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涵,陳理宣
(1.四川輕化工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四川自貢,643000;2.內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四川內江,641100)
情緒健康是幼兒發展的重要基礎。幼兒園是幼兒情緒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教師需要重視幼兒情緒發展,培養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傳遞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情緒。本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對幼兒情緒的特點及表現進行討論,分析情緒穩定性對幼兒成長的價值,探索培養幼兒情緒穩定性的有效策略,以幫助幼兒調節情緒,正確表達情緒,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幼兒期情緒反應的動因處于由滿足生理需求向社會性需求的過渡階段。莫秀峰等人將情緒界定為個體對客體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生理需求而產生的主觀體驗。[1]兒童原始的情緒反應大多是遺傳本能,是為滿足兒童的生理需要而產生的,如新生兒哭、靜、四肢蹬動等情感反應。孟昭蘭指出,情緒社會性指在原始情緒基礎上,在人際交往和社會行為反饋中,蘊含社會意義的情緒的產生過程。[2]情緒社會性是兒童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通過情緒反應表達其需求和感覺體驗。幼兒園是幼兒情緒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教師與幼兒互動能幫助幼兒發展社會情感。
情緒穩定性主要用來描述情緒成熟度,屬于人格特質的一種。[3]情緒不穩定者的情緒易波動,控制能力差,情緒穩定者遇事不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不走極端。這既反映了一個人的氣質類型,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3]學齡前幼兒時期是情緒調節的萌芽期,越早注重幼兒情緒培養,幼兒人格越穩定,越早養成安定愉快的心境。成人應該學會辨別幼兒情緒,而幼兒也應該在成人的幫助下學會表達情緒。
幼兒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吳珵瑜將幼兒的情緒特點描述為:情緒不穩定,有較強的情境性;情緒調控力較差,易受他人感染;情緒種類日漸豐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開始產生。[4]這些不穩定的情緒特征會隨著個體認知能力的提高和家長與教師的正確引導,逐漸趨于穩定。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到兒童情緒安定愉快的表現如下:小班幼兒,很少因一點小事哭鬧不止,有強烈情緒反應時,能在成人的安撫下逐漸平靜;中班幼兒,不高興時能較快緩解,有強烈情緒反應時,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漸平靜,愿意分享自己情緒告訴親近的人;大班幼兒,知道引起自己某種情緒的原因,并努力緩解,表達情緒的方式適度,不亂發脾氣,能隨著活動的需要轉換情緒。[5]這客觀地指明了3—6歲幼兒情緒的發展狀況。教師可將其作為評定幼兒情緒發展與穩定性程度的標準,有意識地實施情緒教育活動,在日常教學和一日生活中增加幼兒的知識與經驗積累,使幼兒知道消極情緒的處理與表達方法,增強其情緒管理能力。
穩定的情緒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幼兒情緒穩定會消解消極情緒,當事實不能滿足自身需要時能調節自身情緒,不大哭大鬧亂發脾氣,情緒穩定有益于良好的心理狀態和體格的生長發育。幼兒情緒不穩定對其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因精神因素患矮小疾病的幼兒并不缺少生長激素,而是生活環境的壓抑而導致其身高停止增長;一些幼兒情緒低落、郁郁寡歡,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經常生病,發育緩慢;一些幼兒很容易陷入情緒周期,會交替出現情緒的高潮期和低谷期。當幼兒長時間處于情緒低潮期時,會莫名憤怒與不安。教師應多觀察幼兒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幼兒行為中的預警信號,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初生嬰兒的情緒是一種原始的、本能反應。情緒是借助面部表情、動作、姿態、聲音等表現出來的,表情是嬰幼兒掌握語言之前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幼兒初步掌握語言后,語言和表情共同幫助其與他人社會性交往。擁有積極的情緒的幼兒,不僅接受度會更高,社會性情感的體驗感會更好。
幼兒除了與父母、教師的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也逐步增多,逐步表現出與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會接受性方面的差異。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增長和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同伴在一起的時間、次數的增加,幼兒的社會性逐漸發展。研究表明,同伴交往能力與幼兒社會性呈正相關。穩定的情緒是維護長久同伴關系的必要因素,良好的同伴關系對社會性的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人際交往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礎。
