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陽翟幼兒園 林 琳
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幼兒教育逐漸受到關注。科學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幼兒教育倡導的是全方位發展,科學活動主要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引下,同時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周圍事物和現象,在觀察和探索中分析問題,尋找問題答案,在開闊幼兒知識視野、發展幼兒能力方面有著積極影響。記錄與表征則是科學活動的核心經驗,既是幼兒交流分享的途徑,也是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探究的方法與能力。幼兒正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注重記錄與表征能力培養,可以為幼兒當下學習和將來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是有助于發展幼兒的科學核心經驗。站在幼兒園教育角度來看,科學活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站在科學活動視角來看,記錄與表征能力則是活動的核心經驗之一。記錄和表征都在幼兒參與科學活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有助于為幼兒提供事實依據。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記錄和表征,可以使幼兒在獲取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客觀再現,從而為幼兒后續思考、分析提供事實依據,促使幼兒更加有效地參與科學活動探究。可以將記錄與表征作為科學活動的一部分,教師作為科學活動開展的核心指導力量,通過引導幼兒對信息進行記錄和表征,可以在豐富科學活動內容的同時,使科學活動開展更具實效。
二是有助于幼兒確立任務意識。科學活動中的記錄和表征可以為幼兒提供正確指引,在該能力的驅使下,幼兒在參與科學活動時能夠快速了解本次活動任務,知曉應當記錄哪些信息,樹立正確、清晰的任務意識。如此一來,便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避免科學活動操作的無意性,在相應意識和目標的共同引領下,將幼兒的注意力從材料等方面逐漸轉移至探究過程中,從而達到增強科學活動有效性的目的。
三是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從兩者關系來看,記錄和表征能力與科學活動有著特殊關聯,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從前者的內容呈現中也可以明確科學活動探究任務,幫助幼兒形成相對清晰的觀察點,這時幼兒思維便形成落腳點,帶著目的參與后續活動探究。在必要時記錄與表征能力可以給幼兒提醒,比如,不同時間段應當記錄哪些內容、應當記在哪里、什么時候需要仔細觀察、應采用哪種方式進行記錄等。隨著科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可以在循序漸進中引發幼兒思考,以此促進幼兒自主思考能力和多元思維的發展。
幼兒科學活動中的記錄是指幼兒表達個人猜測、問題、經驗等信息的過程,表征則是指幼兒表達個人想法、感受、觀點以及在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在科學活動探究中,記錄、表征均是不可或缺的表達交流途徑,兩者的表達方式存在差異。其中,記錄主要采用符號、表格、數字、文字等非語言形式進行表達,而表征的表達方式既包括非語言形式,也包括語言形式。雖然兩者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區別,但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幼兒表征往往建立在記錄的基礎上。幼兒由于不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語言表達上存在局限性,而記錄則可以使幼兒通過一些非語言形式表達個人想法和經驗,從而彌補表征能力缺陷。
內容在任何教育活動中都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對幼兒科學活動來說亦是如此。在活動開展前應當明確具體的探究內容,內容是否恰當直接決定著最終的活動質量,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活動探究效果,培養幼兒較強的記錄與表征能力,必須精心設計科學活動內容。幼兒的年齡普遍較小,認知體系尚未健全,對許多事物的看法和認知存在局限性,且在實踐中發現,大部分幼兒缺乏動手實踐能力。但幼兒十分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教師便可以以此為契機,選擇符合幼兒興趣愛好的活動探究內容,以此來為記錄與表征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結合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幼兒喜歡動手操作,一些相對簡單的操作形式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如粘貼、涂鴉等。基于此,教師便可以嘗試將動手操作和記錄表征活動有機融合,使幼兒完成無意識的記錄和表征形式。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會變的顏色”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先設計記錄表格,采用角色扮演形式,讓幼兒扮演魔術師,使用棉簽、顏料等材料給卡通人物畫上紅色、黃色、藍色的衣服。該過程可以先引導幼兒隨機選擇兩種顏色進行涂鴉,再嘗試將三種顏色相加,觀察最后卡通人物身上的衣服會變成什么顏色。在該科學活動中,由于活動所需的材料相對簡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幼兒操作起來并不會感覺十分困難,在涂一涂、記一記中實現了動手操作和記錄表征的同步進行,并且在參與活動探究的過程中,幼兒的涂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使其初步認識和感受記錄的意義。在幼兒動手操作結束后,教師鼓勵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表,并引導幼兒在深入觀察和分析記錄表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認識到紅、黃、藍三種顏色混合會變成其他顏色這一知識點。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與表征能力如何不僅與活動內容有著直接關系,也會受記錄材料工具的影響。客觀來講,當幼兒可以使用的記錄材料和工具較為豐富時,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的記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更能夠激發幼兒參與記錄的積極性。相反,如果記錄材料工具種類比較單一,就會給幼兒記錄造成阻礙,不利于其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提高對記錄材料工具的重視度,為幼兒提供豐富且實用的記錄材料工具。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筆、紙、舊手機、錄音筆、圖片等記錄材料,便于幼兒在有需要的時候實時記錄。也可以利用美工區的超輕泥、油畫棒等材料實現有效記錄。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盡量多的記錄材料,切勿局限于某種單一記錄方式,為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符合能力認知的記錄方式奠定基礎。
