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鑫 四川音樂學院
成都作為古蜀文明的發祥地,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文化積淀極其深厚,擁有豐富且獨特的鄉土景觀資源。這些鄉土景觀承載著成都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民俗傳統,也是城市獨特魅力的來源。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在城市建設中推動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成都自建城以來“城名未改、城址未變、中心未移”,如今,成都的城市建設迎來了又一次高峰。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大城市病”也影響著城市的永續發展與市民的切身生活,目前我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可歸結為“合和續”[1]。“公園城市”的提出,承載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愿景,其理念在于自然生命棲息地與城市發展的融合,構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旨在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高速發展與永續發展的平衡[2]。
放眼當今世界,城市文化建設已成為當今城市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文化產業發展動力極為強勁,鄉土景觀的呈現對公園城市的崛起和發展既是外在與形象,更是內核與靈魂。然而有些城市在公園建設中過度強調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元素,忽視了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導致城市景觀同質化嚴重。由于缺乏相關的規劃和設計指導,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此外,公眾對鄉土景觀元素的認知度不高,缺乏對其價值和意義的理解與認同。因此,只有保護好傳統文化基因,鼓勵傳承創新,彰顯公園城市特色,才能實現公園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如何將“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對積極探索發展“公園城市”這個新時代發展理念具有現實意義[3]。
“鄉土景觀”是指一個地方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通常與當地的地理、生態、人文、歷史以及文化息息相關。鄉土景觀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地方性的自然和文化元素,是特定區域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生活習慣、社會文明等的綜合表現。鄉土景觀不僅涵蓋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獨具特色的氣候地貌、本土植被等自然元素,也包括了本地歷史發展進程,人們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這些既是當地人民樸素的生產經驗,也是場所精神的寄托。
1.鄉土景觀的“物”
其主要是指具有當地特色的鄉土植物、鄉土建筑、鄉土材料等實體性景觀元素,這些元素具有具體的景觀形態,給人較為直觀的視覺感受,是鄉土景觀藝術化、符號化的表現。
2.鄉土景觀的“事”
其主要是指當地民俗、風土人情、民間典故、歷史人文等非物質形態元素。這類元素具有較強的表現性和感染力,將獨特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觀中,有利于本土文化、風俗的傳承與保護。
1.保護傳承鄉土文化
鄉土景觀是特定地域內以自然和人文為基礎的獨特景觀形式,展現了當地的風貌、文化和歷史,并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人們了解和傳承地方的特色和價值觀,有助于形成城市的獨特魅力和身份認同。
2.改善美化自然環境
鄉土景觀元素通常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如傳統建筑、植物、園林和水體等。它們可以提供綠色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并為人們提供與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3.促進旅游與經濟發展
鄉土景觀元素可以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打造有鄉土特色的公園城市,憑借獨特的鄉土景觀元素,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8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2019 年1 月,成都組建了全國第一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2021 年10 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為統領。2022 年1 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2023 年4 月17 日,推進《成都市未來公園社區指標體系》審議,實現未來公園社區建設理論化、規范化、制度化。到2035 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21 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4]。
成都積極推動公園城市建設,希望實現“一個城市的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的美好愿景[5]。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推動城市發展進階升級,完成從“首提地”到“示范區”的轉化。未來公園社區作為推進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細胞工程,其指標越細,架構越全,也意味著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建設越來越精細、發展越來越縱深,在城市公園中加快落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貫徹“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理念[6]。
1.缺乏保護意識——健全制度解決規劃與開發的沖突
在規劃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該在城市規劃和設計階段,建立健全鄉土景觀元素保護制度,充分考慮鄉土景觀元素的特點和價值,將其納入規劃范圍并給予必要保護。
2.缺乏發展眼光——促進鄉土景觀與現代功能的融合
鄉土景觀元素與現代城市功能的融合度較低,導致公園城市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公園城市設計中應該注重鄉土景觀元素與現代功能的有機結合,創造既具有傳統特色又具備現代便利設施的空間。
