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聶進飛 焦春歌 高俊玲
石家莊市柏林莊學校始建于1907 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的學校,它是北京101 中學的前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套人民幣的印刷廠所在地。2021 年3 月,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正式開啟,我校有幸數次來到巴蜀小學實地學習,成為巴蜀小學項目實驗校。
“教育是做的哲學”,這是巴蜀小學秉承與堅守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做,就很好”,這是我們篤定和堅持的教育信仰。本著“做”是行動哲學、是實踐智慧的思想,我們在根植本校文化土壤的基礎上開啟了柏林人的實踐之路。兩年多來,通過深入學習巴蜀,我們逐漸找到了柏林與巴蜀在學校發展中相同的邏輯起點。這所百年學校立足實際,全面梳理我們已有的實踐,朝向“五育并舉”的發展目標,在“精準理解—個性創生—校本實踐—推廣應用”的探索過程中融合巴蜀的成果資源,逐步打造了“全面樹人”的教育新樣態。
如果把學校的所有課程看作一棵大樹,那么國家課程則是主干。在堅決執行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嘗試對各學科課程內容予以豐富或者融合,探索學科綜合化育人的新路徑,在完整的生活中尋找課程之源。
1.從內容入手,對學科課程進行合理補充
根據各學科教材的基礎內容,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特長,選擇一些相關的課外資源進行拓展教學。如體育學科,在開齊開足課時的同時(一、二年級每天一節,三至六年級每周四節),劃分為常規體育課和專題體育課;每周一次專題輪滑課、一次專題武術課;隔周一次籃球課、一次足球課、一次健美操課;冬季的霧霾天氣適時開設室內體育健身操、棋類競技、健康科普課程。這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互動性和延展性,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2.追問跨學科學習,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
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互動建構、合作探究知識,有利于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學科融通。為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學校藝術學科教師和語文教師協同開發并實施了具有跨學科優勢的閱讀課程。
我們從指向核心素養的大觀念教學出發,依循美術、語文學科規律,將其與語文閱讀課程進行重組建構。語文學科探尋“讀”的路徑,以核心問題為驅動,設計挑戰任務,讓高階思維真正發生;美術學科精心策劃“藝路書香”活動,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制作人物皮影,繪制抱枕,用超輕黏土及十字繡制作故事人物、道具,用紙工剪折出立體繪本,用極富藝術美感的形式表達閱讀理解。學生的思維、情感借助美術創作的方式得以表達,實現了將美術學習落根于轉化生活、美化生活和提升生活的美好愿景。整個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提供豐富素材,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
學校相繼開發出五個項目式研究課題,供學生學習、探究與實踐。一是依托學校小菜園和無土栽培基地,開發出了以蔬菜種植為任務驅動的項目式課程;二是依托班級孵化箱開展了“小雞的孵化”探秘課程;三是依托學校勞動館開發了“我的美食”課程;四是以班級戲劇節為契機開發出校園紅色戲劇課程;五是依托學校開放式校史長廊開發出了“校園里的紅色歷史”探究課程。
1.種植項目驅動下的多學科融合創新實踐活動
我校利用項目式學習(PBL)方式進行了無土栽培活動。該項目式活動融合了語文、數學、美術、科學、勞動等學科,分為勞動種植實踐、觀察記錄活動、總結實踐經驗三大主題,包括“準備、育種、移植、養護、售賣烹飪”五個學習單元,周期約20 天。如“小小農場主”通過驅動問題“如何能夠種植出令客戶滿意并能有收益的蔬菜”,使學生經歷自主尋找客戶、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市場調查、簽訂合同、種植蔬菜、維護管理及進行銷售、成本利潤分析等全過程,并發動班級同學去種植以便提高產量,在此過程中還將開展種子發芽科學實驗、蔬菜辯論會等豐富的活動。蔬菜成熟后,在校園內舉行農場集市,學生精心設計了宣傳牌和廣告詞,并設計了抽獎、問答、贈送小禮品等促銷方式?!笆圬泦T”整理自己的收入并做好記錄,以此培養理財能力。最終挑戰是“美食課程”,學生變身“小廚神”,用親手栽種的蔬菜做出各種美食。兩個多月的勞動成果,給學生帶來了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整個種植勞動過程以點帶面,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充分體驗到完整的勞動過程,從多學科、多角度提升自身的觀察力、溝通力、自主學習力、數學邏輯能力、分析與批判思維、深度閱讀與有效寫作能力、團隊合作與領導力等綜合技能,體會豐收的快樂,得到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2.“小雞的孵化”探秘課程
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教育,可以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生命的可貴,感受照顧一個小生命的不容易。此項課程融合了生命教育、勞動教育、家庭教育,給學生帶來一段難忘的旅程。自孵化器進班后,學生就和老師一起開啟了“孵小雞”的學習之旅:選取種蛋,保證孵化溫度、濕度,7 天照蛋,18天落盤,小雞破殼,配制開口藥等,結合學校的“家長進課堂”,孵化基地的家長朋友給孩子們帶來了一門全新的課程。
孵小雞是件充滿期待也會帶來憂傷的事情。孵化成功的,歡呼雀躍;孵化失敗的,傷心失落;還有意外把蛋摔碎的,看著小生命的失去,痛哭流涕……一種普通常見的食物,只用21 天就被賦予生命的意義,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誕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成長的力量。
就這樣,我們在有趣中看見學生完整的生命個體,在核心素養下打造兒童立場的學科綜合育人新樣態,在有料中走向深入與多元的“問”與“對”,叩問課程改革和學校發展方向,最終實現“全面樹人”的育人總目標。
