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 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雙向銜接要體現在教法、學法、活動、實踐等層面,要從一年級新生特點出發。這樣既能夠為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鋪路搭橋”,促使學生盡快適應小學數學課堂環境,還能搭建“樂學優學”的階梯,使學生在數學游戲活動中發展核心素養,從而實現無痕過渡和有序銜接,為學生學好數學奠定堅實基礎。
在幼小雙向銜接背景下,一年級數學教學要體現平滑過渡、有序銜接的特點。教師要從幼小銜接期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以游戲化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這就需要客觀認識游戲化教學在幼小雙向銜接中的應用價值,立足新課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建立多元銜接機制,優化數學教學設計,使知識的呈現更生動、更直觀。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優化銜接邏輯,在數學游戲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真學、真做,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深學優學,抓牢雙向銜接契機,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年級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這一階段,新環境、新課程、新教法、新老師和新同學,都會為學生帶來一定壓力。所以,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思維的過渡和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尚處于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初始階段,他們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相對薄弱,在學習上有一定的依賴性,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判斷意識,在學習中善于模仿,但缺乏創新。學生觀察視角比較直觀,更傾向于可視化思維,在思考方面感性化特點更明顯,如描述“長方形”時會說“比正方形瘦一點”。這種感性的表達方式在一年級學生中比較常見,而這一特點與游戲化教學理念相吻合,這也為數學活動的游戲化開展創造了更多有利條件。
數學活動游戲化符合幼小雙向銜接要求,具有益趣、益智、生動、活潑的特點,符合一年級新生的認知和行為特點。在數學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學生“恐數”,認為數學深奧、嚴肅、枯燥,學習積極性不高。而游戲活動的開展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在靈動有趣的數學游戲中,學生能夠深入情境,體會沉浸式學習的樂趣,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認識到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小銜接期開展數學游戲活動,一方面可以實現學生知識的轉化與銜接,幫助學生建立探索數學知識的階梯,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數學方法以及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對游戲有著濃厚興趣。游戲化活動能夠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勵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應用數學知識,真正打造寓教于樂的數學課堂,增強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幼小雙向成功銜接。從起步階段即強化學生的學用意識,這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課程內容:5 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目標:認識5 以內的數,并會進行加減運算。
活動:以游戲方式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可以設計“我身上的數”游戲,讓學生用數學方式來表達。比如,“我有1 雙眼睛,有2 只手,每只手上有5 根指頭”,或者“我有2 支鉛筆,有1 塊橡皮”。學生“接力”輪流說,看誰找出的數多。這樣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同時建立數學與游戲、數學與生活的有機聯系。
另外,要實現學習品格培養的銜接,如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數學學習習慣。教師可以設計“我當小老師”游戲,讓學生相互評價數字書寫是否工整、加減計算是否正確、書寫頁面是否美觀等,這些都是關系學生學習品格培養的重要因素。
多元銜接能夠讓幼小過渡更加順利,幫助學生清楚認知和行為障礙,為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注入活力。
課程內容:認識位置
目標:讓學生懂得如何分辨和確定位置。
活動:校園探索。
在學習“位置”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校園探索”游戲,將學生帶到真實的情境中感受位置、認識位置,同時學會表述位置。對多數學生來說,“位置”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在游戲活動中,位置變得可視、可觸、可感、可說,這樣可以達成直覺思維、直觀思維到理性思維、概括思維的過渡,學生不會感到學習內容和形式過于突兀,從而提高接受能力。
在“校園探索”游戲中,學生嘗試用“上、下、前、后、左、右”來表述位置。比如,看到操場,學生會說“操場在我們的前面”;看到旗桿,學生會說“旗桿在我們的左邊”。在學生熟悉了游戲規則后,進入“我問你答”環節。一位學生隨機提問,另一位學生準確回答。比如,學生甲提問:“花壇在哪里?”學生乙回答:“在我的左邊。”
在游戲活動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新校園,還學會了用數學的方式表達校園事物所處的位置。在學生熟練掌握位置的判斷與表述后,教師還可以設計“校園小導游”游戲,讓學生嘗試將位置和路線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感。比如,教師詢問學生:“請問小導游,我要去圖書館,你能告訴我怎么走嗎?”學生會針對剛剛走的路線進行規劃,然后給出答案:“您沿著這條路往左走,就會看到一個花壇,繞過花壇再往前面走,就能看到圖書館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思維會變得更活躍,主動去梳理知識脈絡并應用知識。
課程內容:認識圖形
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圖形,打造生本課堂,以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行得通的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