在幼兒科學活動中,記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即在實驗中記錄和在實驗后記錄。首先,從前者來看,在幼兒參與科學活動探究的過程中,對于可以快速顯示的結果需要在實驗中予以記錄,這可以在幼兒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脈絡,避免在活動探究過后將實驗結果混淆。例如,在“吹泡泡”科學活動中,幼兒需要記錄能夠吹到泡泡的物體,由于幼兒會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為了降低科學活動記錄與表征難度,可以采用實驗中記錄的方式。如果讓幼兒在實驗后記錄,雖然可以為幼兒提供較大的記錄空間,但是最終記錄的信息缺乏條理性和清晰度,這與幼兒科學活動記錄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要求不符,而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則可以更好地達到活動要求。其次,一些能夠讓幼兒產生長時間記憶的活動信息則可以采用實驗后記錄的方式。例如,在“會聽話的小船”科學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初步感知磁鐵的吸引和排斥現象,并制作出小船,將小船放入水中進行實驗,能夠進一步深化相關知識點。由于這類科學活動過程不宜打斷,在探究結束后,教師就可以讓幼兒繪畫出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既可以使幼兒對探究活動進行回顧,也可以在記錄中幫助幼兒梳理思路,實現相關經驗的總結與遷移。
判斷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的標準之一便是幼兒是否具備多元表征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要下意識地鼓勵幼兒進行多元表征。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增強幼兒的多元表征意識。提問本就是幼兒教育的一種途徑,在活動中向幼兒拋出一些具有引導價值的問題,能夠促進活動目標的實現。例如,在“做蛋糕”活動中,幼兒需要記錄放面粉的次數,教師則可以向幼兒提出問題:“有什么方法既可以準確記住每一次放面粉的次數,又可以在游戲過后向其他小朋友分享做蛋糕的過程呢?”這時幼兒立刻想到記錄表,教師便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所放的面粉次數記錄在記錄表中,記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數字、圖形、繪畫等,并讓幼兒向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含義。在這種形式下,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激發幼兒內在的表征欲,并將記錄表的解釋權與分享權交給幼兒,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表征機會,可以使幼兒理解記錄表與表征間的關系。
科學活動中的記錄與表征能力還取決于是否擁有交流平臺,在組織科學活動時,教師要站在幼兒表征的角度考慮問題,創設實用性較強的交流平臺,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的表達交流欲望,為幼兒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想法,活動過程既要與教師交流,也要與同伴交流。活動過后應設立分享環節,重視幼兒的記錄結果,發揮記錄結果的應有價值,可以將幼兒記錄結果看作交流分享工具,引導幼兒拿著記錄表與他人交流分享。科學活動中的交流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考慮到客觀因素,教師既可以引導幼兒使用口頭語言進行表達,也可以采用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進行交流,兩種交流方式均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在為幼兒創設交流平臺時,教師要關注平臺是否實用。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時,便可以采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有效交流,且由于交流對象大多為同齡人,這種方式更利于雙方理解和回應。
在科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都是關鍵組成,考慮到幼兒受認知、思維、年齡等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幼兒園活動中要想有效培養幼兒的記錄與表征能力,僅依靠幼兒自身遠遠不夠,還要發揮教師的監督和指引作用,教師要適當進行干預。教師的干預應貫穿活動全程。首先,活動開始前,教師應精心挑選活動題材,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考慮題材是否可以吸引幼兒興趣,提前準備好活動記錄所需材料,選擇恰當的記錄場所,思考記錄和表征的意義,活動的開展是否對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的培養有意義,以及意義有多大,保障活動記錄和表征的科學性。其次,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避免活動記錄過于形式化,教師要結合活動實際考慮是否有記錄的必要性,準確把握記錄與表征效果。密切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記錄表現,進行師幼互動,形成良好的師幼關系,為幼兒記錄行為的實施創設條件。當幼兒對記錄表現出疑惑時,教師應耐心引導,而當幼兒在記錄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則要對幼兒予以鼓勵。并且,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個性化差異,對幼兒的多元化記錄方式予以認可,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站在活動實際來看,當幼兒的記錄過程得到教師適當干預和有效介入,能夠為記錄與表征能力的培養帶來積極影響。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其性格、愛好、認知等均存在差異,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個性化差異十分鮮明。在教育改革逐漸深入的當下,因材施教逐漸被強調和重視,在活動中要想培養幼兒的記錄與表征能力,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教師要結合幼兒年齡等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的記錄方式。比如,對小班幼兒來說,由于剛剛步入幼兒園,與中、大班幼兒相比,知識儲備和能力相對薄弱,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簡單易操作的記錄方式,不宜使用難度較大的記錄方式,因為這樣反而不利于培養幼兒的探究學習自信;對中班幼兒,該階段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繪畫等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表格式、圖解式等方式讓幼兒記錄信息,這些方式既在幼兒的能力范圍之內,又在小班基礎上增加了難度,能夠在動手操作中為幼兒理解和表征內容創設條件,符合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大班幼兒的各種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相應的活動信息記錄方式也應有所轉變,教師可以同時運用條形式、圖解式等方式激發幼兒的探究主動性,使其更加專注地投入活動探索和信息記錄中。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育受重視程度有所提升,相關部門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要求。科學活動在發展幼兒能力素養上有著顯著作用,而記錄與表征則是科學活動的核心經驗,在組織科學活動時,教師要關注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的發展。從教學實際來看,培養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事實依據,確立任務意識,還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為了能夠獲得理想的活動效果,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時,教師既要精選活動探究內容,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記錄材料工具,也要鼓勵幼兒多元表征,根據時機選擇恰當的信息記錄方式,創設有利的交流平臺。此外,站在長遠發展視角來看,教師必須適當干預和有效介入活動,對活動予以科學指導,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記錄方式,以保障幼兒記錄與表征能力的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