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軒 山東藝術學院
“堅而后論工拙”是晚明時期蘇南地區建筑裝飾設計思想中的一部分:制體宜堅,堅而后論工拙。晚明時期的蘇南民居普遍的建筑裝飾特點是堅固,耐用性強,簡潔大方,美觀便利。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及:“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然此皆屬第二義;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后論工拙。嘗有窮工極巧以求盡善,乃不逾時而失頭墮趾,反類畫虎未成者,計其數而不計其舊也。”李漁點明了窗欞和欄桿的裝飾亮點分別是清明透亮和玲瓏精致,但設計者大多數時候過于細究繁瑣華麗的裝飾,忽略了產品本身最起碼的實用性,忽略了設計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繁雜、煩瑣的裝飾當下來看固然華麗,但是從長遠考慮并不堅固。因此,李漁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建筑裝飾設計的觀點,即堅為基礎,為首重之要義。耐用性和實用性應該是設計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其次才是建立在這二者之上的裝飾、雕琢。
“堅而后論工拙”將設計的實用性排在了首位,產品設計出來是便于人們使用的,同時也需要是耐用的。形式再華麗但不易使用、不易保存、不易維護,經不起歲月的變遷,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先達到架構穩定和經久耐用,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形式美的加工,并且形式美也有其度,不宜繁雜,不宜過度雕琢。
“堅而后論工拙”意為先堅實基礎、材質,再去討論工藝的拙劣,即使用價值優先于美學價值,提倡耐用性和實用性。“堅而后論工拙”造物思想是中國傳統造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造物中提倡以人為本,圍繞著“人”使用“物”的使用習慣、使用體驗、使用時間跨度展開。無論是瓷器、銅器、木器、玉器還是其他工藝種類,踐行者在設計之初應優先考慮器物的材質是否耐用以及裝飾工藝的簡約便捷,充分體現了工藝樸素的情感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初心。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加高樓體。只有先落實最基礎的耐用性和實用性的造物要求,才能進一步去思考和踐行裝飾工藝等方面所帶來的美學價值。戰國時期的戰國十五連盞銅燈燈形如樹,燈枝上有群猴戲游、金鳥啼鳴、夔龍盤枝,下有兩個下穿短裳、上身裸露的男子拋食引猴,底座有三虎作為器足。全燈由八節接插而成,每節皆有榫卯,移動時便于安裝和拆卸,自然風格與功能相互呼應。有了使用價值和實用性,才能進一步考量美學價值的體現。
“堅而后論工拙”并不是摒棄美學價值和裝飾工藝的單一實用主義造物觀,而是進一步實現使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統一,前者為下,后者為上,幫助造物活動明確主次,明確先后關系,指導造物活動。中國傳統造物的裝飾色彩和裝飾工藝手法琳瑯滿目,但細究其美學價值,都是建立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才得到的進一步升華。
例如,耀州瓷器型種類繁多,釉色極具審美效果,刻畫工藝刀法犀利且線條剛勁有力,宋晚期的印花工藝布局嚴謹、疏密有致、題材豐富、對稱均勻,與定窯印花工藝不分伯仲。但以精美的釉色和卓絕的刻畫工藝著稱于世的耀州瓷,其造物原則仍未脫離最樸素的傳統造物次序,在具有美學價值的同時不失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美學價值的基礎和前提。北宋青釉剔刻花卉蓮瓣口葫蘆執壺造型飽滿、釉色剔透、刻花筆鋒剛勁、圖案栩栩如生、壺把和壺嘴造型優美獨特,采用了具有極高使用價值的實用性設計:壺嘴線條與壺身的角度和壺嘴口的前傾設計,有利于使用時放緩水的流速,防止外濺;壺把高挑,便于使用者手持拿放;壺身簡潔,剔刻花卉裝飾工藝下的壺腹鼓如球,是為了在壺身允許范圍內達到最大限度的儲存量。北宋耀州窯刻牡丹紋花口尊的器型即便是在器形多樣的耀州窯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口沿自然的花形處理和出筋的設計也增加了燒制難度,但狀如花朵的矮鼓外形同樣提高了花口尊的儲存量,花口的設計改變了單一方向的出水設計,五片花瓣均呈敞口型,既能固定流向,也更有利于人使用。五代耀州窯的剔花雙鳳首壺、剔花獸首壺、剔花獸首倒流壺以及北宋耀州窯的刻花提梁獸首三足壺,共同點是將壺嘴雕刻成獸首形,栩栩如生、精美絕倫。而壺把也做了工藝裝飾,更加華麗和精美,但其裝飾工藝并不煩瑣,也不是只注重美學價值,而是順應器型的走勢,因地制宜,因材而異,不是單純的點綴,而是達到防滑且便于使用的目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使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的統一。
春秋末期,老子主張將設計物件的實用功能放在第一位,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美觀與實用的相互制約,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觀點。這里的信言中的“信”可延展為有利于人活動的客觀內容,而美言中的“美”可延展為華麗的外在修飾內容。就造物設計而言,就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在處理兩者的關系時,老子強調先滿足人們實用的需求,再在此基礎上追求具有美觀性的視覺設計。
先秦時期,墨子認為造物活動的最終效益是滿足人的需要,若無益于此,則背道而馳,再精巧卓越的技藝也是“拙”。《墨子·魯問》:“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佚文》:“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墨子之“利”說價值,為古代設計行業提出了一種評判標準,體現了古人重設計功能,反對無謂裝飾,以追求“器完而不飾”的實用機能。
西漢時期,“器完而不飾”出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齊俗訓》。“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器完而不飾”意為不作多余的修飾、不虛飾無用之物。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的目的首先應該是為了用,即物必須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設計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實用價值的設計。
