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文 楊玲玉
1.華陽國際 2.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隨著城市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舊工業建筑因位于城市中心地帶,與新的建筑和景觀不協調,影響了城市美觀。近年來,在生態城市和綠色城市發展潮流的推動下,人們開始對城市改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對這些看似老舊的工業園區進行保護、改造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當前情況而言,如何在保持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以低成本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是研究者的重點研究方向。筆者主張,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對舊工業建筑的合理更新與改造,代替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
21世紀初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城市的空間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
目前,舊工業園區改造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成為重要的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的手段。改造目標通常包括提升園區的產業競爭力、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投資等。
舊工業園區改造是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根據規劃,舊工業園區的改造包括老工業城市、工業遺存區、工業集聚區等。舊工業園區改造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產業轉型升級:引入新技術和企業,提升競爭力和附加值。
空間重構規劃:重新規劃土地利用,提高空間效率,如將廢棄廠房改建為辦公樓或商業綜合體。
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善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提升交通和物流效率。
通過改造,舊工業園區可以煥發新的活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所以,如何改造與再次利用舊工業園區,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時代意義,而且也是舊工業園區更新改造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舊工業園區改造脫離區域整體規劃可能帶來發展方向和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如建設項目碎片化,缺乏協同效應,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或者重復建設和土地過度開發等。舊工業園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建設應在區域統籌規劃中進行,從而促進城市發展。
通過調查早期的舊工業園區改造案例,大多數改造案例有著明顯模仿的痕跡,缺少明確的主題定位,導致改建完成后的園區存在規劃雜亂、主題不突出、園區內部建筑景觀設計不合理、缺乏文化創意等問題。在城市發展中無法長遠地發揮促進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
舊工業園區的改造規劃布局往往缺乏全面的統籌規劃,導致各區域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功能布局不合理。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產業協同效應難以顯現,還可能存在道路交通不夠順暢、綠化率偏低、公共設施不足等不合理的設計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企業的發展和居民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好的整體空間布局更能給人們營造氛圍感與代入感,而不好的布局則只能帶給人們碎片化的觀賞感,從而讓人們忽略整體園區的文化和創意。
目前,舊工業園區改造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間結構和建筑外觀方面,對園區的公共空間和景觀空間重視不足。舊工業園區改造是推動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改善城市機械化的關鍵環節[2]。因此,合理規劃和設計園區建筑內外環境的空間形式和功能已成為園區規劃的設計方向。
一般而言,在原有的舊工業園區的基礎上,既要完善建筑物內外空間,又要注意園區外部環境的規劃和景觀設計。為此,需要規劃好景觀、公共空間、建筑。但實際上,許多舊工業園區在改造之初,并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規劃,在設計手法上也沒有推陳出新。
舊工業園區改造常常以實際利益為指標,導致舊工業園區改造后的建筑和景觀缺乏文化特色。
在當前城市快速發展階段,盲目模仿其他園區的改造方式可能會使舊工業園區失去本身的文化特色。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模仿的改造項目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當地的文化特色并未在舊工業園區改造中得到充分應用。舊工業園區改造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統一的改造和建設方式將使園區失去文化宣傳的重要功能。
對舊工業建筑外部環境與景觀改造再利用,關鍵是對原本留存下來還具有價值的建筑景觀進行更新與保護,或者是用合理的設計手法對建筑外部環境與景觀進行改造,使其符合舊工業園區的主題和氛圍。在園區改造的過程中,保留的建筑與景觀通常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舊工業園區改造的更新保護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遺產
在改造過程中,要盡量保留和修復原有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尊重其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保護生態環境
在改造過程中,要充分保護環境,保留和恢復原有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3.保護社區利益
在改造過程中,要尊重原有社區居民的權益,保障他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避免社區的破碎化和流離失所。
4.保護經濟功能
在改造過程中,要注重保護原有工業園區的經濟功能,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提高園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保護空間品質