品格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品格教育不是控制教育,言傳身教才是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必要途徑。對幼兒進行品格教育對其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幼兒的負面情緒往往是未能滿足其生理需求而產生的。幼兒因知識經驗的缺乏,會通過一系列的錯誤行為方式釋放出來,長此以往不加以改正則會形成不良品格。例如,憤怒情緒是在幼兒身上出現最早也是較為頻繁的情緒。當需求未得到滿足時,幼兒會產生不滿、焦躁,大部分的幼兒會有反射性的直覺反應,用怒火或攻擊性的語言宣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具有報復性和破壞性,會傷及幼兒的身心健康。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品格教育,幼兒在教師與家長的陪伴下通過適當的方式釋放情緒,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促進其良好品格的培養。
幼兒的個性初具雛形的年齡是5—6歲,即幼兒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幼兒個性的形成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其中情緒的影響較大。幼兒經常、反復受到特定環境刺激的影響,反復體驗同一種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就會逐步穩固,形成穩定的情緒特征。
一些幼兒能夠掌握基本的控制情緒的方法,負面情緒較少,遇到不如愿的事情,能安慰自己,或是與家長、教師、同伴交流釋放自己不良情緒。這樣的幼兒常常擁有快樂、愉悅的情緒,遇見問題保持樂觀的心態,會逐步形成樂觀穩定的情緒特征和性格特點。反之,一些幼兒帶有不穩定且極端的情緒,性格也會更加偏激,悲觀地看待事情,這不利于良好個性的形成。因此,穩定的情緒對幼兒形成樂觀的個性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把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作為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幼兒園各領域的教育都要促進幼兒的情緒情感的發展。[8]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將工作重點落腳于培養幼兒情緒穩定性上,將情緒情感教育納入各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并做好幼兒精神衛生領域的心理保健工作,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培養負面情緒的自控能力和幼兒自信心,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
幼兒成功調節情緒的基礎是成人的理解與尊重。當幼兒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果常常不開心而又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鼓勵,會陷入負面情緒,因而要杜絕對幼兒的悲痛視而不見、坐視不理的行為。教師應以理解、尊重、關懷、信任、支持的態度與幼兒交流。在一日生活中,幼兒教師應關注幼兒情緒變化與其背后的原因,以理解、包容、關懷的態度與幼兒平等溝通,使幼兒產生被尊重、被接納的心理感受,讓每名幼兒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與喜歡,從而化解幼兒與幼兒間、幼兒與教師間的矛盾與誤解。
例如,小班幼兒會因為幼兒園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而感到恐懼、害怕而哭鬧不止,有的教師會因為幼兒哭鬧感到煩躁而訓斥幼兒。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幼兒對幼兒園的恐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要讓新集體能像家庭一樣給幼兒帶來尊重、支持、鼓勵。教師應多一些理解與接納,少一份斥責,營造寬松、溫柔的環境,使幼兒逐漸對環境產生安全感,對同伴和教師產生信賴感與認同感,對新集體產生歸屬感。
1.關注幼兒情緒,觀察幼兒行為
幼兒的知識與經驗有限,需要借用表情與行為表達情緒,有的幼兒高興得手舞足蹈,有的幼兒悶悶不樂,不與同伴教師交流,行為異常。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關注幼兒的情緒,多解讀情緒信息,多觀察幼兒行為。教師需要抓住時機,了解背后原因,解決幼兒情緒問題,為幼兒提供情緒表達的環境。
2.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幼兒宣泄消極情緒,提高幼兒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1)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基本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發生互動并實現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表現各種情緒的安全途徑,有利于消極情緒的釋放。角色扮演游戲可以使幼兒緩解或消除恐懼與焦慮的情緒。例如,幼兒在游戲中喜歡扮演醫生和護士玩“打針”的游戲,通過情境再現釋放幼兒對打針的恐懼。通過體育游戲,教師可帶領幼兒做運動,以鍛煉的方式釋放幼兒負面情緒。幼兒參加體育活動能夠使情緒處于良好狀態,可增加幼兒交際能力,與更多愛好相同的伙伴進行交流,從而降低生活中產生的抑郁情緒。[9]因此,教師帶領幼兒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從中獲得樂趣,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
