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姜婷婷
小學階段是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和培養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教學成果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養成情況。為此,教師必須基于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細化課堂教學流程與方法,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拓展練習是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手段,多樣化的拓展練習活動有助于學生高效吸收課堂所學知識,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對自我學習質量進行檢測,查缺補漏,以此夯實課內學習基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可以說,一堂高效的數學課離不開各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活動。為此,教師在預設課堂教學流程以及課堂拓展練習備課環節,必須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入手進行系統規劃,充分激活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多樣化的課堂練習中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同步提升。
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推進多年,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核心地位一直以來都是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舉措中,要求教師著重關注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實際學習需求,各教學流程與教學內容也要突出與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基于此,教師在預設課堂拓展練習的教學活動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課堂拓展練習設計符合當前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要善于從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反饋入手,圍繞學生學習的重難點知識設計相應的拓展練習活動,確保課堂拓展練習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輔助的作用。與此同時,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時,教師要靈活換位思考,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特征入手,科學搭配拓展練習內容,確保學生可以真正參與課堂拓展練習活動中去,助力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
數學學科是一門極具工具性特征的理科課程。從學科知識內容的特征來看,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尤其是現階段小學課本中的知識,大多以生活案例為依托展開設計。這種形式的教材設計一方面可以體現數學學科作為工具性學科的基本特點,為學生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做好鋪墊,另一方面則是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依托引入抽象的數學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使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具體、生動。教師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內容時,可以基于數學知識這一實際特征,從生活化的視角進行規劃,以實踐性問題為載體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應用與實踐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題的備課環節,實踐性原則還應當體現在學生深度參與方面。教師預設課堂拓展練習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特征,靈活調整課堂訓練的難易程度,避免出現拓展學習活動難度過大或者學生參與程度較低的情況,影響課堂最終的呈現效果。
課堂拓展練習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關鍵舉措。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出多樣性這一基本原則。從小學數學教學特點來看,課堂拓展練習活動的多樣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練習內容的多樣性和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兩個方面。首先,在練習內容多樣性方面。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多種多樣,尤其是在高年級數學課程中,既包含本年段的基本教學內容,也有其他年段的知識摻雜其中,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在課堂拓展練習中,教師需要圍繞這些多樣化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整合,并設計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課堂練習題,確保學生熟練掌握各類知識。其次,在練習形式多樣化方面。小學數學由于教學對象為年齡較小的小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富有趣味性的內容和活動會表現出更積極的參與興趣,為了保障學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課堂練習活動,教師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時需要突出多樣化的教學特征,盡可能選擇類型多樣且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呈現拓展練習內容,以充分保障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互動的興趣。
課堂拓展練習應當與一般練習一樣,突出教學內容設計的時效性這一基本原則。教師在落實環節應當提前預設課堂練習內容,并在完成當堂教學任務之后,基于學生有效的課堂學習與互動情況引入其他輔助內容作為補充,保障學生在課堂拓展練習活動中能夠系統且全面地兼顧各知識點內容的復習需要,夯實學生課堂學習基礎,提高對本課重難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在學生完成拓展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做出及時批改,針對學生習題的完成情況給予針對性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通過這種當堂練習、當堂批改的一體化操作,充分彰顯了課堂拓展練習活動的教學時效性特征,在有效評測與診斷中不斷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教師進一步完善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對學生學習而言,興趣是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核心動力,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參與各類學習活動,并在教師的教學引領下高效互動和探究,以此達成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這一特征也是許多學生課堂學習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時要能夠從數學知識本質入手,以趣味性的形式進行呈現,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只有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課堂學習質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所以,在拓展練習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趣味故事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這種富有趣味性的設計激發學生參與問題探究學習的興趣,保障課堂拓展練習活動順利開展。
除此之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和思維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實際需求,突出課堂練習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鞏固課堂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能力。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知識教學中,為了豐富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教師可以圍繞“怎樣包裝最省紙?”這一主題展開探究學習活動。在拓展練習中,指導學生測量、拼搭以及計算等實踐操作,探究不同擺法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進而探索最省紙的包裝方式。在這種富有趣味性的拓展練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動手過程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在實際計算與思考的過程中提升空間能力和想象力。
教師在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活動時,要充分考慮班級所有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將習題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逐步推進,并在練習活動中增加基本的變式訓練、復雜的變式訓練等多類題型。通過這樣的設計盡可能滿足各階層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保障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課堂拓展學習活動,夯實課內學習基礎的同時,不斷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以此強化學生探究學習的內生動力。對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如果前期學習基礎并不牢固,那么可能會在新舊知識的沖突中出現知識點混淆等各種學習問題。課堂拓展練習作為鞏固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如果練習難度較大,可能會影響學生參與探究思考的積極性,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因此,在教學應用環節必須增加層次性設計,做好教學鋪墊工作,在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之后再逐步發散思維,以此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過解應用題之后,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具有層次性的應用題供學生練習和探究:
1.學校蓋教學樓要用20 噸沙子,用大車已經運了12.5 噸,剩下的改用小車運輸。已知小車每次運輸1.5 噸,要求一次運完,共需要投入多少輛小車?
