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瞿欣欣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要求,堅持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為本,并指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本學科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開展綜合學習的一種方式。相對于分科教學、以生活和體驗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價值關切、活動形式、評價等方面均有獨特的理念和內涵。
隨著教育理念的演進,傳統語文教學逐漸向注重學科融合、實踐性和綜合能力培養的方向轉變。在這一背景下,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跨學科思維以及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此外,新一輪課程改革也明確要求將跨學科學習納入語文課程,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當前背景下的實施,旨在通過多學科融合,拓展學科邊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教師:早上好,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以“面面俱到”為主題進行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我們都知道面食在不同地區會有很多種制作方法。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面食呢?
學生A:是因為地域差異和文化吧?
教師:很好!正是因為地域和文化的不同,面食的制作方法才會有所差異。那么,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面食在不同地區的制作方法有何異同?”你們怎么看?
學生B:我覺得可能會受到當地的氣候和食材的影響。
教師:不錯!氣候和食材確實是影響面食制作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要分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地區,然后通過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該地區的面食制作方法。你們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各組請注意,除了制作方法,還要考慮面食在當地的文化背景。你們可以采訪當地居民,了解他們對面食的看法和習俗,這將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面食的制作和意義。明天每組請準備一個小報告,與大家分享你們的發現。
通過這個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我們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他們對地域文化和食物背后故事的興趣,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探究中不僅學到知識,更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面面俱到”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將通過信息技術更全面地了解面食文化。請同學們打開網易課堂,我們開始吧!
首先,讓我們一起使用搜索引擎找到關于不同地方的傳統面食制作視頻。同學們可以分享你們找到的有趣的制作過程以及在其中發現的地域文化。
學生A:老師,我找到了陜西的油潑面、蘭州的牛肉拉面,還有山西的刀削面。
教師:很好,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大家注意聆聽,看看古人眼中的面食文化。這里有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陸深的《江東竹枝詞四首·其四》——明月垂楊獨樹橋,橋西熟酒好良宵。紅香細剝鶯哥嘴,嫩白鮮羹玉面條。本詩描述了詩人的生活片段,在垂楊柳的橋邊靜看夜色美好,吃著香噴噴的面條,是一樂事,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從中也能看出面條在古時的地位之重要。
學生A:哇,原來古人也這么愛吃面條啊!
教師:是的。那么現在讓我們通過在線討論平臺分享自己的發現。同學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回復其他同學的評論。通過合作學習,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面食文化與語文的關系。
學生B:我覺得每種面食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這讓我更加理解相關的詩詞。
教師:不錯,正是通過這樣的思考,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領略語文與面食之間的奇妙聯系。
教師:現在讓我們通過虛擬實境來體驗古代的面食作坊。請大家戴上VR 設備,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
學生:哇,感覺就像置身于古代,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制作面食的。
教師:通過虛擬實境,我們能夠更生動地感受古代面食文化,這也為我們的語文學習增添了一份樂趣。
教師:時間過得真快,在這次“面面俱到”的活動中,我們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以更多元的方式了解了面食文化,也發現了語文學科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希望大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不斷拓寬學習途徑。
通過網易課堂,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更是通過互聯網資源、在線討論和虛擬實境等手段積極參與,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達到了“面面俱到”的跨學科學習目標。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開展一項充滿創意的實踐活動,這項活動要結合語文學科和數學知識,下面我們要開始制作美味的面點了!請打開你們課桌上的食材清單,我們將用它們制作我們自己的美味面點。
學生興奮地看著桌上擺放的面粉、水、餡料等食材,期待著動手制作的時刻。
教師:首先,我們需要進行一些測量和計算。請打開你們的數學筆記本,記錄一下食材的重量和制作過程中的各個步驟。
學生積極地拿出筆記本,紛紛記錄下面粉、水、餡料的重量,筆尖在紙上舞動,記錄著每一個數字和配比的精準。他們還用心地在紙上畫下每個制作步驟的簡圖,生動形象地呈現了整個面點制作的過程。這不僅是對語文和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更是對創造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的鍛煉。每一張記錄都是一段學習的旅程,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同時培養了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記錄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見,也為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學科大門。
教師:很好,現在我們開始動手制作吧!請注意,要按照我們剛才記錄的步驟進行制作,這樣我們不僅能做出美味的面食,還能在學科中學到更多知識。
學生投入地攪拌面粉、包餡料,整個教室彌漫著令人垂涎的面點香氣。制作完成后,學生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面點拿到教師的辦公桌前,期待著老師的點評。
教師:看到大家都這么用心制作,真的很棒!通過這個活動,我們不僅學到了作品的創作,還結合了數學的測量和計算,鍛煉了實際動手能力。現在我來逐一點評每位同學的制作過程,并提出一些建議。
通過這樣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全面發展,為今后的學科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多有趣且有深度的學科作品。這就是我們“面面俱到”活動的精彩之處,希望大家能保持這份熱情,繼續在學科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通過合作與互動,共同深入探索中華面食文化。首先,我們將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種面食,然后共同進行研究和實踐。
學生A:老師,我們選了雞蛋餅!