(2)音樂療法
音樂作為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鼓舞人,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舒緩的音樂能夠平緩緊張情緒,高亢激昂的音樂可以激發積極情緒,提高工作效率。在幼兒園里,音樂可以無處不在??蓪⒁魳啡谌胗變旱挠螒?、生活各個領域的學習。教師彈奏特別熟悉的曲子或非常熟悉的動畫片主題曲時,可以使哭鬧的孩子安靜下來。游戲中的幼兒停下來,吵鬧音量減半。當幼兒處于緊張、焦慮的情緒中,教師可通過輕松的音樂撫平幼兒,穩定和調整幼兒情緒。因此,音樂是培養幼兒健康情緒的重要途徑。
(3)飲食調節
膳食營養與日常情緒與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年齡越小,食物對情緒影響越大。食物攝入不均衡會引發焦慮、憤怒、悲傷,有的食物有利于保持愉快、安寧的心境,科學的膳食可以調節情緒。在幼兒經常急躁、脾氣不好時,可適當選擇含鈣多的食物,如蝦皮、牛奶等,以幫助他們緩解壓力。若幼兒情緒比較低落,可能是因為缺少維生素B和C、銅、鐵等礦質元素,可以適當食用黑豆、蘋果、橙子、瘦肉等。[10]教師可多向幼兒園提出關于飲食的建議,為幼兒合理補充膳食營養,促進其良好情緒的發展。
(4)繪畫調節
對語言能力尚在發展的幼兒來說,繪畫是幼兒表達心聲的特殊語言,是表達情緒、情感和對外界認識的一種方式。繪畫中顏色的深淺、線條的粗細、圖形的選擇都能直觀反映幼兒的情緒狀態。[11]例如,幼兒在情緒積極的情況下大多會選擇色調鮮艷、明亮、溫暖的顏色,反之會選擇黑暗、灰色的冷色調來表達消極情緒。教師可設計繪畫活動,間接了解幼兒近期情緒和心理狀態。若發現幼兒的反常行為,則要及時與家長反映溝通。此外,幼兒會通過繪畫宣泄負面情緒,繪畫機會的增加可以避免幼兒采用極端、攻擊性的不良行為釋放消極情緒。繪畫治療能夠釋放幼兒被壓抑的痛苦、恐懼、愿望與沖動等,起到穩定和調和情緒的作用。
幼兒教育需要幼兒園與家庭雙方共同合作。教師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橋梁,教師與家長積極配合形成教育一致性,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有的幼兒家里表現懶散,需要家長穿衣、喂飯,遇到不滿的事情立刻哭鬧,而在幼兒園卻表現得自理能力很強,能夠自己穿衣吃飯,在教師眼里是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形成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家園教育理念不一致,這會導致幼兒很難形成自己系統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能力,導致幼兒情緒不穩定。因此,家長和教師應統一教育理念,建立和諧一致的共育環境。第一,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交流。家長多反饋幼兒在家的狀況,請教培養幼兒情緒調節的策略,教師也應多觀察幼兒情緒表現,發現不良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第二,幼兒園可邀請情緒研究方面的專家開展講座,普及情緒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影響,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學習科學的方法,促進對幼兒情緒調節的培養。第三,教師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向家長普及控制幼兒情緒的方法,促進幼兒情緒穩定發展。
擁有良好的心態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負面情緒對生活的影響。在一日生活中,教師應引導幼兒用樂觀積極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幼兒通過自我評價發現自己優秀的一面,能夠對自己做的事情持肯定的評價,也能夠積極地評價他人。當遇見不愉快的事情時,能夠控制自己負面的情緒,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教師要發現事情中積極的一面,當幼兒不愉快時,可幫助幼兒轉化情緒。例如,幼兒的手受傷了,在傷口處貼了創可貼,教師可以對幼兒說“給手指頭穿衣服了”。這種幽默的方式可以轉化幼兒的悲傷情緒,轉而用樂觀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增加幼兒生活中的快樂。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出:教師要富有愛心、責任心;樂觀向上、熱情開朗;善于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12]只有情緒穩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情緒穩定的學生。因此,在情緒的調節上,教師應為幼兒做出表率。其一,教師應多學習科學的情緒教育觀念,提升情緒素養。樹立正確科學的情緒教育觀,夯實理論基礎,使自身的情緒教育實踐能力向更高水平發展。其二,培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只有用樂觀的心態尋找問題中積極的方面,才能轉化幼兒的消極情緒。其三,應形成情緒轉變的心理機制。幼兒情緒具有敏感性和易變性,教師需要努力調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總之,幼兒情緒調節能力是增加情緒穩定性的重要部分。教師應立足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長規律,了解幼兒情緒發展的特性,在提升自身情緒教育素養的基礎上,以適當的方法提升幼兒自我情緒的察覺能力、消極情緒的控制能力和正面情緒的發展能力,促進幼兒情緒穩定性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