2.學校蓋教學樓要用20 噸沙子,先用5 輛大車運送一次,每輛大車運輸2.5 噸,剩下的改用小車運輸,已知小車每次運輸1.5 噸,要求一次運完,共需要投入多少輛小車?
3.學校蓋教學樓要用20 噸沙子。大車已經運了62.5%,剩下的改用小車運輸,已知小車每次運輸的噸數為已運噸數的8%,要求一次運完,共需要投入多少輛小車?
基于這樣三組應用題的設計,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與自己學習能力相當的習題進行練習,課堂拓展練習的整體難度也能得到很好的平衡和調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對比這三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數量關系,學生數學思維能夠得到相應的拓展,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也能形成自己的認知,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和思維方式。
考慮到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實際特點,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內知識的吸收和應用,教師在備課階段有必要從整體視角入手,提取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然后以此為依據設計課堂拓展練習,提高課堂練習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匹配性,借助這種針對性的學習互動,讓學生準確了解本課學習的重點內容,并在學習體驗中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助力學生高效吸收課堂所學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拓展練習的鞏固作用。同時,在課堂拓展練習中,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生日常學習中的易錯點進行設計,定期帶領學生開展專題訓練、錯題集中練習等拓展學習活動,在師生共同參與的專題訓練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依據課本重難點知識的教學需要設計以下練習題:
1.“比”指的是什么?“比例”又指的是什么?
2.判斷下面這些“比”中哪一組能形成“比例”?
①2 ∶3 和3 ∶4;②28 ∶4 和7 ∶10;③10 ∶2 和1.25 ∶0.25。
3. 用比例的形式描述5×8=10×4 這一算式關系。
除了上述類型的習題之外,教師在具體設計針對性的拓展練習內容時還可以充分考慮學生課堂學習的吸收情況和興趣特點,將多元化的設計因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不斷提高課堂拓展練習活動的針對性,以此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與能力。
如上文所述,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著關鍵的作用。相較于其他幾門文化類課程而言,小學數學的知識難度呈現螺旋式的結構逐步遞增,且整體學習過程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基于此,課堂拓展練習作為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和鍛煉學生計算能力的基本形式,在內容設計和選擇方面也要兼顧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實際需求,突出系統性設計原則,并契合小學生數學思維的成長特征,助力學生逐步將碎片化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整合,以此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在具體落實環節,首先,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和學習基礎,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以此為根據細化課堂拓展練習設計流程。其次,在有了準確的學生定位之后,教師就可以從課本知識點的分布情況出發,圍繞重難點知識設計具有明確教育指向性的拓展練習內容,帶領學生圍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練習,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統性的拓展練習活動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學習能力變化情況,并基于這種動態的變化實時調整課堂拓展練習形式和內容,面向全體學生規劃教學的同時,兼顧因材施教的基本需要,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搭建良好的學習平臺。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教學舉措大力推進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密切關注當前教育改革工作的具體要求,從學生學習主體需求入手,系統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掘課堂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在課堂拓展練習設計階段,教師一方面要契合課程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圍繞課內重難點知識設計相應的練習活動加強實踐,促進學生高效吸收課堂知識。另一方面,立足學生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的培育需要,將系統化的數學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借助富有趣味性、層次性以及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活動,循序漸進地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引領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拓展練習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助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均衡發展,為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