在改造過程中,要注重保護原有工業園區的空間品質,創造宜居的環境和良好的公共空間,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目前,可持續發展理念越來越受重視,將生態理念融入設計中,對舊工業園區的改造更具現實意義。生態化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1.舊工業建筑的改造
舊工業建筑改造包括功能和結構兩個方面。在功能上,運用生態設計手法進行改造,以滿足新功能需求,加強建筑與園區的聯系。在結構上,保護原有建筑肌理,對舊建筑進行修復和加固,維護建筑內部結構,以最低程度降低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
2.景觀環境的改造
在景觀環境改造上,生態化是園區長遠發展的基礎。舊工業園區在過去的生產活動中可能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壞,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廠房和倉庫及單調的鋪裝。園區內部普遍缺少綠化,因此在對工業廢棄用地進行改造時設計師應考慮在有限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對景觀生態進行再造[2]。
在舊工業園區改造中,保留與修復原有建筑是關鍵策略之一。這意味著維護和保留原有歷史建筑的外觀,如老廠房、煙囪等,以維持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特征。通過保護這些建筑,可以讓園區的歷史面貌得以延續。
保留與修復需要精心的規劃和執行。首先,需要對建筑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了解其結構、材料和潛在的問題。其次,進行必要的修復工作,包括修補破損部分、處理腐蝕或老化的材料、加固結構等。這樣既能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觀特征,又能確保其結構的穩固和安全。在修復過程中,要使用合適的材料和技術,以尊重和保留建筑的歷史內涵。例如,選擇符合歷史時期的建筑材料,如特定類型的磚石或木材,保持建筑的原始風貌。同時,對于裝飾性元素或細節,也需要采取謹慎的態度,以保留原有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這一過程既是對歷史建筑的尊重和保護,也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修復工作的精細和用心,不僅延續了園區的歷史韻味,也為園區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景觀整合是將建筑外部環境、景觀元素融合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首先,考慮建筑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通過合理規劃,確保建筑的布局和朝向能夠最大化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合,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建筑的位置、高度和形狀應與周圍的植被、地形等元素相協調,創造出一種和諧的感覺。
其次,景觀整合還涉及景觀元素的布置。通過植被、水景、雕塑等景觀元素的設計與布置,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觀效果。比如,以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園為例,其園區內部開放式的公共空間、藝術裝置和雕塑,通過結合自然植被和水景使景觀與建筑相輔相成,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從而打造出一個和諧場所。
再次,景觀整合需要考慮人與空間的互動。設計宜人的休閑區域、步行道和戶外活動場所,吸引人們參與園區活動。同時,在景觀規劃中融入座椅、遮陽設施等舒適設施,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空間體驗。
最后,景觀整合還可以通過藝術裝置、景觀照明等手段來提升景觀的藝術性和吸引力。藝術裝置可以是現代雕塑或傳統工藝品,與園區歷史文化相呼應,為環境增添獨特的視覺元素。同時,合理的景觀照明設計能為園區在夜間營造出特別的氛圍,展現不同于白天的魅力。
總體而言,景觀整合的關鍵在于將建筑、自然環境和人文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舒適、宜人且具有獨特魅力的舊工業園區外部環境。
歷史元素展示是舊工業園區改造中的常用手段,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
1.通過雕塑為園區增添獨特的歷史符號和文化內涵
這些雕塑可以是工業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塑像,如企業家、工人、發明家等,或者是象征性的工業符號,如傳統機械、工業設備等。它們不僅裝點了園區,更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讓人們在游覽時沉浸在歷史的氛圍中。
同時,利用建筑材料、歷史文物或者是工業時代的遺留物作為裝飾物,也是一種極具魅力的設計方式。這些物件可以是曾經使用過的工業零部件、建筑材料、文化符號等,以其獨特的歷史痕跡,為園區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感。這些裝飾物不僅僅是景觀的點綴,更是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和理解工業歷史發展的重要實物。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例,藝術家將舊的機械零件、傳統的工業設備等巧妙地融入藝術作品和裝飾物中,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景觀。
2.通過場景式布局設計創造出特定時代或特定風格的環境氛圍
這種設計方法通過環境布局和景觀元素,將人們帶入某個歷史時期或特定文化氛圍之中。首先,通過建造仿古工廠或車間模型,展示舊時代的生產場景、設備以及工業制造過程,向人們展現當時的工業發展情況。其次,部分區域以特定的文化主題為核心,如藝術區或創意產業區,結合歷史元素和現代藝術,呈現出特殊的文化氛圍,吸引游客參觀。最后,通過對路面材料、路標、工業建筑外表皮等進行重建、復原、新建,使景觀元素保留園區的歷史特色。
這些展示歷史元素的方式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工業園區的歷史,更是為了傳承文化遺產,增強園區的獨特魅力,并將歷史融入園區的現代化改造中。
綜上所述,本文總結分析了當前舊工業園區改造設計的現狀,重點分析了舊工業園區改造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舊工業園區改造背景下建筑外部環境和景觀設計的一般原則,并結合上述的設計問題,從工業建筑修復、園區外部環境和景觀設計三個角度提出了相關的策略。在改造舊工業園區時,我們應尊重并保留其作為工業發展歷程的見證,切勿因產業的衰退而抹去其彌足珍貴的歷史印記。在修復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改造與再利用,既能彰顯工業建筑的韻味,又能體現對生態環境的敬畏。同時,將設計理念與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為改造后的園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通過實施科學可行的市場策略,確保改造后的園區環境在實用性和吸引力上達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