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多維度綜合素質評價的信息數據應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學校能夠通過這種可視化的數據呈現方法收集與分析學生的行為屬性、學習生活習慣等主要信息,完整描述教育目標個人或群體的特征,塑造柏林師生共同的價值觀,繼而實現學生自覺、自律,“成為心中的那棵樹”。這樣的評價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具化學校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在課堂內外落地,推動學校高質量教育的持續與發展。
我們嘗試基于本校實際,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構建一個多維度評價學生的方式。
1.研發“柏校好少年”,智能評價引領護航
“巴蜀榜樣章”是我們在評價工具方面學習臨摹的出發點?!懊總€孩子都需要一面榮譽墻”,是我們評價研究的初衷。2022 年,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我們創建團隊共同研發了一個關于評價的手機小程序———柏校好少年,從德智體美勞多維度評價,從課堂上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狀態等到課堂外待人接物、就餐列隊,再到家庭的文明禮貌、勞動參與……我們將評價平臺命名為“柏校好少年”,力求使學生評價逐漸從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使評價凸顯以下幾點:
第一,評價有普及性,易操作。能依托手機二維碼“掃一掃”功能進行。
第二,評價的涵蓋面廣泛,包括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
第三,評價的方式不僅局限于頒發獎章,還可以有頒獎者的點評或者文字描述。
第四,評價的權利不局限于教師群體,還要囊括校園內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所有人員,如門衛、保安、清潔工、食堂師傅等。
第五,評價能夠隨時動態化呈現。如每周、每月針對德智體美勞五個層面以圖表的形式形成每個人的獎章匯總,并予以簡要點評。
第六,兼顧學生隱私權,非注冊認證的人員沒有查看學生獎章的權利。
在實踐中,我們按照多維度的可視學生評價的實施流程,即評價規劃與培訓—評價分類實施—評價督導與反饋,三者循環往復,三階推進,以不斷完善評價維度與評價工具。
2.創生專屬教育IP“柏小林”,打通多元育人通道
校園吉祥物是一個學校的精神象征,也是學校文化的交流者、校園活動的參與者、課程建設的助推者。它代表著我們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更傳遞出我們美好的教育追求和愿望。為了使評價系統更好地表達出柏林獨有的教育內涵,增加親切感與認同感,學校研發團隊將目光聚焦到了校園吉祥物上。
2022 年6 月,經過學生創作、展示、海選、討論、修改等一系列的創生歷程后,學校專屬吉祥物——“柏小林”正式發布。其可愛的外形、富含柏林意蘊的元素以及萌趣的動作,深受師生喜愛,也引發我們的無限創意:如果能將其打造成系列化教育IP,讓它融入校園生活,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同年,研發團隊在吉祥物基礎上衍生出兩個系列柏小林主題表情包,并在微信表情中正式上線,成為我們智能評價系統中活潑有趣的補充。截至目前,第三個系列表情包已進入設計落稿階段。它在師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校園角落里,在教師的表揚與鼓勵中,在教師與家長和諧親切的溝通中……我們驚喜并真切地感受到:它不僅是一個圖案設計,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個具有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且兼具引領示范價值的有生命力的個體,它真實地陪伴在師生身邊,與全體師生共生、共長,為學校全面育人提供了多元化通道。
“柏校好少年”App 設置有五大評價領域來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而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也找到了學校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一是評價的改變帶來學生管理方式的轉變,逐漸將以前模糊化的管理變成基于目標的量化管理。
二是學校評價指向人的發展。由評價“是什么樣的人”轉向評價“成為怎樣的人”,對學生個人的綜合評價更有針對性、有效性,從源頭和根本上回應“人”的全面培養。
三是評價工具從無到有的研發,有意識地自主開發針對不同對象的評價工具,力圖構建以評價促進學校管理、課程開發、教師教學及學生發展的全方位評價體系。
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不斷修正,讓評價系統在迭代更新中更加本土化,為學生成長護航。
我們有了既定目標,就有了研究的方向,在研究的過程中也不斷遇到新的挑戰和問題。關于掃碼終端,多方案、多形式、多次嘗試,幾易其稿,更新換代。僅僅一個年級的試運行,就讓我們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數據匯總、階段性討論。理想是豐滿的,研發過程必將是充實的。
一是評價的出發點仍以檢查監督的功能為主,評價結果大多以分數或等級呈現,反饋以一次性為主。
二是評價工具的科學性不足,教師缺乏開發測量工具的經驗和知識,評價目標不明確。
三是對評價數據的分析停留在淺層上,缺少對評價數據的深入分析和評價結果的應用。
四、朝向有夢的遠方——我們的美好愿景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是柏林的辦學宗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成為心中的那棵樹”是我們對孩子們人生的美好期待,更是我們給自己教育生涯描繪出的美好愿景。
“教育是站在未來的立場反觀當下的哲學?!睂W校在轉化落地、融合創新的過程中,應堅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通過激發師生內在成長動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課程綜合化操作路徑,探尋多元綜合的學生評價體系,尋求師生的共生共長。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學校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融合優秀的教育理念,借助技術以及一系列的學科課程實踐活動,探尋行之有效的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將教育思想扎實落地,才能打造出“全面樹人”的教育新樣態,賦能所有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