魏晉南北朝時期,顧野王(南朝梁)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和理念。強調傳統造物的核心點是為人服務,從人出發,回饋于人,在造物過程中應以人為本,明確造物活動的目的。
晚明時期,李漁提出了“制體宜堅,堅而后論工拙”的造物觀念。《閑情偶寄》中的“居宅無論精粗,總能以避風雨為貴”以及《李漁全集·第三卷》強調了造物活動中實用性和使用性為重的設計思想,使傳統造物思想更加貼近實際生活。
在設計之初,要明確作品的受眾群體、主題和目的,確保設計的方向是正確的。這與現代設計的需求分析和目標定位相一致,都注重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關注用戶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堅而后論工拙”的核心理念在于設計要經過深思熟慮,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清晰的目標,不能倉促上馬,要夯實基礎,一步步推進。只有深入理解需求和問題,明確設計過程的“度”,從最實際的角度切入,從產品最基本的必備方面出發,才能產生出更好的設計作品。在此基礎上,設計師通過實踐反復優化作品,始終將使用性和實用性作為第一出發點,不斷迭代改進,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使用來了解其中的不足,圍繞著用戶體驗進行改進改良。
“拙”即是樸素和樸實的意思,是一種心理上的“踏實”和行動上的“落實”。“堅而后論工拙”提醒設計師不能過于追求華麗和炫技,而應該關注作品的實用性和質樸美,將使用價值放在前面。傳統造物思想強調在設計過程中堅持原則,通過反復實踐和不斷修正來達到最終的工藝至善,這種思想反映了古人對實用性和質樸美的追求,注重設計本原的功能性和持久性,反對空有其表和完全拋棄實用性的錯誤風氣。經過一代代手工藝人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寶貴經驗。“堅而后論工拙”強調穩定性和耐久性,強調在材料和設計過程中嚴格把關,注重材料的品質,去除多余的復雜裝飾,注重本原,以確保產品能在實際使用中具有優異的性能和穩定的品質。設計師要具有耐心和毅力,以及對工藝和設計過程的敬畏之心,端正態度,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設計方案。
在制作陶瓷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陶瓷工匠必須經過多次燒制才能得到最終的產品。陶瓷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燒制過程中會存在一系列變數,有利于以后對工藝進行改進。“堅”并不單指材料的堅硬、耐用、高品質,也指理論的完備,需要設計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在具體操作中,要考量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信仰習俗等,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設計出獨特而適宜的呈現形式。總之,有效地、有選擇性地借鑒傳統造物思想,對現代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首先,它提醒設計師要注重造物的實用性和質樸美,設計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美學價值和裝飾工藝是在建立堅實基礎后才能討論、研究、落實的,絕不能一味地追求華麗裝飾和浮夸技藝。相比于不實的浮華,設計師更最應該關注產品的功能,追求簡潔的器型、耐用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以及易于維護的產品機能。
其次,傳統造物思想中“堅而后論工拙”的設計原則要求設計師反復實踐和修正,以確保產品的最終品質,這樣的設計要求、標準下制作出的產品更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用換位思考和實際體驗的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降低不必要的維修和更換的成本,達到一定的耐用性。
最后,“堅而后論工拙”的傳統造物思想還強調實用性和美學價值的統一,追求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保持對工藝和設計過程的敬畏之心,給人們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和審美享受。
從長遠來看,注重實用性和質樸美的設計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為社會和人類帶來更多的價值和福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良好設計風氣的形成,提高整體質量。“堅而后論工拙”造物觀念并不只適用于工藝和設計活動,其涵蓋的內容和主旨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
綜上所述,傳統造物思想中的“堅而后論工拙”對現代設計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在當今社會,設計不能單純局限于美觀和實用性,更要注重品質和工藝的高度,通過追求精湛的工藝和技術,打造出更加實用、精美、滿足人們需求且符合發展形勢的產品。
傳統造物活動中,只有通過不斷磨練技藝和提高工藝制作水平,才能制作出更加實用且精美的產品。在現代設計中可以結合科學技術更好地展示產品,追求更高的工藝標準、更高的工藝品質和更好的用戶使用體驗。設計師需要具備扎實的技術基礎,熟練運用各種工藝技法。無論是工藝美術、產品設計還是建筑設計等,都離不開精湛的工藝和技術的支撐,這是設計者所肩負的時代重任。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不同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水平進一步提高,對于設計產品的標準也相應提高。傳統造物觀能夠給予現代設計啟示和指導,但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來進行設計活動。現在的設計師不應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應開闊眼界,廣泛地吸收其他工藝和設計領域的精華,結合自身特色調整結構、優化實踐、兼收并蓄。