3.缺乏創新精神—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的創新發展
當前,傳統文化正面臨著衰退和失傳,應該加強鄉土景觀元素的傳承和創新,培養相關人才,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的創新發展,助力鄉土元素的創作與創新,傳承當地文化,延續場地記憶。
1.文化傳承與創新
在應用鄉土景觀元素時,既要尊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要注重創新與活化利用。通過與現代設計手段的結合,使鄉土景觀元素表達得更具當代感和藝術性,延續文化傳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助推公園城市文化功能價值的實現。
2.公眾參與與共享
公眾參與是鄉土景觀元素融入公園城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環節。鼓勵公眾參與意見征集、設計評審等過程,增強居民與游客對鄉土景觀元素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植入場景體系,展現了生態綠地的原生景致、天府公園城市的時代面貌、多元活力的市民生活[7]。
3.持續管理與保護
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不僅僅是一時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持續的管理與保護。所以應加強相關機構的管理能力,制定相關規范和措施,確保鄉土景觀元素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公園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土壤。
1.提質增效,激發鄉土景觀元素融入成都公園城市帶來的經濟活力
提升景觀的質量,通過改善公園城市的設施和環境,優化景觀設計,使鄉土景觀元素能夠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間,并進一步吸引人們前來游覽和消費。通過提高景區服務水平和品質,打造獨特的旅游體驗。
2.聚才引智,為鄉土景觀元素融入成都公園城市注入人才活水
積極引進和培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組織專業培訓、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他們帶來的豐富經驗和創意,可以推動鄉土景觀元素的創新和發展,為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3.場景營造,詮釋鄉土景觀元素融入成都公園城的多元化表達
注重創造具有獨特場景的公共空間。通過打造豐富多樣的景觀元素和主題活動,展示成都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色,讓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和體驗鄉土文化的魅力。這種多元化的場景營造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還能夠促進文化交流。
4.價值轉化,探索鄉土景觀元素融入成都公園城市的更多可能
開發相關產品和服務,推動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促進生態環境優化的同時完成生態價值向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轉換,服務于城市的永續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公園建設會更注重“以人為本”的開放共享設計[8]。
1. 聚焦發展理念之變,鋪就公園城市文化底色
在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中,鄉土景觀元素的可持續發展策略首先需要關注發展理念的變革。通過挖掘和詮釋當地的傳統建筑、民俗、手工藝等鄉土文化元素,從而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園城市文化底色。
2.推動發展布局之變,積蓄文化產業持續動力
為了實現鄉土景觀元素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其納入整體的發展布局中。這包括在城市規劃中嵌入鄉土景觀元素,延續城市文脈,傳承民俗文化,并將其與公園城市建設相結合。此外,還應鼓勵和扶持鄉土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公園城市提供持續發展的經濟動力。
3.實現發展路徑之變,推動公園城市有機生長
可持續發展鄉土景觀元素的策略還需要促進公園城市的有機生長。這可以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參與機制和合作平臺來實現。通過政府、社區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推動公園城市的規劃和管理,以提升社區凝聚力和鄉土文化的活力。
1.地域差異樣本不足
研究可能局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背景,在新的坐標和維度上,難免會出現偏差和新的問題,無法完全適用于其他地區。因此,需要更多的跨地域比較研究,以探索不同地區鄉土景觀元素融入的策略和實踐。
2.樣本數據不足
對于鄉土景觀元素融入的研究,可能缺乏充分的數據和信息支持。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加強數據收集和分析,正確把握時代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堅持與時俱進、面向未來,始終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鄉土景觀元素的融入情況。
3.社會經濟因素考量不足
鄉土景觀元素融入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現有研究不會涉及這些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未來的研究應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分析,要全面提升目標的專業性、整體性和前瞻性,彰顯時代特征。
1.文化保護與傳承是基礎
鄉土景觀元素的融入需要注重對本地歷史文化、風土民俗的保護和傳承。通過對傳統建筑、民間藝術、傳統工藝等鄉土元素的創新和重構,展現地方風貌,延續地域文化構建場所精神,以提升公園城市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2.社區參與與合作是關鍵
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合作對于鄉土景觀元素的融入至關重要。鄉土文化是居民長期以來生活、生產活動經驗的積累與沉淀,鼓勵居民參與設計和決策過程,增加他們對公園城市的歸屬感,喚起人們對故土的情感,并推動鄉土元素的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是必要條件
鄉土景觀元素融入應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結合,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利用可再生材料等措施,通過打造具有人文精神與地方情結的公園城市,傳達故土情感、延續場地記憶,可以實現鄉土元素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