活動:快樂建構。
在學習“認識圖形”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生喜歡的積木游戲。積木是學生經常用到的學習材料。在“圖形歸類”學習中,學生將積木按照“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狀進行分類。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勾連以往的知識,如有的學生能夠把相同的圖形分類歸納,但是卻混淆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稱。這一環節就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名形相符”,使其不但能分辨形狀,還能認識各種圖形的名稱。
在接下來的“快樂建構”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形狀的積木,讓學生堆高,看誰能將積木堆得更好。這一環節考查的是學生的圖形和空間建構能力。學前階段有豐富的建構主題活動,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建構原理和技巧,所以,在圖形建構中能夠實現新舊知識的勾連,同時會進一步關注各種形狀的性質,如長方形、正方形有平面,可以讓建構更穩定;圓容易滾動,所以不宜做底基;形狀相互交疊、擠壓就能形成新的穩定結構,這里又涉及平衡建構和立體建構知識……在數學游戲中,學生不再亦步亦趨地被動學習,而是主動探索學習方法、整合探究思路,敢于在游戲活動中不斷探索、嘗試。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深入思考的好習慣,從而打造數學高效課堂。
課程內容:認識鐘表
目標:引導學生認識鐘表及其表示的時間,體現了“數學改變生活、數學優化生活、數學創造生活”的特點,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
活動:我的時間表。
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設計“我的時間表”探究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學生不但要認知鐘表,表述時間,而且要制定一張屬于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并用繪畫的方式表述自己每天的活動安排。比如畫一個表盤,上面顯示的時間是6:30,旁邊畫一幅小朋友起床的簡筆畫,表示這個時間要起床;畫面鐘表盤上顯示的時間是7:00,旁邊畫一個小朋友在吃飯,表示這是吃飯的時間……學生以繪畫的方式來制訂時間表,一方面彌補了詞匯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在繪畫中強化了對數學知識的認識,進而能夠熟練、正確地表述時間,注意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這是一般化語言表述很難體現的。
教師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大家的時間表做得非常好,相信同學們在生活中也能按表上的時間做事,形成時間觀念,大家能做到嗎?”這里又從課堂游戲過渡到生活實踐中,有利于學生良好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數學游戲能夠整合看一看、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做一做這些要素。這樣的方式比之前的數學學習更有深度,同時保留了數學活動的趣味、生動、直觀化特點,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課程內容:綜合實踐活動
目標:通過數學游戲來引領學生縱深求索,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活動:聰明的郵遞員。
在“聰明的郵遞員”情境游戲中,教師提前準備了標著1~20 號的小郵箱(快遞盒改裝),每個學生手里都有三封“信”。信的內容就是20 以內的加減法計算題。學生要計算出得數,然后將信件上的得數和郵箱號碼對比,找到相同的進行投遞。比如,拿到的信件上寫的是“15-7”,那么學生就要找到標號是“8”的郵箱進行投遞。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學生要觀察、計算、對比。這種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口算和判斷能力,在競爭環境下輕松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幼小雙向銜接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要秉承游戲化、生活化、實踐化原則,從銜接要求和實際學情出發,為學生創造銜接有序、意趣融合、激勵探究、發展素養的嶄新學習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在學習方法、實踐能力方面有很大進步,同時,數學思維獲得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有了提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數學認知、數學思維、理解與實踐能力等。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體系。所以,在數學幼小雙向銜接中,教師要突出多元銜接特色,深入發掘數學活動游戲化的價值,這樣才能形成全域、全面、全景式的銜接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教學側重點的銜接
學前數學教學以游戲課程為主,所以,一年級數學課堂也要融入游戲化元素,而且教師要協調好游戲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因為游戲化和游戲截然不同,游戲以娛樂為主,而游戲化以學習為主,是助力學生數學學習的工具。厘清這一關系,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做到主題清晰、主次分明,避免學生出現“只玩不學”的問題。
2.幼小雙向銜接要突出一個“穩”字
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所以,教師要以游戲化活動為抓手,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將所學知識歸納到同一知識網絡內,從而消除知識“斷點”和“盲區”。
3.要實現學習品格的銜接
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數學學習習慣,著力打造生本課堂,以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行得通的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以游戲化的方式構建幼小數學課程的銜接邏輯,這樣往往能獲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游戲化學習為支點,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的平穩過渡,激發學生熱愛數學、自主探究、深入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經驗,在實現雙向銜接目標的基礎上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