教師:很好!雞蛋餅是個不錯的選擇。接下來,你們需要了解一下制作雞蛋餅的具體步驟,然后共同討論一下,除了平時我們吃過的雞蛋餅,還可以開發什么樣的新口味。
學生B:老師,通過商量后,我們小組決定做一個水果雞蛋餅。
教師:太棒了!你們的創意聽起來很有趣。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實踐環節,親手制作雞蛋餅。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請密切合作、交流想法,嘗試不同的制作方式。
學生C:我們覺得加點蔥會更好,大家怎么看?
教師:對,這正是合作與互動帶來的思維碰撞。接下來,我們還可以進行社會調研,了解雞蛋餅在不同地區的受歡迎程度。你們可以分工合作,利用網絡或實地調查。
學生D:老師,我們查到了面粉中還可以放土豆絲和胡蘿卜,如果放點西紅柿會更美味,原來普普通通的雞蛋餅可以有這么多變化!
教師:是的,那么我們現在開始做起來吧。
教師:看到各位同學積極投入小組活動中,我感到非常欣慰。現在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雞蛋餅的制作過程。誰能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發現?
大家互相品嘗了每一個小組的“成果”,非常開心。
學生E:老師,我感覺自己親手制作的雞蛋餅真的很好吃。我決定畫一幅大家一起做雞蛋餅的場景,留作紀念。
教師:嗯,這個想法真不錯,接下來,讓我們通過美術創作,將大家的勞動成果展示出來吧!
學生展示作品。
教師:真是一幅充滿創意的作品!最后,讓我們進入小組展示與分享環節,聽聽其他小組的研究成果,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通過這次活躍的合作與互動,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雞蛋餅的制作,還發現了不同地區的特色和文化差異。這樣的實踐性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跨學科能力,也激發了學生探索更多知識的渴望。
教師:同學們,通過這次“面面俱到”主題學習活動,大家在語文、數學、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豐富的收獲。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你們在這次跨學科學習中的表現,我會制訂一個綜合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將綜合考量你們在知識理解、問題解決、合作互動、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表現。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綜合評價體系的具體內容。
知識理解(20 分):考查學生對語文和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學科交叉中是否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
問題解決(30 分):考查學生在“面面俱到”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對地域文化和食物制作的深入思考。
合作互動(20 分):考查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包括分工合作、有效溝通和共同探討的程度。
實踐能力(30 分):考查學生在面點制作和雞蛋餅實踐環節中的實際動手能力,包括操作的熟練度和創造性思維的展現。
教師:好了,這就是我們的綜合評價體系,大家覺得怎么樣呢?
學生A:感覺很全面,可以全方位了解我們在這個學習活動中的水平。
教師:通過這個綜合評價體系,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知道每位同學在不同方面的表現。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個人報告和小組展示的形式,評價你們在活動中的學習成果,也是對這個評價體系的一次實際應用。
(學生依次進行個人報告和小組展示)
通過綜合評價體系,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這樣的評價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促使他們在多個方面全面發展。
在這次“面面俱到”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對地域文化和食物制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實際的動手實踐,收獲頗豐。希望大家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繼續拓寬學習途徑,培養創造性思維,實現全面發展。這次的學習經歷不僅讓大家更深刻地認識了中華面食文化,也為未來的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愿大家在不斷探索的路上收獲更多的知識,迎接更多的挑戰。謝謝大家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