鼓之王”云雷紋大銅鼓的發現地。 在六靖鎮鎮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 民間自發成立了沙地坡銅鼓特色文化公園籌委會,該鎮籍的鄉村賢達人士、外出經商和務工人士、本地村民自發籌集資金,其他地區人士也紛紛前來捐助善款, 共同為沙地坡銅鼓特色文化公園的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 保證了公園建設工程的順利開展。 六靖鎮沙地坡銅鼓特色文化公園為當地村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 以及涵養精神文化素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空間。這不僅弘揚了具有銅鼓文化特色和鄉土人情的地域文化, 還有助于增強鄉愁記憶、集體印記、地域特色、風土人情與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 為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 從而將鄉村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安定有序、更加和諧美麗。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作為北流市的歷史文化標記,不僅是當地人民群眾的集體印記,也是人民群眾寶貴的精神財富, 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深刻反映, 極大地增強了當地人民群眾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眾的踴躍參與下,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困境。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是分布較為分散。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首先,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境地, 這直接導致了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在資源挖掘與整理工作中面臨巨大的挑戰。其次,由于大部分銅鼓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工作基本上由當地博物館人員承擔, 少有專門研究銅鼓文化的專家力量直接介入, 這就導致了對北流型銅鼓文化資源挖掘與系統整理深度不夠的情況。此外,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資源較為豐富,而前人留下的專門記載和介紹北流型銅鼓的歷史文獻不夠充足,不系統,也不完整,導致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于部分北流型銅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現狀無法進行準確辨識, 也難以確定哪些資源適合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進行系統分類和整理、哪些資源應該進行保護性開發, 更難以對其文化所蘊含的能夠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和發展的獨特價值、潛在功能做出準確的定位。
《左傳》有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就意味著, 器物的損毀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損毀。面對北流型銅鼓文化遭受破壞,甚至面臨逐漸失傳的現實狀況, 這就不得不提高對北流型銅鼓文化系統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重視程度。 就銅鼓文化的保護方式而言,其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博物館式保護、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生態保護區保護等”[8]。從目前的情況看,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主要采取的是博物館式的保護, 在活化利用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銅鼓出土地所在村落的生態保護也明顯不足。 六靖水沖庵作為曾經置放“銅鼓王”的地點,“銅鼓王” 在20 世紀50 年代被移走之后就很少有人再到這里來了,僅入口處立有一塊寫著 “世界銅鼓王之鄉”的牌子,現場已雜草叢生、破敗不堪了。這說明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對于銅鼓出土地的保護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也沒有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銅鼓出土地進行系統保護。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難以激活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助推文化振興的實用性、關鍵性作用,也不利于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廣西北流有“世界銅鼓王之鄉”的美稱,但這個名片僅在地級市范圍內有一定的知名度。 缺乏文化品牌效應的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 不僅沒有在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 也難以掀起人們熱愛銅鼓文化的浪潮。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市對北流型銅鼓文化進行開發利用的主題單一、設計單調,各鄉鎮在實踐中應用北流型銅鼓文化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以 “世界銅鼓王”作為宣傳品牌,模擬鑄造世界銅鼓王放置在顯眼的位置,供當地人和外來游客參觀、拍照,宣傳方式仍比較傳統,缺少創意,致使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資源未能優質且有效地轉化為現代文化生產力, 而且也容易導致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只知道“世界銅鼓王”這個稱號,對享有“世界銅鼓王”稱號的銅鼓——云雷紋大銅鼓卻知之甚少, 而對東漢獸飾乙雷紋銅鼓、東漢云雷紋銅鼓、東漢云紋銅鼓等其他北流型銅鼓更是少有人知曉, 難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對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此外,文創產品的開發性和創造性不也夠強勁, 沒有很好地滿足現代社會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難以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效應以增強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 廣西北流型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在逐漸衰退,它不再像古代那樣用作集眾、盟會和戰陣的工具,只是偶爾用于慶典、祭祀、喪葬等場合。 同時,廣西北流型銅鼓所顯現出來的社會文化功能及所具有的文化價值也不可與以往同日而語。 在我國歷史上,銅鼓的鑄造工藝和技術屬于獨門秘訣,一般情況下是不輕易外傳于他人的。 而且,由于當前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發達的信息技術和形式各樣的網絡信息資源不斷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各種現代文化元素也逐漸滲透到鄉鎮、鄉村里,大部分年輕人對這些古老的銅鼓文化基本提不起興趣。 由于人們對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所蘊含的社會功能與重要價值認識不夠全面和充分, 加上受生活所困,為了賺錢謀生以緩解巨大的經濟生活壓力,大多數青壯年選擇背井離鄉從事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工作或者選擇經商,需要常年在外以謀生的工作。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少有機會接觸銅鼓, 進而導致熟悉銅鼓技藝的老年人難以找到合適的傳承人, 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系列工作面臨極大挑戰。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結晶, 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力量。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多重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傳承和發展工作。