現在,工藝和技術的精湛只是實現設計理念和實踐和諧統一的基礎,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才是最重要的一環。設計師要想完善自身工藝和技術,就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例如,耀州瓷的造型及紋飾藝術風格的演變,受唐代以來金銀器的藝術風格影響極大,耀州瓷的器物造型及裝飾紋樣直接模仿金銀器。瓷器仿制金銀器是晚唐時期瓷器生產的一個發展趨勢,無論是耀州瓷,還是北方的定窯瓷與南方的越窯瓷都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原因很明確,即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度繁榮時期,生活用具隨著人們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起居的變化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革,尤其是到了晚唐時期,符合日常生活需要的器物品種逐漸增多,器型由大變小,樣式愈發新穎,使用價值也愈發提高。為了使瓷器的器型、紋飾更加具有美感,并在競爭激烈的手工藝市場獲得一席之地,瓷器仿制金銀器成了一種潮流,并對后世的陶瓷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可知,設計理念從不是閉門造車,固守舊思想,而是在不舍棄設計初心的前提下不斷地融合、發展、創新。
傳統造物思想認為,作品應該追求自然之美,師法自然,避免過度雕琢和華麗裝飾,這與現代設計中注重簡約、清晰和自然的設計風格相一致。“堅而后論工拙”強調設計的樸素和自然,往往注重線條和整體設計的簡潔明了和實用性,防止過度的裝飾和過多的華麗元素影響設計初心。設計作品給人帶來的應是樸素卻不失品位的美感,應追求自然的表現,根據器物的材質和線條等進行裝飾。在現代設計中,這種追求樸素和自然美的傾向得到了消費群體的認可。在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和生活壓力逐漸加大的背景下,現代人更加注重簡約、便捷和自然,符合使用者現實需要的設計作品往往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正是中國傳統造物觀念中的“道器合一”的體現。傳統造物思想認為,真正的美是簡約的和自然的,設計師應該追求樸實無華、自然清新的設計風格,正如“堅而后論工拙”所倡導的注重本原,先追求質量和使用價值,再討論裝飾藝術。在現代設計中,樸素和自然的設計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提倡簡約、清新的設計風格,讓設計回歸本真。樸素和自然的設計不僅能給人以舒適和放松的感覺,更能凸顯作品的美感和內涵。
與“堅而后論工拙”造物思想相適應的“因型施飾”“收放有度”傳統裝飾原則都是中國傳統造物觀對裝飾不可過度的要求,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造物的務實精神。在裝飾布局上,順應器物自然的外在線條和內部結構進行裝飾點綴;在裝飾的技法和數量上,秉持適度的準則。樸素、有度、順應自然的器物內涵,既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傳統造物思想中和諧統一的體現。好的裝飾效果并非是鋪滿和密集,而是根據不同裝飾載體的條件和性質,在充分認識其性質和內涵后,結合造物活動的目的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體現了樸素和自然的造物理念和審美效果。
傳統造物思想認為,設計是需要不斷創造的。設計師在不斷學習和創造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設計風格和獨特性,注重將自己的個性和思想有機融入器物中,使設計者和器物達到和諧統一。在創新方面,“堅而后論工拙”傳統造物思想在現代設計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設計的深度和思考的廣度是獨特性和創造性的重要基礎
通過深入研究和思考,設計師能真正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好的作品。設計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工藝水平和技術能力,追求精湛的設計和高質量的產品,做好“堅”的基礎準備,再在“工”上下功夫,探討和實踐裝飾技法和藝術風格,形成自身的獨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追求與眾不同,力求創造獨特的作品,是各時期各時代背景下設計師的普遍愿景
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藝術風格,這需要通過巧妙的構思和富有創新性的設計方法來實現。在當今的設計領域,打破常規、追求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是造物活動落實的最后一環。設計師通過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創造力,在功能性和實用性上繼續延伸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靈魂,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堅而后論工拙”的傳統造物思想貫穿中國設計的發展歷史,在現代設計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提醒著現代設計師造物的初心是為人而用,使用性、功能性、實用性是現代設計的“堅”,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和獨特性的塑造,再加強產品的裝飾藝術和美學價值,要保持對設計活動和工藝技術的敬畏之心。追求樸素、自然、簡潔也是現代設計中符合現實發展需要的重要理念。設計師要充分思考設計的理念和目的,從受眾人群的角度出發思考設計的意義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優秀的設計作品,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期待。“堅而后論工拙”傳統造物思想為設計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和探索方式,在當代設計中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造物思想的精髓,將其與現代技術和理念相結合,創造出設計基礎牢固且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為使用者帶來更多審美享受,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思想,為現代設計注入更多的精彩和智慧。