傳承和發展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制定保護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科學規劃, 并落到實處。首先,需要北流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相關資料的搜集、挖掘、整理等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在系統普查、登記、編纂的基礎上由地方財政撥款支持,建立全面反映銅鼓文化的歷史淵源、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和工作網站。其次,發揮北流市博物館的作用。 北流型銅鼓作為北流市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和重要藏品,為該館在“5·18 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舉辦宣傳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因此,該館也應當肩負起對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資源全面盤查、科學梳理、合理歸類的重要職責和光榮使命。最后,北流市各級政府可以與市博物館進行有效聯合, 吸引銅鼓文化專家來做好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深度挖掘、系統整理等工作,對其多重價值和潛在經濟效能進行系統分析、 全面評估, 推動銅鼓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工作有序進行,以進一步傳承和發展銅鼓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鄉村文化復興。
對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實施系統保護與活化利用是釋放鄉村文化活力, 實現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以鼓聲、舞蹈、技藝為外在表現形式,以口頭講授、親身傳授為主要傳承方式, 對產生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活動具有非常強的依托關系, 而這種社會活動正是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得以延續的根基所在。因此,系統保護好廣西北流型銅鼓出土所在地的生態環境, 正確處理好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活化好、利用好與之相關的文化資源,是提升廣西北流型銅鼓應用效能、助推文化振興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北流市以北流型銅鼓文化為依托打造“銅鼓之鄉”,并將其作為北流市的代名詞。當地各級政府也應從整體上出發,制定長期有效的系統保護與活化利用機制。
另一方面,發揮群眾的參與作用。激發廣大群眾自覺投身于北流型銅鼓文化的保護、傳承中來,發揮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鼓勵廣大群眾開展豐富多樣的銅鼓文化自救活動,如重建銅鼓文化公園、在喪葬儀式中敲擊銅鼓等[9],真正實現對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系統保護與活化傳承。
新時代文旅發展新趨勢明顯,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備將其打造成為北流文化旅游品牌的可行性。 充分挖掘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文化內涵, 并將其進行品牌定位, 有助于形成以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品牌帶動和引領鄉村發展的獨特優勢, 讓文化轉化為農民的“聚寶盆”和“招財樹”。因此,必須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加強對外宣傳工作,進一步打造北流型銅鼓文化品牌,增強其品牌效應、提高核心競爭力等。
當地政府可以立足各鄉鎮村莊的實際情況,財政部門支持開展宣傳的相關工作,重點打造“世界銅鼓王”文化品牌,合理開發文化旅游項目和文創產品,并進行不斷創新,提升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品牌效應,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展示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此外,還可以根據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的地域特性舉辦形式各樣的節慶活動、學術會議,如舉行一年一度的北流型銅鼓展,再利用現代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傳播媒體對其進行現場直播,以提升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讓北流型銅鼓文化成為引領文化振興鄉村新高地。
廣西北流型銅鼓外形獨特、 紋飾精美、 氣息神秘,由它所呈現出來的銅鼓文化藝術更是引人入勝,令人贊嘆不已。 令人痛心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銅鼓鑄造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這意味著如果不對銅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加以重視,銅鼓文化的傳承可能會危在旦夕。因此,必須將銅鼓文化下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工作提上日程,確保后繼有人。
一方面, 當地政府可以結合本市的財政收支情況,設置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確保資金實際用于培養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傳承人的具體項目中;對民間積極探索鑄造銅鼓技藝、 致力于銅鼓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工匠給予適當補貼或出臺其他積極扶持優惠政策等,“擴大傳承人的規模, 為傳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10];對潛心問道、技藝精湛的工匠授予“銅鼓藝術家”或“銅鼓文化傳承人”等榮譽稱號,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并鼓勵、支持他們做好傳、幫、帶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培養北流型銅鼓文化傳承人的教育力度, 尤其要重視對青少年群體的培養,通過開展“北流型銅鼓文化進校園”活動,如舉辦手抄報比賽,舞蹈表演、知識競賽等活動,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獨特魅力,引導青少年群體充分認識北流型銅鼓文化的獨特價值,培養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使北流型銅鼓文化后繼有人,世代延續。
綜上所述, 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根植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不僅是當地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精神,能夠有效維護當地的文化特性,增強當地的歷史文化意蘊。 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必須堅定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自信,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部署, 引導青年一代自覺地投入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具體實踐中, 讓廣西北流型銅鼓文化扎根于鄉土,服務于人民,以更好地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